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穴位

合集下载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参考穴位(六次天灸,各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慢支炎、肺气肿、咳嗽:
(一)天突穴、大椎穴、身柱、肺俞穴、丰隆。

(二)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足三里、膏肓。

(三)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

六次天灸,三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2、过敏性鼻炎:
(一)百劳穴、肺俞穴、膏肓;
(二)大椎穴、风门、脾俞;
(三)大杼穴、肺俞穴、肾俞、足三里
3、易感冒(预防感冒):
(一)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

(二)定喘穴、膏肓、命门。

(三)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肠道炎:
(一)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

(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虚寒性便秘:神阙、足三里、气海、天枢。

三、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
(一)内关、心俞、大椎。

(二)郄门、巨阙、脾俞。

(三)心俞、胃俞、足三里。

2、高血压:神阙、内关、肝俞、太溪、涌泉。

四、骨关节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大椎、肾俞
2、颈椎病:华佗夹脊阿是穴
3、腰椎病: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五、儿科病:
1、遗尿: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命门。

2、小儿疳积、食积(消化不良):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天枢。

3、小儿哮喘:参考前面。

谨慎贴敷:发热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皮肤过敏患者、接触性皮炎者;孕妇;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三伏灸之精髓——龙虎灸,作用于督脉的艾灸!

三伏灸之精髓——龙虎灸,作用于督脉的艾灸!

三伏灸之精髓——龙虎灸,作用于督脉的艾灸!略懂医学的人都知道,脊柱部位是督脉循行线路,督脉若不通畅,则脊柱失稳,必然出现脊柱关节变移错动、形体歪斜不正。

脊柱为督脉从肾贯脊之所,若脊柱歪斜,督脉必然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不通,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内外、上下、前后、左右、脏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功能。

追本溯源,督脉的不通是关键,而脊柱关节错动歪斜、偏离正常解剖位置又是督脉不通,导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衡的因素。

史书记载,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人之所以通体能温,由于阳气;人之所以有活力,由于阳气;五官五脏之所以变化无穷,亦无不由于阳气,可见督脉所督之阳气对生命具有决定意义。

阳气过于亢盛,则多见肝热的表现,肝气亢则横逆犯脾,导致脾的运化失调,水湿停滞而加重了脾湿。

阳气不升,则脾不健运,亦可加重脾湿。

龙虎灸作用于人体督脉龙虎灸是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在长蛇灸的基础上,搭配龙虎灸粉,融合生姜与艾灸的能量,作用于人体督脉的一种灸疗技术。

龙虎灸是在人体督脉上作用的,能够督全身之阳气,驱寒祛湿,温经通络,有效调理人体亚健康,提高免疫力。

三伏天做艾灸,可以称为三伏灸,可以是艾条灸、艾盒灸、隔姜灸等,三伏灸不同于简单的艾灸,而是在道家乾坤灸的基础上,融合龙虎灸、古方理疗、秘制陈艾、刮痧等五位于一体的三伏灸特色技术项目。

依据冬病夏治原理,通过伏前灸与伏中灸调理,有效调节肩颈腰腿痛、风湿关节痛、头痛失眠、痛经、脾胃失和等问题。

督脉与任脉一阴一阳,一背一腹,相互衔接,如环无端。

督脉不通,任脉不降,不利于人体阴精的敛藏,对于阴虚之人也无益处。

打通督脉对于百病的治疗效果会加倍,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机,也是打通督脉最佳的时机。

历年来的三伏灸都深得大家的喜爱,很多养生馆或美容院到了三伏灸时节都忙不过来,有的顾客甚至都需要提前几天预约。

关于三伏灸方面的知识,如果您有自己的见解,可直接留言互动,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三伏灸方面的知识,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关注了我们的头条号以后,您就可以每天收到关于三伏灸方面的知识哦!。

三伏天艾灸灸哪里

三伏天艾灸灸哪里

三伏天艾灸灸哪里文章目录*一、三伏天艾灸灸哪里*二、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三、三伏天什么人不能艾灸三伏天艾灸灸哪里1、三伏天艾灸灸哪里1.1、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1.2、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

