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

合集下载

三伏灸最佳时间表2023(完整版)

三伏灸最佳时间表2023(完整版)

三伏灸最佳时间表2023(完整版)三伏灸最佳时间表20231、伏前预热灸时间: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仅供参考)2、初伏灸时间:2023年7月21日-2023年7月30日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仅供参考)3、中伏灸时间:2023年7月31日-2023年8月9日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仅供参考)4、末伏灸时间: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仅供参考)5、伏后加强灸时间:2023年8月20日-2023年9月1日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仅供参考)三伏天养生要注意哪些1、饮食要清淡少生冷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

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

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2、流汗、拔火罐三伏天排毒尤其适合那些具有明显湿热症状的人,主要表现为有严重的痤疮、舌苔厚腻等。

对于排毒方式,夏季排汗就是非常重要的排毒方式之一,此外还可推荐拔火罐、刮痧以及以特殊手法的针灸。

三伏天,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暑湿之邪,流汗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排毒。

3、适当运动夏季适当进行活动有利于身体气血运行,保持健康的体魄。

但也因为夏季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氧耗量大,运动时最好要控制好强度,不宜大汗淋漓,以防上疾病的产生。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2023年三伏天从2023年7月11日开始。

三伏天是中国夏季最热的时期,通常从夏至开始,持续约20天,直到立秋结束。

三伏天的名称源于中国的历法,是根据夏至日的位置确定的。

夏至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夏季最热的时候,这个时候阳光最为猛烈,地表温度可达到40 ℃以上。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参考穴位(六次天灸,各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慢支炎、肺气肿、咳嗽:
(一)天突穴、大椎穴、身柱、肺俞穴、丰隆。

(二)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足三里、膏肓。

(三)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

六次天灸,三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2、过敏性鼻炎:
(一)百劳穴、肺俞穴、膏肓;
(二)大椎穴、风门、脾俞;
(三)大杼穴、肺俞穴、肾俞、足三里
3、易感冒(预防感冒):
(一)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

(二)定喘穴、膏肓、命门。

(三)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肠道炎:
(一)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

(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虚寒性便秘:神阙、足三里、气海、天枢。

三、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
(一)内关、心俞、大椎。

(二)郄门、巨阙、脾俞。

(三)心俞、胃俞、足三里。

2、高血压:神阙、内关、肝俞、太溪、涌泉。

四、骨关节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大椎、肾俞
2、颈椎病:华佗夹脊阿是穴
3、腰椎病: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五、儿科病:
1、遗尿: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命门。

2、小儿疳积、食积(消化不良):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天枢。

3、小儿哮喘:参考前面。

谨慎贴敷:发热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皮肤过敏患者、接触性皮炎者;孕妇;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三伏天的艾灸做多少次数

三伏天的艾灸做多少次数

三伏天的艾灸做多少次数三伏天的艾灸次数三伏天艾灸,一般情况下,每天可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度。

日中是人精气神最旺的时候,能战胜病邪。

因此这也是一天中最适合艾灸的时间,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

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通过艾灸调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就如同夏季三伏天做艾灸一样,补益的效果最佳。

不过中医也指出,艾灸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调理的症状的不同而定。

比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做;调理心脏功能,养心的话最好在中午11—1点做。

古人养生艾灸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顺应自然规律,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三伏天艾灸适合儿童吗适合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的功能还不够健全,称之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历代医家对儿童保健都根据这一生理特点提出了许多保健方法,其中之一为艾灸。

对儿童实施艾灸疗法,可起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儿童因为身体防御功能较差而容易感染生病,并主要以与肺、脾、肾有关的疾病居多,所以小孩可以三伏天艾灸的。

三伏灸有哪些好处解暑,祛湿,祛寒,降火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

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

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

”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才是有效治疗,才能根治。

而不是一味的降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

寒邪不祛,炎症不愈。

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什么是三伏灸?三伏灸的4大误区

什么是三伏灸?三伏灸的4大误区

什么是三伏灸?三伏灸的4大误区*导读:随着人们对冬病夏治、未病先防和已病即治的了解,预防亚健康的治疗观念深入人心,参加三伏灸治疗的人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不可避免的是许多人只是盲目跟风,甚至对三伏灸还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

