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实验案例实验十

合集下载

实验经济学_实验报告

实验经济学_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逐渐崭露头角。

实验经济学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环境,模拟现实经济行为,为研究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验证相关经济学理论。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验证相关经济学理论在实验环境下的适用性;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选取了以下三个实验内容:1. 公共物品供给实验;2. 双方讨价还价实验;3. 博弈论实验。

(一)公共物品供给实验1. 实验背景公共物品是指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阻止他人消费。

本实验旨在探讨个体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决策行为。

2. 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每组10名参与者。

实验开始时,每位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一个小组。

实验中,每个小组拥有100个货币单位,用于购买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价格为每个货币单位0.5元,且每位参与者最多购买200个公共物品。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参与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均高于200个,说明个体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搭便车”现象。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与参与者人数呈正相关。

(二)双方讨价还价实验1. 实验背景双方讨价还价是现实经济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实验旨在探讨个体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决策行为。

2. 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每组5名参与者。

实验开始时,每位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一个小组。

实验中,每个小组拥有一件物品,其价值为100元。

参与者需通过讨价还价确定物品的价格,最终成交价格由两名参与者共同决定。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参与者倾向于寻求公平的价格。

当双方差距较小时,成交价格较高;当双方差距较大时,成交价格较低。

(三)博弈论实验1. 实验背景博弈论是研究个体在策略互动中的决策行为的学科。

经济学课堂实验

经济学课堂实验

注:本文仅做经验交流之用,请勿转载或引用。

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实践与思考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可实验科学,主流的观点正如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在他们第12版的《经济学》[1]中所描述的: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

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

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借助于控制下的实验。

控制下的实验是指除所研究的对象外所有其他事物均保持不变的实验。

因此,一个试图确定糖精是否会使老鼠致癌的科学家将保持“其他条件相同”,仅仅改变糖精的数量。

空气相同、光线相同、老鼠的种类相同。

经济学者在检验经济规律时没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他们不能从事化学家或生物学家的控制下的实验,因为他们不易控制其他重要因素。

他们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一样,一般只能限于以观察为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往往以那些具有广泛适用性、优美数学形式和精巧措辞的模型为主,黑板加粉笔则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式。

对那些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往往很难把这些经过高度简化的模型与经济现实联系起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通过死记硬背在脑海里强化这些模型的基本内容与结论,或者把这些模型当作纯粹的数学应用题作为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

即使在很多充满趣味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与抽象的模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也经常是令学生费解的问题。

然而随着实验经济学兴起,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弗吉尼亚大学的Charles Holt教授,加州大学的Ted Bergstrom教授等诸多学者已经在经济学课程中广泛开展课堂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经济学课堂实验的起源与发展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建立在实验经济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然而在此之前则可以追溯到张伯伦(Chamberlin)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开始的经济学课程。

实验法的实际案例

实验法的实际案例

经济学实验
在股市实验中,研究 人员模拟股票市场环 境,并让参与者进行 股票交易。通过观察 参与者的交易行为, 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市 场情绪、泡沫和崩盘 等现象。这些实验结 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真实股市的行为
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实验
DNA复制实验
DNA复制实验是生物学中的经典 实验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将DNA 暴露在特定的温度和化学物质下 来研究DNA的复制过程。通过这 个实验,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DNA复制的机制和过程,并探索 与之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
THE END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结构强度实验
工程学实验
结构强度实验是为了测试建筑物或结构的承 载能力。研究人员会对不同材料和结构的样 品施加压力、弯曲或振动等载荷,并观察其 是否发生变形、断裂或失效等现象。这些实 验结果有助于工程师设计出更安全、更耐用 的建筑物和结构
总之,实验法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 地理解自然现象、探索未知领域、验证假设 和理论,并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学实验
转基因食品实验
转基因食品实验是为了研究通过 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研究人员会通过给志愿 者食用转基因食品并监测其生理 反应来评估这些食品的安全性。 这些实验有助于确定转基因食品 是否适合人类食用
Part 4
工程学实验
工程学实验
火箭推进剂实验
火箭推进剂实验是为了研究不同推进剂对火箭性能的影 响。研究人员会通过点燃不同成分的推进剂来观察火箭 的发射高度、速度和燃烧时间等参数。这些实验有助于 工程师选择最佳的推进剂组合来提高火箭的性能和安全 性
20XX

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学科,通过实验方法来模拟和观察人们在经济环境中的决策行为。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项关于市场竞争的实验,通过对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探讨市场竞争对个体决策和整体市场效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标准的双边市场模型,参与者分为买方和卖方两个角色。

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信息透明度等因素的变化,以观察这些因素对市场价格、交易量和个体决策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为买方或卖方,并获得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买方和卖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策略,自由决定买卖的数量和价格。

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市场条件。

首先,我们设定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看到所有其他参与者的出价和需求。

接着,我们引入了不完全信息的条件,只有买方可以看到卖方的出价,而卖方无法看到买方的需求。

最后,我们设定了一个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方存在,而买方无法选择其他卖方。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出价和需求趋向于接近市场均衡价格,交易量也相对较高。

