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精练习题 高效作业
高中生物高考4 第一单元 第4讲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

[基础达标]1.(2020·四川双流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B.RNA具有传递信息、催化反应、转运物质等功能C.双链DNA分子的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叶绿体与线粒体中含有三种RNA解析:选C。
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决定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A正确;RNA 中的mRNA可以传递遗传信息,某些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B正确;双链DNA分子中,大部分脱氧核糖连着两个磷酸,C错误;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可以进行基因的表达,因此含有rRNA、mRNA、tRNA,D正确。
2.(2020·安徽滁州中学高三月考)核苷酸可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聚核苷酸链,与多肽一样,脱水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下一个单体的糖相连。
结果,在多核苷酸中形成了一个重复出现的糖—磷酸主链(如右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所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只有C、H、O、NB.在合成该图所示化合物时,需脱去5分子水,相对分子质量减少90C.在该图所示化合物分子中,一个磷酸基团大多和两个五碳糖相连D.图中连接磷酸基团与五碳糖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即DNA解旋酶作用的位点解析:选C。
核苷酸链的组成元素为C、H、O、N、P,合成该图所示化合物需脱去4分子水,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4×18=72;DNA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间的氢键,而不是磷酸二酯键。
3.(2020·福建三明期末)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A.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只能为生物体提供能源B.质粒、叶绿体、线粒体、A TP和RNA中都含有核糖C.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同D.蔗糖储存于肌肉细胞中,能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能量解析:选C。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可以为生物体提供能源,还可以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A错误;质粒是环状的DNA分子,不含核糖,B错误;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C正确;蔗糖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不存在于肌肉细胞,D错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13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A.适当加长摆线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解析:单摆实验的精确度取决于实验装置的理想化程度及相关物理量的测量精度.适当加长摆线长度,有利于把摆球看成质点,在摆角小于10°的条件下,摆球的空间位置变化较大,便于观察,选项A 对.摆球体积越大,所受空气阻力越大,对质量相同的摆球其影响越大,选项B错.只有在小角度的情形下,单摆的周期才满足T=2πlg,选项C对.本实验采用累积法测量周期,若仅测量一次全振动,由于摆球过平衡位置时速度较大,难以准确记录,且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太短,偶然误差较大,选项D错.答案:AC2.某同学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的摆球密度不均匀,无法确定重心位置,他第一次量得悬线长为l1(不计半径),测得周期为T1;第二次量得悬线长为l2,测得周期为T2,根据上述数据,g值应为()A.4π2(l 1+l 2)T 21+T 22B.4π2(l 1-l 2)T 21-T 22C.4π2l 1l 2T 1T 2 D .无法计算解析:设重心与球上表面接触悬线处的距离为r ,则第一次,T 1=2πl 1+r g ① 第二次,T 2=2πl 2+r g② 由①②两式消去r 得g =4π2(l 1-l 2)T 1-T 2. 答案:B二、非选择题3.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摆长时,若正确测出悬线长l 和摆球直径d ,则摆长为__________;测周期时,当摆球经过__________位置时开始计时并计数1次,测出经过该位置N 次(约60~100次)的时间为t ,则周期为__________.此外,请你从下列器材中选用所需器材,再设计一个实验,粗略测出重力加速度g ,并参照示例填写下表(示例的方法不能再用).A .天平B .刻度尺C .弹簧测力计D .电磁打点计时器E .带夹子的重锤F .纸带G .导线若干H .铁架台 I .低压交流电源J .低压直流电源 K .小车 L .螺旋测微器M .斜面(高度可调,粗糙程度均匀)解析:单摆的摆长是指悬线长加上小球的半径,即为l +2;测定周期时,摆球在最低处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因此应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以减小实验误差;若从小球经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并计数N 次,则小球完成了N -12个全振动,故其周期T =t N -12=2t N -1.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可用斜面和打点计时器由牛顿第二定律来测,方法见答案.答案:l+d 2 平衡 2t N -1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1-3-6(a)、(b)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图1-3-6(2)实验时,若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摆动,为了将人工记录振动次数改为自动记录振动次数,在摆球运动最低点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一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如图1-3-7(a)所示.光敏电阻与某一自动记录仪相连,该仪器显示的光敏电阻阻值R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1-3-7(b)所示,则该单摆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____.若保持悬点到小球顶点的绳长不变,改用直径是原小球直径2倍的另一小球进行实验,则该单摆的周期将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1-3-7(b)中的Δt 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1-3-7解析:本题考查游标卡尺和单摆的知识.(1)应将待测物体正确地放在测脚中,如图(b)所示;(2)单摆1个周期遮光两次;单摆周期与小球质量、大小无关,但若改用直径变为原小球直径2倍的小球,摆长会变大,周期变大,遮光时间Δt也变大.答案:(1)(b)(2)2t0变大变大5.某同学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时有如下操作,请判断是否恰当(填“是”或“否”).①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约5°释放;______②在摆球经过最低点时启动停表计时;______图1-3-8③用停表记录摆球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________该同学改进测量方法后,得到的部分测量数据见下表.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中一个摆球直径的示数见图1-3-8.该球的直径为__________mm.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单摆周期随__________的增大而增大.解析:单摆做简谐运动要求摆角小,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约5°释放满足此条件;因为摆球通过最低点时速度较大,计时误差小,所以在最低点启动停表计时;摆球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太短、不易读准、误差大,应测多个周期的时间求平均值;由表中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单摆周期随摆长的增大而增大.答案:①是②是③否20.685(20.683~20.687)摆长6.将一单摆装置竖直悬挂于某一深度为h(未知)且开口向下的小筒中(单摆的下部分露于筒外),如图1-3-9(a)所示,将悬线拉离平衡位置一个小角度后由静止释放,设单摆摆动过程中悬线不会碰到筒壁,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筒的下端口到摆球球心的距离L,并通过改变L而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T,再以T2为纵轴、L 为横轴作出函数关系图像,那么就可以通过此图像得出小筒的深度h 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图1-3-9(1)现有如下测量工具:A.时钟;B.停表;C.天平;D.毫米刻度尺.本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实验中所得到的T2-L关系图像如图1-3-9(b)所示,那么真正的图像应该是a、b、c中的__________;(3)由图像可知,小筒的深度h=__________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__m/s 2.