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2020年)一、大纲综述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目标在于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观念等基本知识的储备和掌握;同时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中国哲学史上综合问题的实际能力等。
二、考试内容第一篇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第二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第三章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第四章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第五章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第六章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第八章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第九章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第二篇汉唐时期的哲学★★第一章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第二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第四章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第五章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第六章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第一节佛教空宗的传播与六家七宗的般若学第二节僧肇的《不真空论》第七章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第四节禅宗的顿悟成佛论★第五节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第八章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第一节由隋入唐道教的的繁荣与重玄学第三节道教信仰提供的思想史意义第九章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第一节儒学对佛学的回应与唐初经学的重整★第二节韩愈的道统论第三节李翱的《复性书》第五节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论第三篇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第一章道学初创第一节北宋三先生第二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第三节邵雍的先天“象数”学★第二章张载的本体论与境界论★第三章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第四章朱熹的理学★第五章陆九渊的心学★第八章王守仁的心学体系第四篇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第三章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第五章戴震的哲学倾向第五篇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点基础上重点把握中国哲学整体性、规律性问题。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
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
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二、简答题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南开大学2015研]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教学大纲李虎群 编写615目录前言 (619)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619)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619)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619)序论中国佛教特色与学习方法 (620)第一节宗教的基础和宗教学研究 (620)一、宗教的基础 (620)二、宗教研究的基础 (620)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特色和学习方法 (621)一、中国佛教的特色 (621)二、学习方法 (622)复习与思考题 (622)拓展阅读书目 (622)第一章印度佛教思想源流 (623)一、小乘兴盛时期 (623)二、大乘兴盛时期 (623)三、密咒兴盛的时期 (623)复习与思考题 (623)拓展阅读书目 (623)第二章 中国佛教思想源流 (624)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佛教的特点 (624)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
(624)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624)三、中国佛学至少有如下四个特点 (625)四、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屈从了其中的消极面,付出了影响至今的负面代价。
(625)第二节源流 (626)一、首先是传入阶段 (626)二、传播阶段 (626)三、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627)第三节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介绍 (628)一、三论宗 (628)二、天台宗 (628)三、华严宗 (628)四、唯识宗哲学 (629)五、禅宗哲学 (629)复习与思考题 (629)拓展阅读书目 (629)第三章佛教基本理论 (630)第一节缘起性空 (630)616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 (630)二、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 (630)三、性空与修学 (630)第二节四圣谛 (630)一、苦 (630)二、苦集 (631)三、苦灭。
苦灭道 (631)第三节《般若心经》解读 (631)复习与思考题 (631)拓展阅读书目 (631)第四章佛教修持法门(上):解脱道 (632)绪论 (632)一、佛法并不是一种在理论上单独存在的东西。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9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1.佛教的诞生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古印度的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佛”是“觉悟”的意思,指觉悟了“绝对真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尚不能作出正确说明,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情况下的产物。
2.基本教义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
它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它以“佛”为最高教主,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为最高目的,宣扬极乐净土(天堂)、地狱等宗教世界。
3.佛教哲学的贡献佛教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为其宗教说教作论证的。
佛教哲学中富有深刻的哲理,有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思想。
