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社会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资源是指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备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条件和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

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资源配置影响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模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以中国为例,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资源主要关注农村和传统产业,导致资源投入不均衡,经济结构偏重于传统制造业和基础产业。

随着资源配置的逐渐优化和调整,中国经济转向以创新、科技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资源配置决定经济效益资源的配置方式直接决定了经济效益的高低。

在一个社会资源紧缺的地区,如果能够恰当地配置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就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资源配置不仅要合理,还要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资源配置影响社会公平与协调发展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进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资源配置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也要注重社会公平与协调发展。

在资源配置中,应优先考虑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基础教育、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普惠性资源配置水平,以实现社会公平与协调发展。

四、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资源通常分布不均,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

通过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五、资源配置影响可持续发展资源的配置也对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资源的提供与利用上,还体现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包括农田、草地、林地、工业用地等,直接或间接地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

以农田为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田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良好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能够为农业提供充足的耕地面积和优质的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农田的开发利用还能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其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工业用地的开发利用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和经营的场所,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程。

此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相互促进、相互促长。

同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环境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生态保护产生冲击。

此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还会带来土地利用权益分配问题、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等社会问题。

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未来的可继续发展。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

首先,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好耕地、生态用地等重要土地资源,控制土地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土地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土地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土地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摘要: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在现有的土地制度背景下,土地可以作为经济增长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决策的工具。

因此,研究土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可为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土地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提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具体举措,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优化策略1土地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1.1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土地资源在人类几千年的生存、生产和生活中,土地资源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土地资源的应用能够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基础生产与建设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有规划、有方向、有节制地进行,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实现土地资源对区域人口、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民生建设、区域土地资源应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养育系统和养育功能。

一切生物都来源于沃土,土地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如果一个区域的土地资源较为匮乏,那么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高速的增长与腾飞,反之,如果一个区域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那么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在土地资源的影响下实现高效的建设与科学的开发和利用。

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进程中,肥沃的土地资源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优质的环境,且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经济收入,进而带动当地的民生建设水平提升与发展,实现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

同时,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化发展中还具有一定的承载功能。

如,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建设中、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建设中、在水利电力系统的发展与建设中,都需要给予土地资源来完成后续工作的开展。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保障效能。

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成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该关系在实践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发展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供应是有限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供应面临压力,土地的稀缺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 土地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基础,农地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规划农地的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

此外,合理的农地利用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2. 土地资源利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推动城市化进程,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但是,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3. 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产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能够为产业经济提供稳定而可靠的支撑。

三、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下所述:1. 土地资源浪费与过度开发目前,许多地区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包括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等。

这些现象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具有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从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浅析。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状况决定了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如果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农业、畜牧、林业等生产活动,而且产业发展速度也会相对迅速。

相反,如果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较为贫乏,产业的发展速度就相对较慢。

因此,土地资源的状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提供生产和经济基础土地对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贡献是提供生产和经济基础。

农业、工业、商业等生产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而不同产业的资源需求不同,比如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等。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提供生态服务土地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之一,积极参与了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物质循环,在经济发展中也有着相当的贡献。

首先,土地作为碳汇和水源地,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等重要作用。

其次,土地还可以为居民提供风景旅游、健康运动等生态服务,这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3、提供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土地还具有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对土地利用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

同时,土地在人们的审美分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土地通过文化、美学等方面间接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发展不应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是要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结论: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基石,具有多重价值。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土地利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土地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城市作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聚集地,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设住宅、工业区、商业中心等基础设施。

充足的土地资源可以提供足够的场所,吸引企业和人才到城市发展。

当土地资源短缺时,城市的经济活力会受到限制,发展潜力也难以释放。

其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降低城市建设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

同时,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和布局,可以提高城市功能的互补性,形成产业链条和经济集聚效应。

例如,在商业中心周边建设住宅区,可以方便居民就近购物和工作,提高城市的居住和商业环境。

然而,土地利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和城市扩张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其次,土地开发可能引发土地争夺和资源冲突。

由于土地稀缺,不同利益方之间可能产生争夺和冲突,而这些争夺和冲突可能影响城市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统一、透明、公平的土地使用权,防止不合理开发和浪费。

其次,推动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影响。

再次,注重生态保护和协调发展。

将生态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整体考虑,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好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最后,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政府要加强土地管理的监督和执行力度,防止不合规的土地利用行为。

同时,市民也应该增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土地管理和利用的过程,共同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引言1.1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是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还是服务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

土地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承载体,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着经济增长。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土地资源的利用也直接关系着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适合不同的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和利用土地资源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的供给变得愈发紧张,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

在资源有限且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的展开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资源配置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城乡发展,提升经济整体效益。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

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在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国土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利用国家土地资源,统筹安排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空间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它涉及到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土空间规划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分配,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利用。

例如,可以将农业用地与工业用地相互错位布局,实现农业和工业的互补发展;可以将城市扩张的方向引导到资源丰富的地区,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

国土空间规划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协调。

例如,可以在城市周边规划农业保护区,保护农田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可以在城市中心规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这样的规划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另外,国土空间规划还能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国土空间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例如,可以规划建设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规划建设绿道和公园,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和生态体验。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此外,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国土空间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策略,推动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