解析:本实验主要考查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1)测量筒的下端口到摆球球心之间的距离L ,用到毫米刻度尺,测单摆的周期用到停表,所以测量工具选B 、D.(2)摆线在筒内部分的长度为h ,由T =2πL +h g 得,T 2=4π2g L +4π2gh ,可知T 2-L 关系图像为a . (3)将T 2=0,L =-30cm 代入上式可得:h =30cm =0.3m ;将T 2=1.20s 2 ,L =0代入上式可求得:g =π2=9.86m/s 2. 答案:(1)BD (2)a (3)0.3 9.867.如图1-3-10(a)所示,ABCDabcd 为一放于水平面上的长方体槽,上端开口,ABba 、CDdc 两面为铜板,其他面为绝缘板,槽中盛满导电液体(设该液体导电时不发生电解).现在质量不计的细铜丝的下端固定一铁球构成一单摆,铜丝的上端可绕O 点摆动,O 点在槽中心的正上方,摆球摆动平面与AB 垂直.在两铜板上接上图示的电源,电源内阻可忽略,电动势E =8 V ,将电源负极和细铜丝的上端点分别连接到记忆示波器的“地”和“Y”输入端(记忆示波器的输入电阻可视为无穷大).假设摆球在导电液体中做简谐运动,示波器的电压波形如图1-3-10(b)所示.图1-3-10(1)求单摆的摆长(已知π2=10,g =10m/s 2).(2)设AD 边长为4cm ,求单摆的振幅.(忽略铜丝对导电液体中电场的影响)解析:(1)由图(b)可知单摆的周期为T =1s ,由T =2πl g l =gT 24π2=10×124×10m =0.25m. (2)摆动过程中电压变化量为ΔU =4 V ,此即为两个最大位置对应的电势差,其距离为振幅A 的2倍,故ΔU E =2A AD,解得振幅A =1cm. 答案:(1)0.25m (2)1cm。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1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A.将提前B.将延后C.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D.不变解析:当大气层存在时,由于大气层的折射作用观察到的日出是提前的,当不存在大气层时观察到的日出将不再提前,故选B.答案:B2.光纤通信是一种现代通信手段,它可以提供大容量、高速度、高质量的通信服务,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高质量的宽带光纤通信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B.光导纤维传递光信号是利用光的衍射原理C.光导纤维传递光信号是利用光的色散原理D.目前广泛应用的光导纤维是一种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解析:光导纤维是一种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一百微米,由内芯和外套组成,内芯的折射率大,其原理是光传播时在两个界面处发生全反射,故D对,B、C错.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像无线电波一样,作为一种载体来传递信息,A对.答案:AD图2-1-123.(2010·高考全国卷Ⅱ)频率不同的两束单色光1和2以相同的入射角从同一点射入一厚玻璃板后,其光路如图2-1-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色光1的波长小于单色光2的波长B.在玻璃中单色光1的传播速度大于单色光2的传播速度C.单色光1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小于单色光2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D.单色光1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2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解析:本题考查光的色散、全反射现象、光速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由图知单色光1在界面折射时的偏折角度大,则单色光1的折射率大,因此单色光1的频率大于单色光2的频率,那么单色光1的波长小于单色光2的波长,A项对;由n=cv知,折射率大的单色光1在玻璃中传播速度小,当单色光1、2垂直射入玻璃时,二者通过玻璃板的路程相等,此时单色光1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大于单色光2通过玻璃板所需时间,B、C项都错;由sin C=1n及单色光1的折射率大知,D项对.答案:AD4.水的折射率为n,距水面深h处有一个点光源,岸上的人看到水面被该光源照亮的圆形区域的直径为()A.2h tan(arcsin 1n)B.2h tan(arcsin n)C.2h tan(arccos 1n) D.2h cot(arccos n)图2-1-13解析:题意如图2-1-13所示,由临界角的公式有sin C=1 n,由几何关系有θ=C,R=h tanθ,直径D=2R,解得D=2h tan(arcsin 1n),故A正确,其余各项错误.答案:A5.已知某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红光的折射率大,则两种光()A.在该玻璃中传播时,蓝光的速度较大B.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该玻璃中,蓝光的折射角较大C.从该玻璃中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临界角较大D.用同一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蓝光的相邻条纹间距较大解析:由v=cn可知,蓝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大,蓝光的速度较小,A错;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蓝光的折射率大,向法线靠拢偏折得多,折射角应较小,B错;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可由公式sin C=1n得知,红光的折射率小,临界角大,C正确;用同一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由公式Δx=Ldλ可知,蓝光的波长短,相邻条纹间距小,D错.答案:C图2-1-146.如图2-1-14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等边三棱镜截面ABC的单色光从空气射向E点,并偏折到F点,已知入射方向与边AB的夹角为θ=30°,E、F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则() A.该棱镜的折射率为 3B.光在F点发生全反射C.光从空气进入棱镜,波长变小D .从F 点出射的光束与入射到E 点的光束平行解析:在E 点作出法线可知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折射率为3,A 正确;在BC 边上的入射角小于临界角,不会发生全反射,B 错;由公式λ介=λ空气n,可知C 对;三棱镜两次折射使得光线都向底面偏折,不会与入射到E 点的光束平行,故D 错.答案:AC图2-1-157.(2011·安徽卷)实验表明,可见光通过三棱镜时各色光的折射率n 随波长λ的变化符合科西经验公式:n =A +B λ2+C λ4,其中A 、B 、C 是正的常量.太阳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的情形如图2-1-15所示.则( )A .屏上c 处是紫光B .屏上d 处是红光C .屏上b 处是紫光D .屏上a 处是红光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及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光的色散知识的掌握.根据公式可知,波长越长三棱镜对光的折射率越小,在各色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波长最短,偏折率最大,偏折程度最大,因此D项正确.答案:D图2-1-168.(2011·福建卷)如图2-1-16,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PQ的左下方.一束白光沿半径方向从A点射入玻璃砖,在O点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在光屏上呈现七色光带.若入射点由A向B缓慢移动,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O点,观察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失.在光带未完全消失之前,反射光的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先消失的光分别是()A.减弱,紫光B.减弱,红光C.增强,紫光D.增强,红光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全反射现象和白光色散现象,意在考查考生应用光的全反射和色散知识分析判断实际现象的能力.入射点由A 向B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同一介质对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各色光对应的全反射的临界角也不同.七色光中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由sin C=1n可知紫光的临界角最小,所以最先发生全反射的是紫光,折射光减弱,则反射光增强,故C 正确.答案:C图2-1-179.(2011·浙江卷)“B 超”可用于探测人体内脏的病变状况.如图2-1-17是超声波从肝脏表面入射,经折射与反射,最后从肝脏表面射出的示意图.超声波在进入肝脏发生折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折射规律类似,可表述为sin θ1sin θ2=v 1v 2(式中θ1是入射角,θ2是折射角,v 1、v 2分别是超声波在肝外和肝内的传播速度),超声波在肿瘤表面发生反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已知v 2=0.9v 1,入射点与出射点之间的距离是d ,入射角为i ,肿瘤的反射面恰好与肝脏表面平行,则肿瘤离肝脏表面的深度h 为( )A .9d sin i 2100-81sin 2iB .d 81-100sin 2i 10sin iC .d 81-100sin 2i 20sin iD .d 100-81sin 2i 18sin i图2-1-18解析:本题考查波的折射与反射,意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画出波的传播示意图,如图2-1-18所示,则有sin i sin α=v 1v 2=10.9,得sin α=0.9sin i.由几何关系得tan α=d 2h,即0.9sin i 1-(0.9sin i )2=d 2h ,所以h =d 100-81sin 2i 18sin i ,选项D 正确. 答案:D图2-1-1910.如图2-1-19所示,为了观察门外情况,有人在门上开一小圆孔,将一块圆柱形玻璃嵌入其中,圆柱体轴线与门面垂直.从圆柱底面中心看出去,可以看到的门外入射光线与轴线间的最大夹角称做视场角.