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严密 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标题:《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艺术与妙处探析文档内容:一、引言《谏逐客书》是秦朝丞相李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所作的一篇奏疏,其以雄辩之才和深邃的洞察力成功劝阻了秦王嬴政驱逐外国宾客的决定,不仅彰显出李斯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更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人才基础。

本文将深入剖析《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巧妙之处。

二、论证严密,逻辑清晰李斯在文中首先列举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外客而使秦强大,以及秦孝公采纳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强的历史事实,以此证明接纳并重用客卿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他的论述严谨周密,层层递进,从历史到现实,从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让秦王无法反驳。

三、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李斯在论述过程中,适时地融入了对秦王的深深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他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表达出对秦王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深切忧虑,字句间流露出拳拳忠心和浓浓爱国之情。

同时,其文笔犀利,比喻生动,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李斯强调了秦国历史上得益于客卿的实例,并提醒秦王,若因一时偏见而驱逐所有客卿,则无疑是自断臂膀,放弃了一条获取人才、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

他把秦王的视野引向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使秦王认识到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对于实现统一大业的至关重要性。

五、结论综上所述,《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其深思熟虑的策略、真挚恳切的情感、严密有力的论证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成功劝服秦王改变决策,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政治智慧。

这篇千古名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人才问题的宝贵启示,堪称古代劝谏文学的典范之作。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赏析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赏析

自于秦国,如今却都被秦国收入囊中,成为秦王的心
头之好。如果说,李斯之前所说的内容只与秦国有
关,那么这一段则句句关乎秦王的切身利益,足以令
他动容。秦国虽大,但天下更大;秦国的疆域虽辽阔,
但并非富庶之地。要知道,楚国、赵国、齐国不仅拥有
俊秀的山川,而且拥有诸多奇珍异宝、绝色美人、宝马
良驹。随着秦国的逐步发展,其他国家的宝物也源源
斯所述之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在一番陈
辞之后,李斯才摆出自己的观点:“由此观之,客何负
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
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虽然李斯创作《谏
逐客书》的目的是让秦王收回“逐客令”,但是他并没
有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谴责秦王的举措,也没有从自 身的利益出发去恳求秦王留下自己。相反,他站在秦 语
令“逐客”一事,巧妙地避开锋芒,设身处地为秦国着
想,用委婉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既博
得了秦王的好感,又使得事情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发
展。
二、据史立论,痛陈利弊
李斯并非莽撞之辈。他心里清楚,若无实际的利
益诱惑,是很难打动秦王的。因此,在引起了秦王的
注意后,李斯很快便切入正题,通过列举史实的方式
重 视 客 卿 ,重 用 人 才 ,才 能 使 秦 国 变 得 更 加 强 大。相反,驱散他国客卿,必定会使人才流向他国。 秦王想要成就霸业,也就难了。
五、前后照应,自圆其说 从最开始的避重就轻,到引用史实,提出论点,再 到层层深入,对比论证,李斯基本上已经将自己想说 的都说出来了。在文章的最后,他再次照应开头,进 行总结。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 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 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天下之物虽不是都 产于秦国,但大部分都流入了秦国;天下之士虽不是 都出生于秦国,但很多人都愿意为秦国效力。秦王唯 有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才 有机会问鼎天下。秦王下令驱逐客卿,原本想为秦国 效力的客卿自然会投奔他国。其他诸侯国必将如获 至宝,国力也会随之增强,进而威胁到秦国的安危。 这 得 与 失 、强 与 弱 的 转 变 ,想 必 不 是 秦 王 希 望 看 到 的。这段话既是对整篇文章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文 章主旨的强调与升华,更是对秦国未来的一种大胆预 测。从最初的以退为进,到后来的逐层深入,李斯从 被动转变为主动,最终顺利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可 见,《谏逐客书》虽然是他在离秦途中“仓促写就”的, 却充分展现了他敏锐的才思和过人的智慧。南朝刘 勰曾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提到:“李斯之止逐客,并 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 之善说也。” 《谏逐客书》虽然只是一封奏书,但无论是对当时 的秦国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读者 仔细品读。

