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得到了认可,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中医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首先,中医药在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引人注目。
胃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胃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胃炎。
此外,一些中药如党参、黄精等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胃肠功能,对胃溃疡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其次,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肝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肝病是由于肝气郁结、湿热蕴毒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柴胡、丹参等能够疏肝解郁,调节肝气,对肝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中药如黄芪、茵陈蒿等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能够减轻肝细胞损伤,对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中医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胰腺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癌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胰腺疾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胰腺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胰腺炎。
此外,一些中药如党参、黄精等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胃肠功能,对胰腺癌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最后,中医药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肠道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原题目: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原题目: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度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
以下是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简要总结。
1. 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对胃溃疡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中药配方能够减轻溃疡面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并具有抗菌作用。
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还具备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能力,对胃溃疡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中医药方剂如逍遥丸、五味子汤等对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一定的功效。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从而减少病情的发作。
3. 中医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对其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增强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从而起到缓解慢性胃炎症状的作用。
一些中药如人参、当归等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4. 中医药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肝胆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药黄连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调节肝胆气滞、促进胆汁的分泌,对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总结而言,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
然而,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机制和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忽视。
中医对胃息肉有着独特的认识,认为其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物对胃息肉的疗效评价也逐渐被重视,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在胃息肉研究中,中医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治疗优势和疗效评价为胃息肉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未来,中医在胃息肉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其研究发展趋势逐渐清晰,应用潜力不断被挖掘,有望为胃息肉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胃息肉、中医、研究、现状、前景、定义、临床表现、研究背景、认识、治疗方法、药物疗效评价、优势、作用、治疗、结论、发展趋势、应用潜力。
1. 引言1.1 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息肉状突起,通常是良性的肿瘤性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直径不等。
胃息肉的形态多样,有分叶状、溃疡状、光滑状等形态。
胃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炎症、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等。
胃息肉通常不引起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仅在胃镜检查中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胃部不适、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有些胃息肉可能会出现出血、变性、溃疡等并发症。
在临床上,胃息肉的检出率逐渐增加,这可能与胃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有关。
对于发现胃息肉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的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胃息肉的定义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加了解和诊治这一病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例如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贫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在内镜检查中可见到胃黏膜上呈现出息肉状的突起,大小形态不一。
有些息肉表面光滑,有些可能出现溃疡、出血等变化。
临床上,由于息肉本身较小,病变局限性强,相对较少引起症状。
