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更加市场化和注重绩效的管理模式。这种转变包括从原有的“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强调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

2.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管理,要求政府机构以绩效为导向,通过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激励公共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可以引入市场化的公交公司,通过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手段,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机构学习私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薪酬制定、高效率运作模式以及成本利润结算等。政府需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

4.信息化和数字化:新公共管理也强调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政府服务更加便捷、透明和高效。

5.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新公共管理也强调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决策机制,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通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总之,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以及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等方面。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政府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新公共管理与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

浅谈新公共管理与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日渐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改革和现代化公共管理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将探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关系。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它旨在从市场化、竞争化和有效性等方面出发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公共机构更加能够预测、响应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环境。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如下: 1. 强调市场化。即公共机构的运作要像市场一样敏捷、灵活和高效。福利国家安排必须能够与市场规则相适应,真正实现行政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2. 强调竞争化。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公共机构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竞争也可以激发公共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 强调社会合作。公共机构只有与社会合作,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各种需要。不同的公共机构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协作,共

同推动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 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在新时期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新公共管理理论既是世界公共管理实践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国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宝贵财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政策制定机制的变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市场化的思想,强调政府的经济调节作用应该逐渐向市场调节过渡。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在政治上的重大突破,最重要的表现是政府把过去过于强调计划的经济调节方式逐步转化为强调市场调节。 2. 行政机构人员管理的现代化。新公共管理中倡导的职业化管理、结果导向管理等理念逐渐透入到我国公共行政体制中。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不断向现代化方 向迈进,相应的法律框架也逐步健全。 3.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推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丰富、意识流通、效率高。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改进,强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行政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4. 行政机构建设体制内部调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倡导的内部调整多是针对一般国家机构内部的问题,如权力制衡、规范管

探究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探究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NPM强调市场导向和竞争机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建立起来,而行政管理改革则需要与之相适应。NPM倡导国家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将其他事务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这一理念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意味着必须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机关转变角色,加强政府的监督和调节职能。 NPM强调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估。中国行政管理长期以来注重程序合法性和官僚主义,导致执行能力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NPM提倡将行政管理的核心目标从过程转向绩效,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促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意味着必须加强绩效管理,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实现结果导向和绩效导向的管理,提高政府机关的执行能力和服务质量。 NPM强调权力下放和去中心化。中国行政管理长期以来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和决策层层上报等问题,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和问题难以及时解决。NPM倡导权力下放和去中心化,提倡在行政机关内部建立分权机制和自主机制,让决策权和执行权尽量下放到更低一级的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意味着必须加强政府机关的内部改革,完善权力下放和决策机制,增强政府机关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NPM强调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行政管理长期以来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人才流动性差等问题。NPM倡导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选拔和晋升依据能力和绩效,促进公务员队伍的优化和提升。这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意味着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行市场化的人才选拔和晋升机制,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强调市场导向、结果导向、权力下放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通过借鉴和应用NPM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可以推动行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NPM的需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特点,因为每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改革都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和适应。

浅析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

浅析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 摘要:新公共管理是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管理尤其是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以及凯恩斯主义加以批判反思,再加之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由此兴起,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逐渐被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所取代。 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为“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于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简称为“B途径”。前者主张对公共项目的研究,绩效问题成为研究重点。后者则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把焦点集中在战略和组织管理上。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是追求“三E”(经济、效益、效能)目标的管理改革要运动。它主张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授权或分权是政府广泛采用的管理方法,政府服务应以顾客、市场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注重公共服务的效果与质量,实施绩效目标控制,改造公务员制度,创造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 公共管理学更多的以经济学作为基础,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它有两个分支:新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由此引申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都将被自利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趋利行动方案。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奠基之一,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对传统公共行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它将政治行为纳入到经济分析的模式中,对政治领域的投票行为和投票规则、代议制的弊端及寻租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它还向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模式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模式 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出发,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 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模式。 行政体制;公共管理;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正在成长着的公共管理新理论范式以及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改革的必然产物。新公共管理倡导以顾客、结果和竞争为导向的行政理念,对传统的公共行政体制和方式进 行了深刻地扬弃。新公共管理有其新颖、合理之处,它反映了当 代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 成就。如何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模式,值 得探讨。 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运动起源于英国、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并 逐步扩展到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 在当代,新公共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和影响日 益突出。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 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 在当代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的内容:让管理者进行管理;衡量业绩;产出控制;顾客至上;公共服 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引入竞争机制;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改变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的关系。这八个要点既是当代西方 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又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公共性作为新公共

