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全在这里了!
腰椎滑脱症ppt医学课件

腰椎滑脱的分型
• 一种是真性滑脱,该症状 是由于椎弓根崩裂狭部不 连造成;常见于40岁以下 的成人,儿童少见。
• 还有一种是假性滑脱,是 由于椎间盘及小关节的退 行性改变引起,但滑脱的 程度多不重。多见于50岁 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多 发生于腰4椎体向前滑脱, 其次是腰5椎体向前滑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程度一 般比较轻,多为2度以内 滑脱。
• 病理性骨折:
系全身或局部病变,累及椎弓、峡部、 上下关节突,使椎体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 病理性滑脱。局部病变可以是肿瘤或炎症。
腰椎滑脱不同年龄段特点
• 对于青少年,临床上最为多见 的是由于腰椎骨上的某一部分 (椎弓峡部)断裂所致,医学术语 称“椎弓崩裂”;椎弓峡部在 维持腰椎的正常排列上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了断 裂,腰椎将不能承受正常的生 理负荷(指正常生活中的行走坐 卧),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滑移。
腰椎滑脱的手术原则
• 目前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复位、减压、内固定 以及植骨融合。复位是指采用手术松解结合器械的方法, 使滑脱的椎体恢复原来正常的位置;减压多数情况下是指 采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开大等方法,解除对神经根及马 尾神经的压迫,缓解病人下肢疼痛麻木的症状;内固定是 指采用适当的内固定方法,使复位的椎体维持正常的位置, 防止椎体滑脱复发或腰椎的不稳定,但内固定只能提供腰 椎手术后短时间的稳定性,其长期的稳定性最终需要依靠 植骨融合来达到。目前骨科医生多数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 系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某些病人可能单独或者同时采用 椎间融合器的方法,以增强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增强脊 柱植骨融合率。经大量临床病例证实,这些手术效果比较 理想,病人满意度高,已成为成熟的标准术式。
腰椎前滑脱及后滑脱的X线比较与分析(附100例平片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 ,068 : 7 — 80 2 0 , 1 8 18 . 68
本组病例完成 良好 , 本组患者 随访 6 2 个月( ~O 平均 1_ 个月 ) O 3 , 每个椎体的平 均手术 时间为 4 r n 术后 患者 腰背部疼痛明显改善 , 0 i, a 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 、气胸等并发症 。术后椎 体高度恢复率 (0 5+
骨质疏松性骨折在临床 中常见 , 胸腰 椎骨折是骨质 疏松性骨折
3讨 论
的好发部位 , 常引起 急性 或慢性腰 背痛 、 绪改变 、 通 情 活动量少 , 甚 至卧床导致肺部感染 、 褥疮或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我院 自2 0 0 9年采 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 折取得 了创伤小 , 治疗
36 %, 度 恢 复 30 1.rm。 .) 高 .~ 7 1a
【 唐海 , 2 ] 陈浩 , 等傩 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巾
骨 科 杂 志 2 l,0 3 ) O O1( 0 .
