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学科应运而生。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旨在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效率、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本文就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学科,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阶段性和现代化。

早期,公共管理学科是从实践中形成的,其主要关注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

此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的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实施等方面。

阶段性,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公共管理学科经历了马斯洛、西蒙、梅奥、斯塔纳等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

理论上,公共管理学科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并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

实践上,公共管理学科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并开始强调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化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心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公共管理模式正在转型,而公共管理学科也在不断更新、创新和完善。

当前,公共管理学科正面临着多个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何更好地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景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公共管理学科在未来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

下面从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从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其研究的对象是公共部门,即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研究的内容包括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等。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管理公共部门到管理公共事务的转变。

最早的公共管理学主要关注政府机构的管理,如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学逐渐扩展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现代公共管理学注重公共价值导向、市场化改革、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三、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1.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

学生将学习到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公共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还将学习到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流派,如行政管理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理论等。

2.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课程还包括公共政策分析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的过程,了解政策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训练,学生将培养分析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能力。

3. 公共组织管理:公共管理学课程还涉及公共组织管理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将学习到公共组织的领导与决策、组织变革和创新等管理技能。

4. 公共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还关注公共资源管理的问题。

学生将学习到公共资源的获取、配置和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公共资源管理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还将学习到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等公共资源管理的价值导向。

四、公共管理学的应用领域公共管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等。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第二章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2.1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因。

掌握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原因。

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

了解政府失效的表现和原因。

掌握寻租的概念和关于寻租活动后果的分析。

掌握创租和抽租的涵义。

2.2 内容简述20世纪70年代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呼唤着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2.1 当代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

这一改革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1、西方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国家从发展的高峰一下跌入危机的深渊,表现出一系列深刻的矛盾。

其一,经济滞涨。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难以奏效。

其二,严重的福利病。

战后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不仅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害,而且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力不从心。

其三,政府失灵。

面对长期的不景气,以及政府调控政策上两难选择的现状。

2、科层制陷入严重困境。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所引起的变化,给传统的科层制迎头一击,使它的先天性不足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日渐暴露出来。

首先,科层制对法律制度的过度推崇已难以应付政治、经济、社会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其次,强烈的专业技术崇拜和固定的专业化分工使政府功能日益衰退。

再次,责任保障机制日渐丧失。

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

20世纪80年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信息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对政府的运作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政府必须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政府必须积极响应公众的意愿,使公众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学全套课件

公共事业管理学全套课件
广义的公共事业包括如下两类: 1、经济类基础设施 能源:发电、输电、供电、煤气/天然气/热能的生产供应 水源:水资源开发利用、自来水生产供应、城市污水处理 交通: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运输等设施及服务 通信:邮政、有线/无线通讯、数据通信等设施和服务 环保: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生态治理、园林绿化 2、人文基础设施-----狭义的公共事业 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
五、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现状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北京师范大学 5、复旦大学 6、武汉大学 7、东北大学与云南大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 二、为什么研究公共事业管理? 三、公共事业管理研究哪些内容? 四、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
绪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二、公共行政学的内容与质疑 三、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与特征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 五、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现状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公共管理学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形成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 行政学。 后来,7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 管理两个学科的强烈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 如今,已经成为融合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事务管理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大学科门类。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 1、公共行政学院--Public Administration 二战之前流行 2、公共事务学院—Public Affairs 20世纪50、60年代流行 3、公共政策学院—Public Policy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流行 4、公共管理学院—Public Management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出现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和公
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呈现
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背景特点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制定国家治理现代
化战略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
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提
供支撑、指导和服务。

2.政治经济秩序的复杂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国家治理面临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
适应这种发展,建立理论和实践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

二、特征特点
1.跨学科性: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等。

它集成了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构建一
个新的理论体系,以应对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复杂挑战。

2.实践性:公共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学科,重在解决公共事务的
管理问题。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现代化公共管
理技能的卓越管理人才。

3.制度化:公共管理重在建立和改善公共管理的制度和规章制度,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它培养和分配公共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社会稳定。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具备卓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应对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报告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报告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报告公共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公共事务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近几十年来,它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 独立学科的确立:公共管理学科最早是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存在的,但随着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多和复杂化,公共管理学科逐渐独立了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现在,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2. 研究领域的扩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除了传统的政府组织和政策管理之外,公共管理学科现在还涉及到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等领域。

这些新的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3.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得益于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借鉴了管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也根据公共事务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公共政策分析、绩效管理、公众参与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4. 人才培养的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得益于人才培养的提高。

随着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公共管理专业,并加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

这些高校不仅注重理论教育,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了大量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完善、公共管理人才的短缺等。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挑战将逐渐得到克服,公共管理学科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管理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领域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领域也在日益壮大和完善。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和职业,其发展趋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与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公共管理领域也受到了国际化的影响。

跨国合作和交流成为了公共管理的重要趋势。

各国之间可以借鉴对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共同解决跨国和全球性的问题,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

二、数字化和信息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和信息化成为了公共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公共管理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决策。

同时,数字化和信息化也使得公共管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和透明,提升了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和参与度。

三、社会参与与合作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社会参与和合作的增加。

传统的“管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也日益增强。

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形成多方合作、共享资源,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在民主决策和公正分配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可持续发展公共管理领域体现了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越来越注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

公共管理部门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创新和变革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和变革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时,公共管理部门需要主动调整管理模式和机制,推动制度创新和改革。

