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5篇课时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
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2、通过地形图分析: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⑴、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⑴、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
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⑴、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初中地理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初中地理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教案【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中地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
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
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
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
初一地理课程教案七篇

初一地理课程教案七篇初一地理课程教案精选篇1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5篇

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5篇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初中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最新整理(优秀6篇)

初中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最新整理(优秀6篇)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一【重点】1、重要的地理位置2、主要的矿产资源【难点】经济特点【教具】南非教学课件(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提问)1.南非处于非洲的最南端,这种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义?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南非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引导学生讨论)(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
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
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
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简要讲解)(课件展示)开普敦(提问)由于大量船只经过南非的好望角地区,在此需要进行补给和修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这个港口的名称?它位于南非的哪个方向?(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承转)单是靠航海业不能使南非的经济全面发展,那么南非还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呢?(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
初一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大班

初一地理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地理学科中的部分基本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地理学科中的部分基本知识和概念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材初中部分。
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际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讲解(15分钟)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包括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的范围等。
3. 拓展(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课时:地理学科中的部分基本知识和概念1. 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解(15分钟)讲解地理学科中的部分基本知识和概念,如地球和地理环境。
3. 演示(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三课时:地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 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理学科中的部分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地理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地理学科俱乐部或者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上课的互动讨论和问题解答,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演示和实地考察活动,评估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3. 结合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现象。
3. 了解地球的层次结构及地球的主要构造。
4. 理解地球的环境问题,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知识: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现象。
2. 地球的层次结构及地球的主要构造。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层次结构及地球的主要构造。
2. 地球的环境问题及对人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
2. 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颗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再通过讨论,引出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现象。
2. 学习地球的形状:通过对地球的观察和地球仪的使用,告诉学生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形状。
3. 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并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和地球的四季交替等。
4. 学习地球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作用,并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地球层次结构的理解。
5. 学习地球的主要构造:通过了解地球的主要构造,如板块构造和火山地震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变化和地质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6. 学习地球的环境问题:通过讨论地球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让学生了解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七、巩固与拓展: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八、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进行展望。
九、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十、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上述教学安排,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现象。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5篇)初一地理教案篇一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
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
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⒈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⒈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⒈确定工作计划:(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利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利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升读图分析能力。
7.能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了解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明确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关于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身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身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身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因此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
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适合,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明确提出问题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关于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
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
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地图的好习惯。
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讨论引导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身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1.利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利用地图的步骤: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
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利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目前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
地图上要有自身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选,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 能利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 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 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较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
(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关于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农业小结:因此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展示非洲气候图P9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板书设计:复杂的气候: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初一公开课地理优质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关于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