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知识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掌握必修三的历史内容时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一、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二、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完整版)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结构导图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构造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系统构造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官方哲学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及其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构造导图
复苏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就.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构造导图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建国以来的重
——袁隆平与杂
交水稻
现代大科技成就
中国—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的科——“百花齐放,技教百花怒放”育与
文学
艺术—现代教育
的发展—“双百”目标的提出——波折的年月—文艺的春季
—人民教育的奠定——混乱中的教育—教育的中兴
7 / 7
内容总结(1)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构造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系统构造框架图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官方哲学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及其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册书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

人民版历史必修1~3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高考考点梳理】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文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力学(2) 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 辛亥革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世界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十月革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 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建国以来的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现代大科技成就
中国—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的科——“百花齐放,技教百家争鸣”育
与
文学
艺术—现代教育
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
—文艺的春天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孟子:A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B“君轻民贵”的思想。
荀子:A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B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朱熹:理比气更根本,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李贽:A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结构图总结版

苏格 拉底
柏拉图 亚里 士多德
5
文艺 文 复兴 艺 复 强调 兴 人性 和 宗 教 改 革 宗教 改革
蔑视权威 信仰自由
背景: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②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 ③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成就: 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歌集》,提出“人学”对抗“神学”,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文学 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艺术 达·芬奇,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传播:16世纪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莎士比亚) 影响:①推动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背景: ①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与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③教会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接原因) 过程: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序幕 扩展欧洲其他地方, 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因信称义) ② 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③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影响:民众打破对罗马教皇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2
背景: 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完整)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汉字与书法(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的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②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三、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1)《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3、汉赋:特点是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4、唐诗: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
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
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三吏”“三别”)5、宋词:①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苏东坡,辛弃疾。
6、元曲:7、明清小说: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①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②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阵地:《新青年》4、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5、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④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思想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意义: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与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P课文第58=59页)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评价:①积极性: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②局限性:a、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3、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邓小平理论1、形成与发展:①形成: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②成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国十五大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核心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历史意义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四、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形成过程:(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4、历史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P课文第74页)(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之独秀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P课文第76页)(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喜人成就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①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②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③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新中国教育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