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艺卓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无答案):32新文化运动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如“我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观点阐述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中,感受民主、科学思想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民族危机加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如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等,巩固学生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案2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案2 人民版必修3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导入新课: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

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

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新课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念:“新”即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抨击中国封建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方面: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3、阶级条件:(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来。

最新-高中历史 32《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32《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目标分解1.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以及概况2. 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宣传的过程3. 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以及局限性中华民国的有名无实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以陈独秀(上图)、胡适等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后来又有何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作用?又有何不足?本课上承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潮之势,下启近现代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之端,是近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对这段历史,除要求掌握基本史实和概念之外,更应站在社会、人文角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其特有的社会背景和伟大功绩,注重理性分析,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或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教学的目的。

首先让学生考虑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可以利用图表形成知识网络,形成新文化运动的概念。

其次,让学生自己提出“为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的问题。

通过教师帮助和学生自己阅读和收集历史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提高运用史料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过程的了解提出“是又怎么样”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验证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新青年》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迫切性。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教学方法讲述法: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归纳。

比较法:新、旧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全面认识新文化。

分组探讨法:让学生分组,自主,讨论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法: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课】(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西方改造中国旧社会的革命理想被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撕成碎片之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最终迎来了近代百年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民族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

第二步:【讲授新课】--一、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给学生大约3-5分钟时间)一、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给学生大约3-5分钟时间)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个知识点内容)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分析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思考分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2.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谈谈你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理解,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海报。要求涵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代表人物、思想流派等内容,设计新颖,具有吸引力。(提交形式:纸质或电子版)
4.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字数要求:1000字左右)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流派及其影响。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升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新文化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述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主张,以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响(1)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3 单元\专题第3单元第二课设计主题《新文化运动》教师左龙(2)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关键点拨]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编写人:高二历史组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
目标要求
学习要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青年》与新觉醒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
起标志及概况
利用史料分析法理解新
文化运动的背景
认识先进中国人为振兴
中华进行的探索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
容以及宣传的过程
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理
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感受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
响以及局限性
利用问题探究的方法掌
握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认识新文化运动思想解
放的重大作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问题引导】
认真做《成才之路》知识网络构建(本课知识纲要)
【释疑解难】
一、《成才之路》P27重难疑点讲解1、*;2、**;3***
二、课后自我测评:
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何处,有人说它太激进了,和资产阶级发动的历次革命活动相比,完全割裂了传统,这是应该否定的,你怎么看?
主要新在它以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思想为指导,对传统的儒家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从而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人们获得思想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准备。

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因此,虽然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激态度,但其积极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

三、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1.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它打破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离经叛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未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治,那么这时的思想家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

2.新文化运动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对广大青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这一运动的发展,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四、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的分期、内容和性质
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自学效果检测】
1、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人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

”他批判孔子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A.马克思主义B.三权分立学说C.社会进化论D.“师夷长技”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一运动的实质是()
A.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开始传播B.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发起的反封建斗争
C.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D.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
4、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B.对东西方文化看法是正确的
C.促进了民众的觉醒D .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5、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其含义主要是指()A.主张民主共和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6、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

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B.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传统道德D.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7、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③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④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8、“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这副对联评价的人物是()A.鲁迅B.李大钊C.陈独秀D.胡适
9、前期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0、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
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B.抨击封建思想,学习西方探寻强国之路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11、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能够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学术中心和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在北京大学任教
B.北京大学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
C.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D.北洋政府的大力支持
12、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有人甚至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3、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的权威
14、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前期)思想的评价,哪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D.是进步的和爱国的思想
15、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其中作者的“求变”含义主要针对当时的()A.经济组织B.军事技术C.思想观念D.教育制度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在后果之长技。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唯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敬学青年》回答:
(1)以上材料分别属于哪些派别的观点?其主张分别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附:历史文化常识(二)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
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
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
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

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
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
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
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
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
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全部用三言韵语,
便于儿童诵读。

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
末民初。

《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
德教育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