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浅谈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浅谈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作者:殷睿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艺术虽然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但是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上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两者是相辅形成、相得益彰的。
在世界艺术这个宽阔的舞台中,民族性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世界性也因民族性更加的精彩纷呈关键词:民族性世界性艺术关系一、民族性民族是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概和民族风格。
”带有民族性特征的比如绘画中的:中国的山水画、西方的油画等,建筑中有哥特式建筑,中国的宫殿式建筑等。
民族性可以是单一的民族,也可以是多个民族组成,民族艺术发展的过程都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各民族之间都是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
我们的民族艺术是在世界性艺术之中的,但是也要朝着世界性去走。
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整幅画面的笔墨比较素雅,只是在连绵起伏的山上渲染了薄薄一层的笔墨,然后使用比较重一点的墨色渲染远处的山峦,还有江水旁边的沙粒、倒影。
秋水共长天一色,只有一点苔藓和叶子用上了浓墨,但是已经恰到好处。
中国的水墨画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有中国民族性的艺术中的一类,算是艺术符号的一种。
它体现了我们古人讲究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统一,它是一种民族符号,承载着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气节。
观赏者再去观赏的时候,不可能人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意蕴,但是这种水墨的艺术形式是可以感受到的,能体会它的美。
而水墨画里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是我们独有的中国智慧。
再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拉斐尔是以雅典学院为框架,在美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创造出了《雅典学院》是赞扬人文主义的情怀。
在这幅作品中,他用大圆顶和人物巨大的形象,预示他以后是放在圣彼得堡教堂里面的。
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在这个偌大的空间里放置不同时期的人在相同的空间里进行对话,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各抒己见。
论冼星海音乐的民族性及社会意义

论冼星海音乐的民族性及社会意义论冼星海音乐的民族性及社会意义摘要: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新音乐的重要奠基人,他的音乐作品不单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流传,成为唤醒民族强盛的号角,而且在他逝世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广阔人民的热爱并广为传唱。
其音乐创作取材于民族民间,效劳于人民群众,能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号召人民积极向上,为自己的民族顽强战斗。
所以,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民族性。
关键词:冼星海民族音乐一、冼星海音乐民族风格的表达民族性是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曲家们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民族风格是冼星海创作的主要立足点。
冼星海并不把对民族风格的追求看作一种创作技巧,而是把创作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问题作为自己本身怎么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实反映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原那么来认识。
冼星海音乐民族风格主要表达在民族的调式调性上面,于是,冼星海很认真的向民间音乐学习,并努力从中掌握它们的形式、调式、结构、声调等。
在此同时,冼星海还去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质。
他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来改编民间音调,使之满足自己的音乐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不同个性特色的音乐。
他从调式调性上可以显示出民间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
在冼星海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他主张追求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展示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结合着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吸收西方音乐的长处,取长补短,取其精华,以此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出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新形式,铸造中华民族音乐的丰碑。
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二、冼星海音乐民族情感的表达正是由于冼星海对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不断激发他对音乐无限的创作力,也正是由于冼星海对人民群众强烈的爱,才使他的作品更加的有内涵。
他自己认为音乐创作者必须要深入现实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发扬光大。
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体 的作 用 下存 在 并运 动 发展 着 。别 林斯 基 曾深 刻 族 审 美 心 理 中 的 共 性 就 成 为 不 同 民族 之 间 思 想 交
指 出 : 缺 乏 人 类 性 的所 谓 的 ‘ “ 民族 性 ’ 就好 比是 一 流 、 情 相 通 的共 同基 础 , 是 相互 借 鉴 、 会 共 进 , 感 也 融
普遍 的 , 两者 密 不 可分 。所 以 , 在一 个 民族 的音 乐 审 自的音 乐形 态 审美 等方 面会 各有 差异 ,但 是在 经 过 美心理中 , 民族 性 与 世 界性 。 言 之 。 体 特 殊 性 与 世界 民族 音 乐 视野 下 的广 泛 调查 后 ,就 会发 现 这 些 换 个 人类 共 同性 ( 同一 性 ) 是作 为 事物存 在 个性 与共性 的 差 异并 不 是绝 对 的 ,在各 民族 的音 乐 审美 心 理 中存 两个 方 面 ,民族 审 美 心理 就是 在这 一 对 矛盾 对立 统 在着 诸 多超 越 于这 些 差异 的共 同 因素 。这 种 音 乐 民
性, 从某 种 意义 上 来说 , 实也 就 是一 个 民族 的审 美 其 心理特 征在 其音 乐 中的外化 体现 。 唯物 辩 证法 提示 我 们 。任何 民族 性 都具 有双 重 价值 : 既 是 民族 的 , 它 又是 世界 的 ; 即是 特 殊 的 , 是 又
虽 然 由于 文化 背景 的 不 同而 导致 不 同人 群 在 各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第2 5卷 第 3期
交 响— — 西 安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季刊 )
Ja Xi n - 『u n l fXia n e v tr o u i io a g J r a "n Co s r ao y fM sc o o
