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内有关用字佳话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咬文嚼字”对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好处;能理清课文思路并对课文质疑进而解疑;能联系自己的语言实践举例说明作者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过程)预习—研读—写笔记—讨论—总结应用;(方法)整体感知——课堂研读——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用字佳话实例。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撰写习题二的发言提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中的几个例证再“咬嚼”一番。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的。
(这句话道出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特点的,或有个性的,卢梭对此有更精炼的表达: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又将模子打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变得千人一面了,给人一种大家活得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表达深刻的原因是:“原创”与“盗版”两词的运用既具有我们现代生活气息,又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人正如某些出版作品一样失去个性的特点,从而引发我们思考由“原创”变成“盗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你能猜出下面语句可能表达出的意思吗?此句用语表达有何特点?▲是包含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挤公交)(“挤公交”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生活体验。
此句用“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这些严肃的武术或运动术语表达,显得诙谐而又恰当。
)(以上两句的分析仅供参考。
)3、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1)

2014年高中语《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1)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导学案二、解题1、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咬文嚼字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题目的含义:在文学,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
三阅读思考1.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做到?目标是什么?2.掌握材料: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 所举的例子说明什么道理?3.分析论述:各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这些论述你接受吗?能举出相关例子吗?四、文本探究(一)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
(二)学生小组上台展示(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探究论题一:郭沫若改字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1)郭沫若朱光潜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郭沫若是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不盲从,指出了他的“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说法的错误,提出:“你这”式的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对朱先生的这种说法,你同意吗?(4)该例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旨在论述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明确(1)你这——是坚决的判断(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深切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紧密的关系”的主张。
2.培育学生正确明白得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适应,培育“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评判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术(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路论诗,相互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
”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由托掌称妙。
“轻风”缓缓,假设有假设无,“扶”字恰如其分地刻画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彼此融合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
如此,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彼此融合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更,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咱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2、引导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咬文嚼字实例,把握作者观点。
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提出的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一)结合学案指导学生完成预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卡通图片展示)师:“这幅图片可爱吗?”生:“可爱!”师:“好,我们就根据图片猜一个成语——小老鼠看书,提示:打一成语”生:“咬文嚼字”师:“回答正确,咬文嚼字。
注意‘咬’跟‘嚼’的偏旁,它跟什么有关系?谈谈你的理解”生:“嘴!‘咬’是占为己有,‘嚼’是慢慢品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现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快速阅读课文,并注意以下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1、文章有几段?文章共分8自然段。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初步认识文艺评论说理的特点。
2.深入领会“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咬文嚼字”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咀嚼玩味文中的实例,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
2.深入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大家之前已经学过这篇《咬文嚼字》,这个过程呢老师可以称之为“热剩饭”,有道是“剩饭姓张,越热越香”,那说到这儿我倒要问问“剩饭姓赵、姓王可以吗”,答曰:前者不押韵,后者无平仄,不好不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在“咬文嚼字“啊!不过,我看有些同学听到老师说这个俚语时好像情绪不高,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没吃过剩饭,没有这个生活环境自然就无法进入这个语境了!(为“推敲”之例埋伏笔)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贬义词褒用,作者之所以在这里用这个成语本身就是在“咬文嚼字“,所以呀,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看一看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美学家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这是一篇文艺评论。
说到这里,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对“美学家、文艺评论”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
“美”就在我们身边,“文艺评论”也不应当只属于专家学者,它应该属于每一个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者。
“文艺评论”,顾名思义,评论的对象是文艺作品,针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等阐述自己的见解。
(投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个环节删去)(品读阶段)(二)既然大家都学过这篇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作者举了几个和“咬文嚼字”有关的例子呢?(五个)引导学生一起复述并读文章主旨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
”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
这样,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动,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整体感知课文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当怎样理解?明确:“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课文是怎样阐述“咬文嚼字”的?(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具体如下: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
(咬文嚼字怎么做)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意义目的)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
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四、合作探究1.看1-7段的内容。
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
总共有几个实例?明确:(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推敲”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5)、“套板反应”2.提问:前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明确:有。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3.探究: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分组讨论,找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总结:好坏的标准--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非常关键。
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4.探究:看6、7两段的对比,进行迁移教学深化多媒体展示:(1)掌握语言的联想意义:有关“酒”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酒”的含义:思乡之悲(悲)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酒”的含义:官军收复失地的欢喜(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酒”的含义:一种离愁别绪(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酒”的含义:朋友相逢的喜悦(合)总结:一个“酒”字,居然能蕴含人生的悲欢离合诸多情感,其意义是多项的、复杂的,要想把握住准确的意义,必须要有联想和判断意境的能力,不得不在阅读鉴赏时,“咬文嚼字”.(过渡语句:我们一面要善于联想,一面也需要避免被约定俗成的暗示性联想所欺骗,即“套板效应”,那么什么叫套板效应呢?)(2)避免套板效应:描写佳人的“套板”: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楚楚动人风姿绰绝肌肤胜雪不俗: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分析下)注: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佳人难再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完后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说:“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
”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妹在御前表演,果真使得汉武帝飘飘然如若仙人,其妹因此歌得幸,后来被武帝立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
因其妹受宠,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他自己也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与上卧起,显赫一时。
若李延年还是向汉武帝称赞自己的妹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李夫人还会得宠吗?李延年不过个宫廷乐师,在歌词创作方面尚能推陈出新,那么更不要说追求完美境界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同学所需要拥有的(结合最后一段)。
(过渡语句,我们来学习学习古代的大家,是如何苦心造诣,锤炼文字与情感的契合性的)五、拓展练习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3.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全班或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
参考答案: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三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质和途径。
参考答案: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
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
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可举的例子很多。
例如: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
“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
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