一些大的息肉,特别是有溃疡、破溃或出血的息肉,可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黑便等,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学改变,分为息肉样增生和真息肉两种。
中医认为胃息肉主要由体内湿热蕴结、瘀血凝滞等因素引起,属于内科疾病范畴。
近年来,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中医研究胃息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的药物治疗。
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有一定疗效,常用的药物如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息肉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起到抑制胃息肉生长和转化为恶性病变的作用。
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和平衡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胃黏膜细胞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有助于胃息肉的消退。
中医推拿按摩疗法的应用。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胃黏膜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对胃息肉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药的防治结合和整体调理也得到重视,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胃息肉的复发。
中医研究胃息肉的前景展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将更加清晰,疗效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患者体质的辨识和调理,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将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对于胃息肉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也将是中医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筛查手段,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胃息肉,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中医在胃息肉治疗中有一定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随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中医在胃息肉治疗领域会有更好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更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验证和证实其疗效。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病、肝病、胆病、肠病等多种类型的疾病。
在传统中医界中,中药是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现代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显现出良好的效果,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目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总结中药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1.胃病胃病是目前较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包括胃炎、胃溃疡、功能性胃病等类型。
而在中药治疗胃病方面,常用的中药有陈皮、白术、黄连等,这些中药在具有平喘化痰、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等作用的同时,还有调节胃酸分泌量的效果。
目前,有研究表明,陈皮具有显著的胃肠动力作用和减轻幽门括约肌张力的效果,能够改善胃肠功能不良症状;而白术能够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缓解腹泻等症状;黄连则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胃黏膜严重程度,减轻胃腹痛等症状。
2.肝病肝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多种类型。
在中药治疗肝病方面,常用的中药有与腊、益母草、丹参等,这些中药在具有保肝解毒、调节免疫系统、扶正祛邪等作用的同时,还具有改善肝脏功能的效果。
目前,有研究表明,与腊能够清除肝脏毒素、降低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水平、降低血清肝酶水平和脂肪肝的严重程度;益母草可以促进肝脏内毒素的代谢,具有保肝解毒的作用;丹参则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同时减轻肝气郁结引起的疼痛和胃纳不顺的症状。
3.胆病胆病是指影响胆囊和胆道系统的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结石等多种类型。
在中药治疗胆病方面,常用的中药有茵陈蒿、大黄、苦参等,这些中药具有通利胆道、清热解毒、消炎利胆等功效。
目前,有研究表明,茵陈蒿有良好的胆道扩张作用,可以促进胆囊排泄,缓解肝胆道阻塞等症状;大黄则能够促进肝糖原合成和改善肝细胞结构,具有良好的调节血糖和减肥效果,同时还有清泻肠道和利胆的作用;苦参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一系列药理作用,可以减轻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突起的肿块,常见于中老年人。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胃息肉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从胃息肉的定义、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中医研究胃息肉的现状、方法、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也对中医研究胃息肉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医研究胃息肉的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对中医研究胃息肉的建议,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通过中医药的研究,有望为胃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胃息肉、中医研究、现状、方法、临床应用、发展方向、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前景、建议。
1. 引言1.1 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指的是胃黏膜突起,形成的小肿瘤样结构。
它通常是良性的,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症状。
胃息肉一般分为息肉、腺瘤和腺癌息肉三种类型,其中息肉和腺瘤为良性息肉,而腺癌息肉则有潜在的癌变风险。
胃息肉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
在临床上,通过胃内镜检查可以发现息肉的存在并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如果息肉较大或有出血风险,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了解胃息肉的定义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息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可能的癌变风险,保护胃部健康。
中医药在胃息肉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方法,通过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胃部健康。