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

2、三伏天艾灸的功效2.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2.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3、三伏天如何艾灸要视体质而定3.1、阴虚质大多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冬寒易过,夏热难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

阴虚艾灸:三阴交太溪穴然谷穴3.2、阳虚质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不易患病,一经患病,多为急性病、暴发病;运动量也要大一些,让体内积蓄的阳气尽快散发出去。

阳虚艾灸:大椎穴命门穴关元穴3.3、气郁质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黄或苍暗;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动,或忧郁寡欢;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红苔白,脉弦;平时应常去旅游,以使心胸愉快,从而排除多愁善感的抑郁状态。

气郁艾灸: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1、三伏天艾灸时需要注意保暖三伏天进行艾灸的时候要注意身体保暖,尽管三伏天天气很炎热,但是艾灸的时候仍然要避免着凉,特别是要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的情况下避免穿堂风吹。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中医艾灸是用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凝聚了中医数千年智慧的艾灸根据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也应有所侧重。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儿童期:艾灸身柱穴艾灸用于小儿保健起源较早,古代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

小儿艾灸保健方法简单易行,没有任何副作用,绿色安全既能防病治病,又能提高小儿免疫功能。

身柱穴小儿保健灸的主穴,属督脉,通于脑髓,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的功效。

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

灸身柱穴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肺结核、哮喘、惊风、发育不良等,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

身柱穴也是小儿三伏灸的要穴。

一般每次灸10至15分钟,开始可间日1次,以后可每周灸2-3次,可使儿童不易患病,身体健康。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青少年期:艾灸风门穴、三阴交、肺俞17岁左右灸风门穴,以预防呼吸疾病的发生,提高体质;24岁左右,灸三阴交,以避免生殖系疾患,增强生殖能力;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

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30-50岁:艾灸足三里30~50岁灸“足三里”增强脾胃功能,预防一切疾病。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

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

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三伏灸之:艾灸规则

三伏灸之:艾灸规则

三伏灸之:艾灸规则《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意思是:男女老少,寒热虚实都适合适合艾灸。

但是最适合艾灸的还是虚寒之证,实热之症要谨慎。

如果:我们舌头偏瘦、色红、舌苔干、有裂痕;脾气大、心神不宁、话多、喜动、眼干、大便干结、月经鲜红.....;这样的艾友取穴要少,偏重肚脐以下的穴位,艾灸时间要短,更应该做隔姜灸,同时配合推腹,拍打脚心的方法。

甚至先做一段时间的推腹以后,再艾灸,这样反而效果好。

一,艾灸时间及三伏天艾灸时间a,一年365天都可以艾灸;b,早上太阳刚出来艾灸最好!艾灸主生发,这时艾灸顺天时,帮助人体阳气生发。

也正因为如此,不提倡长期晚上艾灸。

一天之中:早上最好,上午好,下午可以,晚上只能将就。

晚上艾灸,可以加灸滋阴的穴位三阴交,多吃滋阴的食物,如果有时间用手拍打脚心左右各100个。

一天中,我们还可以分几个时间段做艾灸:早上起来艾灸2个穴位,下午有时间又可以灸另外几个穴位,晚上灸剩下的穴位。

c,今年三伏天,7月17号,27号,8月16号,这3天一定要艾灸定喘穴、肺俞穴、膏肓穴,特别是“肺”不好的艾友,隔姜灸每次每穴左右各3壮,其它时间,根据我们自身需要而取穴,做治疗性艾灸或者保健灸。

点击蓝色字体进入穴位。

明天的文章专门讲三伏灸怎样取穴。

二,艾灸时可以吹空调、电扇吗?做不做艾灸,空调、电扇都不能对着身体吹。

艾灸时,电扇可以对着墙壁、地面吹,只要风在房间里形成些微的对流就行;也可以把电扇对着窗户、大门外面吹,在形成对流的同时,还可以把艾烟排出去。

艾灸时最好不要开空调!但是我们可以在艾灸之前先把空调打开,把房间的温度降下来,再艾灸!如果条件允许,艾灸之前,先把客厅和卧室的空调都打开,等房间温度降下来后,关掉卧室空调,在卧室里做艾灸。