这表明市场竞争可以促使参与者更加理性和谨慎地做出决策,以达到最优解。

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价格和交易量都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性,买方往往会根据卖方的出价做出决策,而卖方则无法准确把握买方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往往偏离均衡价格,交易量也相对较低。

在垄断市场中,卖方拥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价格和交易量。

买方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只能接受卖方的条件。

结果显示,垄断市场下的价格往往高于均衡价格,交易量相对较低。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市场竞争的结论。

完全竞争市场下,市场价格和交易量趋向于均衡,参与者的决策更加理性和谨慎。

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

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

例一:
2011六月底,Eason陈奕迅将在杭州体育馆举办演唱会,某同学 是陈奕迅的铁杆粉丝,她在得知陈奕迅演唱会门票开售第二天就 买进一张400元的票。但是在她6月21 号回家时,才得知全家人准 备在六月底去海南旅游,而且机票已经定好,她权衡之 后不得不 取消观看陈奕迅演唱会的计划。此案例中,该同学本次事件中的 沉没成本便是买了一张价 为400元的陈奕迅演唱会门票。
例二:
我们可爱的某同学只能在养猪、养兔子和种大葱中择
一从事,若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猪>养兔子>种大葱, 则养兔子和种大葱的机会成本皆为养猪,而养猪的机会 成本仅为养兔子。假设某同学养猪可以获得9万元,养 兔子可以获得8万元,种大葱可以获得7万元,那么养猪 的机会成本是8万元,养兔子的机会成本为9万元,种大 葱的机会成本也为9万元。
……
………
你唉

, 我

想 老

蒋 内




❖ 例二:
❖ 某两位同学去理工大学生创业集市练摊,她们拿了 三百块钱的货,已经卖出一百五, 但是由于下沙搞 文明城市建设,所以禁止没有办理摊位的学生或商 贩练摊,只能暂时放弃这一计划,如果在她们毕业 前,那一禁令永远生效,她们将损失一百五十块钱 的成本,血本归,而她们又无法改变这一现实状况, 那么她们所亏亏损的那一百五十元便是沉没成本。
你应该先参加工作,还是先去读研究生?
为什么航空公司提供的机上餐那么难吃?
为什么手动挡汽车有5个档位,自动挡却 只有3/4个?
1.4 常见的决策陷阱
❖ 陷阱1:忽视机会成本 ❖ 例子:你应该先参加工作,还是先去上大学?
❖ 陷阱2:对沉没成本耿耿于怀
❖ 沉没成本指的是做决定时不该考虑的成本。 和机会成本不同,沉没成本应该被忽视。

经济学实训案例及分析报告

经济学实训案例及分析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了一次经济学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以“房地产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案例简介(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价持续上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案例以我国某一线城市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二)案例描述1. 市场需求:近年来,该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

此外,该城市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推动了住房需求的增长。

2. 市场供给:在政策调控下,该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加大了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力度,市场供给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市场供给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3. 房价走势:在供需矛盾的作用下,该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尤其在市中心区域,房价涨幅更为明显。

三、案例分析(一)需求分析1. 人口因素:人口增长是推动住房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根据案例描述,该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为住房市场提供了充足的需求。

2. 收入因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购房能力增强,推动了住房需求的增长。

3. 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为住房市场提供了额外的需求。

(二)供给分析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有限,是制约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

2. 政策调控:政府通过调控土地供应、信贷政策等手段,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

3. 开发商行为: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力度,直接关系到市场供给。

(三)供需关系分析1. 供需矛盾:在人口增长、收入提高等因素推动下,住房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土地资源有限,市场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的领域中,行为经济学逐渐崭露头角,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真实行为和心理因素。

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经济决策模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些行为经济学的实验例题,并总结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验例题实验一:禀赋效应实验设置: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给予一个咖啡杯,另一组没有。

然后,让拥有咖啡杯的组说出愿意出售咖啡杯的最低价格,没有咖啡杯的组说出愿意购买咖啡杯的最高价格。

实验结果:拥有咖啡杯的组所要求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没有咖啡杯的组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

这个实验揭示了禀赋效应,即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值。

一旦拥有了某个物品,就会对其产生情感依恋和过高的价值评估,导致在交易中要求更高的价格或者不愿意轻易放弃。

实验二:框架效应实验设置:向两组参与者描述同一个医疗方案。

第一组被告知“这个手术有 90%的成功率”,第二组被告知“这个手术有 10%的失败率”。

然后询问他们对这个手术的接受程度。

实验结果:听到“90%成功率”的组更倾向于接受手术,而听到“10%失败率”的组则相对更谨慎。

框架效应表明,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积极框架或消极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感知是不对称的,对于损失更加敏感,因此表述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决策的差异。