通过系统的中医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研究背景胃息肉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书籍中的记载,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古代医学家对于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胃息肉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但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胃息肉方面的独特优势仍备受关注。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医研究胃息肉的意义也日益凸显。
中医药在治疗胃息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可以为胃息肉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它是指胃黏膜上突出的小肿块,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胃痛、出血等症状。
胃息肉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
传统中医认为,胃息肉是气滞血瘀、湿热郁结所致,中医治疗胃息肉主要是通过舒肝理气、行气活血、清热化湿等方法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对于胃息肉的中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对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探讨。
一、中医研究现状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胃息肉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芩、茯苓、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的中药常被用来治疗胃息肉。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胃息肉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胃息肉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祛痰、健脾、通络的目的。
目前,有一些小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胃息肉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3. 中医药预防:中医药预防胃息肉主要是通过调节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病因。
避免暴饮暴食、应激过度、过冷过热等不良习惯,增加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等等。
二、中医研究前景展望1. 中药研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对胃息肉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未来,可以进一步从中药对胃息肉的病因病机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出更多具有明显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中药。
2. 针灸研究: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对于胃息肉的治疗有一定的潜力。
未来可进一步系统地研究针灸对胃息肉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3. 中医药预防:中医药预防胃息肉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探索中医药对于预防胃息肉的有效干预措施和策略。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需要加大对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研究力度,深入探究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加强对中医药预防胃息肉的研究,制定更科学的预防策略。
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传统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解释中医药理论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与脾胃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对食物进行分解、吸收和转化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核心是调理脾胃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胃炎的研究进展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胃脘不适、食欲不振等。
中医药在胃炎的治疗中,常以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为核心。
一些研究发现,中医药方剂中的柴胡、茵陈等草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抗炎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胃炎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胃溃疡是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多样,常以活血化瘀、调理胃气为主。
一些研究发现,中医药中的三七、麦冬等草药具有促进胃溃疡愈合和抑制溃疡病变扩展的作用,对于胃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四、中医药治疗肠炎的研究进展肠炎是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其症状为腹泻、腹痛等。
中医药治疗肠炎的方法多样,一般以清热解毒、调理脾胃为核心。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中的黄连、草果等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肠道炎症反应,对于肠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五、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腹胀等。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常以理气和胃、调理脾胃为核心。
一些研究发现,中医药中的柴胡、枳实等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改善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总结: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中医药理论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与脾胃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的核心是调理脾胃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消化道息肉主要指胃结肠道息肉。
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检查的普及,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套圈、灼烧、摘除等,治疗过程有消化道穿孔、医源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风险,且费用昂贵,复发率高,痛苦大。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和预防消化道息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减少和消除消化道息肉,还能预防消化道息肉的再生,效果显著。
