浙江大学校园文化
对浙大的认识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以下是关于浙大的一些认识:
1. 学术声誉:浙大是中国的一所顶尖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
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多个学科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2. 综合实力:浙大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设施,提供广泛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 科研实力:浙大在科研方面非常出色,拥有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学校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学术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国际化程度:浙大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学校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机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5. 校园文化:浙大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活跃。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提供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7)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广大青年学子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途径,在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逐渐形成了富有创造性、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模式和具有宁波理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实践在路上,责任在肩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新实践品牌“行走的新闻”“行走的新闻”始于2007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专业学生结合自己专业学习开展的“30个村庄的30年”暑期采访活动,经过4年多的努力,在学院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下,先后有新闻学、法学、广告学、英语和日语等专业和绿色风环保社团等社团,纷纷结合专业优势和社团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具有创新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为目的,主题典型而广泛,大到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及上海世博会,小到宁波乡村和社区,甚至到公民家庭。
在典型活动的影响下,学院社会实践活动蔚然成风。
广大青年学子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途径,在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逐渐形成了富有创造性、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模式和具有宁波理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行走的新闻”创新实践品牌活动至今已正式出版《行走的新闻:走进世博大课堂》、《行走的新闻:走进社区大课堂》、《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乡村卷)、《宁波:30个社区的30年》(社区卷)和《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人物卷)、《法制宁波进行时2009——宁波市法制建设先进单位成果调研报告》6本实践成果报告。
先后有1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共撰写300余万字的新闻调查和实践调研报告,拍摄3000余张图片。
典型活动拓宽育人平台“行走的新闻”作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创立于2007年,四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宁波理工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品牌,被誉为触摸时代巨变的创新举措。
它创新了暑期实践活动的主旨、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浙大精神的表述

浙大精神的表述浙江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的求是书院。
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的浙江大学已经成为了一所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大精神也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那么,浙大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被表述的呢?一、浙大精神的内涵浙大精神是浙江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浙大人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认识和追求。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求是创新、团结协作、服务社会。
求是创新是浙大精神的第一要素。
它体现了浙大人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
浙大人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始终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勇于挑战困难,不断突破自我。
这种追求精神正是浙大人在探索未知领域时的最大动力。
团结协作是浙大精神的第二要素。
它体现了浙大人相互支持、携手前行的精神。
浙大人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始终坚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原则,通过协作和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种合作精神正是浙大人在团队合作中的最大优势。
服务社会是浙大精神的第三要素。
它体现了浙大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浙大人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理念,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种责任精神正是浙大人在服务社会中的最大价值。
二、浙大精神的表述浙大精神的表述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也体现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活动中。
以下是浙大精神的几种典型表述: 1、浙大“三求”精神浙大“三求”精神是浙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它包括求真、求是、求新三个方面。
求真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浙大人始终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相。
求是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浙大人始终坚持科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
求新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浙大人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开拓新领域。
2、浙大“三好”精神浙大“三好”精神是浙大精神的另一种表述。
它包括好学、好问、好思三个方面。
好学是指浙大人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知识。
好问是指浙大人始终保持好奇心,不断提出问题,探索答案。
浙江大学学习心得

浙江大学学习心得浙江大学学习心得篇1标题:浙江大学学习心得自从我2019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这所中国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学术氛围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浙江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一流的教学设施。
我在这里度过了无比充实和有意义的时光,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浙江大学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来检验和应用这些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使我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课程内容,同时也增强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浙江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创新。
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科研项目,让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我参与了一个环保项目,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得社区的垃圾分类更加有效,这个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再次,浙江大学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鼓励我们走出校园,与社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让我学会了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同时也让我理解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浙江大学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提供了各种艺术、体育、学术等多元化的活动,让我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我素质。
这种全面的教育让我更加健康和全面地成长。
总的来说,浙江大学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教学理念,为我提供了一个充实和提升自我的平台。
在这里,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有创新、有素质的现代公民。
我感谢浙江大学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会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继续努力,让自己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浙江大学学习心得篇2标题:浙江大学学习心得自从我作为一名本科生就读于浙江大学以来,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验到了丰富的大学生活。
以下是我对浙江大学学习的一些主要心得。
1.学术严谨:浙江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我在课程中接触到了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学术理论,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浙江大学教师们的专业精神。
浙大价值观