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n,圆柱长为l,底面半径为r,则视场角是()A.arcsinnlr2+l2B.arcsinnrr2+l2C.arcsinrr2+l2D.arcsinlr2+l2图2-1-20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说明,该玻璃圆柱体是嵌在门上的,圆柱体的轴垂直于门面,门内的人通过玻璃圆柱底面中心点观察门外的景物,显然人眼能观察到的是一个圆形区域,视场角就是从圆形区域的边缘发出的入射光线sb(能通过玻璃圆柱、由底面中心O点射出进入人眼)与玻璃圆柱的轴线亦即圆柱底面的法线的夹角θ,与入射光线sb对应的折射光线是bO,折射角φ就等于∠abO,如图2-1-20所示.这样由折射定律得sinθ=n sinφ,由于圆柱长ab=l,半径Oa=r,由三角函数公式得sin φ=r l 2+r2. 联立解得视场角为θ=arcsinnr l 2+r2,B 正确. 答案:B二、非选择题图2-1-2111.一块厚为d 的水平玻璃板,光线以入射角θ1射入,其折射角为θ2,如图2-1-21所示,试求从玻璃射出光线的侧移量D 为多大.解析:折射光线在玻璃中传播过的距离L =d cos θ2,偏转距离D =L sin (θ1-θ2)=d cos θ2sin (θ1-θ2). 答案:d cos θ2sin (θ1-θ2) 12.一半圆柱形透明物体横截面如图2-1-22所示,底面AOB 镀银(圆中粗线),O 表示半圆截面的圆心.一束光线在横截面内从M 点入射,经过AB 面反射后从N 点射出.已知光线在M 点的入射角为30°,∠MOA=60°,∠NOB=30°,求图2-1-22(1)光线在M点的折射角;(2)透明物体的折射率.图2-1-23解析:(1)如图2-1-23,透明物体内部的光路为折线MPN,Q、M点相对于底面EF对称,Q、P和N三点共线.设在M点处,光的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OMQ=α,∠PNF=β.根据题意有α=30°①由几何关系得,∠PNO=∠PQO=r,于是β+r=60°②且α+r=β③由①②③式得r=15°④(2)根据折射率公式有sin i=n sin r ⑤由④⑤式得n=6+22⑥答案:(1)15°(2)6+2 213.图2-1-24所示是一透明的圆柱体的横截面,其半径R=20cm,折射率为3,AB是一条直径,今有一束平行光沿AB方向射向圆柱体,试求:图2-1-24(1)光在圆柱体中的传播速度;(2)距离直线AB多远的入射光线,折射后恰经过B点.图2-1-25 解析:(1)光在圆柱体中的传播速度v=cn=3×108m/s.(2)设光线PC经折射后经过B点,光路图如图2-1-25所示.由折射定律有:sinαsinβ=n=3,又由几何关系有:α=2β,由以上两式解得α=60°.光线PC离直线AB的距离CD=R sinα=103cm.则距离直线AB为103cm的入射光线经折射后能到达B点.答案:(1)3×108m/s(2)103cm。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3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速度越大B.在真空中,电磁波的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大C.电磁波由真空进入介质,速度变小,频率不变D.只要发射电路的电磁振荡停止,产生的电磁波立即消失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光速,与频率、能量无关,而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旦电磁波形成了,电磁场就会向外传播,当波源的电磁振荡停止了,只是不能产生新的电磁波,但已发出的电磁波不会消失.答案:C2.结合电磁波传播速度表达式v=λf,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波长越大,传播速度就越大B.频率越高,传播速度就越大C.发射能量越大,传播速度就越大D.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答案:D3.用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判断,图2-3-1中表示电场(或磁场)产生磁场(或电场)的正确图像是()A.B.C .D .图2-3-1解析: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它们变化的频率相同但步调不一样,相差14周期. 答案:C4.雷达向一定方向发射一微波,经时间t 接收到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微波,可知障碍物距雷达的距离为( )A .ct 2B .ctC .2ctD .4ct 答案:A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向前发出的光,对地速度一定比c 大B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向后发出的光,对地速度一定比c 小C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沿水平方向发出的光,对地速度为cD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向任一方向发出的光,对地速度都为c解析: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光速不变原理,可知:真空中的光速相对于火箭的速度为c,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也为c,对不同的惯性系是相同的,因此C、D正确,A、B错误.答案:CD6.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波必须依赖介质传播B.电磁波可以发生衍射现象C.电磁波不会发生偏振现象D.电磁波无法携带信息传播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A错;衍射是一切波所特有的现象,B对;电磁波是横波,横波能发生偏振现象,C错;所有波都能传递信息,D错.答案:B7.目前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多在200m Hz至1 000m Hz的范围内.下列关于雷达和电磁波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中上述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在0.3m至1.5m之间B.电磁波是由恒定不变的电场或磁场产生的C.测出从发射电磁波到接收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可以确定雷达和目标的距离D.波长越短的电磁波,反射性能越强解析:由公式λ=c/f可求得上述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在0.3m至1.5m之间,电磁波是振荡电场或振荡磁场产生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越不容易衍射,反射性能越强.答案:ACD8.红外遥感卫星通过接收地面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面物体的状况.地球大气中的水汽(H2O)、二氧化碳(CO2)能强烈吸收某些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即地面物体发出的某些波长的电磁波,只有一部分能够通过大气层被遥感卫星接收.图为水和二氧化碳对某一波段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吸收情况,由图2-3-2可知,在该波段红外遥感大致能够接收到的波长范围为()图2-3-2A.2.5~3.5μm B.4~4.5μmC.5~7μm D.8~13μm解析:由题图可知,水对红外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波长范围是8~13 μm;二氧化碳对红外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波长范围是5~13 μm.综上可知,选D.答案:D9.家用微波炉是一种利用微波的电磁能加热食物的新型灶具,主要由磁控管、波导管、微波加热器、炉门、直流电源、冷却系统、控制系统、外壳等组成.接通电源后,220V交流电经变压器,一方面在副线圈产生3.4V交流电,对磁控管加热,同时在原线圈产生2 000V高压电,经整流加到磁控管的阴、阳两极之间,使磁控管产生频率为2 450m Hz的微波.微波输送至金属制成的加热器(炉腔)内被来回反射,微波的电磁作用使食物内分子高频地运动而使食物加快受热,并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的维生素,因此具有加热快、节能、不污染环境、保鲜度好等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波是由振荡电路产生的B.微波是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C.微波炉中变压器高压变压比为11∶100D.微波输出功率为700W的磁控管每秒内产生的光子数为2.3×1015个(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解析:微波是电磁波,是由振荡电路产生的,变压比为220V∶2000V=11∶100,微波炉产生的光子数为N=Pt hν=700×16.63×10-×2 450×10个=4.3×1026个.答案:AC图2-3-310.如图2-3-3所示,在内壁光滑、水平放置的玻璃圆环内,有一直径略小于环口径的带正电的小球,正以速率v0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若在此空间突然加上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成正比例增加的变化磁场,设运动过程中小球带的电荷量不变,那么()A.小球对玻璃环的压力不断增大B.小球受到的洛伦兹力不断增大C.小球先沿逆时针方向做减速运动,过一段时间后,沿顺时针方向做加速运动D.洛伦兹力对小球一直不做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楞次定律.因为玻璃圆环处于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稳定的涡旋电场,对带正电的小球做功,由楞次定律,判断电场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在电场力作用下,小球先沿逆时针方向做减速运动,后沿顺时针方向做加速运动.小球在水平面内沿轨迹半径方向受两个力作用:环的弹力F N和磁场的洛伦兹力F洛,而且两个力的矢量和时刻等于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考虑到小球速度大小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以及磁场强弱的变化,弹力F N和洛伦兹力F洛不一定始终在增大.洛伦兹力始终与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垂直,所以洛伦兹力对小球不做功,故正确选项是C、D.答案:CD二、非选择题11.