注人椎体 , 视下观察 骨水泥呈 弥散状态 , 透 待其弥 散至椎体后 缘停 止注射, 骨水泥凝 固后拔 出套管 , 待 直接无菌敷 料包扎 。胸椎除穿刺
点不 同外 , 方法 与腰椎类似 。术后卧床 1 h 给予抗 生素 3 。 2, d
2结 果
综上所述 ,通过经皮椎体成形 术治疗骨 质疏松性胸腰椎 1折 - 日 i l 严格掌握操 作步骤 和注入骨水 泥的量 和时机才 能取得 r很好的效
此 手术 的最常见并发症是骨水泥渗漏 ,其中椎管 内渗漏 可能 导 致瘫痪 , 静脉渗漏可能导致肺栓 塞 , 因此 操作 中需要 细心 }耐心 , j J 需 从椎 弓根两侧进针 , c型臂 x线严 密检测下进行 。手术 r 适 { 在 增大穿刺针外展角度 , 根据椎体 残留部分的位跫 凋整针尾适 偏 头 侧或尾侧 , 在球囊扩张 阶段应采用低压 反复扩张一 放松一 再扩张的复 位方法 。应掌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 和注射 量 , 常规注射 3 5 , - ml骨水 泥一定要调至拉丝期 , 低压缓慢 注入 , 骨水泥凝 再拔 除套管 , 待 防 止针道拖尾样渗漏发生 。
腰椎滑脱x线诊断报告

腰椎滑脱x线诊断报告腰椎滑脱(lumbar spondylolisthesis),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并深入了解腰椎滑脱的X线诊断报告。
首先,对于X线诊断报告,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X线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病理判断和疾病监测。
在腰椎滑脱的诊断中,X线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X线片,医生可以观察到腰椎的位置和结构是否正常,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滑脱现象。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腰椎滑脱的定义和分类。
腰椎滑脱是指腰椎骨骼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一个腰椎相对于下一个腰椎向前滑移。
根据滑脱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等级: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其中Ⅳ度滑脱最为严重。
进一步观察X线诊断报告中的影像,我们可以看到滑脱程度的评估指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椎体滑移程度(即滑移前后椎体的位移距离)、椎间融合情况、髓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等。
通过X线片上这些指标的观察,医生可以对滑脱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除了滑脱程度的评估,X线诊断报告中还会提到许多其他重要信息,比如滑脱的原因和相关病症。
腰椎滑脱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先天性缺陷、创伤或过度使用引起的退行性变等。
在X线片上,医生还会观察到一些与滑脱相关的改变,如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然而,要注意的是,X线诊断报告只是诊断的一部分,医生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
如果X线上存在可疑的滑脱情况,医生通常会进一步建议进行MRI(核磁共振成像)等高级影像学检查,以更准确地评估滑脱的程度和周围结构的受损情况。
综上所述,腰椎滑脱的X线诊断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为医生提供了判断滑脱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依据。
然而,仅凭X线片是无法进行准确诊断的,医生还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腰椎滑脱

峡部裂型 好发部位 L5(90%)
退行性 多见于L4,其次L5
年龄 性别比例
椎弓峡部是否断裂 滑脱程度 椎管狭窄程度
青少年 男>女
是 较大 减轻
>50岁 女>=男3倍
否 一般30%以内 较重
• • • • •
诊 断 临床表现+影像 鉴别诊断 儿 童:嗜酸性肉芽肿 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 中 年: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 征、小关节炎 • 老 年:腰椎管狭窄症、转移性肿瘤
