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植物检索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植物识别实验报告

植物识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植物形态学特征,学会观察和识别常见植物。

3. 提高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实验原理植物分类是根据植物形态、解剖、生理、遗传等特征,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植物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植物的外部形态、器官结构、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识别植物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常见植物标本(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蕨类植物等)。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植物图鉴、植物分类检索表。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包括植物的高度、叶形、叶缘、叶序、叶脉、花形、花色、果实等特征。

2. 仔细观察植物的器官结构,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3. 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根据植物的特征逐步缩小检索范围,确定植物种类。

4. 查阅植物图鉴,确认植物种类,并记录植物名称、科属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草本植物(1)植物名称: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2)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25cm。

叶基生,狭倒披针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锯齿;头状花序,花黄色;瘦果褐色,冠毛白色。

2. 木本植物(1)植物名称:白杨(Populus alba L.)(2)形态特征: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光滑;叶互生,长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锯齿状;花单性,雌雄异株;果实为翅果。

3. 蕨类植物(1)植物名称:铁线蕨(Pteris multifida Poir.)(2)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50cm。

叶簇生,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孢子囊群生于小叶背面。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观察和识别常见植物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植物的外部形态、器官结构,并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和植物图鉴确定了植物种类。

此次实验不仅增强了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而且提高了我们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药用植物学-植物检索表

药用植物学-植物检索表

植物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18检索表是识别和鉴定植物的常用工具,检索表的编制原理是基于对植物形态特征的比较,按照划分科、属、种的标准和特征,选择一对明显不同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再根据其它相对应的特征作同样的划分,如此下去,直至最后分出科、属、种。

例如,我们可以首先把植物分成木本和草本两大类,然后再根据叶的类型、雄蕊的特点或子房的位置等,依次把植物分成若干互不相容的二支,如此反复编制下去,直到把所有植物都归入不同的分类等级中。

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检索表的类型和用途。

2. 学习使用和编制植物检索表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1. 根据教课书中有关检索表的介绍,参看其它常用的工具书,了解植物检索表的常见类型和式样。

2. 运用检索表鉴定2-3 种植物,掌握使用检索表的基本方法。

3. 编制10 种不同植物的检索表。

实验步骤:1. 检索表的使用检索表有两种常见的形式,即定距(二歧)检索表和平行检索表。

在定距检索表中,相对应的特征编为同样号码,并书写在距书页左边同样距离处,每个次一项特征比上一项特征向右缩进一定距离,如此下去,每行字数减少,直到出现科、属、种。

在平行检索表中,每一对相对的特征紧紧相接,便于比较,每一行描述之后为一学名或数字,如是数字,则另起一行(参见教课书第5 章的有关内容)。

在使用植物检索表时,首先要能用科学规范的形态术语对待鉴定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然后根据待鉴定植物的特点,对照检索表中所列的特征,一项一项逐次检索,首先鉴定出该种植物所属的科,再用该科的分属检索表查出其所属的属,最后利用该属的分种检索表检索确定其为哪一种植物。

注意:1. 待鉴定植物要尽可能完整,不仅要有茎、叶部分,最好还有花和果实,特别是花的特征对准确鉴定尤其重要;2. 在鉴定时,要根据看到的特征,从头按次序逐项检索,不允许跳过某一项而去查另一项,并且在确定待查标本属于某个特征两个对应状态中的哪一类时,最好把两个对应状态的描述都看一看,然后再根据待查标本的特点,确定属于哪一类,以免发生错误。

植物种类识别实习报告

植物种类识别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操作,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提高对植物种类的识别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及与人协作的能力,并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环境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地点:XX省XX自然保护区三、实习内容1. 植物种类识别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识别了以下植物种类:- 乔木类:松树、柏树、柳树、杨树、梧桐树等。

- 灌木类:玫瑰、杜鹃、绣线菊、金樱子等。

- 藤本植物:爬山虎、紫藤、凌霄等。

- 草本植物:麦冬、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植物。

2. 植物采集与制作标本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植物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采集了多种植物。

采集到的植物经过清洗、干燥、压制等步骤,制作成植物标本。

3. 植物分类与鉴定通过对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植物分类学知识对植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4. 植物生态环境调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植物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了解了植物与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加深了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