(1)如图2-3-4所示,强强乘坐速度为0.9 c(c为光速)的宇宙飞船追赶正前方的壮壮,壮壮的飞行速度为0.5 c,强强向壮壮发出一束光进行联络,则壮壮观测到该光束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图2-3-4A.0.4 c B.0.5 c C.0.9 c D.1.0 c图2-3-5(2)在t=0时刻,质点A开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像如图2-3-5所示.质点A振动的周期是________s;t=8s时,质点A的运动沿y 轴的__________方向(填“正”或“负”);质点B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与A相距16m,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2m/s,在t=9s时,质点B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__________cm.图2-3-6(3)图2-3-6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安置在游泳池底部的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竖直向上.照片中,水立方运动馆的景象呈现在半径r =11cm 的圆形范围内,水面上的运动员手到脚的长度l =10cm ,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n =43,请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高估算该游泳池的水深h.(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析:(1)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在任何参考系中,光速不变,D 项正确.(2)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比较容易混淆,而导致出错,在读图时一定要注意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以避免出错.题图为波的振动图像,由图像可知周期为4s ;t =6s 时质点在平衡位臵向下振动,故8s 时质点在平衡位臵向上振动;波传播到B 点,需要时间t 1=x v =162s =8s ,故t =9s 时,质点又振动了1s(14个周期),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位移为10cm.(3)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正确使用物像比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设照片圆形区域的实际半径为R ,运动员的实际长为L ,光路如图2-3-7所示:图2-3-7由折射定律n sin α=sin 90°,几何关系 sin α=R R 2+h 2,物像比R r =L l , 得h =n 2-1·L lr , 取L =2.2m ,解得h =2.1m .(本题为估算题,在取运动员实际长度时可以有一个范围,但要符合实际,故求得h 值可以不同,1.6~2.6m 均可)答案:(1)D (2)4 正 10(3)h =2.1m(1.6~2.6m 都算对)12.惯性系S 中有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从相对S 系沿x 轴方向以接近光速飞行的飞行器上测得该正方形的图像是图2-3-8中的________.A.B.C.D.图2-3-8答案:C13.太阳在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因而其质量也在不断地减小.若太阳每秒钟辐射的总能量为4×1026J,试计算太阳在1s内失去的质量,估算 5 000年内其质量总共减小了多少,并与太阳的总质量2×1027t比较.解析:由太阳每秒钟辐射的能量ΔE可得其在1s内失去的质量为Δm=ΔEc2=4×1026(3×108)2kg=49×1010kg.5 000年内太阳总共减小的质量为ΔM=5 000×365×24×3 600×49×1010kg=7.008×1020kg.与总质量相比P=ΔMM=7.008×10202×1027×103=3.504×10-10,比值很微小.答案:49×1010kg7.008×1020kg比太阳的质量小得多14.如果你想通过同步卫星转发的无线电与对方通话,则在你讲完话后,至少要等多长时间才能听到对方的回话?(已知地球的质量M =6.0×1024kg ,地球半径R =6.4×106m ,引力常量G =6.67×10-11 N ·m 2/kg 2)解析: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静止的卫星,它的运动周期T =3 600×24s ,设卫星离地面距离为h ,它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力是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即G mM (R +h )2=m(R +h)(2πT )2, 所以h =3GMT 24π2-R , 代入数值,算得h =3.59×107m.最短通信距离是发话人和听话人均在同步卫星的正下方,这时无线电信号传播的最短距离为s =2h ,则最短时间t =2×2h c =2×2×3.59×1073×108s =0.48s. 答案:0.48s。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2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有关偏振和偏振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只有电磁波才能发生偏振,机械波不能发生偏振B.只有横波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C.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D.除了从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解析:机械波中的横波能发生偏振.自然光不一定非要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答案:BD图2-2-102.用图2-2-10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2-2-10(a)是点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2-2-10(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丝圈.将金属丝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A.当金属丝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丝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丝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原来状态不变解析:金属丝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时,不影响薄膜上薄下厚的分布,因而干涉条纹保持原来状态不变,D对.答案:D3.光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B.用三棱镜观察白光看到的彩色图样是利用光的衍射现象C.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像是利用光的色散现象D.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解析: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薄膜干涉现象,A错;用三棱镜观察白光看到的彩色图样是利用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B错;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像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C错;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D对.答案:D4.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其装置如图2-2-11(a)所示,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当光垂直入射后,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如图2-2-11(b)所示.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1)任意一条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2)任意相邻明条纹和暗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现若在图2-2-11(a)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从上往下观察到的干涉条纹( )图2-2-11A .变疏B .变密C .不变D .消失解析:设空气膜顶角为θ,d 1、d 2为两相邻明条纹,如图2-2-12示,则两处光程差分别为δ1=2d 1,δ2=2d 2,而δ2-δ1=λ,所以d 2-d 1=12λ.图2-2-12设条纹间距为Δl ,由图可知d 2-d 1Δl =tan θ,即Δl =λ2tan θ. 当抽去一张纸片时,θ减小,Δl 增大.答案:A5.(2011·上海卷)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2-2-13甲、乙、丙所示的图像,则( )甲乙丙图2-2-13A.图像甲表明光具有粒子性B.图像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C.用紫外光观察不到类似的图像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能力.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少数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多数光子表现出波动性.任何光都具有这种特性,且光是一种概率波,A、B、D正确.答案:ABD6.(2011·天津卷)甲、乙两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各自的干涉图样,设相邻两个亮条纹的中心距离为Δx,若Δx甲>Δx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光能发生偏振现象,乙光则不能发生B.真空中甲光的波长一定大于乙光的波长C.甲光的光子能量一定大于乙光的光子能量D.