借鉴市场化的管理经验,注重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六、法治化和规范化法治化和规范化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共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管理行为和权力运行。

同时,公共管理部门也需要自身具备更高的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能。

七、人才培养和学习型组织人才培养是公共管理领域发展的基础。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
代表:
(1)(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原理》
(1911)“科学管理之父”
(2)(法)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现代管理 理论之父”
基本观点:(1)组织的六大类基本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 财务活动、管理活动。
2、行为主义的公共行政(P9) 代表:
(1)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理论
工场照明试验(1924.11--1927.4) 福利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 1928.4) 谈话试验(1928--1931) 群体试验(布线组试验,1931--1932)
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 的“经济人”。 • 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企业中除了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群 体。 •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 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推荐:关于治理的6本经典著作
• [法]让-皮埃尔· 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 [美]詹姆斯· 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 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美]斯蒂芬· 戈德史密斯等:《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 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 王浦劬、臧雷振:《治理理论与实践:经典议题研究新 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9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范围和主题过于宽泛使得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分散而庞 杂的图景,缺乏主导性的分析框架,无法建立起一个为多数人所 接受的累积性知识基础。
“虽然近些年来公共管理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在世界上有许多关 于‘范式转变’的谈论。但是,还没有形成关于分析公共管理的 普遍同意或接受的基本知识。”(胡德:《国家的艺术》)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现状:成就
学科发展的机遇。巨大的现实与理论需求促进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 迅速发展。近年来党和政府做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服务型政府”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战略决策,为中国公共部 门尤其是政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间,也对公共管理理论 与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历史机遇。
“公共行政就是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胡德)。“政 治经济学家已把公益物品和服务的供给看成公共行政的核心组织 性概念,研究如何超越特定政府管辖的限制,通过协作行为来共 同提供特定的公益物品和服务。”(V.奥斯特罗姆 )
公共管理学把关注点放在与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上,寻求有效的 公共管理方式来提供广泛而优质的公共服务。其目标是促进政府 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因此,公共 管理学也就可以界定为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如何与其他 社会组织合作而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学问。
一、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定位:身份危机
判断一个学科及研究范式是否成熟的基本依据或主要标准是:学 科范围和边界的确定、学科知识的增长或累积、研究方法的适用 性和独特性以及学科社会建制的相对完善。
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虽然早已是一个 独立的研究领域,但还不能满足主流社会科学所要求的标准,很 难说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或托马斯.库恩所说的“常规科 学”)。
由于不能充分满足这些评价标准,所以,在公共行政学百余年的 历史发展中,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直伴随着学科身份与合法性问题的争论,并
屡屡出现学科的身份危机或认同危机。
一、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定位:知识基础问题
迄今为止,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该学科定位与性质模糊一直 困扰着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的研究。
研究者被强求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选择、在理论建构和数 据收集和分析之间选择、在处方性和描述性之间选择、在体内临 床对‘真正的行政学’研究和社会心理实验室内进行非行政学体 外研究之间选择(J.W.费斯勒:《公共行政与社会科学》)。
《公共管理前沿专题》之三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陈振明
导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迅速发展, 学术研究、知识应用、人才培养以及学科的社会建制(学科的制 度化建设)成就斐然,公共管理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地位得以确 立,学科的社会影响也逐步增强。
在学科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学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成 熟研究范式的缺乏、学科边界的模糊、研究方法的落后、理论建 构与学术创新的薄弱,制约了学术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进一 步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缺乏严谨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经验- 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的不足。“除了缺乏方法严谨性外,公共行政研究
不能识别出对该领域最为重要的中心议题”(理查德·C·鲍克斯)。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现状: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恢复并展开了对公共管理学领域的研究 与教学工作。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 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成长 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现状:成就
然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存在 着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 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 应用性不强,对国外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思潮、新流派、新理论和 新方法的跟踪研究与批判分析尚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
《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研究报告》 的数据表明,21%的专家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在基 础理论研究上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在 研究方法上与国际通用的规范方法相脱节;同时,我国公共管理 学科正处于创始和形成期,存在大量的理论空白需要填补。
学术研究的进展。根据对国内外相关重要期刊和思想库在该学科领域 所做研究工作的统计分析表明,近10年来本领域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研 究成果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选题是近几年的出版 行业的一个热点,有大量的译著、论著及教材问世。如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有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丛书、译丛及 系列教材。
一、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问题
由于公共行政学不能发展出可以与主流社会科学相媲美的积累性知识 体系而屡受批评。“大量的公共事务和行政的研究都在当代问题中跳 来跳去,无视过去的经验和研究,这导致了今天积累的成果大部分都 是乱七八糟的大杂烩”(查斯特·A·纽南得:《公共行政研究》序言)。
大量的研究及成果被判定为是前科学的,只是对问题或变量所做的概 念界定或描绘,并未对假设进行检验;许多研究是问题导向或实践导 向的,是‘应用性的’而非‘基础性的’,往往囿于对政策或行政经 验的描述,因而对学科知识的积累没有贡献。
因此,明晰的学科边界,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形成规范的研 究范式,加强理论建构并促进知识增长,就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 科目前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简言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 下一步发展,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知识积累以及方法论的 自觉。
一、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学科定义
作为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公共管 理学可以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 事务管理,即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要 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尤其是是政府组织的结 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 (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