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如何健全养老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空前沉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1)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

(2)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

(3)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

(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

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配置还不完善,养老院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院集中养老的承接力有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房养老”的确是个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途径,中国是一个养老问题凸出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最终还要靠深化二次分配改革来破解。

政府应在完善养老制度上着力,而不应先将目标盯在房子上面。在“以房养老”推行过程中,政府也不应“袖手旁观”,须在贷款担保、确保房价预期稳定、明晰房屋产权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

国家政策普惠高端和普通的养老项目,是为了多种养老模式互为补充,但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变生寻租风险。在“未富先老”的警报早已鸣响、养老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内部价拿地、市场价卖房的行为极大地透支了政策红利,使养老资源的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养老市场的发展变得更加不均衡,必须引起政策设计者和监管者的注意。(即国家应加大在具体执行上的监管力度)

2、公务员道德失范、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寻租问题严重。

由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案,刘志军和雷富政性贿赂案件,这些案件不仅损害了政府公务人员的形象,同时也让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美色开道加上巨额金钱贿赂,是涉案人赢得刘志军欢心,得到一系列铁路项目、获取铁路车皮计划的重要原因。而雷政富同样涉嫌多次接受性贿赂后发包工程。虽然上述案件中性贿赂确实存在,且在刘志军、雷政富腐败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我国刑法并无性贿赂的相关规定,检方根本无法就此提出指控。

所以,有必要尽快修改刑法,将性贿赂纳入受贿罪中。性贿赂的确难以量化为具体的受贿金额,但除了可作为从重情节,还可按接受性贿赂的次数处罚。除了性贿赂,接受奢华宴请或其他高价值的服务,也应以受贿论处。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会请官员去高档会所消费,即使没有提供色情服务,其消费金额也令人咋舌。这么大手笔的投资怎么可能没有回报?有些官员也许不敢明目张胆的受贿,但接受这样的宴请却是心安理得。如果受贿行为只限于“收受财物”,却将高价值的服务排除在外,怎么能防止行贿者和腐败官员钻法律漏洞?要遏制腐败就更难了。

政府公信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人在谈及软实力的时候,往往把软实力单纯理解为文化的力量,并且经常以“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实际上,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把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也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关键内容。在我国,包括现代政府建设在内的“制度软实力”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有鉴于此,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的打造,对于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核心的、关键的意义。

3、近两年地震、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虽然政府在这方面如何应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减少人财物的损害问题,但多是事后救援,前期预警工作较差。

4、公益组织发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善款去向披露较差。

“捐你妹”曾经一度风行,在一些慈善组织丑闻不断、无法自证清白的当下,“无公开,不捐款”无疑是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最有力的“话外音”。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广大捐赠人对知情权、参与权、问责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慈善机构的公开性、透明度严重匮乏,当然制约了公民的捐赠积极性。《中国基金会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显示,目前基金会全行业的透明度仍偏低,行业平均得分55.58分,仅占总分129.4的43%。这几年,很多爱心人士绕开慈善组织,自己不远千里去灾区定向捐赠,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放心形式去帮助灾民,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基金会透明度整体不合格,善款账目不清,去向不明,显然是慈善捐赠总额下降的关键原因之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尴尬是,大多数慈善组织都面临公众对其透明度、执行力、工作效率的质疑。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慈善机构,公信力跌入谷底,因为不信任政府和慈善机构,一些公众和一些重要捐赠人、捐赠机构,开始减少捐赠行为,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捐赠量。而如今各地慈善组织“政出多门”,竞相接受捐赠,也让民众感觉慈善变了味。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取决于它的透明度和严格、专业的财务审计。如果“我捐的钱物用哪去了”的问题还是不能有效解决,善款继续下降恐怕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果你到香港红十字会的官网查询,可以看到香港红会近十年的年报,每一

份年报均列出筹款报告和财务收支。而且,每份年报均附有“核数报告”,即长达50页左右的全英文专业报表,每个市民都可以通过网页或电话查询善款流向。澳门红十字会在前往灾区援建项目时,工作人员的住宿是由红会统一管理支付费用,但餐费、水电费等都是自掏腰包。所有这些透明化措施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民众清楚他们的捐赠都花在了什么地方。这些组织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何内地很多慈善机构却做不到,忍心放任公信力流失?