谈《谏逐客书》中的说理艺术

谈《谏逐客书》中的说理艺术

竟是以“下”劝“上”,稍不注意就会人头不保。在历史
上,秦王嬴政也不是一位仁慈、宽容的君主。因此,他
在上书时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臣闻”和“吏议”两
个细节非常妙。“臣闻”暗示自己是在不经意间听说
的,绝不是故意打听。通过这样的方式,李斯在无形
中就隐去了自己就是一位“要被驱逐的客卿”这一身
份,而变成了一个中立者、旁观者。“吏议”的意思是官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
吏们正在商议这件事。难道李斯不知道这件事是达
官贵族们蓄谋已久的吗?难道他不知道这件事甚至
已经得到了秦王的首肯吗?他当然知道。但是,李斯
通过“吏议”二字对此作了淡化处理:将“达官贵族们”
淡化为了考虑不周的“小官吏”,也将已经开始付诸实
施的“逐客政令”淡化为了“正在商议的一件事情”。
这就为此事留下了转圜的余地。由此,李斯就将“逐
李斯非常聪明。他直接跳出了人际关系极其复 语 杂的小圈子,闭口不提自己的功牢,而只从秦国的根 文 本利益入手,从大局出发,让自己置身事外,站在秦王 的立场上思考、解决问题,引起秦王的注意,从而使自 篇 己的观点被接受和采纳。
21

新平台
二、语言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上书给帝王的奏议、奏章
等也是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臣子需把握好尺度,用
反之,如果李斯没有站在这样的高度说理,而是 洋洋洒洒细数秦王室的宗室贵族排除异己、结党营私 的罪名,那么他肯定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从自 己为秦国立下的汗马功劳的角度说理,阐明自己忠心 事主、别无二心,那么他在秦王的眼里就成了一个擅 长邀宠献媚的小人;如果选择从“韩人郑国”入手,认 为其“开凿河渠灌溉田地”的举动是在为秦国谋福利, 为其证明清白,那么肯定会惹秦王大怒,怀疑他也有 不轨之心,进而招来杀身之祸;如果他一气之下,仅凭 意气用事,大谈特谈秦王嬴政是非不分、听信谗言,那 么他不仅无法改变秦王的决定,而且会使其产生“杀 客之心”。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谏逐客书》是儒家思想家李斯在六国之乱时期留给后世的一部经典著作。

作为一部以谏封为主题的著作,《谏逐客书》被视为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论辩艺术。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采用的论辩手法,融合了阐述、论证、讨论、述论、穿插以及反问等多种形式,使他的论辩变得精彩丰富,极具辩证性,并层层深入,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得他谏言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为今人提供了思考世事的良多见解。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说理方式上。

李斯采用“比拟通反”的手法,在辩论中让事物相互联系,从所比之物中推测事实的真相,发掘问题的精髓,让他的推论更自然,更精准。

同时,他还在不同的问题中,同时使用了论证、讨论、穿插等多种手法,使得他的论辩更加生动,令人信服,更有说服力。

李斯在穿插论证中,运用了一种与传统逻辑推理有较大差异的方法,把具体的事实与普遍的规律联系在一起,使他的论辩具有深远的智慧,而他的反问也能让对方必须改变立场,改变观点。

此外,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历史广泛地运用了述论及其他多种写法,以表达其若干论点。

在这些述论中,李斯把实际历史例子和哲学道理结合起来,使他的推论变得有力,且辩证性更强。

此外,他还结合历史例子和道德规范,将普遍真理充分展示出来,并用哲学观点提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问题,以达到更加精准的分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其传统的论辩艺术技巧,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比拟的精髓。

他采用独特的说理方式,联系了实际历史例子和哲学道理,使他的推论变得有力,又能让对方必须改变观点,有效地把具体的事实与普遍的规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他的论辩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为今人提供了思考世事的良多见解,极具启发性。

通过研究李斯的论辩艺术,可以从中获取深刻而又得体的思想指导,更能更好地使用这种传统的辩论方式,从而探究事物的本质,并深入思考世间万物之美与罪恶。

逻辑严密 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

逻辑严密 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

逻辑严密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内容提要本文不是一篇关于文学写作方面论文,而是以李斯《谏逐客书》这篇驳论为选题,进行形式逻辑学科方面的应用理论探讨。

本文通过对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形式与内容的分析,考察蕴含其中的逻辑体系,揭示其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意在揭示作者凭借逻辑推演展开议题的论证艺术,以便成为我们论文写作中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逻辑逻辑形式论证逻辑系统内容结构艺术特色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相互冲突。

”毛泽东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是逻辑学,也叫做“形式逻辑”。

逻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思维活动都要依托于一定的思维形式,即: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运用。

其中,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由概念作为要素组成的,对认识对象状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判断所组成的,由已知推向未知的思维形式。

而写文章、发议论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艺术,通常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

人类的思维作为信息载体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或可变的内容在逻辑形式中称为“变项”;在思维中,不同的变项可由不变的载体来表达——这不变的载体就是思维形式中的“常项”。