2. 提高识别能力通过对多种植物种类的识别,我们的植物识别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培养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植物采集、制作标本、分类鉴定等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活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五、实习总结本次植物种类识别实习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提高了植物识别能力,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国的植物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植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王五,赵六. 植物分类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 李七,张八. 植物生态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植物的检索_实验报告

植物的检索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植物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植物形态学特征的识别能力。

3.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检索是植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比较,确定植物的种类。

植物检索依据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类单位由大到小,即门、纲、目、科、属、种,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确定植物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各种植物标本,包括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蕨类植物等。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植物检索表、植物志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植物标本,记录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植株高度、叶形、花色、果实等。

2. 根据植物检索表,按照分类单位逐步缩小范围,确定植物的种类。

3. 利用植物志等资料,对检索到的植物种类进行详细研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检索过程:(1)观察植物标本,记录基本特征。

(2)根据植物检索表,从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逐步缩小范围。

(3)在检索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查阅植物志等资料进行辅助判断。

2. 植物种类确定:(1)通过检索,最终确定植物种类为XXX科XXX属XXX种。

(2)了解该植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如生长环境、繁殖方式、药用价值等。

3.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植物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对植物形态学特征的识别能力。

(2)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对植物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验总结1. 植物检索是植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植物检索表和植物志等资料,确定植物的种类。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植物的基本特征,以便准确检索。

3. 实验结果证明,植物检索对于植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的种类、生物学特性等。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植物形态学特征的识别上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学习。

植物检索路径实验报告(3篇)

植物检索路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和运输途径。

2. 掌握植物水分运输的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分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系统向上运输,最终输送到叶片,满足植物生理需求。

本实验通过观察芹菜在红色液体中的水分吸收过程,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带根芹菜、红色液体(如红墨水)、透明玻璃瓶、镊子、剪刀等。

2. 试剂:蒸馏水、NaCl、NaOH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红色液体倒入透明玻璃瓶中,使液体高度达到瓶子的一半。

2. 将带根芹菜放入玻璃瓶中,使芹菜的根部浸入红色液体中。

3. 观察芹菜在红色液体中的生长状况,记录芹菜根部的生长速度和变红程度。

4. 在芹菜生长过程中,定期更换红色液体,以保持实验条件稳定。

5. 实验结束后,将芹菜取出,观察芹菜自根部至顶部的变红程度,分析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芹菜在红色液体中的根部生长速度较快,逐渐向上生长。

经过一段时间后,芹菜自根部至顶部逐渐变红,表明水分已进入植物体内。

2. 实验分析(1)水分通过芹菜的根部进入植物体内。

这是因为芹菜的根部具有吸收水分的能力,将红色液体中的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为:根部→茎部→叶片。

实验结果表明,芹菜自根部至顶部逐渐变红,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为导管系统。

(3)水分运输过程中,植物体内的导管系统起到关键作用。

导管系统是由一系列细长的管状细胞组成,能够使水分快速向上运输。

六、实验结论1. 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分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系统向上运输,最终输送到叶片。

2. 实验结果表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为导管系统,即根部→茎部→叶片。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芹菜的根部在红色液体中的生长速度较快,可能是因为红色液体中的水分对芹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植物检索实验报告

植物检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检索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植物园实验指导教师:[教师姓名]实验报告作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检索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 学会使用植物检索表识别植物种类。

3. 提高对植物分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检索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的观察和比较,结合植物检索表,将未知植物归类到相应的分类单元中。

植物检索表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差异,将植物按顺序排列,以便于检索者查找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1. 观察植物标本,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学习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3. 根据植物检索表,对未知植物进行检索和鉴定。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植物标本:- 观察植物的整体形态,包括植物的高度、颜色、叶子的形状、花色等。

- 观察植物的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形态特征。

- 记录植物的主要特征。

2. 学习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熟悉检索表的格式和结构。

- 了解检索表中各特征的含义和排列顺序。

- 学习如何根据检索表进行检索。

3. 对未知植物进行检索和鉴定:- 根据植物的主要特征,选择合适的检索表开始检索。

- 逐级检索,将植物特征与检索表中的描述进行对比。

- 确定植物所属的分类单元,并记录植物名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高度:[高度]- 叶子形状:[形状]- 叶色:[颜色]- 花色:[颜色]- 果实形状:[形状]2. 检索过程:- 首先根据植物的高度、叶色等特征,确定检索表。