在问责制度不断发力的今天,慈善组织更需要问责的“火力”来确保其透明度,主动公开慈善捐助信息甚至是每一笔善款的去向,理应是慈善组织必须尽到的义务。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善款去向的慈善组织,有关监管机构应勒令其及时公开账目,并视情节暂停其开展慈善募捐活动直至取缔,倒逼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刘佑平表示,透明是全行业面临的挑战,仅仅专注自身建设,期待行业“优

胜劣汰”是不够的,政府应尽早出台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标准,慈善组织也应将捐助人、受助人、服务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纳入信息披露机制,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5、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关注,一些私人企业受到追逐利益的驱使,违背市场原则,而不顾人们的身体健康。央视曝光天津某些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接受企业贿赂,给新生儿喂奶粉,试图通过“第一口奶”使婴儿对特定品牌奶粉产生依赖、上瘾等,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除了怒斥乳品企业与医护人员的利益关系,让“第一口奶”变了味,众多网友对“上瘾”、“依赖”、“排斥母乳”等说法,也大呼“恐怖”,并提出质疑。最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生产经销者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医护人员医疗卫生及有关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宣传、展示、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接受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馈赠和各种形式的赞助等行为。

医务人员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青枣加糖精钠和热水变红枣。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失衡发展也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不稳定等问题。重建中国社会势在必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重建社会的关键一步。治理一词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社会治理现代化蕴含了对公民权、公平公正、互动协商以及法治等价值的追求。我国目前的社会治理存在各治理主体关系不明确、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缺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应从强化政府责任、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公民治理能力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标签:社会治理;公民权;社会公平;互动协商;基层自治 郑永年在《重建中国社会》中说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建设常常发生在该国家处于长期的经济上升发展并且政府或社会积累了相当财富的时期。一旦经济增长缓慢下来,政府和社会财力衰退,社会建设就会变得很困难。”我国目前就处于这样的一个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但长期以来的失衡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积聚。这些问题的产生使我们必须正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既反映了决策层整体观的形成和对大环境的深刻把握,即追求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反映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虽然这种转变的逻辑起点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涌现,但却具有长远的价值。 国家治理包括了对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治理。现阶段社会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解决目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社会治理是基于共同的社会规范,包括行为规范、社会价值以及法律法规来规制政府、公众、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的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防范社会风险的社会活动。社会治理目前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舶来品。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虽然有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交织等问题,但也有可以广泛吸取经验的优势。在借鉴他国道路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着将经验本土化的问题。社会治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治理的中国本土化与城镇化进程、现代权力关系的构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就需要我国政府拥有更广阔的视角。对他国和我国现实情况有清楚了解,做出战略性而非应急性的规划。 一、治理理论的由来 治理一词的现代含义与传统含义存在很大区别。传统含义是指“掌舵”,长期以来被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赋予了治理新的内涵。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笔记 答:中国的公共事业,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需求和公共问题不断增长和变化所促成的传统事业内涵和范围的扩大和公共性的凸显或工总公共性的觉醒而形成的,因而公共事业又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辨析) 现代社会的公共需要主要分为如下六个方面:第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公共需要。第二,维护经济秩序的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要。第三,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公共需要。第四,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辅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需要。第五,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公共需要。第六,在生活水平进入发达状态后,公众对人权、自由等公民权利的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判断) 公共事务的类别与层次 答:公共事务可以相应的分为社会政治事务、社会经济事务和狭义的社会事务三个类别。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大概念,即公共部门管理的所有事物;第二个层面是中概念,即除经济事务外,公共部门管理的其他事务。第三个层面是小概念,即狭义的社会事务。 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亩的的活动。 答:第一,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从公共事务分类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分为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即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事业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因而公共事业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公共事务涵盖了公共事业。其区别在于广义的公共事务由于还涉及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因而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阶级性;而从传统的事业向公共事业的转型中,基于原有事业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公共事业主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即基本上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性和服务性。(辨析) 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公共产品: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公共产品的两个标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公共管理困境及发展路径

