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概念题
儿童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儿童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成人心理发展B. 儿童心理发展C. 动物心理发展D. 老年人心理发展答案:B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几个阶段?A. 3个B. 4个C. 5个D. 6个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A. 顺序性B. 平衡性C. 阶段性D. 可逆性答案:D4.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通常分为几个阶段?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B5.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常遵循哪个理论?A.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B.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C.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答案:C二、判断题1. 儿童心理发展是线性的,没有阶段性。
(错误)2. 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成熟的。
(错误)3.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错误)4. 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来形成。
(正确)5. 儿童的创造力在成长过程中是逐渐增强的。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答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婴儿期(0-1.5岁)是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与照顾者的互动来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如果婴儿的基本需求得到了及时和一致的满足,他们将发展出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反之,则可能发展出不信任感。
2. 描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通常发生在7-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这种思考仅限于具体事物和情境。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体积和长度的守恒概念,以及进行分类和序列排序。
四、论述题1. 论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关键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特定的环境刺激或经验对儿童的某些能力或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儿童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儿童的认知发展B. 儿童的情感发展C. 儿童的社会行为D. 成年人的职业规划答案:D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哪个阶段开始能够使用逻辑运算?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3. 儿童在哪个年龄阶段开始形成道德观念?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学龄前期D. 学龄期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A. 能够使用代词“我”B. 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C. 能够进行自我评价D. 能够识别自己的性别答案:B5. 儿童的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A. 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B. 安全型、焦虑型、反抗型C.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D. 安全型、焦虑型、混合型答案:C6. 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埃里克森D. 科尔伯格答案:D7. 儿童在哪个阶段开始能够理解守恒概念?A. 前运算阶段B. 具体运算阶段C. 形式运算阶段D. 感觉运动阶段答案:B8. 儿童的性别认同通常在哪个年龄阶段形成?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学龄前期D. 学龄期答案:C9. 儿童的社交技能发展通常在哪个阶段开始显著?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学龄前期D. 学龄期答案:C10. 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密切?A. 家庭环境B. 学校教育C. 社会文化D. 个人天赋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行为、道德发展、自我意识、创造力、性别认同、依恋类型等方面。
2. 描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都有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阶段测验四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阶段测验四答案阶段测验四题目1概念题01.情绪与移情答,情靖是人们对客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移情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题目2概念题02.情绪理解答:情绪理解一一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靖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题目3概念题03.社会性参照答,社会性参照一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事照.题目4概念题04.情绪调节答,情绪调节一~ 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题目5概念题05.依恋答:依一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f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题目6概念题06.气质答: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奁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差异.题目7概念题07.拟合模型答:拟合模型_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的气质之间的匹配.题目8概念题08.自我认识答:自我认识一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 等问艇的回答.题目9概念题09.自我控制答:自成一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题目10概念题10.性别概念答:性别概念一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题目11简答题01.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影响。
答:与其他情感能力的发展一样,养育行为也同样影响着同情和移情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移倩能力的发展.热情、敏够、善于鼓励孩子、更多表现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父母,往往拥有f 有移情能力,关心他人, 常助他人的孩子.父母除了可以向孩子示范同情心,对他人的关心外,还可以教孩子惹善的重夏品质,当孩子表达不恰当的情够时父母还可以进行干玖而消极的富养方式很容易阻碍早期移情能力的发展.例如:受到身体虐待的与没受虐待的同龄儿童相比,更少唳出对同龄人的关心,他们常常以害怕生汽和身体攻击来回应沮丧,伤心的同伴, 这些儿童的反应模仿了他们父母的行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对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的痛苦不敏感。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一.选择题1.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

《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B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2、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A十九世纪末期。
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 C普莱尔《儿童心理》出……。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C华生用学习理论… C 佛罗伊德提出了… C皮亚杰在瑞士开始…5、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婴儿传记作者是 B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6、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D 高尔顿,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D 华生。
7、“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或者乞丐或盗贼。
”这是 A华生的代表性观点。
8、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出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 C 四个阶段。
9、B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10、D 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11、C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12、B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13、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 A 270 天左右…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A 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14、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 A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
15、分娩过程通常需要经过 B三个明显的阶段。
16、通常有几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即A缺氧、早产和足月低重儿。
17、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A眨眼反射和吮吸反射,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A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18、对新生儿的评估有很多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A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19、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 ----“ C突触”。
儿童心理学概念题

《儿童心理学》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哪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18岁2. 儿童自我认知的重要里程碑是什么?A. 分辨自己和他人的身份B. 理解自己的情绪C. 发展自我概念D. 形成自我评价3. 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是以下哪个?A. 社会文化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认知发展理论D. 统一理论4. 儿童经历疏离情感会对其发展产生哪种影响?A. 促进情绪成熟B. 增加自尊心C. 抑制社交能力D. 降低学习能力5. 儿童面对叛逆期的典型心理特征是什么?A. 渴望独立和自主B. 拒绝与他人互动C. 缺乏责任感D. 情绪波动剧烈二、填空题1. 父母对儿童的积极支持和关心,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这种积极关系被称为______。
2. ______是指儿童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3.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______个阶段。
4. 儿童期的主要心理任务之一是发展______。
5. 儿童期末期,儿童开始形成______,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并说明其特点和重要任务。
2. 请解释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并提供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 儿童期的伴侣关系对于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请阐述这种影响,并提供相应的研究支持。
4. 简要说明儿童面对离婚的心理反应和适当的干预方法。
5. 请以自己的语言解释儿童叛逆期的概念和特点,并提供家庭教育上的适应策略。
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C4. D5. A二、填空题1. 亲子关系2. 理论心理学3. 四4. 自尊心5. 自我评价三、简答题1.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中儿童期和青春期。
早期婴儿期的特点是依赖性强,主要任务是发展依恋关系;幼儿期的特点是逐渐独立,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概念和语言能力;学龄前期的特点是逐渐表现出逻辑思维,主要任务是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中儿童期的特点是逐渐获得独立性,主要任务是培养学业和兴趣爱好;青春期的特点是情绪波动和身体变化,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和适应社会变化。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童⼼理学复习资料⼉童⼼理学复习资料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条件:⼉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母亲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母亲1-3岁⾃主对羞愧危机:获得⾃主感,克服⾃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的事情⾃⼰做。
社会化代理⼈:⽗母亲。
3-6岁主动对内疚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的失败给与保护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家⼈。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化)之间的⼏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童个体本⾝发⽣交互作⽤,这种作⽤结果导致⼉童不同的发展⽔平。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态学理论由⾥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见下图。
⽣态圈微观系统处于中⼼点,是指⼉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童⾃⼰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信息,属于⼀种相对封闭的⾃为系统。
其⾏为带有很强的个体⾊彩,这就是他们的⽣理能⼒、⽓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理⾏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相对于微观系统它的交互作⽤范围更⼤⼀些,包括伙伴、⽗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
⼉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共同作⽤的结果,⼉童和⼤⼈以及伙伴⼀样都是主动的,直到建⽴⼀种氛围和价值的平衡。
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要素,是⼉童⾮即时性的环境。
正式组织,如⽗母的⼯作室、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
⾮正式的组织,如⽗母的社会⽹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
这些系统提供了⼉童发展的制约和⽀持。
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
由于个⼈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童的⽐率在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
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
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
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
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
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
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
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