每一种思维形式都有自己的常项,如:连接两个概念构成的判断由“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是由“前提(有时含大前提和小前提)”、“推理形式”、“结论”等常项组成;用已知判断确定某一判断真假的论证,则由“论题”、“论据”和“结论”等组成。

思维形式的常项在其联系方式的作用下,组成了思维的结构,即:最具一般意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

毛泽东说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就是指议论文章(无论证明或反驳)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形式。

在论证的思维过程中,各种思维结构沿着一定的思路综合运用,形成了严密的系统,如:概念判断概念论证——推理概念判断概念系统是指各个要素以共同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浅谈《谏逐客书》中的几种说理的技巧

浅谈《谏逐客书》中的几种说理的技巧

德育课堂《谏逐客书》是秦朝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创作的一篇文章。

当时,天下群雄并立,纷争不休,韩国的水工郑国向秦王奏议修筑河渠,实际上是想借此削弱秦国的力量。

事情败露后,秦国的重臣上奏秦王,希望秦王下令驱逐国内所有的客卿。

作者从秦“一统天下”的角度着眼,力陈利弊,切中要害,细数历年来客卿为秦国所作的贡献,希望秦王能收回成命。

读了李斯的文章,秦王最终废除了逐客之令,李斯也得以官复原职。

秦王嬴政乃千古一帝,须臾之间便可决定他人的生死。

这样一个人却因李斯的一封谏书而改变了政令,可见《谏逐客书》确实是一篇论证有力、说理透彻的文章。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谏逐客书》中几种说理的技巧。

一、开门见山,切中要害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一向以“天子”自居。

凡为臣者,其生死荣辱只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

因此,古代臣子在上书时往往都十分谨慎,唯恐一时不慎触犯君王,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在奏疏中,他们的言辞一般都非常委婉,有时甚至会避重就轻。

尤其是文章的开篇,一些臣子通常要先说一些溢美之辞,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再讨论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并没有这样做。

在文章的开篇,他便直奔主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针对“逐客”一事发表意见和看法。

他既不掩饰,又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表明自己写奏疏的目的,使文章显得干净利索。

当然,李斯也很注重说话的分寸。

一个“臣”字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一个“窃”字则表明了谦恭的态度。

他虽然认为“逐客”一事是不对的,但并没有在文章的开篇就下定论,而是诚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像是在与君王闲谈。

此外,“逐客”虽然是朝中大臣提出的意见,但其实也是秦王肯定过的想法。

李斯偏偏不提这一点,而是以“吏议逐客”来阐述事实,为自己留足余地。

在说明了创作文章的缘由后,李斯未作停歇,立即开始陈述一系列的史实,证明“逐客”的弊端,然后连用四字排比句,剖析历代秦王因善用客卿而取得的成果。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一、《谏逐客书》的外观特点《谏逐客书》,又称《谏太宗十三疏》,是梁之奄编的文学名著,书中围绕直言责备秦朝皇帝疏逐萧衍的事情,集中写出了梁之奄在实践中反思自己所犯错误,思考社会和政治风气及善恶惩罚等思想,丰富了经典文学文本、史书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从外观上看,《谏逐客书》以清新明俊的用词表达,语言优美,非常的自然自由,以淡化主观色彩的独特思维,自然勾勒出精致的文字风格。

二、《谏逐客书》的发展历程《谏逐客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文学巨著,通过介绍一位以讨伐秦朝官吏为主题的官员的精神追求,向当时的政府建言疏政,是一种很具有哲理色彩的文学作品。

谏逐客书一经问世,就受到晚唐人士的喜爱和尊重,到南宋朝时,把该书著录进了《四库全书》,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直到清代时代,读者对此作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

三、《谏逐客书》及社会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谏逐客书》不但被赋予了哲理,它更反映了古代政治社会形态,表达了人们追求善政、廉政的自由抗争也在反复表达着人们忠政义业的信念,教育了中国古代人民抗击贪腐官员的崇高信念,赢得了古代社会民众的赞誉,彰显出文学的欣欣向荣。

《谏逐客书》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该作审慎的文字观察,可以感受到该作作者的庄重的思考,全文的语言层次分明,很合乎古代五体就服的文风,此书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评价,大胆反思和自省,读者既慰感内心,又得以反思自身,可以获得文学思维、学术思维和思想审视的智慧收获,融汇它的思想传播带给了我们一种以强大的思想精神感召力,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开阔。

总之,《谏逐客书》以其独特的论辩艺术,为古代和现代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参考,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考虑,《谏逐客书》确实是一门难能可贵的名著,值得推崇和学习。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谏逐客书》是一部李斯作品,又名《上谏奏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典文献。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完美地展示了他独特的论辩艺术,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对古代论辩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主要采用了“赞成论”和“反对论”的方法。

