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

合集下载

哲学与智慧佛教思想简介

哲学与智慧佛教思想简介

菩萨乘则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而其终极目标 在圆成佛果。行菩萨道者,以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为修习内容,并以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于一切境透得过,而得自在解脱,进 而普化群萌,以为己任。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 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 业,故名尘沙惑。
佛涅槃后90天,由500大罗汉发起,公推摩诃迦 叶为首席,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岩集会,由持 戒优波离诵出律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 藏,经过大众认可,完成第1次结集。第2次结集 在毗(pi)舍离城,佛灭度后约百年,扶持戒律。 后又经过几次结集,经过翻译,流播各地。
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 诸佛教。
(11)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 作的业来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 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 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 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 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 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 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 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 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 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 于无明。
太子诞生七天后,其母去世。十六岁时,娶邻国 公主耶输陀罗,后生子罗睺罗。 29岁时,为寻找 解脱,出家旅游,六年苦行,后觉苦行之非,于 浴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求觉,冥思苦想七日七夜, 于35岁夜半,看见命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 完成无上正觉,并开始说法济度众生,本人被尊 称为佛陀(浮屠、浮图)。“佛”是大彻大悟、 完全觉悟。此标志佛教创立,后在恒河传教45年, 著名徒弟是迦叶和阿难。于前543年5月月圆日夜 半入灭。死后舍利分送8个国家。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摘要】五蕴与十二因缘是佛教中重要的概念,关乎生命的起源和循环。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而十二因缘则是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

通过探讨五蕴与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含义。

在佛教中,五蕴与十二因缘被视为实现解脱的重要法门,对修行者有着指导作用。

从哲学角度来看,五蕴与十二因缘的思想传达了对因果律和无常性的深刻认识,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自我和世界。

通过研究五蕴与十二因缘的理论内涵和哲学意义,可以启示人们在修行道路上的方向,并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关键词】五蕴、十二因缘、关系、理论内涵、相互作用、重要性、哲学意义、启示、个人修行、世界观1. 引言1.1 五蕴与十二因缘的概念五蕴与十二因缘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佛陀教导世人认识世界与生命的基本原理。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个体存在的五个要素。

色蕴指的是物质现象,如身体;受蕴指的是感受经验的能力;想蕴指的是思维与意念;行蕴指的是意念与动作的行为;识蕴指的是认知与感知的能力。

而十二因缘则是指导我们认识生命因果关系的重要理论。

它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

通过研究五蕴与十二因缘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运行机制,了解各种因果关系的根源。

这些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能指导我们走向智慧与解脱的道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思维,了解五蕴与十二因缘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改善自己的修行修为,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1.2 研究背景五蕴与十二因缘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转世轮回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试图揭示其中的奥秘和智慧。

在西方哲学中,五蕴与十二因缘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他们试图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研究,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浅析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浅析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浅析汉传佛教中的中观思想摘要:中国的佛教哲学融合了中国的儒学、道学、玄学,对佛教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特有的论证、解释和发挥。

它继承了佛教哲学的论证方法,利用抽象的思维,在相对的现实的现象界背后设置一个绝对的超现实的“本体”,或说“真如”,或说“实相”、“佛性”。

它运用“缘起论”等进行相对主义的论证,借以揭露万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识的矛盾,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可靠性。

在论证、解释过程中,中国佛教哲学突出了它的思辨性的特点。

Abstract: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combine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etaphysics, to the buddhist religious idealistic philosophy system of special demonstration, explain and play. Encyclopedia malluddhist philosophy argument method, using the abstract thinking, in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of relative phenomenon behind set a absolutely surreal "ontology", or "really like the" said, or said "reality", "Buddha". It USES "origin theory" of relativism argument, so 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contradiction, deny the reality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bility. In the argument,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highlighted its argument characteristic.关键词:唯心真我思辨性一,佛教的起源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传入我国最早的宗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哲学上的流派

哲学上的流派

哲学上的流派
哲学上的流派是指在哲学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区别于其他思想流派的信条、观点和方法的学派或思潮。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哲学流派:
1. 古希腊哲学流派: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亚派等。

2. 印度哲学流派:包括梵我一体学派、佛教学派、锡克教学派等。

3.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唯一存在的基础,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常见的唯物主义流派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唯物主义等。

4.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或思维是现实的基本本质,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常见的唯心主义流派有柏拉图学派、康德的哲学等。