实验三:锚定效应实验设置:在一个市场中,让一组参与者先看到一件高价的商品,然后再看一件价格适中的类似商品;另一组参与者直接看到价格适中的商品。

实验结果:先看到高价商品的组对价格适中商品的估价往往高于直接看到价格适中商品的组。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锚)的影响,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本身无关。

一旦有了一个初始的参考点,后续的判断就会围绕这个点进行调整。

实验四:羊群效应实验设置:在一个模拟的投资环境中,让一部分参与者先做出投资决策,然后让后续的参与者观察前面人的决策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实验案例

经济学实验案例

经济学实验案例
在经济学领域,实验案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模拟真实
的经济环境,观察和分析经济行为,从而得出有关经济规律的结论。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经济学实验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供求关系的实验案例。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可以设
定不同的商品价格和市场需求量,观察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价格对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价格对市场平衡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介绍一个关于博弈论的实验案例。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之间策
略和利益的交互影响的理论,通过实验可以模拟不同的博弈情境,观察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和最终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博弈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均衡结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个关于市场竞争的实验案例。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设
定不同的市场结构和参与者数量,观察市场竞争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市场竞争对市场效率和福利分配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特征。

最后,我们可以介绍一个关于激励机制的实验案例。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设计
不同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方式,观察参与者的工作动机和表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激励机制对个体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不同激励方式的优缺点。

综上所述,经济学实验案例是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可
以更直观、深入地了解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为大家对经济学实验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促进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实验十:供给需求模型实验
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

该实验源远流长,可以一直追溯到在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伯伦在课堂上开始的市场实验,当时他的实验目的是想证明完全竞争模型的失败。

上课时我们采用的课堂实验版本是1997年Charles Holt教授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的版本,下面的实验步骤和材料主要来自于该文。

实验开始前,我们准备好实验说明和道具,选择18位同学,分成买卖双方,各9人,分别坐在课室前面。

另外选出3位同学担任市场工作人员,在实验中核对和登记交易的进行。

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实验说明,告知实验的规则和他们在实验中的角色。

每位同学都将获得一张扑克牌,上面的数字代表买卖双方的底价,当然上面的数值不能告诉他人。

每位同学将在课堂上自由讨价还价达成交易,使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买方利润=价值- 价格;卖方利润=价格-成本)。

为了调动积极性,我们告知同学实验结束后会随机选出一位同学支付其所得收益的50%。

当宣布实验开始之后,买卖双方进入黑板前的空地进行自由交易,买卖双方会大声喊出自己的价格,然后自由商谈,一旦在某一价格上达成交易,两人将一起到讲台前的工作人员处登记。

假如买方的价值低于卖方的成本,交易将被认为是非法的,两人将回去重新交易;假如交易合法,工作人员将登记好相关的底价和价格,然后把成交价格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宣读出来。

一轮交易持续5分钟,共持续6-8轮。

每轮交易结束后,无论成交与否,买卖双方都要上交各自的扑克牌,在下一轮这些牌将打乱,重新发到买方和卖方手中(当然,买方的底牌只在买方内部重新随机分配)。

交易双方回到各自的座位上计算各自的利润和交易情况,记录在收益记录表上。

我们一共进行了6轮交易,其中前四轮正常交易,从第五轮开始对卖方开始征2元钱税。

发给买方的底牌分别是10,10,9,8,7,7,5,5,4;发给卖方的底牌分别是2,2,3,4,5,5,7,7,8;根据这一信息,我们在事前就可以构造出该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如下图左侧所示。

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我们知道市场的均衡价
格是5-7元,均衡数量是6。

假如对卖方征2元钱税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新的市场均衡价格是7元,均衡数量是4-6。

我们在课堂实验上(汕头大学商学院2003年春季经济学原理)产生的数据如图右侧所示。

我们发现,前四期的价格的确很快就向6元这一均衡价格收敛,交易数量也收敛在6笔,和供给需求模型的预测值吻合得很好,这时候即使教师都会感到相当的惊讶!从第六期开始我们对卖方征2元钱税(即要求卖方的底价加上2元),第一期的数据有点异常,但在第二期开始价格就收敛到7元,交易数量是6,都和模型的结果是一致的。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这时终止实验,开始向同学讲解结果。

首先,我们把相关的数据打在黑板上,就像下图右侧所示,同时会公布买卖双方的底价。

然后问同学里面有什么规律吗?同学们一般会指出价格的运动趋势。

然后我们询问有没有什么理论可以解释这些规律。

同学们一个常见的直观解释是,成交价格是买卖双方底价的中间值。

我们则指出这一假说没有办法解释成交数量上的规律性,事实上假如总是由较高底价的买卖双方交易的话,所有的买卖双方都能成交。

这时我们在黑板上构造出阶梯形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说明数据和模型的预测是一致的,并指出此时买卖双方的总收益是最大的(即局部均衡条件下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最后我们宣布买卖双方的利润,并随机抽出两位同学向其支付所获利润的50%。

,同学们整个讨论时的气氛是比较热烈的,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实验的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