• • • •
Ullmann征 侧位片, 上一椎体对下一椎体向前移位, 上椎体下缘4等分, 滑移1等分依次Ⅰ°Ⅱ°Ⅲ°Ⅳ°。
• MRI:了解硬膜囊及马尾受压情况。
• 病因分析 • 力学结构:腰骶部呈倾斜状,剪切力明显。
• 稳定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纤维环、周 围韧带、腰背肌收缩力量和正常的脊柱力 线。 • 破坏稳定:任何一种或多种抗剪切力机制 的减弱或伤失均可导致腰骶部不稳。
• 发生在上下关节突峡部,峡部崩裂不一定 滑脱。
滑脱
局部瘢痕、骨痂、 纤维增生
压迫神经根、椎 管狭窄、台阶
出现症状、体征
• PE:
体征
两侧 腰椎 两侧 棘突 腰背 神经 腰加 前凸 臀部 台阶 肌痉 受压 深 增加 较 腰椎不稳、过度活动、保护性过度肌痉挛、 关节突负荷增加、骨质增生、关节松弛等 等均可导致滑脱,进而出现椎管狭窄、压 迫相关症状、体征。
• 治疗 • 先天性滑脱Ⅰ°以内无明显症状,无需特 殊治疗,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轻微腰腿痛,对症治疗。 • 先天性滑脱Ⅰ°~Ⅱ°或Ⅱ°以上,有腰腿 痛神经症状,应行椎管减压,滑脱复位、 内固定和植骨融合。 • 退行性滑脱 腰腿痛症状明显者,应手术治 疗。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X线平片和CT表现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X线平片和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4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的平片和CT资料,分别对腰椎序列、椎体及附件的形态和骨质结构,滑脱相应部位椎体和附件、硬脊膜囊、神经根和韧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全貌,在显示腰椎序列、椎体及附件的形态和骨质结构等方面比CT优越,而CT在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等明显优于X线平片。
结论X线平片与CT结合能提高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准确率,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腰椎;退变;滑脱;X线;CT腰椎退变性滑脱常因腰椎退行性变引起,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以前退变性腰椎滑脱主要靠X线平片诊断,随着CT的广泛应用显示了其在诊断该病的诸多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X线和CT 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中,男9例,女39例,年龄34~82岁,平均63岁。
病史9个月~20多年不等。
临床症状主要有腰痛,腰痛并腿痛,腰酸,腿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其中以腰腿痛所占比例最大。
典型体征包括腰椎前屈范围加大,背部可触到因棘突前移而造成的“阶梯”征。
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全部摄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及腰椎CT检查,其中36例加摄过曲过伸位片,对滑脱的椎体进行观察和分析。
所用X线机为北京万东公司500MAX光机,富士CR处理系统,CT机为东软飞利浦双排螺旋CT,CT 检查选择层距和层厚均为2.5 mm、120KV、250mAs、平行于椎间隙对滑脱椎体部位包括上下两个椎体进行扫描。
2结果2.1腰椎退变滑脱的部位、程度和方向4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中,均发生在L3以下椎体,其中L3滑脱2个,L4滑脱35个,L5滑脱11个,用Meyerding四度分级法【1】,将下位椎体的上缘分为四等份,上位椎体每前移一份为I°。
腰椎滑脱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3 讨 论
