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服饰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服饰不仅仅代表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礼仪、思想观念、社会地位以及美学审美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价值观。

古代中国重视礼仪,相信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可以达到和谐与秩序的境界。

中国传统服饰在形式、色彩、织工、装饰等方面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融入了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例如,官服的色彩讲究是十分严格的,官职高低和不同场合都有相应的颜色和纹饰要求,体现了官员身份的等级和尊卑之分。

另外,女子的婚嫁仪式也需要穿着特定的嫁衣,颜色上多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吉祥和美满的婚姻,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繁衍生息的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传统服饰中的形式、款式和装饰都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例如,早期的汉服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传统的服饰,它注重的是贴合身体曲线、体现端庄美丽的特点。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时期的华贵服饰反映出了对奢华与繁复的追求。

另外,在服饰的装饰上,常见的如云头巾、花色云纹、十字衫等都具有吉祥寓意,代表着吉祥如意和福报万年之意,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第三,中国传统服饰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之间的差异。

古代社会等级分明,不同身份、地位和职业的人穿着的服饰是不同的。

例如,在唐代,官员穿着的官服、士人穿着的文士服、普通百姓的民族服饰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衬托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和身份地位。

中国传统服饰富有美学审美特色。

这些服饰在设计上追求着谐调、匀称、统一和自然。

在色彩上,常以夸张的红色、绿色等饱和度高的颜色为主,以突出服饰的庄重、华丽、喜庆和祥瑞之感。

织工精致、花色繁多的绣花、刺绣等装饰技巧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和礼仪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衣着形式,更是一种象征和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解读。

首先,传统服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层差异。

在古代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着不同的着装规范。

例如,帝王、贵族穿着华丽的龙袍、袍服等,象征着威严和权力;士人则穿着青衫、白衣等朴素而端庄的服饰,彰显了他们的文人风采;而普通百姓则穿着素朴的衣物,反映了他们的朴实和劳动生活。

传统服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的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精美,体现了人们对于审美的重视。

比如,明清时期的汉服,以其独特的剪裁和绣花工艺,营造出了华丽而端庄的氛围。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服饰还融入了许多寓意和象征意义,比如龙袍上的龙纹代表着皇权和吉祥,麒麟图案代表着祥瑞和吉祥。

传统服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

在古代中国社会,礼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们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方式。

传统服饰在设计和穿着上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体现了人们对于礼仪的尊重和遵守。

比如,妇女穿戴的汉服要遵循“三从四德”的原则,男子的礼服要符合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

通过传统服饰的穿着,人们传递出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统服饰还承载着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自然和宇宙是有秩序和规律的,而这种秩序和规律也反映在传统服饰的设计中。

比如,服饰的颜色和图案往往与四季、五行等自然元素相关联,以表达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同时,传统服饰也融入了许多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图案和符号,比如云纹、山水图案等,以表达人们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赞美和感悟。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审美追求、礼仪道德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拜。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与演变,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

汉服的理念是什么?

汉服的理念是什么?

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其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中华文化:汉服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通过穿戴传统的服饰来展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承托。

汉服的设计和样式往往受到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千年来的发展和演变。

2. 尊重历史传统:汉服强调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回归,通过穿戴传统服饰,重温古人的风采和仪式。

这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倡导身心和谐:汉服注重通过穿戴舒适、优美的服饰来倡导身心和谐。

传统汉服的设计强调自然、简约和谐的美感,鼓励人们通过对服饰的选择和搭配来表达个人的内在和品味。

4. 培养文化素养: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它的穿戴和相关知识也培养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汉服的流行也带动了相关织绣、礼仪等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对于汉服的理念可能有所差异,也有不同的解读和表达方式。

汉服的理念是多元且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来体验和表达汉服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


传统服饰中,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对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的追求,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整体性思考。

例如,汉服的设计风格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注重服饰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穿着者的身心和谐。

2.礼仪之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传统服饰中,礼仪的
体现尤为突出。

服饰的款式、颜色、图案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礼仪信息。

穿着者通过服饰表达对长辈、对朋友、对客人的尊重和关心,同时也展示自己的修养和品位。

3.地域特色: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各有不同。


统服饰的样式、色彩、材质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地域特色,使服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人文风情等相互融合。

4.装饰之美:传统服饰注重装饰性,通过精美的刺绣、图案、配饰等手段来
增加服饰的美感。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始
终保持着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服饰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如新的材质、款式、色彩等,以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体现了对和谐、礼仪、地域特色、装饰之美以及传承与创新的追求,这些理念在当今的服饰设计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服饰内涵简析

中国古代服饰内涵简析

中国古代服饰内涵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和风格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服饰的图案、纹饰和色彩方面,通常都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元素。

比如龙、凤、麒麟、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及云、波浪、山水等自然元素,都是中国古代服饰常见的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比如红色是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色彩,象征着喜庆和祥和;黄色代表着皇家的尊贵地位和神圣权威;蓝色则与中国的宇宙观和自然哲学有着深厚的联系。

这些颜色都渗透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社会制度内涵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和使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等级秩序。

比如在封建社会里,服饰的等级和身份含义十分丰富,不同阶层的人穿着的服饰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

比如嫔妃、贵妇人穿戴的华丽服饰,和平民百姓穿着的朴素服饰,就体现了社会等级的不同。

中国古代服饰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有别、礼仪之讲的社会习俗。

比如女子穿着的裙襟宽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对女子贞洁的要求;而男子则穿着的上衣在设计上注重较大的肩宽和较窄的腰身,以突显男子的阳刚之气。

这些细节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内涵。

三、艺术审美内涵中国古代服饰在设计和制作上注重了艺术审美的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服饰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构思上非常独特,注重了对服饰整体形象和细节做工上的处理,达到了一种美的境界。