公共管理困境及发展路径 摘要:本文从公共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对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就公共管理新时期的发展路径选择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管理;困境;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社会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的运用经济、政治、管理、法律等方式进行公共管理改革,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绩效,为社会公众谋取更多的福利与利益,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公共管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创新公共管理手段,完善公共管理机制,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对解决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治理主体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平稳、政治稳定以及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我国的行政生态环境与的实际经济发展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目前在公共管理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比如说:公共管理治理体系中的治理主体结构仍旧有带进一步优化,治理制度缺少完整性与灵活性,法制化、民主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虽然在新阶段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都属于公共管理上的治理主体,但是治理主体存在着的能力不足的情况,比如说:治理主体内部成员的素质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的要求,另外,治理主体协同

治理能力比较弱,各个治理主体缺乏明确的分工等,因此也可以说公共管理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仍旧无法满足社会 实际发展的需求。 (二)公共管理手段比较单一 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包含了数字治理技术、科学决策技术、绩效治理技术以及风险评估技术等,而且这些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已经在公共管理中具有了可行性,并且由于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性等优势特点受到公共管理主体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却没有充分发挥出实际效果,公共管理主体在现代公共管理技术的应用中并没有根据实际管理职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公众的意愿 进行应用,从而无法使现代管理技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公共利益,仅是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职能而采取较为单一且保守的管理手段,进而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产生怀疑,甚至有可能产生社会信任危机。 二、公共管理的发展路径 (一)促使公共管理主体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公共管理主体涵盖了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并且在不同的治理层面上对管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要求也存在很大的 差别,比如说:对政府部门来说,在公共管理中需要政府部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治理手段以及要积极优化政府的治理结构。而对于政府部门内部来说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机制,比如说:需要完善绩效治理机制、人员选拔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并要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加大管理能力的培训,从而有效的提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的服务理念以及职业道德水平,促使政府部门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如何健全养老 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 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 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 空前沉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 速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 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

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 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 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 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 (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 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 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 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 确定性。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 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但是,目

公共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公共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公共管理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它涉及政府、公共组织和社 会公益机构等多个层面,负责提供和优化公共服务,协调资源分配,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状和问题。 一、人才短缺 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目 前公共管理领域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公共管理领域普遍要求综合素质较高,需要了解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具备策划、组织和执行的能力。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吸引力。因此,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和公共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往往 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公众对于政策和决策的了解和参与度有限。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公众对于政府和公共组织的不信任,也容易产生舆论的偏见和不理性的社会反应。因此,加强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参与的机制和途径,对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 三、制度不完善 公共管理的制度建设是保障其有效运行的基础。然而,目前公共管理领域的一 些制度存在着不完善和滞后的问题。例如,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仍然存在一些利益输送和不公平问题;公共服务的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组织的激励机制不够有效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公共管理的效能,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因此,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共管理的制度,是当前需要重视的任务。

四、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面临着新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然而,目前公共管理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一方面,公共管理往往面临着利益分散、利益冲突等复杂问题,阻碍了创新的实施。另一方面,公共组织的体制机制偏重保守,很难及时拥抱新的科技和理念。创新能力不足使得公共管理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共管理需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然而,目前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地区和领域的公共服务仍然相对薄弱,存在差距和不均衡。另一方面,公共估计支出的效益评价不够科学和完善,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投入的不匹配。因此,加强资源的整合和科学的评估机制,是改善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目前面临着人才短缺、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公共组织、社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够建立起高效、透明、便捷的公共管理体系,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的一般环境