李斯用“赞成论”做出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分析了政治、社会、经济等当时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建议,表达了他的政治理念;而“反对论”则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用对比来指出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言行,深刻地表达了主张,展示了其独特的论辩技巧。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既运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也运用了比喻、借古比今的方法,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假设法、生动的比喻、形象性的措词,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他对于喻词的懂得和运用,使得他的论辩充满了文采和灵气,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还把古典概念作为论辩必备武器,他在文中运用了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的思想,以表达他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使其更深入清晰,更加透彻深入。

最后,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论辩艺术,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也为他后世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他把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和修辞手法的完美结合,使论辩更加活跃,他的文章充满了文采和灵气,让他的论辩更加有说服力,对古代论辩艺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严密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内容提要本文不是一篇关于文学写作方面论文,而是以李斯《谏逐客书》这篇驳论为选题,进行形式逻辑学科方面的应用理论探讨。

本文通过对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形式与内容的分析,考察蕴含其中的逻辑体系,揭示其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意在揭示作者凭借逻辑推演展开议题的论证艺术,以便成为我们论文写作中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逻辑逻辑形式论证逻辑系统内容结构艺术特色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相互冲突。

”毛泽东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是逻辑学,也叫做“形式逻辑”。

逻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思维活动都要依托于一定的思维形式,即: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运用。

其中,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由概念作为要素组成的,对认识对象状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判断所组成的,由已知推向未知的思维形式。

而写文章、发议论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艺术,通常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

人类的思维作为信息载体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或可变的内容在逻辑形式中称为“变项”;在思维中,不同的变项可由不变的载体来表达——这不变的载体就是思维形式中的“常项”。

每一种思维形式都有自己的常项,如:连接两个概念构成的判断由“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是由“前提(有时含大前提和小前提)”、“推理形式”、“结论”等常项组成;用已知判断确定某一判断真假的论证,则由“论题”、“论据”和“结论”等组成。

思维形式的常项在其联系方式的作用下,组成了思维的结构,即:最具一般意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

毛泽东说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就是指议论文章(无论证明或反驳)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形式。

在论证的思维过程中,各种思维结构沿着一定的思路综合运用,形成了严密的系统,如:概念判断概念论证——推理概念判断概念系统是指各个要素以共同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体中各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实现系统目标的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系统的功能将大于各个要素间功能相加之和。

写好一篇议论文章,其论证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系统运用。

李斯的《谏逐客书》即是逻辑形式系统运用的杰出范例。

“谏书”(以下同)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写给秦王政一个奏议,题目为后人所加。

由于历代秦国国君能够招纳客卿,重用贤才,秦国由落后的四塞之国发展成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客卿受到君王的重用,必然影响到秦国贵族的利益,贵族们便找借口反对、排挤和打击客卿。

秦王政十年,乘秦国兴修水利之际,韩国派水利专家谏请亲王修建一条很长的水渠,借以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缓和秦国对外国的威胁。

当这一阴谋被识破以后,秦国贵族纷纷要求秦王下令逐客,以打击客卿的势力。

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于是顶着君王已经下令的压力,写了这篇奏章。

在“谏书”中,李斯反对“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主张,主旨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全文的内容结构如下:第一段驳逐客第二段客卿有功第三段逐客不能统一天下第四段客卿可纳不可逐第五段逐客必亡国第一段驳斥论题对“逐客”的概念使用了全称(单称)否定判断的逻辑形式,“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地披露了本驳论的宗旨——驳斥“逐客”的论题。

第二段事实论据针对A(逐客),设非A(以客之功,成帝业)。

非A已为历史所证明,所以A假,即逐客是错误之举。

其中,对论题的间接反驳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列举秦史中的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非秦人才,采用复合主、谓项联言判断肯定了在客卿的辅佐下,四位国君“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至今”、“成帝业”等施政成就,并以其为前提,采用合成式联言推理导出四君皆“以客之功”的结论。

第二层次以“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为前件,采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肯定了“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的后件,即前件为后件的充分条件。

两个层次联系起来——第一层次为大前提,第二层次为小前提,通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导出了客卿有功的结论。

其逻辑形式为:合成式联言推理←复合主谓项联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间接反驳A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第三段事实论据针对论题A,引申出如果A(逐客),那么B(不能统一天下),以归谬法得出非A(逐客是错误之举)的结论。

这一直接反驳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首先用秦王对物品的“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作为原因,以有“此数宝者”为结果;又以“必秦国之所生然后方可”为原因,以诸物“不饰朝廷”为结果;以及“必出秦然后可”为因,“不进于前”、“不立于侧”等为果,作求同存异因果关系归纳推理,得出“重物”是追求“适观”的原因。