*什么是三伏灸?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今年7月14日(初伏)、7月24日(中伏)、8月4日(中伏加强)、8月14日(末伏)是三伏灸的最佳治疗时间。

*三伏灸的4大误区:*误区1:贴越久效果越好林女士肾虚、怕冷,颈椎、腰椎酸痛。

初伏当天,她在市中医院针灸科进行三伏灸治疗,颈、腰、腿上共贴了6个药饼。

我觉得药很珍贵,就多贴了一会。

待她把药取下,皮肤通红,起水泡,碰到水就疼。

医生一检查,是药物贴敷时间过长引起的。

专家说,有的患者认为,贴的时间越久效果越好,甚至贴一整天。

他指出,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大部分人4小时就会起泡,如果水泡没好,就不能进行下一伏的治疗。

有些病人觉得药物贴一次很浪费,不舍得扔。

然而重复使用对身体是一种伤害,不但没有效果,有的还会出现过敏症状。

专家提醒,因初伏水泡没好,而不能进行中伏治疗的病人可在8月3日(小三伏)加贴。

他还说,其实贴药处的发红或起泡,是药饼起作用的结果,大家不需要太担心。

至于疤痕,随着时间会逐渐褪色,最后消失。

另外,贴药后三四天内,最好不要吃鱼虾蟹和辛辣食物。

洗澡时,也不要用力搓贴药部位,冲水就好,空调温度也不宜开太低。

*误区2:药物用得*越多越好陈先生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来医院接受三伏灸治疗。

医生给他背上和腹部的穴位贴好药饼后,陈先生觉得药物太少,要求每处穴位都贴。

医生解释半天,陈先生才勉强接受,充满怀疑地离开了。

三伏灸的作用

三伏灸的作用

三伏灸的作用1、经络的调节作用,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

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2、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3、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3、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

(另外,在冬季还有三九灸,同样是利用全年最冷的时段,灸治疾病)为什么要三伏灸1、冬病夏治中国有一句传统俗语叫“冬病夏治”,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的时候气候炎热,此时身体内的阳气大盛,如果此时使用特制艾草对穴位进行局部热刺激,可以扶阳驱寒、去除冬病,例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等疾病。

2、消暑排湿艾叶是温热型药材,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艾灸可以将身体里面淤积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同时清除人在夏季身体苦夏不耐的暑热,故此有消暑排湿的养生作用。

3、提高身体免疫力三伏天艾灸是中国传统项目之一,可以帮助身体化瘀,使淤堵的经脉重新畅通起来,还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身体免疫能力开始减退的老人来说,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4、温阳补肾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身体阳气大盛,艾灸可以增强体质,帮助体质不佳的人群养护身体,特别是阳气、肾气不足的人群来说,效果更是直接,可以温阳补肾。

5、改善食欲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因为苦夏难捱,所以,很多人在三伏天都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出现,艾灸可以刺激身体穴位,通过穴位刺激能够加强身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三伏天怎么艾灸比较好(具体方法)

三伏天怎么艾灸比较好(具体方法)

三伏天怎么艾灸比较好(具体方法)三伏天怎么艾灸比较好?通过艾灸腹部的3个穴位温补肾阳,可以让你告别这些难题。

关元穴找穴:关元穴在肚脐正中线下4指,也就是3寸的位置。

艾灸关元穴可温养全身的阳气,如果您存在脾胃病,可以艾灸关元穴。

中脘穴找穴:两个肋弓交汇处到肚脐的连线的中点就是中脘穴。

中脘穴可以调理与脾胃相关的疾病,比如说胃疼、肚子胀、胃怕凉、呕吐、恶心等。

天枢穴找穴:肚脐旁开两拇指的位置是天枢穴,左右各一。

天枢穴可以缓解腹泻等问题。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与功效三伏灸艾灸一般指三伏灸,有消暑排湿、健脾胃、温补肾阳等好处与功效。