况下,国际环境对公共管理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章将单独对此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 政府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但政府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又具有政治统治职能,于是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的两种不同的职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势必对公共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即使是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也都离不开政治的影响,都要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与活动。尽管我们要求公共管理应不以政治背景为依据,但这并不否定与排斥政治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力。 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是指影响与制约公共管理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政党制度、阶级状况等各种政治因素的统称。 第一,政治制度的影响。所谓政治制度,是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治制度主要提供一种外部的政治组织环境,即它通过组织体系的合理化和有效的权力分配状态与机制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政治制度主要规定了公共管理主体有什么样的政治权力以及有多大的权力,哪些公共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而必须由公共组织进行统筹管理,哪些政策需要由立法机关去制定再由政府执行,等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政府首脑拥有的政治权力是不同的,而这种权力的差异决定了公共管理决策权力的差异,决定了公共管理执行者调动、处置相关事务和社会资源能力的大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大代表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必须对全国人大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公共管理的性质与方向。 第二,法律制度的影响。一个国家是否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否能有效的运行,这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方式的有效性,影响着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如实行法治是政府组织实行公共管理的基本的有效方式,也是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等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常常需要立法机构、司法机构等的支持与协作,与公民和其他组织的矛盾与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等等。 第三,政党制度的影响。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其政党有组织地单独或联合掌握国家政权,以对社会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不同安排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环境。如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政权由不同党派轮流执掌,导致党派之间长期的争斗,为避免政府机关随着政党的更迭而发生周期性的政治动荡带来的危害,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了事务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强调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中立性,从而确保公共管理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存在轮流执政,更无周期性的政治动荡,因此公务员不公不需要远离政治,而且要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公共管理活动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接受党的指导与监督。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公共管理所处的经济背景,是制约和影响公共管理的一切经济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特定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利益等因素。 (1)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主要由分配制度、所有制制度、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与制约。任何公共管理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任何公共管理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经济制度环境中进行。 经济制度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制度决定着公共管理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公共管理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真正体现出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基本特征,从而区别并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公共管理,之所以如此,根本上就是由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所决定的。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公共管理是指公共事务的协调和监督,是为了满足公众需求和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公共管理涉及国家权力机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等众多机构,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和安全,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从社会学角度看,公共管理问题并不是一件单纯的行政问题,而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有着紧密联系的复合性社会问题。 一、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 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公共性是指一种社会事物的普遍性、共同性、对所有人都具有利益和影响的性质。在公共管理领域,由于公共事务涉及到广大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公共性问题尤为重要。任何公共事务的实施都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只有顾及公共性,才能保证公共管理的公正合理。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公共 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在行政、经济和社会领域制定的具有普 遍性影响的决策和规划。公共政策制定不仅需要对政策实施的影 响进行权衡,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 使政策尽可能地符合公众利益。 三、公共管理与社会文化 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有着 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直接反映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因此,公共管理需要进行与文化差异的适应和融合,才能保障公 共政策的实施。 四、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 公共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效率问题。公共部门的 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导致了某些公 共政策的实施不够顺畅。因此,公共管理需要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提升管理能力,使公共政策的实施更加高效和透明。

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果说,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各国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所面 临的一些问题带有某种共性的话,那么,中国除了一些共性问题 外,还必须面对一系列更直接的问题。 (一)加入世贸组织(Wl'O)对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 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同 时也会对中国带来一些冲击,其中,对于政府管理的影响又是最为 直接的。加人世贸组织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是对中国公共服务的影响。 从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来看,“人世”以后,中国在公 共政策的制定中,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不顾及国外因素,按 照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而是要严格按照世贸组 织成员国的要求,使本国制定的公共政策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家 相衔接。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从对公共服务的影响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 在公共服务领域也相对落后。如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较为严重,公 共部门的效率低下,以及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腐败现象 等。这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整 体上看,问题比较多。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 织的惯例,开放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同样对 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 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手段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可能处于被 动的局面。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加多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也已初步建立。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中国的公共行政不断 地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现在看来,仍然难以适 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突出表现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 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 政企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 然比较普遍,以至于难以形成科学的决策投资体制,‘造成大量的决策失误和重复建设;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面,政府至今仍主要靠行