浅谈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谈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作者:王晓天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2期【摘要】“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在这篇音乐散文中,笔者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离不开音乐的民族性和唯有优秀的音乐才具有世界性这两个方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民族性;世界性;传统音乐【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对于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我首先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同时,我又想到“某作品就像某个民族/国家的音乐名片”这样的话语。
前者是说音乐可以跨越种族,跨越国界,挣脱时空的束缚,表达难言的情思,是比语言更普世的交流媒介,体现出音乐所具有的“世界性”;而后者则表示某种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代表着某一民族或国家,这样的音乐无疑是极富民族特色且往往具有很强大的归属感,使人听到它就像听到了某地的方言,联想到那里的风景,这就体现出音乐所具有的“民族性”。
乍一看,音乐所具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似乎有些矛盾,既然音乐是一种能让全人类产生共鸣的“语言”,人们都能“听懂”它,那就说明音乐具有同一性。
但很显然,音乐是千姿百态的,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音乐千差万别,这才导致了音乐的多样化。
在我看来,世界那么大,其精彩之处就在于各民族的差异与共荣,音乐亦是如此,世界音乐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就在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一无二与交流沟通。
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离不开音乐的民族性当我们听到马头琴演奏的长调,会联想到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听到马林巴琴叮咚作响,会想象印第安人的仪式舞蹈;听到风笛声,会联想到苏格兰田野上的风车;听到萨朗吉婉转的琴音,仿佛看到了带着面纱的印度舞娘;听到佳美兰音乐,脑海中便会浮现巴厘岛的阳光海滩或者一席热腾腾的娘惹菜……听不同民族的音乐就像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丰富多样的音乐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感性体验,即便未曾亲临其境,人们还是能够从这些音乐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
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典型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Δ什么是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自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其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心里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Δ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行进或相类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
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近现代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化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入信息化的本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对象,所以正确了解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我们认识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重要作用.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由于不同的民族产生的艺术特征不同,所以民族艺术是多元化存在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并有不同的文化,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很多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各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的盛况局面,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且相互交流,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特色.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以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还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服饰艺术和饮食艺术等.其二是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民族、地域的不同产生的艺术也不用,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神庙,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器,以及近代梵高的立体绘画和齐白石的花鸟、山水画并肩齐放,正是由于这些艺术的产生才会让世界艺术和而不同.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正如前面所说的油画家梵高及中国画家齐白石,不论是他们的艺术作品还是艺术造诣,不仅属于他们的民族更是属于世界的,都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艺术.所以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联系的:民族性不仅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反之同样成立,中国的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汲取世界其他各地的文化艺术,当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随后的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的石刻佛像艺术,到现在所产生的影响还远远不断的熏陶着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更是影响到世界各地,中国汉字的传播,给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艺术的传播更是给世界各地带去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影响.