脊椎滑脱分两种 : 真性脊椎滑脱和假性脊 椎滑脱 。由于椎 弓峡部不连 ( 或椎 弓崩裂 ) 引起的椎体 向前或后不 同程度 的滑 动称真性 滑脱 ,由于各 种原因引起的椎 间小关节 病变或椎 间 盘 变性 引起 的椎体 向前 、 后滑动, 而峡 部无不 连者 称假性 滑 脱[ 1 】 。 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腰 痛 , 并 向髋部或下肢放射 。 常规 的腰 椎正侧位 即可发现腰椎 滑脱 ,而要显示椎 弓峡部 则需腰椎双 斜位摄影 , C T扫描显示峡部 形态可 以更清晰 ,对 真假性滑脱 可 以确诊 , C T还可 以同时显示 相应 的椎体后 部小关 节结 构 、 椎管及其周 围软组织情况。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临床资料 2 7 例, 男性 1 9例 , 女性 8例 , 女性 约 占男性 的一 半, 年龄 4 0 7 2岁。主要 症状 有下腰痛 , 部分有 向双下肢或单 下肢 放射 , 以单侧 居多 , 活动 时加重 。本 组均拍摄腰 椎正 、 侧 位 ,C T扫描 1 6例。 1 . 2方法 : D R摄 片 , 摄腰椎正 、 侧位片 , 发现滑脱后 即拍摄双斜 位片 。 部分病例 C T扫描 , 采取与椎体垂直 的角度 , 包括椎 间盘 及其上下椎体 的终板上缘及下缘 , 层厚及间隔均为 4 mm。
脊椎滑脱是 骨科 常见 病 ,其中脊柱先天性发 育不 良和慢 性退行性 改变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重要原 因 ,一般认 为以后 者 为主。 椎 间盘 的退变是引起椎体滑脱 的重要原 因。 腰椎侧位 片一般 可以发现脊柱滑脱 ,而且可 以比较直观地 观察 到椎体 移位 的程度 。但对于真 、 假性滑脱的鉴别则要 观察双侧椎 弓的 形态, 有峡部裂者可 以确诊 为真性 滑脱 , 而没有 出现椎 弓峡部 不连者则为假性滑脱 。 腰椎左右斜位片及 C T检查都可 以显示 椎 弓形 态而达到确诊的 目的 ,但是二者带给 医生信 息的侧重 点并不相 同。D R常规摄片操作方便 、 价格低廉 , 而且对于椎体 移 位程 度的判定 、椎体稳定性 的判定 比较准确 ; C T检查可 以 观察脊椎 滑脱其 他并发改变 ,对临床治疗会有很好 的指导作 用嘲 。D R与 C T两者可以互 为补充 , 利用好这些方法可 以全面 了解病 情 , 为临床治疗策 略的制定 提供依 据。综上所述 , 腰椎 滑脱 患 者 首 先 要 进 行 腰 椎 正 侧 位 摄 片 检 查 ,必 要 时 加 照 左 右 双斜位 , 这样可 以提 高腰椎 滑脱 患者的检出率 , 更 能反映滑脱 2 资料 分析 2 7例 患者 中位 于 ~ L 节段 有 1 5例 ,L ~ S 节 段有 1 2 的程度。C T检查作 为常规摄片 的有力 补充 , 不仅 能明确诊断 分辨 真假性滑脱 , 更 能发现椎管 变化 , 可 例。 滑脱程度按 Me y e r d i n g 分类 , 即将下一椎体上缘由后 向前 腰 椎滑脱及 其类 型 、 分成 4等份 ,根据移动椎体的后下缘在下一椎 体上缘 的位置 以直观地显示硬膜囊及神经根 的受压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 确切 的依据 。综合 x线 、 C T影像征象 , 能更 多地为临床 将腰 椎滑脱分成 4度 :在 1 / 4内的为 I 。 ,在 1 / 4 ~ 2 / 4内的为 翔 实 、 Ⅱ。 ,在 2 / 4 ~ 3 / 4内的为 Ⅲ。 ,超过 3 / 4的为 Ⅳ。 。其 中 I。 有 1 5 的诊 断及针对性治疗提供翔实的影像 资料 。 例, Ⅱo l 0 例, Ⅲ。 2例 。 真性 滑脱 1 6例 , D R双斜位摄片 5例 , 有 参 考 文 献 1 ] 黄 学菁 , 张 闽光. 退行 性腰椎滑脱的 c T分析[ J ] . 中国 c T和 4例显示椎 弓骨质 中断 , C T扫描 7例 ,均显示椎 弓峡部不连 。 【 假性 滑脱 ( 退变 ) 1 1 例, X线腰椎双斜 位片未显 示椎 弓异 常 , MR I 杂志 , 2 0 0 7 , 5 ( 2 ) : 4 0 — 4 1 . C T扫描 6例 , 显示椎 弓完整 , 骨性关节 面凹 凸不整 , 侧 隐窝及 『 2 ] 杨建 荣, 高建根 , 蒋廷 宠. c T对腰椎 滑脱诊 断的价值 ( 附2 4 椎管变形 、 狭窄 , 椎小关节脱位。腰椎滑脱 的主要 X线表现有 : 例报 告 ) 『 J ] . 浙 江 临床 医 学 , 2 0 0 7 , 9 ( 4 ) : 4 2 6 . 3 1 韩建 军, 李菊梅 , 丁文元 , 等. c T在真性腰椎 滑脱和假性腰椎 ①侧位 片显示 椎体不同程度的移位 ;②双斜 位片显示真性 滑 『 J 1 . 中国组织工程研 究与临床康 复 , 2 0 0 8 , 1 2 脱 的峡部 裂翩 。C T表现 : ①在椎 弓峡层 面 , 可 见真性滑脱 的椎 滑脱鉴别 中的价值『 弓峡部不 连 , 同时椎体后缘 与其椎 弓间距增宽 , 椎管前后径增 ( 3 0 ) : 5 9 1 1 - 5 9 1 4 . 4 1 尚武 , 董 小兰, 郭武 , 等. 脊柱滑脱的影像 学诊 断[ J ] . 颈腰痛 杂 加; ②双边征 , 即滑脱的椎体与下一椎体后缘 在同一层 面上 显 『 2 0 0 5 . 2 6 ( 2 ) : 1 4 3 — 1 4 4 . 示; ③椎间盘变形 , 表现为滑脱椎体后下缘 出现对称 的软组 织 志 .