- 然后逐级检索,将植物特征与检索表中的描述进行对比。

- 最终确定植物名称为:[植物名称]。

3. 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植物检索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 增强了对植物分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提高了观察和识别植物的能力。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植物标本、学习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际操作,成功地对未知植物进行了检索和鉴定。

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植物检索的重要性,以及植物分类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实验报告

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实验报告

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实验报告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熟悉观察、研究区域植物及其分类的基本方法。

2.认识校园内外的常见植物。

二、材料用品照相机、铅笔、笔记本、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1、实地调查:小组成员分工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植物,拍照,做好记录,将不认识的植物重点记录、做记号。

2、采集标本:采集植物的叶片、枝条或花朵等特征部分,压制做成植物标本。

3、采访讨教:带着植物照片及植物标本向教师或学校花工师傅请教,弄清植物的名称、特性。

4、查阅资料: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植物的资料,获取各种植物的详细信息。

5、整理资料:集中、收集所有成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筛选、分类。

6、实验报告:将资料、图片打印,汇集成实验报告。

7、制作PPT:用演示文稿形式,记录和呈现我们的探究过程,分享我们的研究心得。

三、调查内容(一) 校园和公园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必须在严谨、细致的观察研究后进行。

在对植物进行观察研究时,首先要观察清楚每一种植物的生长环境,然后再观察植物具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应起始于根(或茎基部),结束于花、果实或种子。

先用眼睛进行整体观察,细微、重要部分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特别是对花的观察、研究要极为细致、全面,从花柄开始,通过花萼、花冠、雄蕊,最后到雌蕊。

必要时要对花进行解剖,分别作横切和纵切,观察花各部分的排列情况、子房的位置、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子房室数及胎座类型等。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的详细特征,才能正确、快速地识别和区分植物。

(二)植物种类的识别和鉴定在对植物观察清楚的基础上,识别、鉴定植物就会变得很容易。

对校园内外特征明显、自己又很熟悉的植物,确认无疑后可直接写下名称;生疏种类须借助于植物检索表等工具书进行检索、识别。

在把区域内的所有植物鉴定、统计后,写出名录并把各植物归属到科。

(三)植物的归纳分类在对校园内外的植物进行识别、统计后,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园内的植物资源情况,还须对它们进行归纳分类。

植物学实习报告

植物学实习报告

荔波常见的十种植物概况一、调查时间:2010年二、调查地点:荔波县茂兰自然保护区三、调查内容:1、红豆杉红豆杉概况红豆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

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

中文名称:红豆杉外文名称:C hinese yew 别称:紫杉,赤柏松界:植物界门:松柏门纲:松柏纲目:松柏目科:红豆杉科属:红豆杉属分布区域:四川、广西等地学名:Taxus mairei红豆杉是常绿乔木,小枝秋天变成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叶条形,雌雄异株,种子扁圆形。

种子用来榨油,也可入药。

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高30m,干径达1m。

叶螺旋状互生,基部扭转为二列,条形略微弯曲,长1-2.5cm,宽2-2.5mm,叶缘微反曲,叶端渐尖,叶背有2条宽黄绿色或灰绿色气孔带,中脉上密生有细小凸点,叶缘绿带极窄,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于叶腋,雌球花的胚珠单生于花轴上部侧生短轴的顶端,基部有圆盘状假种皮。

种子扁卵圆形,有2棱,种卵圆形,假种皮杯状,红色。

地理分布除澳洲的Austrotaxus Spicata一种产于南半球之外,其余红豆杉均产于北半球。

我国红豆杉有4种1变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辽宁东部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云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 滇西与地州16个县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其特点分布广, 生长分散,无纯林,多为林中散生木。

南方红豆杉主要分布在滇东、滇西南、滇东纯林,多为林中散生木。

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绞车庙村分布大量红豆杉。

四川、广西资源、山东等地有栽培,江西西部(宜春,铜鼓区域)也有分布,西藏红豆杉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 茄科直根系。