对于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应当充分的肯定,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历程(1)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东汉王朝规定不允许汉人出家当和尚,少数寺院也只是为西域来华经商的商人设立的。
(2)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战乱与分裂的时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这时的人们需要用宗教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上层统治阶级也需要宗教思想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统治,因此他们大力地提倡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思想来和缓社会的矛盾,稳定社会的秩序。
自东晋开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二、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1.“本无”论慧远发展了道安的“本无”理论。
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
而要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即“本无”的。
慧远用佛教的“缘起”说来解释他的本体论。
2.“涅槃”慧远认为,佛教最高实体和超脱一切现实变化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佛教的最高实体也即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高精神境界,即“涅槃”。
《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2022年)一、大纲综述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湖北大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目标在于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观念等基本知识的储备和掌握;同时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中国哲学史上综合问题的实际能力等。
二、考试内容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第二章孔子第三章老子第四章孙子第五章墨子及其后期墨家第六章子思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庄子第九章惠子与公孙龙子第十章《易传》第十一章荀子第十二章韩非子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第一章汉初的哲学思想第二章董仲舒第三章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杨雄、桓谭第四章王充第五章魏晋玄学第六章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第七章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第八章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第九章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第十章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学第一章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第二章张载第三章程颖、程颐(二程))第四章朱熹第五章陈亮、叶适第六章陆九渊第七章陈献章、湛若水第八章王守仁第九章黄宗羲第十章方以智第十一章王夫之第十二章颜元、戴震第四篇现代哲学第一章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第二章章太炎第三章孙中山第四章陈独秀与李大钊第五章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勋第六章熊十力第七章冯友兰第八章金岳霖与贺麟第九章李达与艾思奇第十章毛泽东第十一章牟宗三与唐君毅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中国哲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点基础上重点把握中国哲学整体性、规律性问题。
三、试题结构1、名词解释(约占30分)2、简答题(约占60分)3、论述题(约占60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名词解释1.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2.《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研]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
《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
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
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
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3.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这一思想有力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陆九渊的心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陆九渊的心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b7635ab76c66137ef06192c.png)
第6章陆九渊的心学[视频讲解]6.1 复习笔记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
因常讲学于贵溪应天山(象山),世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从小颖悟,三四岁思天地何所穷际,至忘寝食;十余岁,又因“宇宙”二字笃志圣学。
他所创立的心学,也是他自己通过“读《孟子》而自得之”。
一、“本心”与“心即理”1.本心(1)“本心”即“四端之心”,而“四端之心”即“本心”。
(2)陆九渊认为,“本心”是“天之所与我者”之“心”,是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之心。
“天之所与我者”指“本心”为天所赋予我者,亦即其为人先天所具有。
(3)“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指“本心”具一种无须后天反省的辨别能力与行为能力,而人若蔽于物欲或意见则将失其“本心”。
2.心即理陆九渊此“本心”观念承自孟子,他又接着孟子往下讲,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
(1)如果“本心”即“四端之心”所表明的是此“本心”作为道德情感的向度。
“心即理”的思想所表明的则可以说是此“本心”作为道德法则的向度。
此“本心”乃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的统一体,此“本心”既提供道德法则,又发动道德情感,从而为真实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
(2)作为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相统一的“本心”或“心即理”之心并非人的一种生理意义、心理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心,而是为每个人所本有、具普遍性与恒久性的“同心”或“大心”。
(3)“本心”为人人所本有的道德之心。
“本心”或“心即理”之心为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道德心。
正是基于此“本心”或“心即理”之心不受时空限制具有普遍性与恒久性这一特点,故陆九渊宣称:此“本心”或“心即理”之心乃“天之所与我者”,“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在此“本心”或“心即理”之心的基础上,陆九渊对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之境也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阐发。