腰椎滑脱治疗方法

腰椎滑脱治疗方法腰椎滑脱根据慢性下腰部疼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钉、严重时出现摇摆步态及畸形体型,棘突台阶状,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压体征,结合X-线及MRI影像学专有表现较易诊断。
X-线侧位片对腰椎滑脱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滑脱程度测量主要手段。
椎体向前滑移并有不同程度旋转,峡部不连时可见斜形透光带。
左右斜位X-线片上峡部裂呈狗带项圈征。
动力位X-线片椎间移位大于3mm有助于退行性滑脱的诊断。
MRI上峡部裂表现为低信号带,双关节征、双边征有助于腰椎滑脱诊断。
不论是腰椎退行性滑脱,还是椎弓根峡部崩裂性滑脱,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者多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指证有:①Ⅱ度以下滑脱、顽固性下腰部疼痛或下腰部疼痛症状加剧,经过保守治疗无效。
②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出现下肢神经根性疼痛,间歇性跛钉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③病程长并有逐渐加重趋势,症状轻重与滑脱加重程度和椎间盘退行变程度相符,影像学检查证实滑脱进度。
④Ⅲ度以上严重滑脱。
?传统的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常用手术方法,对侧隐窝和椎间孔减压不彻底。
往往是术后神经根症状残留的重要原因。
后外侧植骨融合病变椎体间未作植骨,脊柱前中柱缺乏支撑和融合,很难纠正椎体滑脱和恢复椎体生理弧度,在后外侧植骨融合及椎弓根系统传递绝大部分重力负荷情况下,椎间盘存在微小变形和移位,可能是下腰部疼痛持续存在的原因。
?经过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技术。
经过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前柱的支撑作用及后柱的张力带功能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经过切除椎间盘组织消除了椎间盘致痛性物质,椎体间融合消除了椎体间的不稳,从而消除了物质及生物力学致痛因素。
对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行单侧操作,通过单侧部分椎板和上关节突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保留了脊柱后侧韧带复合体结构及肌肉附丽点,有利于腰背肌的功能恢复,增加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
尤其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术操作在出孔神经下方,纵行神经根上方和硬膜囊外侧间隙,对神经根和硬脊膜的牵拉小,大大降低神经根损伤和神经根周围疤痕形成或硬膜囊撕裂机率。
腰脱CT读片

自己学会看腰椎间盘突出CT和MRI磁共振片子本帖最后由 lababa 于 2010-5-1 16:32 编辑同学们可以进来学一下,挺不错的.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病,要确诊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好的方法是去医院拍一张腰部CT片或者MRI(磁共振片子)。
不过一般医生都没有充裕的时间把片子报告详细解释给你听,患者常常只能拿着“语言简练”的CT 或者磁共振报告单对自己的病情似懂非懂。
不要着急~现在由来自腰椎间盘突出论坛的william就来手把手教你,怎样自己也能看懂CT和MRI磁共振片子,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学习本看片教程不需要以前有医学知识背景,只要跟着william学完本教程的几个简单的步骤,十分钟后你自己也可以看懂“高深”的CT/MRI片子啦 (^o^)第一课,我们先学一点儿预备知识腰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髓核,髓核外边包围着纤维环,上下是软骨板。
关于腰椎间盘构成的详细知识,请参见腰椎知识堂中的相关文章,这里主要讲一下和MRI/CT片中与腰椎间盘疾病有关的几个关键解剖结构。
看看腰椎间盘片子的轴面视图示意图,这几个关键结构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腱鞘囊、又叫做硬膜囊(Thecal Sac)·发出神经根(Exiting Spinal Nerve Roots )(L5) ·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 Spinal Nerve Roots)(S1)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关键的“罪魁祸首”要看:·髓核·后纵韧带·后纤维环·小关节这几个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都可以导致腰痛以及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
要看清到底哪里受压,被什么压迫着,正确的方法是看其MRI/CT的轴状面图(从上往下看)。
而从矢状面图(从侧面看)上只能大概地看出是否存在压迫、膨出或突出。