草本,高约50cm,茎粗,无毛,Y字形弯曲。

单叶,互生;叶柄长约5cm,有羽翅;叶片纸质,上表皮粗糙,下表皮光滑,卵圆形,长约8cm,宽约6cm,先端渐尖,叶基歪斜或楔形,叶缘波状,羽状网脉,下表皮网脉突出。

伞形花序,腋外生,花序轴纤细,长约2cm,着生5朵小花;小花柄纤细柔软,长约8mm;花萼下部联合,萼筒碗状,顶端5或6裂达中部,萼齿长约2mm,宽约2mm,卵形,先段钝尖,绿色;花冠下部联合,直径约1cm,花冠筒长约1mm,隐于花萼筒内,花瓣5片,卵状披针形,辐射对称,长约3mm,白色,展开外翻,花瓣中央有一条从花心辐射出的浅绿色中轴线;雄蕊5枚,离生,突出花冠外生长,花丝短,长约0.5mm,黄色,花药长圆形,长约2mm,单沟向内,黄色;花柱1个,长约2.5mm,下宽上窄,下部被白色绒毛,被雄蕊环绕包围,柱头小,头状,伸出雄蕊约0.5mm,绿色;雌蕊离生,2个,子房数2个,近圆球体,下位,浅黄绿色,心皮数2,子房室数2,胚珠多数,中轴胎座。

浆果,球状,直径约6mm,幼时绿色,成熟时亮黑紫色,种子多数,长约3mm,近似卵圆形,先端歪斜,中轴胎座,乳白色。

【茄科】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绿;通常被毛,稀无毛。

芽为盔帽状的托叶所包围。

单叶互生,有时集生在小枝近顶端成假轮生,全缘,稀分裂,具羽状脉,有叶柄,托叶贴生于叶柄或与叶柄离生,早落,脱落后留有环状的托叶痕,如贴生于叶柄,则叶柄上亦留有托叶痕。

花大,顶生或腋生,单生,很少有2-3朵花聚生成聚伞花序;通常两性,稀杂,性(雄花两性花异株)或单性异株;花被下具1或数枚佛焰苞状苞片;花被片6-9(45),2至多轮,每轮3 (6) 片,通常带肉质,有时外轮近革质,或因退化其大小色泽似萼片;雌蕊和雄蕊均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的花托上;雄蕊群排列在花托下部;花药线形,2室,纵裂,内向或侧向,很少外向开裂,花丝粗短,有时伸长,药隔通常伸出成长或短的尖头,虫媒传粉;雌蕊群排列在花托上部,无柄或具雌蕊群柄;心皮对折通常分离,有时在发育时仅基部结合或很少全部相结合不分离;胚珠每室2-14枚,两列着生在腹缝线上。

聚合果为离心皮果或有时为合心皮果,成熟心皮为,木质、骨质或革质,通常背缝、腹缝开裂或腹背缝同时开裂;很少互相连合,厚木质或肉质不规则开裂,脱离中轴;种子1-12颗,成熟时悬垂于一延长丝状而有弹性的假珠柄上;伸出于蓇葖之外,外层具红色肉质种皮,内为硬骨质;很少成熟心皮翅果状,种子与内种皮愈合;胚细小,倒生,胚乳丰富,含油质。

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锦葵科常绿灌木,高约1-3米;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具齿,主脉三条,纸质,掌状网脉;叶柄长5-20毫米;托叶线形,2枚,长5-12毫米捏之有粘质。

花单生于枝顶,花梗长3-7厘米,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基部合生,顶端7裂,线形,长8-15毫米,疏被星状柔毛,;萼基部合生,杯状,绿色,长约2厘米,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旋转状排列,漏斗形,直径11厘米,玫瑰红色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旋转状排列;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雄蕊管(单体雄蕊),长约8厘米,包住花柱伸出花冠外;复雌蕊,花柱枝5。