浙大价值观
浙江大学(浙大)并没有明确公开的官方“价值观”文件。
然而,高校通常会在其官方文件中阐述一些核心价值观念,以指导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塑造校园文化。
以下是一些可能与浙江大学相关的核心价值观念,但请注意这仅是一个推测,具体信息可能需要查阅学校官方文件:
1.卓越与创新:鼓励学术卓越和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人才。
2.求是创新:秉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强调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3.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能
力的结合。
4.社会责任: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
献。
5.国际化视野:提倡开放、包容、国际化的学术和文化视野。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价值观念,具体的价值观将需要查阅浙江大学官方文件或相关官方声明以获取确切的信息。
学校的价值观也可能会根据时代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调整。
校园文化品牌案例

校园文化品牌案例
1. 清华大学“清华之友”:清华大学的“清华之友”是一个旨在加强校友之间联系、促进校友事业发展的文化品牌。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校友论坛、座谈会、联谊会等,为校友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经验、资源和机会。
同时,通过设立奖学金、捐赠基金等方式,支持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2. 北京大学“燕园春晖”:北京大学的“燕园春晖”是一个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演出等,传播北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复旦大学“复旦之星”:复旦大学的“复旦之星”是一个旨在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领袖的品牌项目。
通过选拔具有领导潜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提升领导能力、扩大人脉资源。
同时,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领导力训练营、国际交流项目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4. 上海交通大学“交大之声”: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之声”是一个关注校园音乐文化的品牌项目。
通过举办各类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演唱会、音乐节等,展示交大学生的音乐才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同时,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音乐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5. 浙江大学“浙大之光”:浙江大学的“浙大之光”是一个关注校园科技创新的品牌项目。
通过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如创新大赛、科技论坛、创业沙龙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同时,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的机会。
浙江大学之精神

浙江大学之精神校训:求是、创新求是(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百年名校浙江大学老——“”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务求实学,存是去非”。
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1938年11月1日,竺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以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校长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校长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
求是的路径,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
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刻卜勒、、、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
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在此,竺校长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校长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
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
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浙江大学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了解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校园文化等。
2. 通过对浙江大学校史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2. 浙江大学校史文化教学难点:1. 浙江大学校史文化的内涵2. 学生对浙江大学校史文化的认同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校园文化等。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浙江大学的了解。
二、课堂讲授1. 浙江大学校史文化概述a. 浙江大学的历史沿革b. 浙江大学的地理位置c. 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2. 浙江大学校史文化内涵a. 校训:“求是创新”b. 校风:“勤学、求实、立信、树人”c. 校歌:《浙江大学校歌》3. 浙江大学校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a.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c.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浙江大学校史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浙江大学校史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浙江大学校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浙江大学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
2. 撰写一篇关于浙江大学校史文化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和校史文化,让学生对这所名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校园文化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同时也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
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
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著名学者。
数学有钱宝琮、陈建功、苏步青,物理有胡刚复、王淦昌、朱正元、吴健雄,化学有王葆仁、王琎、卢嘉锡、李寿恒,生物有罗宗洛、贝时璋、谈家桢,土木工程电机有钱令希、王国松,历史、地理有谭其骧、任美锷、钱穆、梅光迪,农学有蔡邦华、吴福桢、梁庆椿、卢守耕、吴耕民,教育有费巩、黄翼、国学有丰子恺、马一浮、郑晓沧等。
在学生中后来亦有一大批杰出学者大师出现。
竺可桢时期的浙大,以文理称雄中国,1948年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浙大教授有4人入选,居全国第三位。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
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
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
校园是社会之缩影,学生均以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大学培养学生,当以校园文化的熏陶为要旨。
而文化的熏陶,也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人格的健全,素质的全面为主要环节。
新的浙江大学,集理
工农医于一体,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囊括其中。
各门类相互渗透和激荡,凡浙大的学生,耳染目睹,汲取各学科之精髓,又能择其所好,有所专长,故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和全面,实为数万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
本科生光电大赛求是园中,浙大学生意气风发,科技、文化呈现出蓬勃之势。
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校园社团节”备受关注。
由“创业设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几十项活动组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浓郁的文化氛围之际,也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材。
以邓研会、学生科协为代表的全校130多个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并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通过一年一度的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文化节”为同学们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学生艺术团,数百名有艺术特长的团员活跃在校园里,向全校学生推介高雅艺术、传统民族艺术的同时更自编自导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活动。
爱乐协会、网络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每年数万学生踊跃投身其中,获益良多。
浙大文化,经百年沉淀,十数辈传承,底蕴深厚,而今又站在时代前沿,浙大的校园文化,深受其益。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浙大学子向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
浙大“求是”精神,更在创业、创新等时代大潮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