比如在服饰的图案和纹饰上,常会使用刺绣、绣花等工艺技法,使得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在服饰的服带、钮扣、挑线等细节上,也会使用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来点缀,增添服饰的奢华和华贵感。

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采用了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工艺手法,比如锦缎织就、金银丝绣制、宫廷手工细针绣等,使得服饰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官服以颜色分级别始于唐代: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袍,五品以上官朋为绯袍,六、七品官服为绿袍,八、九品官服为青袍。

白居易《瑟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的是仕途不济的悲伤心情,官位级别低下。

虽然历代的官服在形式和色彩上可能会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寓意都是如出一辙,即体现着儒家的等级思想和忠君效力的的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理念在服装色彩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运用。

服饰中的色差不仅是封建等级的坐标指向,也是社会审美趣味的反映。

例如唐代文明开化、繁荣多元,其服饰色彩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变新颖,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民族多元化的特性;而宋代崇尚文治,其服饰色彩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

可见,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服饰色彩也有考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

三、服饰布料考究细致、反映社会地位和宗法制度以古代丧服制度为例,丧服是指在血缘关系网中一人死了,有关系的人应遵守规定用特定的服饰以志哀悼。

[1] 服制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各等级服布料有所不同,如斩衰服以粗麻布制作,不缝下边,是最亲近人应穿着的丧服,如子女为父母服丧、妻为夫丧;大功以粗熟布制作,是关系稍远一些的人穿着的丧服,如妻为夫之祖父母服丧等。

它体现的是古代宗法原则,“亲者其服重,疏者其服轻”的传统思想得到应证,是儒家的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同时,布料还是不同身分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平民百姓、奴仆穿的都是褐、布衣。

褐是粗糙的麻、毛编织品,布则比褐细致一些,成为平民百姓的衣着布料。

《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描述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是贫贱者的常服。

而达官贵人的服饰布料多是绫罗绸缎、丝帛锦绢。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对其服饰有重点描写:“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关翡翠撒花洋绉裙。

”把富贵显达的身分表现得恰如其分。

四、玉佩作为服装配饰、体现文人雅仕的高端品行服装的配饰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

与现代人们的装饰物不同,古代人常以佩玉为装饰,这与古人的理念思想和玉本身的品性密不可分。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都秉持“正以修身、平治天下”的理念,在古代,玉一直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联系,是达官贵人的饰物,《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候佩山玄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

”;其次,玉还镀着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古人把玉器作为辟邪之器,是讨吉祥之意,这与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知肤浅有极大联系;再次,玉又是古代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志,玉的洁白纯净与仁、礼、乐、知、忠、信等品德联系在一起,因此也深受文人墨客们的追崇,喜爱随身佩戴。

不管是自身修养,君子之交,都与玉本身蕴含的良好品德相关联。

古人佩玉在腰间或是镶嵌于帽毡,以示身份和地位,在起到装饰美观的同时,流露着一群时代人的思想修养和传统观念,是服饰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代的冠饰商代的冠饰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

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

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

下穿鞋。

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战国妇女服饰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战国带钩战国带钩带钩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屡有实物发现,史料也有记载。

由于带钩结扎起来比绅带更便利,逐渐被普遍使用,取代了丝绦的地位。

至战国以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都以带钩为装饰,形成一种风气。

带钩的`制作也日趋精巧。

它的作用,除装在革带的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它装饰物品。

南北朝以后,一种新型的腰带“蹀躞带”代替了钩络带,“蹀躞”不用带钩,而用带扣,带钩的作用便随之消失。

战国武士服饰春秋时期的青铜盔帽(辽宁出土实物)。

这个时期的盔帽,称兜鍪,又称胄、首铠、头鍪或盔,其形制各不相同,有用小小块甲片编缀成一顶圆帽的,有用青铜浇铸成各种形状的。

在一些铜盔的顶端,还往往竖有一根铜管,以便在使用时插上鸟羚及缨饰等饰物。

这种铜盔的表面,大多打磨得比较光滑,而里面却粗糙高低不平,由此推断,当时戴这种盔帽的武士,头都要裹头巾。

汉代长冠汉代长冠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先秦时期服饰外衣:我国古代服制建立,其服制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内衣:亵衣简单的说,就是“内衣”,贴身之衣。

从文献记载数据来看,约在商周时期就有亵衣的出现,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有穿着亵衣的习惯,当时人们穿着亵衣是为了保暖,及吸收汗水。

鞋履:商周时期,履制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人”,这个时期的鞋,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

秦汉服饰外衣: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而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内衣:"帕腹,横帕其腹也。

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

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

鞋履:汉代鞋履以原料质地取名。

有皮履、丝履、麻履、草履等。

汉履形体宽大,质地粗糙且硬挺,为了方便行走着履时必须系带。

为了防止磨损肌肤,特制了较厚实的布帛或长袜。

魏晋南北朝服饰外衣: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并且上短下长是其特点。

“下衣”是指裤服到胸,裙长戋地,贵族女子的裙长要戋地五尺。

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开领大袖衫,衣长仅覆腰,下着长裙。

内衣:这种内衣既有前片,又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因形得名,俗称“两当”,也写成“裲裆”。

裲裆本来专用于内衣,又名背心,这一名称至今仍在使用,也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

鞋履:魏晋南北朝时期,鞋履的制作更加精良,样式也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在鞋翘上,女鞋有如凤头履、立凤履、飞头履等,男鞋有聚云履、梁有分梢履、翁头履等。

木屐此时在形式和用途上更加丰富。

隋唐五代十国服饰外衣: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