5. 实用主义:强调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和追求实用知识的重要性。

常见的实用主义流派有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约翰·杜威的
实用主义等。

6. 实在主义:认为存在独立于意识和感知的客观实在。

常见的实在主义流派有存在主义、本体论等。

7. 分析哲学:强调通过逻辑分析和语言研究来解决哲学问题。

常见的分析哲学流派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哲学等。

8. 后现代主义:概括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一系列的哲学思潮,强调现实的多样性、无固定真理和对权力关系的批判。

常见的后现代主义流派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哲学流派具有不同的思想视角,对于认识世界、人生意义和道德等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与探讨。

中国古代禅宗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代禅宗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代禅宗的历史与现状禅宗是一种富有哲学思想的佛教流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禅宗的发展经历了不少的波折和变革。

然而,禅宗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生命力,现在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

1.起源及发展禅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是从印度佛教中传入中国的,其基础是南北朝时期的东方宝藏宗和华严宗。

禅宗寻求通过静思定念,开启内在潜力,从而通往佛性的觉醒。

其核心信仰是“无我”、“明心见性”,谋求直接体验和证悟。

禅宗早期分为南北宗派,其中南宗的代表是慧思、法海、惠能等人,北宗的代表是神秀、雪竇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临济宗和曹洞宗两个主要流派。

临济宗强调禅定实证,注重敬重人与事物的态度;曹洞宗更注重整体性、身心统一和日常生活的实践。

2.禅宗的特点禅宗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特点。

首先,禅宗强调个人的直接体验,而非概念上的理解。

其次,禅宗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强调观念和行动的一致性,提倡顿悟的方式。

最后,禅宗对文化的包容性也令人称道,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的元素,为现代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现状和影响在中国,禅宗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

如今,禅宗已经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感受到禅宗的一些概念和技巧。

许多大型佛教寺院和禅修中心都是专门针对禅修者们展开的,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禅宗的精髓。

除此之外,禅宗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长。

禅宗深受许多知名历史人物的崇拜,如唐代诗人杜甫、宋代真如等人,而现代西方的作家和思想家如约翰·凯奇、赫胥黎、袁行霈、雷诺等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启发。

现代西方的心理治疗和身心医学、生态哲学等很多领域上也都借鉴了禅宗的一些观念和技巧。

不可否认地,禅宗已经成为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

虽然禅修和修行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一种陌生地体验,禅宗的哲学和信仰观念却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在中国⼏千年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产⽣过许多辉煌的思想成果,这些思想成果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了⼴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的丰富内容就表现在历代诸⼦百家的思想论述之中。

⼀、儒家儒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个重要的学派,孔⼦是这⼀学派的开创者。

经过汉代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

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最关⼼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然观、认识论等内容相对薄弱。

孔⼦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始终是儒家的核⼼,天命观和中庸之道也是儒家尊崇的思想内容。

经过汉唐⾄宋明,儒家思想中的⾃然观、辩证法、认识论思想内容被不断充实起来。

值得说明的是,儒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内部不同思想家之间是有很多差别的,因此儒家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法家法家也是先秦时期的⼀个重要学派,早期的代表⼈物有商鞅、申不害、慎到,⾄战国末期韩⾮集法家思想⼤成。

法家也重视社会政治,但是与儒家不同,法家否定道德教化,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术、势结合的法治主义。

这⼀政治哲学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除政治哲学之外,法家在⾃然观、辩证法、历史观和认识论⽅⾯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三、道家道家也是在先秦时期出现的⼀个重要学术流派,由⽼⼦创⽴,庄⼦继其后。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道家演变出了⽼庄道家、稷下道家和黄⽼道家等不同⽀派。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为⽽治,思想消极。

但是道家在宇宙论、辩证法⽅⾯的思想成果极其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富于远见,思辨的抽象⽔平达到了很⾼的程度。

因此道家⾃古以来在中国就被看作是智慧的化⾝,对中国传统的⽂学艺术、⼈⽣态度影响⾄深。

四、墨家墨家是战国早期建⽴的⼀个学派,由墨⼦创⽴,当时影响巨⼤,与儒家并称显学。

后期墨家对墨家思想有很多演变和充实,但是秦汉以后墨家学派衰微,最终成为绝学。

墨家的⾃然观强调⾮命,但是主张天志和明⿁观念,政治伦理观强调兼爱、尚贤、尚同,提倡上说下教,讲求功利主义。

传统禅宗与佛教文化

传统禅宗与佛教文化

传统禅宗与佛教文化禅宗作为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

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禅宗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禅修方法与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修体系。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禅修方法以及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禅宗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初。

它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高僧菩提达摩,他将禅宗带到了中国,并在中国融入了许多本土的文化因素。