管理的一种基础性内涵,决定了新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 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 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新公共管理模式力 图将政府市场化,冒着让社会步入危险的风险让市场扮演一个重 要角色,但也产生了如何与公共职能有机结合的问题。一味注重 实效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过分强调对绩效、效率的追求,反而 易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构想 一加强政府的治理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的 管理职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经济转轨时期,各级 政府普遍面临一方面政府要放权于企业、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另一方面政府还要承担起培育市场主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任务。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社会自 主化管理,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都要政府的支持和扶植。 现阶段我们仍然存在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 式不够规范,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仍然很多、有效的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仍未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问题。有鉴于此,当前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加强和统一宏观调控部门,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流通管理体 制和金融监管体制,强化市场监管力度的改革上。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进一步重新构建政府新的职能体系,明晰政府与市场各

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举措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举措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这场席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变革运动有诸多称呼:“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 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这场运动从两个方面看是国际性的:首先,它已经从起初欧洲几个国家扩展到了蒙古、瑞典、新西兰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其次,改革范围很广,政府已经利用管理改革来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 一.英国的改革 1.1 撒切尔改革 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它们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成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19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撒切尔改革的思想基础。 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三项:第一,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效率提高。第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住房私有化,减轻政府的住宅支出,增加财政收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直接降低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的补贴标准,减少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改革英国社会保障中的一些惯例。例如:1980年,政府宜布津贴只能和物价挂钩而不能和工资挂钩;对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实行私有化。私有化改革主要体现在国民医疗保健的改革上。第三,教育改革:实行代全国统一课程,和“全国统一测试”;扩大家长择校权;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让私人企业参与教育。第四,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管理引入市场机制;雷纳评审与下一步行动计划。 撒切尔的改革有效遇制了英国通货膨胀率的继续恶化,井使之有所好转,引领了当代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革的浪潮,减少预算赤字,提高政府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但同时,公共开支井没有得到有效削减,失业率居离不下,贫富差距拉大,机构庞大导致协调控制困难。 1.2 梅杰的改革 梅杰政府对英国公共服务的改革继承了撤切尔政府改革的基本方针,在重心上,从化解政府财政危机、促进经济复苏转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推行的公民宪章运动和和竟争求质量运动也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在社会福利制度上,梅杰政府也放缓了改革的脚步。 第一,私有化的延续;第二,社会福利领域的改革;第三,公民宪章运动(把公共部门的内容、标准、责任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第四,竞争求质量运动(非垄断化、经济管制、市场检验)。 梅杰的改革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提升办事效率;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公平和公正。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竞争,导致合作不足,因此在一些需要合作的领域,容易造成无效率;对于政府本身而言,竞争也导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政府的各部门之间被割裂。 二.美国的改革

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政府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引入市场性、竞争性和效率性原则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运作。新公共管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迅速成为公 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探讨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一、新公共管理的实践 1. 效率改革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实现这一目标的常见方法包括引入竞争性招标、私有化公共服务、精简人员和节流成本。例如,美国通过精简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实现效率改革,减少了官员数量和运作成本。 2. 分权与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个关键原则是分权和灵活性。这些原则是为了促进决策的快速执行和更有效地满足公众需要而设置的。例如,在英国,政府为实现这些原则实施了内阁办公室改革,以便更有效地协调政府部门的工作。 3. 绩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个关键原则是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旨在确保公共部门运作达到预期目标。该评估使用一系列测量方法,如人员考核、投诉统计和客户满意度调查,在公共机构中实现