论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答辩稿

论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公共管理的现代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政府效能挑战 2.1 信息不对称 •缺乏透明度 •数据孤岛 •决策不科学 2.2 行政效率低下 •办事效率低 •执行力不足 •责任不明确 2.3 官僚主义 •事务主义 •重形式轻实质 •脱离群众 三、腐败问题 3.1 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贪污受贿 •私欲膨胀 •利益输送

3.2 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不公正 •惩治力度不够 3.3 防腐倡廉机制有待加强•监督机制不完善•预防机制不健全•惩处机制不严厉 四、社会服务不足 4.1 公共服务不均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不足 4.2 服务质量不高 •员工素质低 •服务态度差 •制度不完善 4.3 社会治理不到位 •矛盾纠纷频发 •安全隐患较多 •社会信任度低 五、公共参与不充分 5.1 决策过程不透明 •缺乏公众参与 •决策权过于集中

•民意无法表达 5.2 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少•意见征集不及时•反馈结果不公开 5.3 公民素质有待提高•公众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参与意愿不高 六、改革方向与措施 6.1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信息公开标准•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6.2 提升政府效能 •简政放权 •加强行政审批改革•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6.3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执纪•加大惩处力度 6.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行各业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我国公共管理在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学术界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管理,越发注重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期实现主义建设目标.本文在对我国公共管理面临问题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管理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ﻭ 公共管理;素质教育;治理能力 学科意义上讲,公共管理即是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包括府管理、行管理、城市管理以及发展管理等。近年来,在总的领导下,我国公共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术界对有关方面的探讨也越发深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其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ﻭﻭ一、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ﻭ 总体来讲,我国历经长期的创新,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推动主义建设夯实了基础.但同时,客观角度分析,我国公共管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ﻭ治理能力不足。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其现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法制化、透明化、化以及制度化.以当前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形势来看,整体表现良好,表明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及能力符合行生态环境,其大体方向并无问题.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发现,我国治理能力距离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已有的治理体系框架中,府、公众及市场主体等均

被纳入到主体范畴当中,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亟需提升。同时,在公共管理体系中,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常常表现为分工不清、权责不合理,难以发挥聚合效力。因此,治理能力不足是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进一步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 个体素质弱化.公共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参与主体的积极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颇大。具体而言,受组织文化环境的影响,公共管理者的个体行为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例如,近年来频繁报道的公权事件,究其根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组织文化不健全或不健康导致的。处于组织体系内部的公共管理者时刻深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其价值观体系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意识自觉体系难以,容易产生道德困惑,进而在利益的熏使下迷失自我、行为失范。而良好的组织文化则会产生一种隐形约束力,在必要的时刻主导公共管理者行为,督促他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一切以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为重,营造正向影响力。ﻭ 手段单一.严格意义上讲,公共管理属于技术范畴,蕴含着现代智慧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应急管理技术等。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共管理技术中发挥的价值效力,较之主体表现出的热忱度差强人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部分行为主体对本身职责定位及公众的需求了解不清,相应采取的管理技术手段较为单一,更多的是考虑方便性、显绩、维稳定等方面,因而难以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公共管理手段单一,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可能会引发公众对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任危机,难以维系本身的权威性,不利于。因此,对于我国公共管理而言,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完善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目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国家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否应对危机,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曾说:“今后的战争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公共危机管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一、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高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公共危机由非常态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近年来,我国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雪灾、地震以及最近的甲型流感病例,这些危机事件再一次地挑战我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已迫在眉捷。 (一)社会高度依存致使危机增多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深人和发展,现代社会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关联性越来越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系统越复杂可靠性就越差,诱发危机的渠道会更多,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蝴蝶效应也就更严重。像2003年的SARS 疫情,一开始不过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是很快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区域性危机很快会发展成全面性危机。 (二)全球化加速危机蔓延 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统,任何一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危机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任何一种危机都可能是国际性的危机,像疯牛病起于英国、席卷欧洲,波及世界;美国911事件使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同样,任何国际性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又都可能是本地的危机。从某种意义说全球化、国际化加速危机的传播,增加了危机控制的难度。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生态更加脆弱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汇总