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文化艺术也是这样,这种民族性具有世界性,世界性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应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的艺术.;其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有区别的,我们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也不一定是世界性的,世界性的艺术也不一定适合每个民族,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以及饮食文化艺术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可能较小,但是那却是他们本民族的重要文化艺术,其他地区的艺术特色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各民族的艺术需要,因此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其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笼统性的因袭,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所以并非一切民族的艺术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要想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才有可能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发展产生影响.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化是艺术发展是必然规律,必须承认民族差异和民族特色,不能以世界性取消民族性.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承认民族的独特性并不是否定民族间世界性交流的趋势,民族的差异性恰恰是各民族之间必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事实基础,不能因为坚持民族性则拒绝世界性.要正确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这一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或“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就根本无从谈起: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世界艺术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别,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首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而民族的艺术则不一定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的世界艺术则自有其民族性,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反过来又影响民族性艺术,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艺术的世界性指优秀的艺术具有跨越不同民族,为整个世界共同欣赏和接受的价值.强调艺术具有世界性,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异,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的产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承担自己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艺术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当今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我们要选择性的接收,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正确的与世界交流,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之路.。
简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 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 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 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 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 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 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 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于本土、 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 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 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 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 的现代艺术之路
用本民族的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 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 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 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 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 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 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 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 简单的讨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 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 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 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 ‘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 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是我 们自给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 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 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 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都要学到, 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 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 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 系,对于
王洛宾民歌的中华性和世界性—基于《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不同版本的叙事分析

有据文化哈萨克的关键地带。
从《都达尔阿依》到《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都达尔阿依》是首哈萨克民歌,王洛宾改编曲中大概是最早的之一。
勉行文章里并没有提到这首曲子,他着重讲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他并没质疑王洛宾记谱改编的真实性,却指出他在不同场合提起这首曲子给出的创作经历太过随意,“我26岁,曾悄悄爱过一位千户长的女儿……这首歌是坐在两个驼峰之间写成的”。
1这里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王洛宾与哈萨克民歌的结缘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1939年左右新疆哈萨克人东迁,哈萨克文化开始进入所迁入地区;二是王洛宾的民歌改编曲具有鲜明的想象性和原创性,这在歌词中是可以感受到的。
《都达尔阿依》正是这一情境下的产物。