绩效管理。例如,日本政府实施了公共机构绩效评估计划,以便监测和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新公共管理的应用 1. 政策制定 新公共管理为政治决策提供了一个基础。政府根据公共需求制定政策,使用新公共管理的原则来提高决策效率和透明度。例如,菲律宾政府使用新公共管理原则来制定反腐热线政策。该政策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举报,并发布每月统计数据。 2. 政府部门管理 政府部门管理包括组织、聘用和管理政府机构。新公共管理原则给予组织及政府的管理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例如,加拿大政府使用新公共管理原则来优化其聘用决策。政府采用全面的聘用程序,包括在线应聘、应聘者评估和面试,以确保聘请最合适的人才。 3. 公共部门改革 公共部门改革包括改变公共部门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以提高效率和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瑞士在20世纪90年代运用了新公共管理原则来实现公共部门改革,实现了预算削减和排队时间缩减等目标。改革后,政府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结论 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原则的应用和实践在政府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提高效率和满足公众需求方面。虽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公共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七大要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3]。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编辑本段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人们开始从政治上批判“福利国家”的政策基础,主张以自由市场、个人责任、个人主义来重塑国家和社会。 在意识形态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它认为国家和政府作为非市场力量,会扭曲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高税收将资源从“创造财富”的私营部门转移到“消费财富”的公共部门,妨碍经济增长和削减社会福利。只有让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决定福利的供给和需求,才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于是,市场化成为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公共企业的私营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广泛进入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策略。 市场化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为政府减负,同时也意味着政府放权。在现代国家,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即“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主舵手”。政府在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教育平等、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依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仍然支配着巨大的社会资源。社会要求政府“花费更少、做得更好”,更有效地使用公共财政资源。对此,政府必须积极从内部管理上挖潜,寻找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提升政府的管理能

新公共管理

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西方各国也进入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等,不同的组织与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有不同的概括和总结。“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后逐步席卷了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综合各国的行政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内容、范围、规模、战略、力度等方面所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1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 各国政府推进“新公共管理”的做法不尽相同,可是“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大体一样。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把“新公共管理”概括为十个方面。目标是建立:(1)掌舵而不是划桨的政府;(2)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政府;(3)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服务中去的竞争性政府;(4)有作为而不循规蹈矩的政府;(5)处处讲究效果的政府;(6)满足顾客需要的政府;(7)廉洁的政府;(8)有远见的政府;(9)注重分权的政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政府角色定位。“新公共管理”倾向于把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的体制。为了实现两者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而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职能,如拟订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等,引导它们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崇高目标服务。 (2)专业化管理。“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必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和向谁负责。在政府中,管理型而不是专家型的人员应越来越多地担任部门领导。因为在“新公共管理”者眼里,管理是一项需要技能的职能。 (3)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这一认识,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理念来重构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业绩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产出控制、人力资源开发等主要源于私人部门的管理实践,出现了公私部门管理在理论和方式上的融合。(4)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效率和成本收益等。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以“3E”为标准,即经济、效率和效益。 (5)产出控制。用绩效和计划预算取代原有的预算制度。计划预算是根据机构特定项目来进行资金分配,员工也变成了计划预算的一部分。同时,战略管理受到政府重视。这就意味着要明确组织使命并对其能否实现目标有所预期,还要了解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组织在该环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技术通过产出与资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 (6)竞争引入。“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竞争机制的引入带来了公共部门服务的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 (7)以顾客为中心。“新公共管理”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认为公共组织应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并且强调政府对顾客的有求必应;行政的可理解性与可接近程度;行政部门对顾客参与决策的公开程度是否存在补救措施,而且,整个经济效率须依赖于公共部门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何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 (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

浅析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浅析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在当代中 国的适用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模式当代中国适用性 论文摘要:在付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的社会动因、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介绍的基础上,付该模式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作以简要分析。 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一种新公共管理行政模式(NPM)取代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不可能不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 (一)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的社会动因 1、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公共部门的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就在客

观上要求变革公共部门的治理模式,以适应新的竞争规律和形式。而且,“在一个竞争的世界,政府作用在提升国家比较优势中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的政策正在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国家的优势”。这就要求政府具有比以前更高的效能和创新能力,而官僚制行政模式无法提供迎战全球经济竞争应具备的政府能力。所以,全球化对各国政府的挑战和压力构成了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 2.官僚制行政模式所受到的抨击。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官僚制行政模式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辉煌之后,开始遭到普遍的怀疑与批判。针对官僚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价值与技术两个层面。在价值层面上,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组织僵化以及层级制等特征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与民主的冲突。由少数精英控制的民主,在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在技术层面上,官僚制行政模式已不再被视为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在人们心目中,官僚制成为“官僚主义”的同意语,是低效组织的代名