相对于传统行政管理而言,现代公共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从控制导向转向公共治理. 2、以公民本位取代政府本位。 3、由内部封闭走向外部开放。 4、从追求效率转变为强调责任. 从“公共性"的本质内涵出发,简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传统社会学中公私概念只是反映了不同人群的集合状态或规模大小,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在其中的相对性和相应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作为现代管理的本质属性,“公共性”与国家及其职能的发展演变相联系,分权制衡和专业化分工已经奠定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基础。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2、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利.3、多元制衡与意志自主.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与实证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1、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公民需求多样化,适宜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参与社会治理 2、现代公共事务日以专业化和复杂化,促使政府部门需借助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完成复杂的管理任务 3、人们对政府职能在认识上的转变,促成了公共管理主题的多元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相对独立性、志愿公益性、非营利分配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 1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2消除各种外部效应3防止滥用垄断优势4客服信息不充分5保障收入分配公平6纠正不合理的偏好7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从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中国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调整思路: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组织效率2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府体制改革3消除政府寻租和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公共权力(不同于私人权力)的本质特征: 公共性、相对性、支配性、权威性、垄断性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公共权力制约机制建设 公共权力的授权必然伴随着公共责任的确定,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应该统一。如果公共权力偏离公共责任,就会产生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异化就是公共权力背离了公共利益目的,公共管理主题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因此,认识公共异化的内在可能性,进而制约公共权力异化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对于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一)公共异化的成因公共异化的可能性,来自于公共权力本身的三个内在矛盾:权力的二重性、人性的二重性、权能的二重性。对于公共权力内在矛盾的分析说明公共权力本身具有异化的可能性。为了防止和遏制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二)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是确保公共权力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或确保公共责任实现的制度体系。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既包括正式机制约束,也包括非正式制度约束;既包括内部监督制度,也包括外部监督制度.(1)外部监控机制外部监控机制反映公共权力的分配关系,主要包括:一、权力之间的制约,二、来自权利的制约(2)内部监督机制反映了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内部监控和自我约束,主要包括:一、结构监控,二道德自律 公共责任的性质及其主要内容: 性质:1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2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3公共责任是群里监督的基础。内容:1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客观责任源于法律、组织机构和社会对公务员的期待,客观责任根植于我们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客观责任的几种形式:最直接的客观责任是岗位责任,最基本的客观责任是法律责任,最重要的客观责任是政治责任。主观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伦理的自主性,或称道德责任。2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 自然垄断行业的具体特点: 1、规模经济非常明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总是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规模越大,生产成本就越低,因此一般要求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2有大量的“沉淀成本”,基金一旦投入很难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3这些行业的多数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所提供服务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

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问题和挑战

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问题和挑战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充分 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充分是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常常忽略了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政策执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往往出现乱象和失误,从而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2.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也是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一大难题。官僚主义常常导致政府决策缓慢、效率低下,而腐败则会破坏政府公信力,

损害人民的福利和利益。因此,加强反腐和反官僚主义的力度,建立透明、公正的治理体系,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必须面对的挑战。 3.协调和合作不够 协调和合作不够也是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工作的发生。因此,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协同作用。 二、社会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 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是社会服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地区和群体的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和群体,这种现象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公平感,而且也会阻碍社会服务的普及和提高。因此,要加强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压力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加强对

公共管理基本问题

公共管理基本问题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

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转型为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频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会成为极大的社会安全隐患。由此,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公共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然后深刻剖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旨在最大程度的减少我国公共安全事故,保证人民生活、生产等的顺利进行,构建更加和谐、幸福的社会。 关键词: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国际经验;对策建议

