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合集下载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一、关于艺术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几种认识艺术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历来饱受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艺术品的民族性,认为艺术应当重视求同存异中的“异”,即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另一种观点强调艺术品的世界性,重视求同存异中的“同”,认为只有被世界认可的艺术作品才称得上优秀的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虽各有道理,但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一味强调民族性的“异”,并不能表明其“异”的优秀;同样,过分强调世界性的“同”,又忽视了艺术品本身。

应该说,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未必是优秀的,只有民族中的优秀作品,才可以经久不衰的立于世界之林。

二、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一)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在世界中的地位不可否认,民族特色是艺术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属性,特别是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作品的民族性更显的尤为重要。

1、民族性是一种独有的创新形式。

民族一词非汉语所固有,是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语中借来的。

斯大林曾明确地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荷兰地处“潮湿的三角洲……地平线上一无足观,空中永远飘着一层迷蒙的水汽”,于是荷兰绘画的色彩美妙细腻,浓厚而丰满。

而“意大利……轮廓整齐的女子……令人想起希腊的雕塑艺术”。

可见,不同环境所产生的艺术风格是带有各自独创性特点的。

2、创新并不意味着优秀。

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认为,艺术没有高低等级的分别,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艺术作品“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是单一的向前发展”的,而非“高峰和衰落的演替”。

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被消解了,我们方才提到的民族性能否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形式跻身于优秀之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感受的差异决定了一件艺术品在不同观者心中地位的不同;观念改变导致对同一件艺术品价值定位的差异。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紧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艺术民族性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它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而艺术世界性则是指艺术作品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能够被全球范围内的人所欣赏和理解。

首先,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等,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表现民族特色和独特性,促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和融合。

例如,中国的京剧艺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艺术才华,引起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共鸣和欣赏。

其次,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有所差异,艺术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所以,在艺术作品传播到国际舞台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适当进行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

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和表演形式也在相互影响和融合中不断演变,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方式也在逐渐趋同,失去了部分民族特色和独有性。

因此,在追求艺术世界性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和传承民族独特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式。

最后,为了推动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节、展览和演出等形式,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其次,注重艺术教育和培养,提高公众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表演和传播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次,推动艺术作品创新和创作,结合民族传统和现代元素,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水平的艺术作品,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最后,加强艺术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艺术市场和产业生态,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和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推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 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 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
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 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 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
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 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 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
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 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 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
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 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 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
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 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 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
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 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 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
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 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 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
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 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 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
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 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 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
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 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 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摘要】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并重点分析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如何在作品中平衡展现、以及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艺术形式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表现,探讨它们结合所带来的创新。

文章将就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对艺术作品的价值进行总结,并提出提升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策略。

展望未来,诸多可能的发展方式将在本文中一一探讨。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将不断推动艺术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贡献巨大力量。

【关键词】艺术作品、民族性、世界性、关系、内涵、表现、平衡、影响、艺术形式、创新、价值、策略、发展。

1. 引言1.1 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是当代艺术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作品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而是展现出多元的面貌和丰富的内涵。

探讨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既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有助于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对于传承和弘扬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艺术作品民族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从而增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艺术作品世界性的表现也能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也对于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作品所展现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往往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享受。

而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艺术作品中的平衡也成为创作之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使艺术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又与时俱进,是每个艺术家需要思考的课题。