浅析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浅析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新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进行的理论体系,它强调市场化、权责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方式。本文将对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强调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法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注重权责明确,明确政府行为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责任性;三是强调绩效导向,通过制定绩效指标和奖惩机制,激励政府部门提高工作绩效。 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上,新公共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管理问题。首先,新公共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在当前中国的行政管理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决策滞后等问题,而新公共管理模式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绩效的导向,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益。 其次,新公共管理模式能够强调权责明确。在当前中国,政府行政权力过大,责任模糊,不仅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职权,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的现象。而新公共管理模式通过明确政府的权责边界,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透明度和责任性,减少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 最后,新公共管理模式能够强调绩效导向。在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普遍存在工作绩效不高的问题,缺乏对绩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而新公共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绩效指标和奖惩机制,能够激励政府部门提高工作绩效,增加政府部门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推动政府行政管理的和创新。

然而,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新公共管理模式注重市场化和竞争机制,但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可能导致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执行效果不理想。 其次,新公共管理模式强调绩效导向,但在中国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真正的绩效激励。因此,推行新公共管理模式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确保绩效导向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它可以通过政府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行政责任意识。然而,要想真正实现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效果,需要解决政府行动的权力过大和责任不清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推动政府行政管理的和创新。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的作用         你们知道新公共管理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有什么作用吗,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论文,帮助大家了解哦。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 在新公共管理领域中美国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将政府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的基础所在,同时他们都在自己的国家现行的行政管理改革当中将行政管理改革作为了自身进行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掀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热潮。在西方国家用心公共管理的措施,改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首先就是在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更加和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体制,促进社会、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就是将社会的资源和国家公共服务体制有效地建立起来,促进社会资源与国家的公共服务之间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制度。再次就是要从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体制内进行改革,不断地将政府的职能简化或者是弱化,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社会,让这个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市场作为主导的社会,让资源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改革传统的管理管理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市场竞争的模式。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将心公共管理措施充分的应用到我国的行政管理的改革当中还是有一定的效率在其中。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分析 受我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政府机构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往往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指挥和抓权的过程。对于政府的一点点的行政管理权力都应用的过于死板,这样的话就难以促进市场的经济活力在其中发挥更好的优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受到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往往对于国家政策内的制度管理的相对较死,不能够发挥其活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改革开放的高速上升阶段到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亟待需要政府转变职能,需要建立起一个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更加廉洁的政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一套能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改革的深化,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政府行政改革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对于市场管理的过多、过严,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但是大部分还是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调控的作用,另外还需要指出的就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没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来实现对于我国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改变。所以说,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行政体制之

新公共管理在当前中国行政改革中的适用

新公共管理在当前中国行政改革中的适用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诸国的声势浩大的政府管理与改革运动,文章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的介绍和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现状的分析,以期 在借鉴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充分利用新公共管理中体现的新理念来加速和完 善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并认为新公共管理指明了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西方各国的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管理与改革运动。它以公共选择理论、私营部门管理和管理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运用市场手段和管理技术和方法“再造”、“重塑”政府。受其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和理论研究热潮。可以说在行政发展史上还从来没有哪次改革像这场改革那样深刻、持久和影响深远。一时,新公共管理成为令人瞩目的显学,“政府再造”、“家政府”也成为最流行的话语。新公共管理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各国的公共行政实践和理论,就当前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而言,它无疑也为其提供了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改革思路和路径选择。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传统公共 行政模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1854年发表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建议进行政府人事改革,此后,英美两国又先后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成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肇始。这种模式以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和伍德·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为理论基础,其核心目标是效率,它由一系列 基本的原则和信条构成,如理性高效的科层制;严密的规章制度;中立、价值无涉的文官体制;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权责统一;公务员终身受雇和政府组织的稳定等。”这种效率至上的官僚行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建立之初的’政党分肥制’造成的政府内部腐败无能、低效和政局不稳,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要求。”二战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在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益、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政府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职权不清、官僚作风盛行,再加上财政负担日重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使政府陷入重重危机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同市场失灵一样,政府也会失灵,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了。其主要弊端表现为第一,政治与行政绝对二分,认为行政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这与事实不符。第二,过分推崇理性,导致对人性的忽视。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中的行政人员是非人格化的,即价值无涉的,从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按“经济人”的假设,行政人员不仅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也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