据王海成先生追溯,“王洛宾最早接触到这首哈萨克族歌曲,是上个世纪的1939年,那时一支新疆的哈萨克族部落迁居到了青海的海西地区,为了能在当地安居乐业,他们派了30多名代表,带着礼物前往西宁。
想要与当时的青海省政府商议‘归顺’之事。
当时,王洛宾正在西宁昆仑回民中学当音乐教师,他听说从新疆过来的哈萨克人要来西宁与政府商议‘归顺’之事,并且还带着能弹琴,会唱歌的民间艺术家。
这个消息着实让酷爱搜集新疆各民族民歌的王洛宾兴奋不已”。
2《都达尔阿依》诞生于这次艺术交流,却经历了名称的三重转变:都达尔阿依—都达尔和玛利亚—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其变化逻辑充分体现了从创作到传播过程中的浪漫气质,勉行先生所说之“难以对历史、对众人圆说的蠢事”,反倒见证了民歌在口耳传唱中的传奇性。
其作者为谁、其作为何,都没有“耳熟能详”的传唱来得重要,这大概就是民歌与文人创作之间最大的区别。
《都达尔和玛利亚》是王洛宾的命名,其重点从哈萨克人“都达尔”转移到了男女青年双重主体。
有趣的是,在哈萨克人中流传的《都达尔阿依》的吟唱主人公不是都达尔,而是那个痴情女子玛利亚,这就在名与实之间构成清晰的悖论:都达尔作为一个不在场的符号成为玛利亚的抒情对象,以“名”代“实”,俄罗斯人玛利亚就此依托都达尔活在不断“发誓”“我是为你一人而生的”语境之中,直到今天,和《在那遥远的地方》一同延续着人们对草原人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和其它世界各国音乐,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及其产生的影响,辨证地论叙了音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中国音乐如何走向世界的几点观点和看法。
何谓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局限性,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制约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民族音乐(指音乐风格) 是以民族性为主要特征的,它因其独特性而使别的国家和民族无法参与其中,至多对其只作一般观赏和了解而并不能真正去欣赏理解它们并与它们全面沟通和交流,它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所谓民族音乐,就是指那些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
从具体形式上讲这个独特性包括乐器构成和曲调风格两个方面,后者更是主要方面。
它指用民族乐器或者西洋管弦乐器演奏的民族民间曲调风格的音乐。
民族音乐又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
一、战国音乐的民族性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塬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它是中国人民自己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种类,人民离不开它。
民族音乐还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总之,它就象成千上万的物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一样。
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缤纷多姿、光辉灿烂。
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人类也确有责任为保留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其独特的价值免于消亡。
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美国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太空船上载有一张措放给外星人听的金唱片,其中就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名曲《流水》,这是我们的骄傲,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音乐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我国音乐的世界性世界性就是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发展性和世界各民族广泛的参与性这样几个方面,它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对话。
它是人类未来共同的发展方向,具有光明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势力都不可阻挡的一种历史潮流.正如人类愈来愈需要世界语(英语实际已成为一种世界语) 来相互沟通一样,在音乐上同样需要一种世界语做为相互沟通的桥梁。
世界音乐的硬件是管弦乐队,软件就是世界各民族普遍能够欣赏和理解的音乐风格。
它应该概括和升华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并将之提升到一个不属于任何民族音乐语言的高度。
它是作曲家的倾心创造,这种创造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含音乐风格方面的。
世界音乐是相对于民族音乐而言的。
它在音乐技法、音乐风格上应远离任何民族音乐的特征,或者源于某个民族,但经过作曲家的精心提炼和再创造从而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够欣赏它、接受它。
前者如德彪西,勋伯格,后者如肖邦以及民族乐派等。
它是音乐领域中的世界语。
当然,并不就是说凡是全新的音乐就一定是世界的,它如果不能普遍的为大家理解和接受那就不是世界音乐,甚至连音乐恐怕也不能算。
我们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必须寻找到一种能与世界相沟通的音乐语言,只有用这种世界语表达我们自己,才能够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
象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这些得到全球范围一致认同的音乐就属于世界音乐。
它们首先是全世界令人类的,其次才是他们自己民族的。
民族音乐因其民族性,也就是地域性、独特性而难以与世界相互沟通,客观上阻碍了别人对我们的了解。
这种事与愿违造成我们目前事实上被动与尴尬的局面。
只有明确意识到这些,方能真正找准音乐发展的方向。
解放后,我国在严肃音乐领域里尽管有长足的发展,出现过一批优秀的作品,但均因我们太注重和过分强调民族性而使其远离了世界性,导致最终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力促进发展世界音乐。
我们的音乐理想和希望更在后者而不是前者。
贝多芬那世界性的音乐语言的运用决定了他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德国的.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德彪西、马勒、柴科夫斯基、斯特拉雯斯基、萧斯塔科维奇等大师们也都是因为他们那些世界性的伟大作品而荣幸地成为世界级的作曲家。
正因为他们音乐的世界性,才使得一百多年来世界各族人民欣赏它接受它,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和骄傲。
即使是民族乐派,也还是经过提炼本民族音乐素材井将之加工和再创造,从而使之转化为一种用世界语来表达的世界音乐。
也就是他们成功地将民族音乐转化成了世界音乐,否则别人是难以接受并承认他们的。
以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肖邦为例,他用非常典型的本民族音乐素材来创作,但他音乐的整体风格依然是浪漫主义的,是浪漫主义中的民族风格。
民族音乐素材和特点只是他作品中的—部分,远远不是全部。
否则肖邦的玛祖卡与他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玛祖卡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即是在肖邦的玛祖卡中融入了其创作个性和天才的创造,因此如果说是玛祖卡这种民间舞曲赋予肖邦灵感的话,同样肖邦也赋予玛祖卡以不朽的光辉。
肖邦的玛祖卡已经不是波兰民间一种简单的舞曲,而实已成为具有高度精神内涵的民族灵魂。
以冼星海、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极富才华的我国作曲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受到思想观念的束缚(另外还包括缺乏驾御大型音乐作品的技术能力不强),而最多只能成为我们自己民族范围内的骄傲,最终并不能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这确实非常遗憾.教训不能不说是惨痛的。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