关于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近现代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化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入信息化的本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对象,所以正确了解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我们认识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重要作用.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由于不同的民族产生的艺术特征不同,所以民族艺术是多元化存在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并有不同的文化,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很多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各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的盛况局面,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且相互交流,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特色.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以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还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服饰艺术和饮食艺术等.其二是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民族、地域的不同产生的艺术也不用,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神庙,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器,以及近代梵高的立体绘画和齐白石的花鸟、山水画并肩齐放,正是由于这些艺术的产生才会让世界艺术和而不同.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正如前面所说的油画家梵高及中国画家齐白石,不论是他们的艺术作品还是艺术造诣,不仅属于他们的民族更是属于世界的,都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艺术.所以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联系的:民族性不仅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反之同样成立,中国的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汲取世界其他各地的文化艺术,当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随后的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的石刻佛像艺术,到现在所产生的影响还远远不断的熏陶着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更是影响到世界各地,中国汉字的传播,给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艺术的传播更是给世界各地带去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影响.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文化艺术也是这样,这种民族性具有世界性,世界性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应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的艺术.;其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有区别的,我们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也不一定是世界性的,世界性的艺术也不一定适合每个民族,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以及饮食文化艺术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可能较小,但是那却是他们本民族的重要文化艺术,其他地区的艺术特色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各民族的艺术需要,因此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其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笼统性的因袭,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所以并非一切民族的艺术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要想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才有可能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发展产生影响.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化是艺术发展是必然规律,必须承认民族差异和民族特色,不能以世界性取消民族性.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承认民族的独特性并不是否定民族间世界性交流的趋势,民族的差异性恰恰是各民族之间必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事实基础,不能因为坚持民族性则拒绝世界性.要正确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这一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或“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就根本无从谈起: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世界艺术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别,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首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而民族的艺术则不一定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的世界艺术则自有其民族性,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反过来又影响民族性艺术,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艺术的世界性指优秀的艺术具有跨越不同民族,为整个世界共同欣赏和接受的价值.强调艺术具有世界性,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异,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的产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承担自己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艺术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当今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我们要选择性的接收,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正确的与世界交流,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之路.。

论艺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艺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艺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积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设计与世界设计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的设计观念相结合的特点,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是十分有益的。

所谓“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设计者应有意识的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

它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其融合“世界性”继承先人的优秀文化底蕴,结合当今世界较为前沿的理念,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国际水平的作品。

没有“民族性”“世界性”的设计作品空洞乏味,缺少灵魂,无法矗立在世界优秀的设计之林,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同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两者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来说缺一不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从岁月的长河中通过摸索、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粹,正是这些历史的积淀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

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它体现为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一种怀旧的情节;一种对先辈们探索知道的借鉴,一种肯定,一种学习;更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一种。

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其范围也十分的广阔丰富,如中国传统的国学京剧、针灸、哲学思想、陶瓷、剪纸、饮食文化、武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结合这些财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如戏剧中脸谱元素,其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底蕴都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性”中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各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的文化根基。

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的深入认识,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还具有“世界性”。

艺术文化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简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简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 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 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 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 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 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 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 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于本土、 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 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 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 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 的现代艺术之路
用本民族的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 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 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 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 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 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 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 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 简单的讨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 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 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 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 ‘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 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是我 们自给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 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 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 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都要学到, 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 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 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 系,对于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浅谈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不同的民族艺术的存在一定是必然的。

每一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同,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文化。

艺术具有民族性。

例如在中国,特别是古代,文人墨客都偏爱梅,梅花在中国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

因而被很多画家所描绘,有很多杰出的作品广为流传下来。

如王冕的《墨梅图》。

梅花也就恰恰体现了艺术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形成了程式化,雕刻的人物姿势必须保持直立,正面直对观众,形成正面律,根据地位决定人物大小比例,面部轮廓写实,雕像着色,眼睛瞄黑。

这些艺术雕塑就反映了埃及民族性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的绘画风格。

民族艺术形成之后,随着世界各地的交流沟通的增多,世界艺术形成了。

世界艺术符合人类的审美观,被整个世界所共赏,包含着人性。

世界艺术也是民族艺术的一种。

比如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闻名于世的著作。

多年来一直被世界人们所关注,所赞美,所研究。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蒙娜丽莎毫无疑问具有世界美的性质,属于世界艺术。

比如《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风俗画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珍迹,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是世界所共赏的,属于世界艺术。