子房1,上位,心皮5,子房室5,中轴胎座,每室胚珠多数,蒴果卵形,长约2.5厘米,平滑无毛,有喙。

花期全年。

悬铃花Malvaviscus arboreus 锦葵科灌木,高达2米,小枝被长柔毛。

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5-6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广楔形至近圆形,叶缘锯齿,两面近于无毛或仅脉上被星状疏柔毛,膜质,主脉3条,网脉;叶柄长1-2厘米,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约4毫米,早落。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1.5厘米,被长柔毛;小苞片匙形,长1-1.5厘米,边缘具长硬毛,基部合生,7裂;萼钟状,直径约1厘米,基部合生,裂片5,较小苞片略长,被长硬毛;花瓣离生,5片,红色,覆瓦状花冠,筒状,下垂,仅于上部略开展,长约5厘米,雄蕊柱长约7厘米;花柱分枝10;子房1,上位,蒴果。

【锦葵科】本科约有50属,约1000种,分布于热带至温带。

我国有16属,计81种和36变种或变型,产全国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较多。

草本、灌木至乔木。

叶互生,单叶或分裂,叶脉通常掌状,具托叶。

花腋生或顶生,单生、簇生、聚伞花序至圆锥花序;花两性,辐射对称;萼片3-5片,分离或合生;其下面附有总苞状的小苞片(又称副萼) 3-多数;花瓣5片,彼此分离,但与雄蕊管的基部合生;雄蕊多数,连合成一管称雄蕊柱,花药1室,花粉被刺;子房上位,2-多室,通常以5室较多,由2-5枚或较多的心皮环绕中轴而成,花柱上部分枝或者为棒状,每室被胚珠1-多枚,花柱与心皮同数或为其2倍。

蒴果,常几枚果爿分裂,很少浆果状,种子肾形或倒卵形,被毛至光滑无毛,有胚乳。

子叶扁平,折叠状或回旋状。

本科模式属:锦葵属Malva Linn.本科是极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棉属,其种子纤维是棉绒的主要来源,种子可以榨油,食用或供工业用,世界各国均广泛栽培。

大叶木槿、黄槿、大麻槿等的茎皮是极优良的纤维植物。

朱槿、木芙蓉、木槿、悬铃花、蜀葵等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

咖啡黄葵、锦葵、蜀葵等可供食用或者入药用。

根据花和果实的构造,本科分为锦葵族、梵天花族和木槿族。

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木兰科常绿乔木,在原产地高达30米;树皮淡褐色或灰色,薄鳞片状开裂;小枝粗壮,具横隔的髓心,有托叶huanheng;叶互生,小枝、芽、叶下面,叶柄、均密被褐色或灰褐色短绒毛(幼树的叶下面无毛)。

叶厚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4-7(10)厘米,先端钝或短钝尖,基部楔形,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缘全缘;侧脉每边8-10条;叶柄长1.5-4厘米,无托叶痕,具深沟。

花白色,有芳香,直径15-20厘米;花被片9-12,厚肉质,倒卵形,长6-10厘米,宽5-7厘米;雄蕊长约2厘米,花丝扁平,紫色,花药内向,药隔伸出成短尖;雌蕊群椭圆体形,密被长绒毛;心皮卵形,长1-1.5厘米,花柱呈卷曲状。

子房多个,上位;边缘胎座,胚珠两个;聚合果圆柱状长圆形或卵圆形,长7-10厘米,径4-5厘米,密被褐色或淡灰黄色绒毛;蓇葖背裂,背面圆,顶端外侧具长喙;种子近卵圆形或卵形,长约14毫米,径约6毫米,外种皮红色,除去外种皮的种子,顶端延长成短颈。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原产北美洲东南部。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城市有栽培。

兰州及北京公园也有栽培。

本种广泛栽培,超过150个栽培品系。

花大,白色,状如荷花,芳香,为美丽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适生于湿润肥沃土壤,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气体抗性较强;也耐烟尘。

木材黄白色,材质坚重,可供装饰材用。

叶、幼枝和花可提取芳香油;花制浸膏用。

叶入药治高血压。

种子榨油,含油率42.5%。

白兰Michelia alba 木兰科常绿乔木,高达17米,枝广展,呈阔伞形树冠;胸径30厘米;树皮灰色;揉枝叶有芳香;嫩枝及芽密被淡黄白色微柔毛,老时毛渐脱落。