目录 一、绪论 (3)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3) (二)研究的现状 (3)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 二、公共安全管理概述 (6)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6)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6) 三、我国现阶段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8) (一)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 (8) (二)存在的问题 (9)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0) 四、完善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 (12) (一)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 (12) (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的机构设置 (12) (三)加快建立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理相结合的全面管理方式 (12) (四)构建多元化公共安全管理创新机制 (13) (五)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 (13) (六)多途径提高政府和公民对公共安全管理的意识 (13) 五、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解析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解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而且学术界研究可 谓百家争鸣,使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 管理,从而对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越发注重,以期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实现。本文就我国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问题;对策 1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公共决策和执行中过于单一的体制问题。在公共管理中决策和执行的体制直接影响公共管理在决策中的效率,现在公共管理的主题不仅有政府各种组 织人员,同时也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人员。公共管理中不仅要有公务员,也需要 非政府人员的参与,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决 策和执行的效率。虽然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但是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仍然没有转变政府职能的意识,往往还是停留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年代,仍然掌握着非常大的社会公共权力, 会出现非常多的弊端。例如由于公共事务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政府为了 解决公共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和金钱的投入,另外政府工作机构人员的增加 也会对政府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从而导致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效率降低。同时公共决策权对于工作人员在公共管理中带来非常多的执行权的过度束缚,在 体制比较单一的公共管理中也会导致权力的过度集中,增加决策的风险性。 1.2公共管理过程中执行存在的问题。公共管理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执行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政策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 由执行来决定的,但是我国在公共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简单 机械式执行政策的执行在不一样的场合不一样的问题立场上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存 在非常大的差异,一个好的政策执行应该具有针对性、局部性、时效性以及专业 相关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该要科学合理地制定 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在科学、及时、灵活地执行。(2)简单粗暴地执行在公 共管理的过程中我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的方式方法非常粗暴,很少会考虑 执行过程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现代公共决策和执行的手段和方法非常的丰富, 但是我国在公共决策执行过程中非常的简单,同时也存在将各种公共政策执行的 手段滥用现象。 1.3公共管理过程中对执行的监督中的问题。如何确保政策能够及时高效的被执行,是需要一套非常完善的政策执行监控系统,政策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避免政策的失误,政策决执行过程中对其采取有效的监督、控制和调整等方 面的预案,不仅可以降低政策决策的失误,同时也可以提高政策决策的权威性和 严谨性,从而让确保政策决策和执行的有效和正确。由于我国还是在社会发展的 初级阶段,社会体制机制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我国在政策执行监控过程中主 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监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现存法律还不是很完善,法律 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大。 2造成公共管理中决策和执行存在的问题,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由于我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人员复杂,对于政策的执行一直是我国面临 的重大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认为可能一下几个方面会影响政策的有 效执行: 2.1政策执行的自身制度原因。公共管理的决策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措施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公共管理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状态,为强化了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管理路径。然而,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在大数据视角下,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公共管理流程和机制依旧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一、大数据视角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1.缺乏实践治理手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公共管理起步较晚,许多管理部门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不够,数据信息收集和归纳能力较差,数据容量较小。从大数据视角下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势不难发现,我国公共治理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公共管理的目标要求。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然而部分行为主体对本身职责定位及社会公众的需求了解不清,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难以维系公共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行为主体理念陈旧,方式僵化,没有把群众的需求和利益的满足作为首要条件,先进的管理技术没有合理运用在公共管理上面,一些很好的技术资源被白白浪费。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突出政绩效应,而忽视了把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结果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公共管理能力被质疑,最后引发信用危机。 2.改革管理的推进面临障碍。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的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行为主体来说,公共管理改革难以落实到位,公共管理改革工作进行参差不齐,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和相关法律保障。事实上,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的态度和落实程度决定了顶层设计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