民族艺术可以走向世界艺术。

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差异性是长期 存在的,因而,各民族思想感情 的差异性和欣赏习惯的差异性将 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艺术民族 性的长期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磨合,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东汉末年佛教文化的传入; 第二次十九世纪末中国主动引进西方文化;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交流。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 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 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山。
孔子赞美《韶》乐“尽美矣,又尽 善也”,听后“三月不知肉味。”
中国抒情诗的繁荣
詩經 秦風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 一 方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長 ,溯 游 從 之 ,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 之 湄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躋 ,溯 游 從 之 ,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謂伊人,在水
之 涘 。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右 ,溯 游 從 之 ,
宛在水中沚。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三)宗教气息与人伦色彩
西方宗教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一、文学艺术作品中宗教的 主题与题材占了极大的比例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为人神大战; 希腊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以神庙、 神像为中心;
西方宗பைடு நூலகம்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二、艺术与美学思想中充溢 着宗教的神秘主义。
对无限、超越、永恒的赞叹, 对造物主创造、主宰万物的奥妙的追 索,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
柏拉图的“神灵凭附”说;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 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说;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论;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论;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 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 济生活以及表现手段于共同文化上 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 共同的根本特性。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 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 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诗 人甚至在描写异邦的世界时也可能有 民族性。只有他的感觉和他所说的话 使他的同胞们觉得,仿佛正是他们自 己这么感受和这么说似的。”
终 南 别 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的特征 : 第一,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艺术 第二,世界艺术是表现“人一般本性”的艺 术 第三,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艺术
——果戈理(俄)
著名画家——陈逸飞
陈逸飞先生出生于宁波,早年在上海求学,从事油画创作。 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经过 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 华人画家。
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 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 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 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

《诗经》
以反映现

实的内容
为主

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的现状:
文学 —— 《离骚》—《乐府》— —唐宗诗词——元曲——明清小说
艺术 题材——山水、人物、花鸟等
中国艺术中的人伦精神
第二、中华古代艺术与美学思 想,具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
先秦“礼乐”合称,直接配合“礼”制: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 和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 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二)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关系
既区别又联系的辩证关系 : 联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区别: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
(三)发展我国民族艺术的意义
1、坚定不移地发展民族艺术 : 2、实现艺术的开放政策;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三)自然美之遮蔽与发现
自然美的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 诗歌《但丁》的神曲。 十七世纪荷兰的风景画; 十七——十八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
《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水诗、山水画的发达。
中西艺术区别原因——文化
每次文化的交流均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内容上:互相拓展,互相通用; 表现手段上:互相借鉴互补; 鲁迅《狂人日记》—果戈理同名小说 郭沫若《女神》——美惠特曼的诗歌 曹禺《雷雨》——西方话剧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选择和鉴别; 第二步、有机地融合;
(一)重自然之研究与重精神之探讨 (二)求真与求善 (三)重推理分析与重直觉顿悟 (四)重宗教与淡宗教
中西文化区别的根源——现实环境
(一)地理环境 西方地处地中海沿岸 中国地处中原
(二)生产方式 适应农业文明的发展 适应商业文明的发展
(三)社会组织形式 宗法观念血缘关系 自由式的市民社会
(三)民族性艺术的多元存在
西厢待月 石径
童年嬉戏过的地方
恋歌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据
艺术
文化
社会现实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一)再现与表现 西方艺术——重写实性、逼真性、精确性 中国艺术——重写意性、神似性、抒情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二)雕刻、叙事诗的发达 与音乐、抒情诗的早熟
古希腊的雕刻 古希腊的史诗
中国古代音乐的繁荣
西方宗教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三、神圣的宗教的感情和使 命感渗透在西方艺术、美学中。
“ 希腊的艺术家,觉得他们是在代 神立言;十八、十九世纪的欧美作家,很 多都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和他们的宗教精神,是有某种联系的。”
——蒋孔阳
中国艺术中的人伦精神
第一、中国文学艺术从题材到 内容,以入世为主流,较重现世生活, 较少神秘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