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甲光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光解析:本题考查双缝干涉实验中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偏振发生的条件、波长与频率、能量与频率及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应用双缝干涉实验中干涉条纹间距公式获取信息后对波长、能量传播速度等问题的判断能力.只要是横波就能发生偏振现象.由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λ可判断甲光的波长长,再由c =λν可知甲光的频率小,则甲光的能量E =hν小.甲光的频率小,对同一介质的折射率也小,光在其间传播的速度大.B 、D 正确.答案:BD7.如图2-2-14(a )所示,在一块平板玻璃上放置一平凸薄透镜,在两者之间形成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膜,让一束单一波长的光垂直入射到该装置上,结果在上方观察到如图2-2-14(b )所示的同心内疏外密的圆环状干涉条纹,称为牛顿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2-2-14A .干涉现象是由于凸透镜下表面的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B .干涉现象是由于凸透镜上表面的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C .干涉条纹不等间距是因为空气膜厚度不是均匀变化的D .干涉条纹不等间距是因为空气膜厚度是均匀变化的解析:薄膜干涉中的“薄膜”指的是两个玻璃面之间所夹的空气膜,故选项A 是正确的,B 是错误的.两列波的光程差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两列波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偶数倍,形成明条纹;如两列波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形成暗条纹,明暗条纹间的距离由薄膜的厚度决定,膜厚度不均匀,则干涉条纹不等距,故选项C是正确的.答案:AC8.夜晚,汽车前灯发出的强光将迎面驶来的汽车司机照射得睁不开眼睛,影响行车安全.若将汽车前灯玻璃和汽车前窗玻璃都改用偏振玻璃,使双方司机都看不见对方炫目的灯光,但能看清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所照亮的物体,所有的汽车前窗玻璃、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应该是()A.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水平的B.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C.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右上45°,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左上45°D.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和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都是斜向右上45°解析:对A选项,尽管使双方司机都看不见对方炫目的灯光,但也看不清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所照亮的物体;对C选项,双方司机恰能看见对方炫目的灯光,而看不清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所照亮的物体;B选项依然能看到对方炫目的灯光;只有D满足要求.答案:D9.激光散斑测速是一种崭新的测速技术,它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的“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实验中可测得二次曝光时间间隔Δt、双缝到屏的距离l以及相邻两条亮纹间距Δx.若所用激光波长为λ,则该实验确定物体运动速度的表达式是( )A .v =λΔx l ΔtB .v =lλΔx ΔtC .v =l Δx λΔtD .v =l Δt λΔx解析:由题意知双缝间距d =v Δt ,双缝干涉中相邻两亮纹(或暗纹)间距Δx 与双缝到屏的距离l 、双缝间距d 、波长λ的关系为Δx =l d λ,由以上两式得v =lλΔx·Δt,故B 正确. 答案:B二、非选择题10.用某一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已知双缝间距离为0.25m m ,在距离双缝为1.2m 处的光屏上,测得5条亮纹间的距离为7.5m m ,试求所用单色光的波长.解析:已知Δx =x n -1=7.55-1×10-3m ,l =1.20m , d =0.25×10-3m ,根据公式Δx =l dλ,得 波长λ=d l Δx =0.25×10-3×7.5×10-31.20×4m ≈3.906×10-7m.答案:3.906×10-7m11.在用红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已知双缝间的距离为0.5m m ,测得双缝到光屏的距离为1.0m ,在光屏上第一条暗条纹到第六条暗条纹间的距离为7.5m m .则:(1)此红光的频率为多少?它在真空中的波长为多少?(2)假如把整个装置放入折射率为43的水中,这时屏上相邻明条纹的间距为多少?解析:(1)相邻两条暗条纹间的距离Δx=7.5×10-35m=1.5×10-3m.根据λ=dLΔx得λ=0.5×10-31.0×1.5×10-3m=7.5×10-7m.由ν=cλ得此光的频率ν=cλ=3.0×1080.75×10-6Hz=4.0×1014Hz(2)在水中红光的波长λ′=λn=34×7.5×10-7m.相邻两条明条纹间的距离为Δx=Ldλ′=1.00.5×10-3×34×7.5×10-7m=1.125×10-3m.答案:(1)4.0×1014Hz7.5×10-7m(2)1.125×10-3m12.(2010·高考江苏卷)激光具有相干性好、平行度好、亮度高等特点,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关于激光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光是纵波B.频率相同的激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波长相同C.两束频率不同的激光能产生干涉现象D.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的特点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图2-2-15(2)如图2-2-15所示,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激光的波长为5.30×10-7m,屏上P点距双缝S1和S2的路程差为7.95×10-7m,则在这里出现的应是__________(选填“明条纹”或“暗条纹”).现改用波长为6.30×10-7m的激光进行上述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则屏上的条纹间距将__________(选填“变宽”、“变窄”或“不变”).图2-2-16(3)如图2-2-16所示,一束激光从O点由空气射入厚度均匀的介质,经下表面反射后,从上表面的A点射出.已知入射角为i,A与O相距l,介质的折射率为n,试求介质的厚度d.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激光的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光是横波,选项A错;激光在介质中的波长为λ=cνn,不同介质n不同,所以波长不同,选项B错;产生干涉的条件是频率相同,选项C错;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的特点可以测量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选项D正确.(2)本题主要考查双缝干涉现象,意在考查考生对双缝干涉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因为7.95×10-75.30×10-7=32,即半波长的奇数倍,所以出现暗条纹.根据条纹间距Δx=ldλ,当单色光的波长变长时,条纹间距变宽.(3)设折射角为r,则sin isin r=n,由几何关系得l =2d tan r,解得d=n2-sin2i2sin i l.答案:(1)D(2)暗条纹变宽(3)n2-sin2i2sin i l。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第4讲A4

考点二
万有引力定律
2.对于质量为m1和质量为m2的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m1m2 的表达式F=G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 )
A.公式中G是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得出的,而不是 人为规定的 B.当两物体间的距离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C.m1和m2所受引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D.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是 一对平衡力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10页
返回导航
必修2 第四章 § 4.4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3.三种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 7.9km/s ,是人造地球 卫星的最小 发射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的 最大 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 ,是使物体挣 脱 地球 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 16.7km/s ,是使物体 挣脱 太阳 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28页
返回导航
必修2 第四章 § 4.4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 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 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地 m月 v2 G 2 =m月 . r r 解得地球的质量为M地=rv2/G.
答案:A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25页