叶薄革质,长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10-27厘米,宽4-9.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疏生微柔毛,干时两面网脉均很明显;叶柄长1.5-2厘米,疏被微柔毛;托叶痕几达叶柄1/3或1/4。

花白色,极香;花被片10片,披针形,长3-4厘米,宽3-5毫米;雄蕊的药隔伸出长尖头;雌蕊群被微柔毛,雌蕊群柄长约4毫米;心皮多数,边缘胎座,通常部分不发育,成熟时随着花托的延伸,形成蓇葖疏生的聚合果;蓇葖熟时鲜红色。

花期4-9月,夏季盛开,通常不结实。

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现广植于东南亚。

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栽培极盛,长江流域各省区多盆栽,在温室越冬。

少见结实,多用嫁接繁殖,用黄兰、含笑、火力楠等为砧木;也可用空中压条或靠接繁殖。

花洁白清香、夏秋间开放,花期长,叶色浓绿,为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多栽为行道树。

花可提取香精或薰茶,也可提制浸膏供药用,有行气化浊,治咳嗽等效。

鲜叶可提取香油,称“白兰叶油”,可供调配香精;根皮入药:治便秘。

黄兰Michelia champaca 木兰科常绿乔木,高达10余米;枝斜上展,呈狭伞形树冠;芽、嫩枝、嫩叶和叶柄均被淡黄色的平伏柔毛。

叶薄革质,披针状卵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长10-20(25)厘米,宽4.5-9厘米,先端长渐尖或近尾状,基部阔楔形或楔形,下面稍被微柔毛;叶柄长2-4厘米,托叶痕长达叶柄中部以上。

花黄色,极香,花被片15-20片,倒披针形,长3-4厘米,宽4-5毫米;雄蕊的药隔伸出成长尖头;雌蕊群具毛;雌蕊群柄长约3毫米。

聚合果长7-15厘米;蓇葖倒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有疣状凸起;种子2-4枚,有皱纹。

花期6-7月,果期9-10月。

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南部。

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有栽培;长江流域各地盆栽,在温室越冬。

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也有分布。

本种花黄色,树冠狭长,叶下面被长柔毛,叶柄托叶痕超过1/2等与白兰区别。

花芳香浓郁,树形美丽,为著名的观赏树种,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

现广植于亚洲热带地区。

花可提取芳香油或薰茶,也可浸膏入药;叶可蒸油,供调制香料用。

木材轻软,材质优良,为造船,家具的珍贵用材。

可为华南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

【木兰科】木本;叶互生、簇生或近轮生,单叶不分裂,罕分裂。

花顶生、腋生、罕成为2-3朵的聚伞花序。

花被片通常花瓣状;雄蕊多数,子房上位,心皮多数,离生,罕合生,虫媒传粉,胚珠着生于腹缝线,胚小、胚乳丰富。

3族,18属,约335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南部,北部较少;北美东南部、中美、南美北部及中部较少。

我国有14属,约165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渐向东北及西北而渐少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绿;通常被毛,稀无毛。

芽为盔帽状的托叶所包围。

单叶互生,有时集生在小枝近顶端成假轮生,全缘,稀分裂,具羽状脉,有叶柄,托叶贴生于叶柄或与叶柄离生,早落,脱落后留有环状的托叶痕,如贴生于叶柄,则叶柄上亦留有托叶痕。

花大,顶生或腋生,单生,很少有2-3朵花聚生成聚伞花序;通常两性,稀杂,性(雄花两性花异株)或单性异株;花被下具1或数枚佛焰苞状苞片;花被片6-9(45),2至多轮,每轮3 (6) 片,通常带肉质,有时外轮近革质,或因退化其大小色泽似萼片;雌蕊和雄蕊均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的花托上;雄蕊群排列在花托下部;花药线形,2室,纵裂,内向或侧向,很少外向开裂,花丝粗短,有时伸长,药隔通常伸出成长或短的尖头,虫媒传粉;雌蕊群排列在花托上部,无柄或具雌蕊群柄;心皮对折通常分离,有时在发育时仅基部结合或很少全部相结合不分离;胚珠每室2-14枚,两列着生在腹缝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