通过回顾近5年相关文献,从消化道息肉的内治法,外治法,经方验方,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标签:胃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药;治疗;进展消化道息肉是在反复炎症、化学物质等刺激下突出于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隆起增生性疾病,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
消化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发生率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关系密切[2]。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3]这是古籍对息肉最早的认识和描述。
杨璐等[4]认为消化道息肉可归为古籍中提到的“瘤”的范畴。
中医认为消化道息肉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贯穿始终;标实为痰、湿、热、瘀、毒相互作用,是发病的始动因素[5]。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便,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好。
中医药还能有效预防消化道息肉及术后再生[4]。
1 胃息肉1.1 内治法张月涛等[6]认为胃息肉的关键病机在于气郁湿阻,痰瘀互结,采用“疏理法、祛湿法、消散法、理中法”四法治疗胃息肉,效果明显。
疏理法多选用柴胡、佛手、炒白芍、香附、枳实、紫苏梗、厚朴;祛湿法多选用猪苓、茯苓、泽泻利湿,黄连、黄芩、栀子燥湿;消散法多选用当归、丹参、郁金、五灵脂、三棱、莪术,可酌加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等有抗癌活性[7]的中药;理中法多选用茯苓、炒白术、陈皮同用。
上述四法可临证加减,多法或单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许文学等[8]介绍胃息肉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阻证予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痰热郁结证予清中汤合温胆汤加减,痰瘀互结证予失笑散、丹参饮合泻心汤加减,脾胃虚寒证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湿热蕴结证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效果确切。
1.2 内镜术后防治李培武等[9]通过辨证分型治疗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脾胃虚弱证选四君子汤加黄芪、五指毛桃,痰湿内阻证选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瘀血停滞证选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脾胃虚寒证选黄芪建中汤加减。
袁磊[10]通过研究发现,在对照组接受内镜切除术后2日的胃息肉患者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基础上,辨证论治,气滞痰阻型予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痰热郁结型予清中汤,痰瘀互结型予失笑散合泻心汤,脾胃虚寒型予黄芪建中汤,总有效率高达98.3%,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辨证防治内镜术后的胃息肉再生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李卫军[11]通过研究发现健脾祛瘀合剂:香橼12 g,黄芪30 g,连翘10 g,炒山慈菇10 g,炒莪术6 g,炒枳壳15 g,砂仁12 g(后下),炙鸡内金14 g,白及15 g白术30 g,40mL/2次/d,早晚服用防治胃息肉内镜术后复发,远期效果与单纯口服雷贝拉唑胶囊无统计学差异,健脾祛瘀合剂可与西药互补防治胃息肉。
闫玲玲等[12]通过药理学研究发现,健脾祛瘀合剂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具有抗菌抑酸作用。
2 结肠息肉2.1 内治法陈娜等[13]辨证分型治疗结肠息肉,脾肾阳虚型予附子理中汤加减,脾气虚弱型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肝郁气滞型予六味木香胶囊口服,湿热积滞型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效果满意。
韩芳[14]通过辨证施膳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率达到96.6%,高于对照组86.6%,表明辨证施膳对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和术后病情康复起重要作用。
王彦刚等[15]报道苦参40 g水煎取汁,加入鸡蛋3个,红糖40 g同煮,鸡蛋连汤一起服用,每日1次,连续7d治疗结肠息肉有一定效果。
张凌云[16]在总结韩树堂教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结肠息肉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肝郁气滞证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大肠湿热证予白头翁汤合黄芩汤加味;痰瘀阻滞证予二陈汤合四逆散加味。
脾肾阳虚证予四神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味。
2.2 外治法刘天基[17]采用自拟方(黄连、黄柏、白头翁、三棱、莪术)加减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效果显著。
张茂桃[18]用肠炎清1OOmL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摘除术后患者发现观察组内镜下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陈娜等[13]选用乌梅12 g,五倍子6 g,五味子6 g,牡蛎30 g,夏枯草25 g,浮海石10 g,紫草12 g,贯众12 g,甘草10 g浓煎取汁50 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结肠息肉,效果明显。
2.3 内外兼治范陆祥[1]通过辨证论治,予以半枝莲,山豆根,黄柏,红藤,薏米,白花蛇舌草,黄芪,丹参,乌梅,白芨,三七粉(冲服)等水煎服,随症加减黄连,地榆,白芍等药味,配合中药组方乌梅,五倍子,夏枯草,贯众,黄柏,半枝莲,明矾,生牡蛎,白芨,槐实,三七粉(冲服)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60例结肠息肉患者,所有患者症状不同程度缓解,显效率100%,复查肠镜息肉缩小明显,无癌变。
2.4 Hp相关息肉防治祖浩妍等[19]研究发现结肠息肉的发生与中医证型脾肾阳虚证与阴阳两虚证密切相关,同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呈明显相关性,根除Hp并配合中药温阳健脾,调补阴阳可能是未来有效防治结肠息肉的方法之一。
2.5 体质倾向刘杨等[20]通过研究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多阳虚体质,闫思蒙等[21]通過研究大样本结肠息肉患者体质发现阳虚质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气虚质。
罗芬[22]也有相关报道。
故中医药在防治结肠息肉时应注重温补脾肾阳气。
3 胃肠同治陈万群等[23]人认为防治胃肠息肉要注重从整体思维,胃肠同治,着重在脾。
息肉切除初期应以调运脾胃为主、兼疏肝理气,予四君子汤山药易党参,去甘草,加柴胡、白芍。
后期以预防息肉再生及恶变为主,予抗增生方加陈皮。
加入丹参,莲蓬、蜂房等可增加活血祛瘀作用。
薏苡仁、山药等可作为预防息肉长期食疗佳品。
4 经方验方朱碧媛等[24]在总结何世东老中医治疗胃息肉经验基础上,认为胃息肉的病因多为气虚、气郁,日久导致瘀血阻滞脉络,发为息肉,治疗上常选用失笑散、四逆散等加减,取得满意效果。
何世东老中医应用经验方[24]:海螵蛸15~30 g,五灵脂、蒲黄10~12 g,甘草各5 g,三七、砂仁(后下)、法半夏12~15 g,鸡内金、茵陈、白芍各15 g,瓦楞子20~30 g,枳实(枳壳)10~15 g治疗胃息肉,并根据患者临证特点予以加减,患者症状缓解明显,效果良好。
李曰胜主任[25]自拟息肉丸(散),白僵蚕,乌梅肉,薏苡仁,三药等量,蜜丸或散剂,3 g /次,2次/d,治疗胃肠息肉及预防息肉复发,效果显著。