返回导航
必修2 第四章 § 4.4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思维深化
典例探究
对应学生书P84
知识方法加技能·高考路上任我行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26页
返回导航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第4讲A3

高效作业 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图4-3-10为甲、乙两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关系图线,甲图线为双曲线的一支,乙图线为直线.由图像可以知道( )图4-3-10A .甲球运动时,线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B .甲球运动时,角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C .乙球运动时,线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D .乙球运动时,角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解析:对于甲球:a ∝1r ,而a =v 2r ,说明甲球线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对于乙球:a ∝r ,而a =ω2r ,说明乙球角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答案:AD图4-3-112.如图4-3-11所示,将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球A、B用长为L =0.8 m的细绳悬于以v=4 m/s向右运动的小车顶部,两小球与小车前后竖直壁接触,由于某种原因,小车突然停止,此时悬线中张力之比F B∶F A为(g=10 m/s2)()A.1∶1B.1∶2C.1∶3 D.1∶4解析:当车突然停下时,B不动,绳对B的拉力仍等于小球的重力;A向右摆动做圆周运动,则突然停止时,A球所处的位置为圆周运动的最低点,由此可以算出此时绳对A的拉力为F A=mg+m v2 L=3mg,所以F B∶F A=1∶3,C正确.答案:C3.有一种大型游戏器械,它是一个圆筒形大型容器,筒壁竖直,游客进入容器后靠筒壁站立,当圆筒开始转动后,迅速加快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地板塌落,游客发现自己没有落下去,这是因为() A.游客处于超重状态B.游客处于失重状态C.游客受到的摩擦力等于重力D.筒壁对游客的支持力等于重力解析:筒壁对人的支持力提供向心力,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支持力很大,则最大静摩擦力很大(大于重力),此时竖直方向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答案选C.答案:C图4-3-124.如图4-3-12为汽车绕O点转弯时两个后轮运动情况的示意图.若在转弯过程中左轮转动角速度为ω1,右轮转动角速度为ω2,且车轮不打滑,则在任一时刻()A.ω2大于ω1B.ω2小于ω1C.ω2等于ω1D.ω2可能大于ω1,也可能小于ω1解析:由图可知右轮边缘线速度大于左轮边缘线速度.由v=ωr 可得ω1<ω2,A正确.答案:A5.(2011·长沙一中月考)10只相同的轮子并排水平排列,圆心分别为O1、O2、O3…O10,已知O1O10=3.6 m,水平转轴通过圆心,轮子均绕轴以n=4πr/s的转速顺时针转动.现将一根长L=0.8 m、质量为m =2.0 kg 的匀质木板平放在这些轮子的左端,木板左端恰好与O 1竖直对齐(如图4-3-13所示),木板与轮缘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6.则木板保持水平状态运动的总时间为( )图4-3-13A .1.52sB .2 sC .3 sD .2.5 s 解析:轮子的半径r =O 1O 1018=0.2 m ,角速度ω=2πn =8 rad/ s .边缘线速度与木板运动的最大速度相等,v =ωr =1.6 m/s ,木板加速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t 1=v μg =1 s ,x 1=v 22μg=0.8 m .匀速运动的位移x 2=O 1O 10-L 2-x 1=2.4 m ,匀速运动的时间t 2=x 2v =1.5 s ,则木板保持水平状态运动的总时间t =t 1+t 2=2.5 s.答案:D6.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路面造得外高内低,即当车向右拐弯时,司机左侧的路面比右侧要高一些,路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设拐弯路段是半径为R 的圆弧,要使车速为v 时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横向(即垂直于前进方向)摩擦力等于0,θ应等于( )A .arcsin v 2RgB .arctan v 2RgC.12arcsin 2v 2Rg D .arccot v 2Rg图4-3-14解析:如图4-3-14所示,要使摩擦力为零,必使汽车所受重力与路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则有m v 2R =mg tan θ,所以θ=arctan v 2gR ,B 正确.答案:B7.(2011·安徽卷)一般的曲线运动可以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都可以看成圆周运动的一部分,即把整条曲线用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小圆弧来代替.如图4-3-15甲所示,曲线上A 点的曲率圆定义为:通过A 点和曲线上紧邻A 点两侧的两点作一圆,在极限情况下,这个圆就叫做A 点的曲率圆,其半径ρ叫做A 点的曲率半径.现将一物体沿与水平面成α角的方向以速度v 0抛出,如图4-3-15乙所示.则在其轨迹最高点P 处的曲率半径是( )甲乙图4-3-15A.v 20gB.v 20sin 2αgC.v 20cos 2αgD.v 20cos 2αg sin α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及圆周运动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根据运动的分解,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等于水平分速度,即为v 0cos α,在最高点看成是向心力为重力的圆周运动的一部分,则mg =m (v 0cos α)2ρ,ρ=(v 0cos α)2g,C 项正确.答案:C图4-3-168.如图4-3-16所示,水平转盘上的A、B、C三处有三块可视为质点的由同一种材料做成的正方体物块,B、C处物块的质量相等且为m,A处物块的质量为2m,点A、B与轴O的距离相等且为r,点C到轴O的距离为2r,转盘以某一角速度匀速转动时,A、B、C处的物块都没有发生滑动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处物块的向心加速度最大B.A处物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小C.当转速继续增大时,最后滑动起来的是A处的物块D.当转速增大时,最先滑动起来的是C处的物块解析:物块的向心加速度a=ω2r,C处物块的轨道半径最大,向心加速度最大,A正确;物块受到的静摩擦力F f=mω2r,所以有F f A=F f C=2F f B,B错误;当转速增大时最先滑动的是C,A、B同时滑动,C错误,D正确.答案:AD图4-3-179.如图4-3-17所示,某游乐场有一水上转台,可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沿半径方向面对面手拉手坐着甲、乙两个小孩,假设两小孩的质量相等,他们与盘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圆盘转速加快到两小孩刚要发生滑动时,某一时刻两小孩突然松手,则两小孩的运动情况是()A.两小孩均沿切线方向滑出后落入水中B.两小孩均沿半径方向滑出后落入水中C.两小孩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不会发生滑动而落入水中D.甲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乙发生滑动最终落入水中解析:在松手前,甲、乙两小孩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均由静摩擦力及拉力的合力提供,且静摩擦力均达到了最大静摩擦力.因为这两个小孩在同一个圆盘上转动,故角速度ω相同,设此时手中的拉力为F T,则对甲:F fm-F T=mω2R甲,对乙:F T+F fm=mω2R乙.当松手时,F T=0,乙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故乙做离心运动,然后落入水中.甲所受的静摩擦力变小,直至与它所需要的向心力相等,故甲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选项D正确.答案:D图4-3-1810.如图4-3-18所示,小球在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形管道内做圆周运动,内侧壁半径为R,小球半径为r,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v min=g(R+r)B.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v min=0C.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下的管道中运动时,内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无作用力D.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的管道中运动时,外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解析:小球沿管上升到最高点的速度可以为零,故A错误,B 正确;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下的管道中运动时,由外侧管壁对小球的作用力F N与球的重力在背离圆心方向的分力F mg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即:F N-F mg=mv2R+r,因此,外侧管壁一定对球有作用力,而内侧壁无作用力,C正确;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的管道中运动时,小球受管壁的作用力与小球速度大小有关,D错误.答案:BC二、非选择题11.(2012·南昌市二校联考)如图4-3-19所示,M 是水平放置的半径足够大的圆盘,绕过其圆心的竖直轴OO ′匀速转动,规定经过圆心O 水平向右为x 轴的正方向.在圆心O 正上方距盘面高为h 处有一个正在间断滴水的容器,从t =0时刻开始随传送带沿与x 轴平行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 .