禅宗的兴起与唐朝时期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时期,禅宗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禅修方法主要包括坐禅、行禅和用禅。

坐禅是禅修的核心,通过专注呼吸和身体姿势的练习,让禅修者摆脱杂念,达到清净寂静的境地。

行禅则是在行动中实践禅宗的教义,通过慢慢地行走来培养专注力和觉知能力。

用禅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禅修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事物,从而达到超越自我、无欲无求的境界。

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禅宗强调直接觉悟的体验,强调个体的内在潜力和自由意识的觉醒。

这与佛教的核心教义——觉悟、空性和无我相契合。

禅宗通过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以及与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和谐来实现自我觉醒和解脱。

在传统的佛教文化中,禅宗也影响了许多方面。

禅宗以其独特的禅修方法与独到的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佛教艺术、文学、哲学甚至是社会伦理。

禅宗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禅宗寺庙的建筑到禅宗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禅宗对于美的追求和自然的表达。

在文学方面,禅宗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禅宗公案,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和禅修的境界。

禅宗的思想也对佛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禅宗对于自性空性的理解与闻思修的方法论等都成为了佛教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禅宗思想对于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也有着显著的影响,禅宗倡导的平等互助、慈悲善良等价值观念成为了佛教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相传佛教为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古北印度迎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

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迎牟尼。

释边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择迎牟尼也就是“释迎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迎牟尼足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特的价值标准的思想家,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家。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自从释迎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佛教已经延续了二千五百多年。

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宫汗、中国、朝鲜、u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束埔寨等国家,蔚戊大观。

它对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风俗习惯等各个方而,都有着深刻的和广泛的影响。

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到欧美等国。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为了准确地把握佛教哲学的内容,必须明确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仅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

佛教经过长期的流布,在不同的国度形成五花八门、风格各异的流派,各派自立门户,别树一帜,异说纺线。

但是,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物享:佛、法、僧。

这三者被
称为佛教的“三宝”。

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

“佛”,指佛教助创始考、祖师释迎牟尼,也泛指一切佛。

“法”,指择迎牟尼传授的敌理,实际上是包招释迎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沸教教义,是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

“僧”,指释迎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

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目标、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由此三者而展开为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如由对佛的信仰而有各种礼仪制度,由法的演变而形成若干宗派,由憎众而有一切洁规戒律等等。

佛、法、fe正是反映了佛教酌内涵和外延的规定。

简单地说,佛教就是由跺、法、僧三者综合构成的宗教实体。

佛法,就是上述Z宝中的“法”,即佛教的各种教义和学说。

佛法的“法”有两层意义:一是轨则的意思,认为佛所说的法门,朗今众生轨则而获得解脱,故糠为“法”;三是道理的意思。

佛法分为四种,即四种道理:教法、理法、行法、果核。

教法的教,指教典。

教法是指佛教的全部典籍。

理法的理,即道理。

理法指教法即教典中所阐明的义理。

行法的6,指修习和践行。

行法指依理法而进行的戒、定、忌三行,也就是关于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获得“大智”的宗教践行。

果法的果,月结果。

果法即修行圆满后所证得的所谓菩提、涅绍等圣呆。

佛6虽称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大纲是教、理、行、果四法。

所x“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刻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

4教、理、行、果四法相应而言,是佛教常说的信、解、行、证日法.信,是信顺教法;肥是解悟义理;行,指依教理而起的悄行;
证,指修行所得的圣果。

全部佛教学说,是论证人们如何以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解脱论。

解脱论可以分为两大离分:一是达到解脱目的的方法、工夫、条件;二是解脱境界。

司者是田,后考是果。

佛按中的教、理、行和信、解、行用于因,果和证属于果。

概括起来说,佛法就是包括解脱的原因和结果园方面的内容。

佛学的涵义,佛教界和学术界酌理解都各有不同,主要有用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佛学与佛法的涵义相同,包括了教、理、行、果,即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一种认为佛学是专指佛教的学理、学说而言,不包括行持实践方面。

根据g6教的传统论述,思系佛教学说的实践性特征,我以为佛学应该是指戒、定、惹三学而言。

戒学,戒指戒律,是防止人们作恶业的。

定学,定即裁定,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炼理,以断除情欲。

慧头慧即智慧,谓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迷妄,以获得解脱。

所谓“依戒因定,依定发惫,依慧agf除妄惑,显发真理”,就概括了佛教修绍考全部的修学内容。

戒、定、慧三学是互相联系、依次推进的适续性过程,是佛教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学包括威学莉定学的实践部分和慧学的理论部分,所以佛学也是包涵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