第二层次以前层次继续推演,用秦王“今取人则不然”的否定判断作小前提,省略了“要统一天下要重物,要统一天下也要重人”的大前提,通过二难推理(假言选言推理)得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治诸侯之术”,即逐客不能统一天下的结论。

其逻辑形式为:因果关系归纳推理二难关系推理(用以直接反驳的B项)全称否定判断第四段事理论据针对论题A,分别设非A(纳客无敌)和如果A(逐客)则B(助敌),从间接和直接两个角度反驳论题。

第一个角度首先以“泰山不让土壤”和“河海不择细流”为小前提,用合成式联言推理得出“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的结论。

同时,再以“王者不却众庶”为小前提,以直言三段论省略式得出“故能明其德”。

其次,以“其大”、“其深”与“其德”作类比推理,得出了“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临”,即国富民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的结论。

第二个角度先以“弃黔首以资敌国”和“却宾客以业诸候”两个全称否定判断作前提,用合成主项联言推理推得“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缠足不入秦”的结论,继而作出“藉寇兵而赍盗粮”的直言三段论省略式的结论。

其逻辑形式如下:第一角度←类比推理反驳全称否定判断第二角度←直言三段论省略式—合成式联言推理全称否定判断第五段结论针对论题A推出B(逐客误国),以归谬法直接反驳了逐客的论题。

作为对第四段事理论据的综合概括和继续推导,本段也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物不产于秦”和“士不产于秦”为主项作复合谓项判断,得出“宝者多”和“忠者众”的联言肢,即:强国。

第二层次以同样的判断得出“资敌国”和“损民以益仇”的联言肢,即:误国。

再以两层次判断作不相容选言推理为“自内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继续以直言三段论推出“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

本段的逻辑形式为:复合谓项联言判断直言三段论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用以直接反驳的B项)复合谓项联言判断第五段议论题A推出B项(误国),A被驳倒自不言而喻了。

至此,全文已呈现出逻辑形式系统的全貌:第二段间接反驳(非A真,则A假)第三段直接反驳(A引申B,B假,则A假)被驳论题A间接反驳(非A真,则A假)第四段直接反驳(A引申B,B假,则A假)结论:A假在上述的逻辑形式系统中,每一反驳(直接或间接)都是该段由概念至判断,由判断至推理,由推理至论证的逻辑运动结果,而各段直接或间接的反驳又齐将矛头指向拟驳的论题,足见其针线的严密。

在此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上,李斯驾驭形式逻辑的系统功能,将逆耳忠言娓娓道来,在逻辑的展衍中形成了强大的理论说服力。

它表现为:1.咄咄逼人的立论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站在统一天下的高度,以秦王政最大的政治欲望——“跨海内,制诸侯”为主要论点贯串全章。

他在本文第二段以史为鉴,孕含了“统一天下”这一论点的伏笔;在第三段以今为证直接点明了要统一天下的要害问题;第四段论及逐客与否,是能否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在第五段断然指出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甚至必将导致亡国。

其论点的孕含、提出、强调和指证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以演绎推理的逻辑力量统领全文,紧紧扣住了拟驳的论题,并使其论点无法抗拒。

2.真实可信的论据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先分后总,举出了大量的例证。

在第二段,选择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的治国之举,肯定了客卿的巨大贡献。

第三段列举了君王的“瑟、乐、珠、玉”等爱好之物,并指出诸物并非出自秦国。

在列举了人证、物证之后,李斯又在第四段剖析了“五帝三王之所以天下无敌”的道理,以从事实到事理的升华显示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

3.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综合运用了直接与间接,或正方与反方的论证——反驳方法。

第二段中,先以四位君王“以客之功”为间接反驳,在“向使”之后则直接推论。

第三段中,通过重物与轻人的对比,两相对照,事非分明。

在第四段,五帝三王的业绩是正面论证——间接反驳,秦王的“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助仇之举则是反面论证——直接反驳。

直至第五段的结论,仍是建立在两方对比之上,……这种反复进行的正反两方对比使全文的主要论点获得了无可争辩的说服力。

在读了这篇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论证合乎逻辑“谏书”之后,秦王政猛然醒悟,立即收回了逐客的王命,并召回了已经出走的李斯。

在面临王命与贵族双重的强大压力下,“谏书”的劝谏能够获得成功,是由于作者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下,将说理蕴含于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凭借逻辑推演的力量构成了奏议的全章。

所以,我们可以说——“逻辑严密,顺理成章”是李斯《谏逐客书》中论证艺术的显著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