已知容器在t =0时刻滴下第一滴水,以后每当前一滴水刚好落到盘面上时再滴一滴水.求:图4-3-19(1)每一滴水经多长时间滴落到盘面上?(2)要使每一滴水在盘面上的落点都位于同一直径上,圆盘转动的角速度ω应为多大?(3)第二滴水与第三滴水在盘面上落点间的最大距离x .解析:(1)水滴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有h =12gt 2,得t 1= 2h g .(2)分析题意可知,在相邻两滴水的下落时间内,圆盘转过的角度应为nπ,所以角速度为ω=nπt1=nπg2h(n=1,2,3…).(3)第二滴水落在圆盘上的水平位移为x2=v·2t1=2v 2h g,第三滴水落在圆盘上的水平位移为x3=v·3t1=3v 2h g.当第二与第三滴水在盘面上的落点位于同一直径上圆心两侧时,两点间的距离最大,则x=x2+x3=5v 2h g.答案:(1) 2hg(2)nπg2h(n=1,2,3…)(3)5v2hg12.如图4-3-20所示,一个竖直放置的圆锥筒可绕其中心OO′转动,筒内壁粗糙,筒口半径和筒高分别为R和H,筒内壁A 点的高度为筒高的一半.内壁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求:图4-3-20(1)当筒不转时,物块静止在筒壁A点时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2)当物块在A 点随筒做匀速转动,且其受到的摩擦力为零时,筒转动的角速度.解析:(1)当筒不转动时,物块静止在筒壁A 点时受到重力、摩擦力和支持力三力作用而平衡,由平衡条件,摩擦力的大小F f =mg sin θ=mgH H 2+R2. 支持力的大小F N =mg cos θ=mgRH 2+R2. (2)当物块在A 点随筒做匀速转动,且其所受到的摩擦力为零时,物块在筒壁A 点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作用,它们的合力提供向心力,设筒转动的角速度为ω有mg tan θ=m ω2·R 2, 由几何关系得tan θ=H R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ω=2gH R .答案:(1)mgH H 2+R 2 mgR H 2+R 2 (2)2gH R图4-3-2113.如图4-3-21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光滑圆弧轨道,其半径为R ,平台与轨道的最高点等高,一小球从平台边缘的A 处水平射出,恰能沿圆弧轨道上的P 点的切线方向进入轨道内侧,轨道半径OP 与竖直线的夹角为45°,试求:(1)小球从平台上的A 点射出时的速度v 0;(2)小球从平台上射出点A 到圆轨道入射点P 之间的距离l ;(3)小球能否沿轨道通过圆弧的最高点?请说明理由.解析:(1)小球从A 到P 的高度差h =R (1+cos45°)=(22+1)R ,小球做平抛运动,h =12gt 2,小球平抛时间t = 2h g = (2+2)R g,则小球在P 点的竖直分速度v y =gt =错误!,把小球在P 点的速度分解可得v 0=v x =v y ,所以小球平抛初速度v 0=(2+2)gR .(2)小球平抛下降高度,h =12v y ·t ,水平射程x =v 0t =2h ,故AP 间的距离l =h 2+x 2=5h =(5+102)R . (3)小球从A 到达Q 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v Q =v 0=(2+2)gR>gR,所以小球能通过圆弧轨道的最高点.答案:(1)(2+2)gR(2)(5+10 2)R(3)能理由见解析。
如何设计高效作业

如何设计高效作业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课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教师把握不住新课改所要求的新教学方法,对于数学作业还用老方法多做多练,搞题海战术,老师布置作业,一贯采用教材配置的作业本,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及个性发展的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题,学生应接不暇,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厌学情绪,有的学生为了应付作业,甚至利用课间、活动课、睡觉等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出现了“一大”“二假”“三无效”的情况。
“一大”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练习册、试卷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整个人象个小老头似的,“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过程不顾,瞎写乱画、草草了事,“三无效”指学生做作业,终日疲惫不堪,机械重复,毫无效果。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算算写写,而应是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教师要借助作业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作业同样是一种经历,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提升人生意义的经历,是一种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学习过程的见证。
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规范,学生作业时间与以前相比减少了很多,因而设计高效作业势在必行。
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是高效作业呢?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1. 高效作业具有基础性,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基础,而且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基础,更要关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在作业中要体现。
2. 高效作业具有发展性,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潜能,使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3. 高效作业具有激励性,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数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都有所获,从而学好数学。
4. 高效作业具有诊断性,通过学生作业知道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到位,哪些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中有哪些知识和方法没有教好,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弥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联考)启蒙学者们认为,按照他们的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之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艺作品是()A.《红与黑》B.《人间喜剧》C.《老人与海》D.《巴黎圣母院》解析:选D。
由材料“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表明是对启蒙学者理想王国的失望,这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故选D项。
2.(2020·南宁二模)一位诗人在其文学创作中,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卢梭、伏尔泰等号召人民推翻封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
材料表明这位诗人()A.反对肤浅的抒情B.擅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C.追求理想的世界D.强调文艺创作应遵从理性解析:选C。
根据材料“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卢梭、伏尔泰等号召人民推翻封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可知,这位诗人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追求理想世界,故选C项。
3.(2020·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法国大革命前的画家与小说家,或着墨于父子关系的紧张,或从“父亲不在”写起,不啻对“父亲的权力”打了一个大问号。
而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就是在这种文艺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
材料表明()A.法国文人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文艺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C.文艺作品是大革命的思想根源D.文艺家已成为大革命的领导者解析:选B。
“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就是在这种文艺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体现了文艺作品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题中所述现象并不能代表所有法国文人,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根源启蒙思想,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受到文学的影响,不能说明文艺家已成为大革命的领导者,排除D项。
4.(2020·滨州高三期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大卫的作品风格是“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他创作出《马拉之死》(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拿破仑加冕》等作品,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
这表明大卫的作品()A.深受现代主义影响B.推动历史革命进程的发展C.反映社会重大题材D.属于浪漫主义美术的范畴解析:选C。