三伏灸是一种在三伏天进行治疗的方法,一般是在每个伏的第一天进行治疗,它是中医实践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外治法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灸的好处与功效具体分析如下:一、消暑排湿:三伏灸可以将淤积在身体里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对于各类炎症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同时清除人在夏季的暑热,因此有消暑排湿的养生作用。

二、健脾胃:部分脾胃虚弱者,容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如果合理的使用三伏灸,有着很好的健脾和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功效。

三、温补肾阳: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身体阳气大盛,三伏灸可以增强体质,帮助体质不佳的人提高抵抗力,尤其适用于阳气不足、肾气不足的人群,效果更是直接,可以温阳补肾,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把这些都给搞清楚了以后,那么三伏天时间表就比较容易看明白了。

其中头伏是2023年7月11(庚午日)-2023年7月20日;中伏则是2023年7月21日(庚辰日)-2023年8月9日(8月8日立秋节气);末伏是2023年8月10日(庚子日)-2023年8月19日(8月23日处暑节气)。

再根据古人传下来的农谚“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其中在三伏中一般中伏是最热的一段时间,因此在7月21日到8月9日这段时间往往是最热的。

并且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中伏有20天,相当于是加长版的了,也就意味着酷热天气也要加倍了。

三伏灸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三伏灸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三伏灸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三伏灸的好处
1、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注意事项
1、提前问诊再贴天灸
三伏灸的禁忌
患咳喘但是伴有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疗,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或者阳盛,或者阴虚,总之体内都存着不少的“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皮肤娇嫩或有破损,以及少数极易过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三伏灸”又称“发泡灸”,药物贴敷之后会使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肤正常的也要细心护理,否则容易引起局部感染。所有“三伏灸”虽然对小儿支气管炎、免疫力低引起的感冒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两岁以下的小儿由于皮肤娇嫩,为了您的孩子,还是“忍痛”放弃吧。
1.三伏天艾灸有哪些作用
2.艾灸夏季养生注意事项有哪些
3.三伏天艾灸有什么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4.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

三伏灸注意事项

三伏灸注意事项

三伏灸注意事项1、解暑,祛湿,祛寒,降火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

”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寒邪不祛,炎症不愈。

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2、无论天气多么寒冷,身心却是杨开第极其。

艾灸可以蓄积元气阳气。

总之,元气充裕的整体表现就是:夏不怕热,不讨厌吹冷风、喝冷饮之类。

冬不怕炎热,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炎压力、打击力弱,这也就是真正意义的身心健康特征。

这种感觉就是其他任何化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体会至的。

所以说道,和古大德医家常用“奇妙”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促进作用。

3、三伏天艾灸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

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4、延年益寿。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实乃一身之支配,真气壮则人弱,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活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

”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就是生命之本,就是身心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5、修心养性的收效时机。

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智慧越来越多。

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三伏灸的时间存有严苛规定,即为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就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和古医书有载,伏日必就是庚,庚属金,与肺吻合,祖国医学指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明确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防治冬天疾病的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疲惫极易哮喘者等都属肺经范围的疾病。

中药敷贴后4~6小时,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盖患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 保健疗法,属于天灸疗法的一种。它的原理就是 我国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这种疗法是通 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 也相对充沛的时机,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 应穴位贴上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使药 性易于深达脏腑,通过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充 分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敷贴期间,应远离空调,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 品。 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 可,贴药10小时内不能冲冷水澡。 4、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 5、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 应,疗效更好。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 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消 退。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请及时到贴敷科室就 医。 8、其他谨遵医嘱。
艾绒
生姜片
好看不好看无所谓,争取姜的两面平整,厚度适中, 给姜片戳洞。
镊子
镊子是要等艾绒著到热了以后,要拿下来的。