随着对下面内容的学习,你可能感到CT和MRI图像并不象这个示意图中所画的那样清晰分辨出各个部分,看真实的CT/MRI片子,有时不得不发挥点“想象空间” ^_^<第一课完>第二课,找到我们要看的那一个椎间盘如果没有腰椎的定位图,对“外行人”来说几乎无法分清腰部的5个椎间盘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滑脱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全在这里了!脊柱滑脱通常指某节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常见于腰椎,在我国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
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
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1腰椎滑脱的临床分类临床常用Witlse六类分法:•Ⅰ型先天性滑脱:先天峡部发育不良,多伴L5S1脊柱裂,不能支持上面重力。
•Ⅱ型峡部性滑脱:峡部部分缺损,椎体前滑,后部结构基本正常,•Ⅱa峡部分离:峡部疲劳骨折。
•Ⅱb峡部拉长,没有断裂,保持连续性。
•Ⅲ型退行性滑脱:椎间盘退变,中老年多见。
••Ⅳ型创伤后滑脱:严重急性损伤骨性钩部区,伴椎弓根骨折。
•Ⅴ型病理性滑脱: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骨折或拉长。
•Ⅵ型外科治疗后:多见广泛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减压术后。
•1腰椎滑脱的临床表现1症状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除了与脊柱周围结构的代偿能力有关外,还取决于继发损害的程度,如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马尾及神经根的受压等。
腰椎滑脱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腰骶疼痛:疼痛涉及到腰骶部,多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
疼痛可在劳累后逐渐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
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坐骨神经受累: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腰5或骶1神经根受牵拉,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Kemp征阳性。
疼痛及麻木症状可出现在两侧,但因腰椎紊乱后的扭曲侧弯可使两侧受损程度不一,而症状表现轻重不等,甚至只在单侧出现症状。
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2体征腰部检查可见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凸,也可因神经根受压而出现腰椎变直。
腰椎活动受限,前屈时疼痛经常加重。
患椎棘突处压痛,可触及上一个棘突前移,而致局部形成台阶感。
坐骨神经受损的体征常不肯定,仔细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根受累体征,如拇趾背伸无力,足背痛觉下降,跟腱反射减弱等。
如滑脱严重,可因马尾神经受累而出现膀胱或直肠括约肌障碍。
1腰椎滑脱的影像学改变1X线片表现正位片:不易显示峡部病变。
椎板外测端呈断肩样改变;椎板外侧上下缘显示边缘硬化的新月状凹陷;椎弓根区密度不均,结构紊乱或有破碎;或见椎体旋转。
侧位片:椎弓根后下方细长或见透明裂隙,关节突间常见硬化征象;上位病变椎体出现滑移;椎间隙狭窄,椎间隙前后比例异常;可对滑脱程度进行具体测量。
图示:椎弓崩裂伴脊柱滑脱(侧位),第四腰椎椎弓崩裂,伴第四腰椎椎体向前滑脱,箭头示棘突后缘曲线异常。
图示:Garland氏测量法(1)正常:第五腰椎前下角在垂线之后;(2)脊椎滑脱:第五腰椎前下角与垂线相接;(3)脊柱滑脱:第五腰椎前下角超出垂线前方。
图示:Meyerding氏测量法(1)正常,(2)Ⅰ度滑脱;(3)Ⅱ度滑脱;(4)Ⅲ度滑脱;(5)Ⅳ度滑脱。
斜位片:可清晰显示峡部病变。
在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一带状裂隙,称为苏格兰(Scotty)狗颈断裂征或长颈犬(Greyhound)征。
其前下方常位于骶骨上关节突顶点上数毫米,偶尔可位于顶点的稍前方。
功能位:(主要显示下腰椎不稳)椎体间水平位移> 3mm或角度位移> 10 °,过屈位椎体间位移≥8%(L4、5)或≥6%(L5S1),过伸位椎体间位移≥9%2CT扫描椎弓根下层面可见2~9cm锯齿样裂隙,宽窄不一,走行不定,扫描倾斜时与椎间盘层面正常光滑关节面呈双关节面。
椎管前后径延长,可呈“双管征”。
滑脱椎体“双边征”。
椎间盘于相邻椎体层面以相反方向超出椎体边缘“夹心征”。
3核磁共振检查(MRI)核磁共振检查(MRI)可观察腰椎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各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助于确定减压和融合范围。
椎弓峡部崩裂面粗糙的低信号带:双关节征、双边征和椎间盘夹心征:4椎管造影椎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对检出椎管内突出物价值较大。
因滑脱中有极少数病例(0 %~6 %)伴发椎间盘突出,故只在神经体征明显、不排除肿瘤或计划在术中行复位者时应用。
1腰椎滑脱的诊断•临床症状及体征。
•X线片应包括正、侧及左右斜位。
•CT、MRI 合并有严重神经症状,检查椎间盘退变情况。
•除外诊断 X线片清晰所见即可诊断本病,但应注意伴发病。
1腰椎滑脱的治疗1腰椎滑脱的治疗原则不是所有的腰椎滑脱都需要治疗。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腰椎滑脱患者终生无腰痛症状,未经治疗;最新研究结果证实,获得性腰椎滑脱患者其慢性腰痛的程度及类型与正常人无实质性差异。
伴有腰痛的腰椎滑脱并非都需要手术。