(1)“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
6.1 复习笔记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约前565~前485),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产生以后,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向各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很多教派,先后产生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一、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1.僧祜归纳儒家对于佛教的批判
“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人死神灭,无有三世”;“莫见真佛,无益治国”;“无古法教,近出汉世”;“教在戎方,化非华俗”;“汉魏法微,晋代始胜”。
2.三教的交流
早期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总体上说,儒家对于佛教排斥多而调和少,佛教对于儒家,调
和多而排斥少,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较多,文辞争斗也比较热闹,但道教对佛教也多有借鉴,道教的戒律礼仪体系基本上是模仿佛教而建立。
二、六家七宗与道安
1.空宗和有宗
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二宗
(1)空宗是主张缘起性空之宗派,大乘之般若思想即其代表,以宣扬中道之空观为主。
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有宗则以万法唯识为根本,唯识宗即其代表。
印度龙树、提婆之教系,主张诸法皆空,中国之三论宗即承续此主张。
印度无著、世亲之教系,则主张境空识有,形成法相唯识宗。
大乘佛教传人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空宗典籍翻译的三个时期
(1)第一期是从支娄迦谶到鸠摩罗什以前,翻译有《道行》《明度》《光赞》《放光》等般若经。
(2)第二期是鸠摩罗什时代,翻译有《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经论。
(3)第三期是玄奘时代,翻译有《大般若》等经。
而般若性空义的研究,到道安法师时期才大为盛行。
3.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即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
其中本无宗、本无异宗原为一宗,合之共有六家,分之则为七宗。
4.道安的“本无论”思想
道安被称为本无宗的代表人物,东晋时杰出的佛教学者,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本无论”。
(1)道安认为世界于空、无等自然状态经由元气变化而成,故称本无,而不可称万有可自空、无中产生。
道安的本无思想,只是把无看作无形无象的状态,并非把无看作完全的空无。
(2)道安并不否认外物存在的观点,道安的“本无论”也不是专论宇宙观,主要是佛教的修行法。
他不是要求人心以念空去止息欲望,而是要通过戒定慧的修持,使人在五蕴之中体察世事的虚幻,从内心里得到解脱。
三、慧远
慧远对佛学的贡献有四个方面:弘传毗昙学;弘扬中观学说;弘扬西方净土;弘传禅定法。
在佛教理论上,慧远继承和发展了道安的思想,他的佛教哲学思想可以简述如下:1.真如派生万物的法性论
(1)在慧远看来,法身佛的常在不变之性为佛性,修行的目的就是体认佛性达到解脱。
佛性是至极不变的、独立自存的。
佛性也称“真如”,由“真如”生万物,“真如”也不离开万物。
(2)精神与万物的关系,慧远认为神能感应外物而本身不同于外物,所以物虽化而神不灭。
(3)慧远根据佛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人们的爱欲来源于事物的界限,如果消除一切差别,爱欲也随之消失,人间的苦恼、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有了形体,就有了彼我界限;情感凝滞于外物,才有了善恶报应的主体。
由于事物有了界限,人们以其身为己有而不忘,于是就有了善恶、贪生等欲念,迷于这些东西,人间自然苦恼丛生了。
2.神不灭论
慧远从“至极以不变为性”论点出发,进一步发挥了神不灭的理论。
(1)神(精神、灵魂)能感应发生一切事物和变化,但神本身是“无生”的、不变的,因而神也是“不灭”的、“不穷”的。
不生不灭的神,他为轮回、受报,以至成佛所寻找出来的主体。
(2)慧远举薪火以喻形神,慧远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犹如木材与火的关系一样,具体的木头可以因燃烧而消失,但火却能从一块木头传到另一块木头。
(3)慧远深信神不灭论,以此不灭神作为生死轮回和超越轮回达到涅檗的主体,也成为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的理论基础。
3.轮回说
(1)轮回的含义
谓众生由惑业之因(无明、贪、爱)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2)轮回的内容
①因果报应是人们无法摆脱的宇宙自然规律。
当时受报的称作现报,来生受报的称作生报,多生以后受报的称作后报。
②不去掉无明、贪爱等世俗感情,就永远摆脱不了现实世界的苦恼。
③只有以真如佛性的智慧明白空与色不二,不牵挂现实世界里的苦难与名利,才能不为世俗感情所牵累,才能超脱轮回。
四、僧肇
僧肇(384~414),东晋时著名的佛教学者,京兆(今陕西长安市)人。
僧肇的佛学思想是从真谛俗谛相即来解释实相,阐明了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主张体用一如,非有非无,即静即动,不仅批判总结了我国佛教般若空宗的各派理论,也间接批判了魏晋玄学的各个流派,独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有划时代贡献的学者。
1.体用一如、立处即真
(1)本体与现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是相即的。
人们不应脱离虚假不真的现象世界去另立一个虚无本体。
在僧肇看来,体用相即,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他认为,空与有、寂与用都是不二的,不应另立一个虚无的本体,然后再说万物是虚假的。
(2)僧肇为了说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僧肇提出“立处即真”的命题。
他说:“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就是说,不变的本体是宇宙万法的得以成立的依据,不是离开不变的本体另有依据,本体与诸法一体不二。
2.《物不迁论》的动静不异观
《物不迁论》中更从即动即静来论证体用一如的道理。
(1)他宣称自己的看法与事物变动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事物没有生灭,没有变化。
①变与不变本来没有区别,只有糊涂的人才将它们强行区分。
②僧肇指出:不变,不是离开变化去求不变,而是要在变动中去认识不变。
③因为必须在变动中认识不变,所以说事物虽然在变动着,实际上却是不变的。
④由于不能在变动之外去追求不变,虽然说事物是不变的,却又不脱离变动。
(2)僧肇不是反对“迁”变之说,只是认为“动静未始异”,动静相即,让人们“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
①他认为一般人动,是因为从前的事物已经迁徙而去,而不静止,所以说动而非静。
②但从前的事物即停在从前,并不来到现在。
所以论中说静而非动。
③如此今昔的事物不相往来,法身本体,无去无来,所以常恒不变。
④绝对的本体不可与相对的动静等现象截然划分,即动即静,也正是在辨明即体即用的道理。
3.般若无知而又无所不知
(1)般若的含义
①从其客观上来说是净空;
②从其主观上说是大智,即能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
僧肇又称其为“圣智”。
(2)般若的特点
①圣智深幽玄奥,常情难以测度,它既无形相,又非概念,完全不是人们言语所能理解和把握的。
②它真实而非实有,虚寂而非空无,存在着而又无法论述。
③般若无知,是由于万物无相。
④一切世间万象若没有般若去洞照就不能得到本质。
般若是洞照诸法实相的能力,却没有知见。
僧肇认为,圣人抛却了世俗知见的羁绊,就可以由无知达到无所不知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