林一帆教授[26]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关系密切,脾肾阳虚及阳虚气虚体质更容易增生结肠息肉,治疗上主张因人制宜,结合患者体质,自拟温阳散结汤(人参、白术、干姜各15 g,肉豆蔻9g,吴茱萸9g,补骨脂15 g,五味子9 g,白花蛇舌草10 g,莪术15 g,三棱10 g,炙甘草15 g,红枣10 g),随证加减防治结肠息肉,取得满意效果。
张凌云等[27]报道乌梅含有多糖和有机酸类等,有抑菌、镇咳、安蛔、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和抗生育等作用。
陈莹璐等[28]报道四川名老中医龚志贤研究员济生乌梅片(乌梅、僵蚕、莪术、红花)预防结肠息肉内镜术后复发,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内镜组。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劳绍贤教授[9]治疗胃息肉,善于选用半枝莲、莪术、薏苡仁、漏芦等抗肿瘤抗增生的中药,效果显著。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上述中药均有抗增生,抗肿瘤作用,可抑制息肉再生,防止恶变。
魏睦新教授[29]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化痰消瘀大法治疗胃息肉,气虚血瘀证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郁金、莪术,湿阻中焦证予二陈平胃散加减,痰瘀互结证予失笑散、丹参饮合二陈汤,效果显著。
5 针灸治疗戴美兰等[30]选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采用雷火灸治疗,随访两年发现,腺瘤性结肠息肉内镜摘除术后前两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6 问题与展望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内镜下切除术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但其费用高、并发症多且复发率高,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通过对文献的复习总结,笔者发现,中医药在治疗、预防胃肠道息肉方面有显著疗效,不但能有效缩小或清除已存在的胃肠道息肉,还能预防已切除息肉的复发和再生,经济、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中医药在胃肠道息肉的诊治应用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治疗方法,其辨证分型及中药组方不够统一。
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如果能更好的规范消化道息肉的辨证分型、中药组方,拟定出更合理有效的治疗规范,协定处方,让中医药在胃肠道息肉的治疗和预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患者。
参考文献:[1]范陆祥.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21,2014,5(21):181-182.[2]董月秋,李矗,郑玉,等.200例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41-42.[3]河北中医院.灵枢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6.[4]杨璐,陈大权.中医药治疗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D].长春:长春中药大学学报,2013,29(4):630-631.[5]王德媛,曹志群.从“脾主卫”学说浅述胃肠息肉[J].光明中医,2015,30(3):451.[6]张月涛,谢晶日.运用中医四法诊疗胃息肉[J].环球中医药,2017,10(11):1283-1285.[7]应丹.中医药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33(2):6941-6944.[8]许文学,杨建宇,李杨,等.中医治疗癌前病变专题讲座-胃息肉.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10(7):148-149.[9]李培武,刘凤斌.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的中医辨证辨病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49-651.[10]袁磊.中医辨证治疗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60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47(6):95-96.[11]李卫军.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老年胃息肉[J].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55-1057.[12]闫玲玲,高彬,黄驭,等.自拟消痞汤对Hp 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肝郁痰凝气滞证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46-47.[13]陈娜,陈东,张蕾.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体会[J].河北中医,2014,36(6):837-838.[14]韩芳.中医辨证施膳对大肠息肉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10(19):10-11.[15]王彦刚,杜艳如.李佃贵特色调理脾胃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社,2011:156-172.[16]张凌云,韩树堂.韩树堂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4):299-302.[17]刘天基.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2):146-147.[18]张茂桃.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71例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08:96-97.[19]祖浩妍,杨卓,蒋会勇,等.大肠息肉、大肠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5):347-350.[20]刘杨,冯玉霞,闫思蒙,等.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6):291-293.[21]闫思蒙,刘杨,林一帆,等.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760-772.[22]罗芬.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调查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39.[23]陈万群,胡玲,陈昫,等.从治未病防治胃肠息肉[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629-1630.[24]朱碧媛,邓丽娥,何少初.何世东老中医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3,45(10):173.[25]汪楠.李曰胜自拟息肉丸(散)治疗胃肠息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4):22-23.[26]张东琪,林一帆,雷春红.林一帆温阳散结治疗结肠息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5):7-9.[27]张凌云,郭士杰,韩树堂.内镜结合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研究概述[D].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218-221.[28]陈莹璐,徐月.济生乌梅片防治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再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91.[29]王平,魏睦新.魏睦新教授采用化痰消瘀法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2):749-751.[30]戴美蘭,覃健.雷火灸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1):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