三,封穴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意识是:艾灸后要防风寒,不要大喜大悲大怒,少房事,千万不要吃生冷食物,清淡饮食最好。

三伏灸常用穴位定位

三伏灸常用穴位定位

三伏灸常用穴位定位1。

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2.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3。

水道(ST28)【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4。

归来(ST29)【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5.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6.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7.三阴交(SP6)【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8。

大杼(BLll)八会穴之骨会【定位】第l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9。

风门(BLl2)【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

10.肺俞(BLl3)肺之背俞穴【定位】第3胸稚棘突下,旁开1。

5寸。

11。

心俞(BLl5)心之背俞穴【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2.膈俞(BLl7)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

旁开l。

5寸.13.肝俞(BLl8)肝之背俞穴【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14.脾俞(BL20)脾之背俞穴【定位】第1l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

15.胃俞(BL21)胄之背俞穴【定位】第l2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6。

肾俞(BL23)肾之背俞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7.大肠俞(BL25)大肠之背俞穴【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l。

5寸.18。

膀胱俞(BL28)膀胱之背俞穴【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

5寸,约平第2骶后孔。

19.次髎(BL32)【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20。

膏肓(BL43)【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21.志室(BL52)【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22.肩井(GB21)【定位】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23。

腰阳关(DU3)【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24.命门(DU4)【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伏天艾灸哪些部位最好

三伏天艾灸哪些部位最好

三伏天艾灸哪些部位最好三伏天艾灸哪些部位1、中脘穴中脘穴位于剑突和肚脐连线的中点,艾灸中脘穴具有良好的温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三伏天气温较高,患者可能会因过食寒凉的食物而引起胃痛、恶寒、食欲减退等症状,此时艾灸中脘穴,可以有效缓解上述不适症状。

2、关元穴关元穴是任脉经上比较重要的腧穴,在脐下三寸,正中线上,艾灸关元穴具有补肾、壮阳固元、温中散寒、健脾胃、滋阴养血等作用,在三伏天进行此穴位的艾灸,对阳气虚、体质虚弱、畏冷困乏、腹泻、早泄等症状均有预防和改善功效。

3、神阙穴三伏天比较炎热,人体消化系统作用会受到一定限制,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神阙穴可以刺激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另外,人体内的阳气在三伏天内是比较旺盛的,在此时进行艾灸神阙穴可以较好地增强体质,尤其体质虚弱或者肾气不足、阳气不足的患者适当进行艾灸能显著改善不适症状,明显提高身体素质。

三伏天吃什么最健康速看一般来说,三伏可以吃清热解暑、祛湿的食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还可以吃高蛋白的食物,具体如下:1、清热解暑、祛湿的食物:如黄瓜、苦瓜、丝瓜、冬瓜和薏米等,吃这些食物有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还有利于清热解暑和祛火。

2、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胡萝卜、西红柿、黄瓜、油麦菜等,这些食物具有健脾养胃的益处。

3、高蛋白食物:如鸡肉、鱼肉、瘦肉、牛肉、鸡蛋、牛奶等,吃这些高蛋白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如伤口愈合、蚊虫叮咬消肿等。

三伏可以吃的食物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三伏天炎热且易出汗,建议尽量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尽量避免油炸食物、烧烤、啤酒、饮料和其他高糖的食物。

三伏天用什么泡脚去湿气关爱老年人三伏天可以用生姜、花椒、艾叶泡脚去湿气。

1、生姜:三伏天可以在泡脚水里放入生姜,从中医的角度,生姜性温,归脾、肺、胃经,生姜还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化咳止痰的功效,生姜放入热水中泡脚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去除体内的寒气和湿气。

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

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

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此外,根据临床辨证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大椎、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穴也有选用
定喘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等.治疗时还应配其他穴位.
中府穴位置:1、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

2、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直推三条肋骨处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间隙)。

3、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②肩背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