根据“法国大革命时期”“马拉”“拿破仑”等信息可知,大卫的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故选C 项。
5.(2020·广东五校协作体联考)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笔下“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D.对西方文明的忧虑解析:选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到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自然环境也开始遭到破坏,所以一些作家借作品表达对西方文明的忧虑,故D项正确;作家的认识也是感性的,他们并没有对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不会涉及科学发展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作家只是对工业革命下自然状态的破坏感到担忧,并没有提出对理性社会的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作家并不是单纯的描绘自然,故C项错误。
6.(2020·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检)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一批画家关注自然风景、平常百姓,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反对当时学院派所提出的“高雅”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对法国这些画家及其作品解读正确的是()A.以工业革命的成果为主要题材B.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C.注重挖掘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D.描绘了工业革命下的现实生活解析:选D。
材料中“关注自然风景、平常百姓”“反对……‘高贵’……错误观念”反映了当时法国画家强调绘画应反映现实生活,反对仅描述社会上层的做法,属于现实主义美术流派,D项正确。
7.(2020·四川“联测促改”活动)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乡村风俗画家,他主张“面对自然,对景写生”,其代表作有《拾穗者》。
该作品()A.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B.是印象派绘画的杰出代表C.表现出工业时代农民的困境D.对现实主义美术有较大影响解析:选D。
米勒的《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其作品对现实主义美术有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米勒不是印象派画家,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工业导致农民的困境,故C项错误。
8.(2020·宿迁期末)2018年10月30日,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先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
世界文学史上与其风格类似的是()解析:选B。
“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表明其作品是浪漫主义风格,《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选B项;《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而非浪漫主义,排除A 项;《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C项;《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D项。
9.(2020·兰州一模)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话,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
”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A.浪漫主义文学获得新生B.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一致C.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D.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解析:选D。
由材料“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可知为现代主义文学,其突出特征是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与感受,故选D项。
10.(2020·无锡一模)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
欣赏下列两幅绘画,它们的相同之处是()A.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性情B.大胆创新,采用夸张手法C.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D.托物言志,表达民间疾苦解析:选C。
《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与杜普雷农村风情画都带有写实风格,故选C 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不注重写意,排除A项;二者都是写实作品,没有采用夸张手法,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汴京繁华的商业场景,没有表达民间疾苦,排除D项。
11.(2020·重庆高三期末)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 年)的钢琴曲多以景物或诗画为题材,通过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而非严谨的曲式结构,渲染出变化多端的气氛和色调。
其作品()A.反映了理性主义的时代追求B.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潮流C.具有向现代音乐过渡的特点D.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解析:选C。
据材料“克劳德·德彪西……通过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而非严谨的曲式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作品注重表达内心的“自我感受”,具有向现代音乐过渡的特点,故选C项。
12.(2020·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
这表明电影()A.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B.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联系C.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D.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解析:选B。
题干“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表明电影节越来越频繁,这有利于各国联系的加强,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20·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这次革命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它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但是,在保卫和巩固这次革命成果的过程中,曾出现极其复杂的形势,经历了一场革命和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斗争。
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动荡、混乱、灾难的局面,完全不是人们期望的。
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预言的那个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出现。
贫富对立变得更加尖锐,阶级压迫更加残酷,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
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了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世界近代文学简史》材料二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挣脱封建束缚从而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须以一种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和思考自己的命运,并寻求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于是,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创作上,就是他们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19世纪文学·中编导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内在区别。
这两种文学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们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失望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区别,从二者的表现手法和内容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决定性因素,从政治、经济发展角度分析。
答案:(1)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启蒙思想家理想社会预言的破灭;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社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