例如,可以在东部沿海地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可以在中西部地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950~ 2000) 。
表 2 中国 城市化率和世界城市化率 % Tab. 2 Urbanization rate of China and World
年度
世界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差距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表 1 1950~ 2000 年中国城市化 水平 Tab. 1 Urbanization level of China ( 1950~ 2000)
年度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总人口/ 亿人 5. 52 6. 15 6. 62 7. 25 8. 30 9. 24 9. 87 10. 59 11. 43 12. 11 12. 95
科学地评价自然资源是制定地区发 展规划的一 项 不可缺少的工 作, 近 年来许 多学 者对 区域 资源 优势 的
第6期
张 颖: 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
! 95 !
评价方法作了很多探讨。黄胜利( 2001) 从自 然资源 的 数量、质量、开发 条件 等方面 着手, 运 用满 意度 ∃ 及 多 因子综合评价法 则, 评 价区域 资源 的总 体优 势。一 个 地区的自然资 源优 势程度, 可以 用资 源的 满意 程度 来 表达, 如果某项资源的优势 程度为最大, 那 么人们对 该 项自然资源感到 最满意。 由此 可以 定义: 如果 资源 的 某项指标属性居全国 平均水 平 ( Ka ) , 其满意度 Q ( a ) = 0. 6, 如果资源的某项指标属性居全 国第一( Kb) , 则 其满意度 Q ( b) = 1. 0[ 9] 。我 们根据江 西、江 苏两省 土 地资源满意度来具体评价各自的土地资源优势( 表 3) 。
的产业, 自然资 源的 赋存状 况和 自然 条件 的优 劣是 影 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但我国经济 建设与地区 发
展中一个重要特征 是经济 重心 与资 源重 心显 著错 位, 即存在区域资 源禀 赋与经 济发 展的 悖论, 如陕 西省 地 处中国西部, 是资源大省、科 技大省, 却是 经济穷省, 其 根本原因就是资源配置失当; 而江苏省 地处中国东 部, 属于能源、原材料贫乏的省 份, 特别是人 均拥有耕地 等 指标远远低于其 他省 份, 但 却是 经济强 省。所 以要 充 分应用自然资 源评 价的成 果, 将 资源 优势 转化 为产 业 优势, 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换器。由于土地 资源 数量 有限, 与土 地需 求之 间存 在 差距, 客观上产生土地资源 在部门间、用 途间的合理 分 配问题, 这是 土地 资源 配置 的核 心内容。 我国 土地 资 源短缺, 农业 用 地供 给 极端 缺 乏弹 性, 土 地资 源 在 土 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中是 最小构成 因子 , 却成为 国 民经济发展的 最大 限制 因素 , 存在 木桶 效应 的 辩 证关系。
2 土地资源供给约束
2. 1 耕地不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均土地数量少, 人均土地 0. 78 hm2, 是世 界
平均水平的 33. 6% ; 人均耕地 0. 11 hm2, 是世界平均水 平的 45% 。经济发展、人口 增长 加剧了 中国 土地资 源 利用的矛盾, 土 地资 源短缺 已经 构成 经济 和社 会发 展 的硬性约束[ 5] 。就第 一产 业而 言, 农 业用 地供 给极 端 缺乏弹性, 我国 国民 经济整 体功 能水 平受 制于 土地 资 源这部分的可协 调程 度。而工 业化、城市 化是 社会 经 济发展的必 由 之路, 不 可逾 越, 需要 占 用 一定 数 量 耕 地[ 6] 。据测算( 王万茂, 2002) , 全 国平均每 增加 1 亿 元 GDP 就要减 少 耕地 307 hm2, 全国 城 市化 水 平每 提 高 1% , 则要减少耕地 45 万 hm2。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和工 业化、城市化 的实 现是 以耕 地为 代价的。 就城 市化 而 言, 我国城市化 起步 较晚, 城 市化 率( 城镇 人口 占总 人 口 的 百 分 比 ) 从 1950 年 的 11. 17% 至 2000 年 的 36. 09% , 其间上升了 24. 92 个百分点( 表 1) , 相当于 占 用耕地 1121. 4 万 hm2。 2. 2 实现城市化的耕地保障
根据联合国 有关 专家 提供 的资 料, 把 不同 年份 的 世界城市化率 与中 国的城 市化 率作 对比, 可以 看出 我 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 2) 。霍利斯!钱 纳里在∀发展的 模式: 1950~ 1970#一文 中, 通 过对 101
! 94 !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23 卷
个国家的有关 资料 综合分 析得 出, 常 态发 展过 程中 不 同经济发展水 平上 相应的 标准 城市 化率, 与之 相比 较 我国也处于落后状态[ 7] ( 图 1) 。
第 23 卷 第 6 期 2004 年 12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 23 N o. 6 Dec. 2004
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
张颖
(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 文章在阐述土地资源配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 系的基础上, 分别 从土地资 源供给约束、资源 禀