对有腰痛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明确其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判断其疼痛是否与滑脱有关,因为与滑脱部位相邻椎间盘的变性、小关节病变或软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腰痛;应针对其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如制动、理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确定其疼痛与滑脱有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根据滑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重要的是手术前对患者的年龄、滑脱类型、滑脱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的状态作出综合评价,从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滑脱椎体的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
对腰椎滑脱患者来说,一个理想的手术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组织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及内固定、滑脱椎体与邻近椎体的融合。
2腰椎滑脱的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史短、症状轻、无明显滑脱的患者,单纯峡部裂患者及年龄大、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休息理疗、腰背肌锻炼、腰围或支具、对症处理等。
经规范化保守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能够缓解。
3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手术指征:(1) 无或有症状;滑脱大于50%;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 (2) 进行性滑脱者 (3) 非手术治疗无法矫正脊柱畸形和步态明显异常者 (4) 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疼痛者 (5) 下肢出现神经症状或马尾压迫综合征者。
滑脱的手术原则为:减压、复位、融合和稳定脊柱。
手术目的是解除病人症状, 故术前要准确判断好症状来源的原因, 部位和范围, 术中在减压、固定、融合等几个步骤中有所侧重,再结合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
减压:减压是解除症状的主要手段。
轻度腰椎滑脱是否需要进行神经根减压尚存争议。
对于重度滑脱多数作者主张进行神经减压, 以缓解症状。
减压范围应当包括黄韧带、椎间盘、增生的关节突、侧隐窝,有椎管狭窄症状者需行椎管成形术。
减压除了可以解除硬膜和神经根的压迫外, 还有利于滑脱复位。
椎间盘是维持椎间稳定的重要结构, 术前要明确症状是否与椎间盘有关, 尽量保留有用的椎间盘,这样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
复位:今对滑脱是否需要复位有较大争议。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原则上应尽量争取复位;,如不能完全复位,部分复位亦可。
滑脱复位的优点有: (1) 恢复腰骶椎的生理曲度及负重曲线,正常的负重曲线有促进骨融合的作用。
(2) 复位后有相对较宽广的植骨床,有利于植骨融合。
(3) 可缓解神经根的牵拉,减少神经损害并发症。
(4) 恢复脊柱正常生物力学关系,减少滑脱椎体在下位椎体上的滑移剪力,稳定脊柱;且因关节囊、韧带、肌肉的病变改善而使继发性下腰痛得以缓解。
手术中应当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进行复位, 减压后神经无压迫、椎间结构松弛, 使复位更简单容易。
随着脊柱器械的发展, 对严重滑脱者复位已不是难题。
峡部崩裂后引起滑脱的过程:峡部不连及脊柱滑脱的病理改变▼峡部不连椎弓的异常活动:峡部为纤维软骨样骨痂,其内有脊神经后支和窦椎神经的分支,椎弓的异常活动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并可向臀部及股后侧放射。
腰骶部软组织及小关节的劳损:滑脱后脊柱重心线后移,腰背肌、腰部韧带、前后纵韧带、椎间盘、及Facet小关节负担加重,出现紧张性劳损和创伤性关节炎改变。
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压:峡部纤维软骨增生可以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及髓核脱出;脊柱序列改变后滑脱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楔形插入峡部不连处而滑椎的上关节突正突入椎间孔内压迫神经根;滑椎的椎板向前压迫及下位椎椎体后缘向后压迫。
骨结构的改变:椎体前后缘反应性唇样骨增生、椎体楔形变等。
斜位片,图中箭头处为峡部裂狗颈征图示狗嘴表示同侧横突,狗眼表示椎弓根,狗耳为上关节突,狗颈为峡部,狗体为椎板,前后狗腿表示同侧与对侧之上下关节突,狗尾为对侧横突。
MRI:矢状位可清晰显示硬脊膜及马尾受压部位、程度、也可显示滑脱程度,且对排除椎管内其他病变也有重要意义,有条件的可作为常规检查。
EBT三维重建脊柱滑脱腰椎滑脱只是脊柱源性腰背痛的原因之一,目前尚有很多病症可以引起腰背痛。
但是,腰椎滑脱的患者给我们的临床治疗、调理增加了很大的风险。
因此,正确认识腰椎滑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
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