点火用。

这个很重要,灭火用的。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贴敷疗程
冬病夏治一般3次为一个疗程,需连续3 年,也就是3个疗程。第一次接受治疗的病人 ,在冬至时再加强一个“三九灸(贴)”疗程 可更增强疗效。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 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 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 果才会更好,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作用原理
•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 、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 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 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 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 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 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 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 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适应对象及相应配方
1、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 取穴 :肺俞、大椎、定喘、百劳、膏肓、脾俞、肾俞, 药物 :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 ,麝香1.5克 ,生姜汁适量。 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等。 取穴: 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 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 3、关节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等。 取穴: 曲池、足三里、外关 阳陵泉、绝骨 药物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儿科疾病:消化不良、厌食、体虚易感冒、哮喘、支气管炎、遗尿、生长发育迟 缓等。 5、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6、调理(治未病):各种体虚、寒症者、免疫力下降者。 如高血压 取穴: 神阕 涌泉 药物 :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穴位回顾
穴位回顾
穴位回顾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
穴位回顾
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穴位回顾
穴位回顾
穴位回顾
穴位回顾
Thank you!
能治百病 :并非能治百病。做“三伏灸”之前 ,一定要提前找医生诊断,看是否适合做。三伏灸 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 疾病,以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三伏灸是广 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主 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 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 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 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 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孕妇 、心脏病患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严重过敏的 人都不适合“三伏灸”的治疗。
禁忌症
1、孕妇; 2、恶性肿瘤患者; 3、强过敏体质者; 4、发烧等热症、痰黄、咯血患者; 5、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6、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 7、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哮喘等)的患者。此 外,2岁以下的小孩因皮肤比较娇嫩,敷贴容易引起 感染也不宜进行敷贴治疗。
误区一:
“三伏灸”认识误区
简介
• 《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 病的发生。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 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 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 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 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 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临床发现,不少咳喘患者除了进行规范的内 科治疗,在三伏天到医院贴了“三伏贴”以后, 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了,症状减轻了,病情 较轻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没发作。儿科医师也从临 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 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贴了“三伏贴”以后, 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吃 点药就容易控制。
方法
以治疗哮喘为例: 传统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三伏灸选取相应 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平 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三伏灸的具体方法是:选取 麻黄、元胡、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等药物按比例研末,用时以姜 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双 侧穴位,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3-6小时 ,儿童给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 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 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 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中药穴位敷贴注意中药敷贴后4—6小时,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 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 大约只有1%—5%左右的人可能会起疱。这是由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充分、 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 。但要注意的是,为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 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 露,避免覆盖患处。
“三伏灸”认识误区
误区二:
灸得越久越好:在现场,不少成年人要求医生 让艾香在姜片上多烧上一阵子。这是不对的。烧得 太久皮肤容易起泡、溃烂。一般艾香烧上5~10分钟 ,让皮肤微红就可以了。真正发挥功效的是后头敷 的“膏药”。
“三伏灸”认识误区
误区三:
赶早不赶晚:其实“三伏灸”要在阳气最旺盛 的时候,就是中午最热的时候效果最好,但一般医 院中午需要休息,所以可以选择上午10:30~11: 30来做“三伏灸”,效果最佳,没必要一股脑儿地 都赶在一大早来做。

时间
• 农历节气“夏至”以后第三庚日为初 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第六或第五庚 日为末伏。 • 本年度 初伏灸7月13日 中伏灸7月23日 加强灸 8月2日 末伏灸8月12日。

选在“三伏”天贴药的原因:“三伏” 是指三个农历节日,此时,人体腠理疏松, 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 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 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灸所用的药物为膏状,使用时 以胶布将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 一次,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有所不同。 药膏所用药物易挥发,及时制作及时贴 药效果最佳。如果自己带回家贴,穴位 定位可能不准。由专业医生选定穴位及 时贴药,效果才有保证。
穴位回顾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 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穴位回顾
定喘穴:位于背部,第七百劳穴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穴位回顾
膏肓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位回顾
脾俞穴: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穴位回顾
肾腧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