城镇人口/ 亿人 0. 62 0. 83 1. 31 1. 30 1. 44 1. 60 1. 91 2. 51 3. 02 3. 52 4. 67
城市化率/ % 11. 17 13. 48 19. 75 17. 98 17. 38 17. 34 19. 59 23. 71 26. 41 29. 04 36. 09
资料来源: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等资料整理。
图 1 收入水平与城市化 率
Fig. 1 Income level and urbanization rate 资料来源: 据钱纳里∀发展的模式# , 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 入 分配# 有关数据整理。
通过以上比 较分 析可 以看 出, 从 世界 城市 化进 程 来看, 城市化呈现加速发展 的态势, 我国 城市化进程 与 之差距也 在逐 渐缩小, 但还 相对滞 后, 如 2000 年和 世 界城市化水平还相差 11. 5% 。目前, 我国人均 GDP 在 800 美元左右, 根据标准 城市化 率, 我国 城市 化率应 当 在 60% 左右, 但 2000 年我国实际 城市化 率只有 36% , 落后近 24 个百分点。从耕地保 障角度分 析, 若要提 高 我国 城市 化率至 60% , 则还要 有 1 080 万 hm2 耕地 作 保障。综上所述 可知, 耕地 是制 约区 域经 济发 展的 重 要因素。
1 土地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经济 中的各种资 源( 包括人 力、 物力、财力) 在各种不同的 使用方向之 间的分配。资 源 配置可以分为 2 个层次。较高 的层次是指资 源如何 分 配于不同部门、不同 地区、不同 生产 单位, 其合 理性 反 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 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 的使 用方面。 较低 的 层次 是 指在 资 源分 配 为 既定 的 条 件 下, 一个生产单 位、一 个地 区、一 个部 门如 何组 织并 利 用这些资源, 其合理性反映 于如何有效 利用它们, 使 之 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1] 。文章 所指的资源 配置是较 高 层次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 与社会经济发 展从来都 是 不可分割的。一 定意 义上 说, 两 者只 有阶 段的 先后 之 分, 而无质的差异。有什么样 的资源配置 格局, 也就 具 有什么样的区 域发 展格局, 这一 点已 为世 界经 济发 展 的历史所证明[ 2] 。第 一次 世界 大战 以后, 资本 主义 国 家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 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不协 调的 产物[ 3] 。
国民经济是 由许 多产 业组 成, 资 源是 产业 活动 的 物质条件, 而产 业活 动是资 源转 化为 产品 和劳 务的 转
收稿日期: 2003- 09- 25; 修回日期: 2004- 04- 13 作者简介: 张颖( 1966- ) , 女, 辽宁辽阳 市人, 在读博士, 主要 从事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等研究。zhangyingnau@ 163. co m
3 土地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
3. 1 人均耕地占有量与人均粮食占有量 对于一个地 区的 发展 来说, 自然 资源 禀赋 是一 个
非常重要的因素。评 价地 区的 各类 资源 赋存 状况, 拥 有丰富的各种资源是一种资源优势, 但 也不能否认, 拥 有一种特别富足的资源, 而 其他资源并 不多, 也是一 种 资源优势[ 8] , 例 如, 海 湾地 区的 资源 优势 是石 油资 源。 从世界经济发 展来 看, 在 经济 增长 最初 阶段, 粮食 是 资本 。世界上 许多 经济发 达国 家在 其初 期依 靠耕 地 生产充足的粮食, 为其经济 发展起步提 供了大量资 本。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巴西等 国家拥有 充 足的耕地生产 粮食, 当今农 业己 成为 这些 国家 的重 要 产业, 粮食成为他们的主要 输出产品, 这 些国家成为 当 今世界的主要粮食输出国。而发展中国 家则多为粮 食 输入国。人均耕地对于人均 粮食占有量 有着重大关 联 性。据有关资料 表明, 当今 世界 主要 粮食 出口 国如 美 国、加拿 大 和 澳 大 利 亚 等 国 人 均 粮 食 占 有 量 均 超 过 1 000 kg。美国人均粮食为 1 430 kg, 加拿大为 1 822 kg, 澳大利亚为 1 067 kg。但这 些国 家粮 食作 物单 产并 不 高。分别为 1 470, 1 020, 330 kg/ hm2。究其原因完全在 于上述 国家 人均 占有 耕地 数量 特别 多, 分 别为 0. 97, 1. 79, 3. 20 hm2/ 人, 均 远 远 超 过 世 界平 均 水 平 ( 0. 32 hm2/ 人) 。我国是拥有 12 亿人 口的 大国, 又是 一个 土 地资源 人 均 占 有 量 的 贫 国, 虽 然 粮 食 作 物 单 产 高 达 3 930 kg/ hm2, 分别为上述国家的 2. 67, 3. 85, 11. 91 倍, 可是 我 国 人 均粮 食 量 仅 有 353 kg, 只 为 以 上 3 国 的 24. 9% , 19. 4% 和 33. 1% 。主要 原因 是我 国人 均耕 地 占有量极 少, 仅 有 0. 09 hm2/ 人。 通过 以上 分 析可 知, 在作物单产一 定水 平的前 提下, 人均 耕地 占有 量对 于 解决粮食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2 土地资源评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