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不能仅归于我们没有对世界性音乐语言的运用,它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形势与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我们的传统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确地说,我们以往的音乐太过于注重民族风格的旋律音调,作曲技法单一,不注重个性,简单而武断地将作曲家的个性和民族风格对立起来,从而使作品失去生命力。
民族风格成为最高意义的共性,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作曲家个性的扼杀。
这于我们音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在音乐界有一句很典型的说法就是,“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这句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文化价值相对论的合理成分在于它告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它自有其它音乐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
但此观点同时无疑又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若是不加分析地把它当作普遍真理,或者当作指导我们音乐创作实践的唯一准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不幸的很,事实上我们以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恰恰就是鼓励大家这么去做的。
在音乐发展的某—阶段,民族风格是必然存在的,但不能是由民族性走向民族性做封闭式循环,而应是开放性地同外部世界交流并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流水不腐,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我们的音乐文化过分强调民族性的特色,从而使得我们客观上远离了世界性。
不难想象,德国的民族音乐原先也同我们一样并非具有世界性,但由于其适宜的人文环境以及巴赫、贝多芬、瓦格纳等—大批杰出大师们的不懈努力而迅速走向世界,使之早在两三百年前便具有了世界性,从而对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
俄罗斯后来者居上,也跟着出现了—大批杰出的世界级大师,同样也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音乐要走向世界,就要解开思想观念上的层层束缚,消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域观,我们几千年封建传统的精神枷锁坚如磐石。
尽管有一批仁人志士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此作出了和至今仍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但终因其异常顽固至今仍不能真正彻底被打破。
时至今日我们仍没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极大不幸与悲哀。
近现代,正是由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方使得我们面对突然而至的西方文明大吃一惊。
事物总是辨证的,西方列强在向我们倾销鸦片掠夺财富,施加给我们民族屈辱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光辉灿烂的文化。
我们所受到的西方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给予西方的影响。
西方的影响几乎渗透到我们所有的领域,这种影响决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实实在在也是我们主动的明智的选择,它曾经产生了并将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继续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种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无论谁都阻拦不了的历史潮流。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是远远不平等的这样一个事实是谁都无法否认的,音乐上也是同样如此,决不例外。
我们的民族器乐也恰恰是在五四以后与西方的接触中才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民族乐队的编制就是仿照了西洋管弦乐队的模式组建的;调式和声也直接源于西方传统和声:我们曾经只有支声复调,而根本不知赋格和对位,更没有系统的音乐理论;我们近现代的音乐创作中使用的调式有相当部分是西方大小调式。
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传统。
至少从文艺复兴以来,这种交流对各国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一国的音乐成就在别国发生强大影响,看作是一种文化侵略,是一种妨碍别国民族音乐文化。
发展的障碍。
譬如巴罗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传播,对欧洲各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就起过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哪里有过意大利歌剧的传播,哪里的民族歌剧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而在我们的某些有关研究中则往往得出相反的结论:哪里有意大利歌剧的传播,哪里就是被意大利歌剧称霸,哪里的作曲家为了创造自己的民族歌剧就不得不进行艰苦的斗争。
意大利歌剧何曾阻碍了别国歌剧文化的发展? 莫扎特就既写出了卓越的意大利歌剧又写出了精彩的德国歌剧,看不出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歌剧在莫扎特创作中有什么相互抵触的地方。
事实上,意大利歌剧在其它国家传播,受益的不仅是其它国家从意大利歌剧的艺术成就得到启迪和借鉴,而且也给意大利歌剧提供了广泛的有益于别国有才华的作曲家对自身发展作出贡献的机遇。
音乐史上针对意大利歌剧弊端进行改革的恰恰不是意大利作曲家,而是奥地利人格鲁克。
由此可见交流对文化发展是多么重要!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本应是极正常的事情,它使交流的双方都可以从对方吸收到自身所缺乏的营养,得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当然,政治压迫与民族侵略下的强行文化渗透则另当别论。
因此如果认为意大利歌剧在别国传播就阻碍别国歌剧的发展,那么,同样的理由完全可以运用到诸如交响曲,协奏曲等全部欧洲近代音乐体裁上,必然的逻辑结果就只能是: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就必然阻碍中国音乐的发展。
果真如此,那么,我们新文化运动后在音乐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无从解释。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站得高,望得远”。
此话一语中的,极有道理.我们之所以总是在—个老问题上纠缠不清,得不到根本解决,那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看问题的角度有偏差。
当我们走投无路,左右徘徊时,不妨变换一个位置,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对之重新加以审视,则很可能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这就是说,我们以往是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和高度来看待我们民族音乐的,由于民族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有很强的地域性,随着社会发展最终它必然会自行消亡,因而它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