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练习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练习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高二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

高二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高二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然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高二学生的文言文功底,下面给出了一些课外文言文练习题,供同学们自行练习。
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题目:临江仙·满地银花如雪山寺横幽径,门临枫水树。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岸,无端更上岸请回答以下问题: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3. 通过对比山寺与河边的景象,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4. “不解藏踪岸,无端更上岸。
”这句词中的“不解”和“无端”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写作。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耳目之欲,有好恶之心也。
故树之美,吾使之然也;杨之修,吾使之然也。
”请你写一篇短文,围绕“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一论述展开。
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例子,进行适当发挥。
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整理出关键词语,并根据关键词语写一篇小作文。
《孟子·告子上》:“凡天之生,物各有所适,……故君子不争.”请你根据以上关键词写一篇小作文,探讨“君子不争”这一观点的含义和价值。
以上为高二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练习,相信你们的语文素养会有所提高,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
加油!。
高二语文练习题

高二语文练习题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天上之水马力巴颜喀拉山上的雪水,来到了屈曲的河床,山地、平原、丘陵和峡谷给了它恢远的气韵,黄土高原赋予它单纯的色彩,一路接纳的径流,增壮了它的声势。
大河的中下游,水色转黄。
一个到过中国北方的人,总会见到黄河的身影,总会听到黄河的涛声,总会嗅到黄河的气息,自己的性情也雄毅起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个古远的声音在激浪里荡响,尽是浩滂之气。
此刻,我位于莱州湾和渤海湾相交的黄河口。
滩涂渍了盐,抓一把黏湿的土,舌尖一舔,咸的!盐生植物耐得盐化环境:碱蓬、盐蒿、白茅、马绊草、罗布麻、野大豆聚成群落,连成的草甸子大得望不断,朝海边铺去,恣意极了。
盐土湿地上,最多的是芦苇,滨海荒洼的原始美,叫它占去大半。
“芦花飘雪迷洲渚”,深秋天气,银白一片,像鹅羽。
黄河口的芦苇没有我们兴凯湖那边长得粗,倒还密实,透不过风似的。
目光却是挡不住的。
我不出声地瞅着,心回到了兴凯湖。
摆动的芦苇,让风弄出一些声音,哗哗哗,如同浪的低吟。
禽鸟喜逐水草,乐享随波飘溢的清香。
天鹅、丹顶鹅、赤麻鸭、绿头鸭、斑嘴鸭、翘鼻麻鸭、东方白鹦,晨光里,晚霞中,或凫或飞,翅膀撩起欢欣的水花。
黄河口的精灵是它们。
跟人类一样,黄河也得靠“食物”维持生命。
这食物就是泥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西北塬峁上的泥沙被它吞下,又远远带走,一气吐到临海的河口。
寻故问典,始知黄河正流屡次改道,才得注入渤海。
史书上说的“黄河六徙”,多经囊为齐地的利津。
我在“黄河入海口”碑前,听一位当地汉子讲,从前黄河就在这儿流到海里,可是河口每年朝渤海东移两公里,越移越远,海滩也逐年扩延。
这是一个传奇。
土地在水下生长,发有成三角洲,“黄河造陆”的异景始为世人注意。
这片冲积平原,我若从云里望下去,应该是扇形的,地理书上讲的“冲积扇”,该是它吧。
海陆变迁的大势,令人一叹,再叹,三叹。
黄土地上的盈余物质覆盖过来,近海的盐渍野滩变了貌,土质沃腴了,田地肥饶了,庄稼不愁长。
高二语文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试题doc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山图,字季寂,义兴义乡人也。
少贫微,佣书自业。
有气干,为吴郡晋陵防郡队主。
宋孝武伐太初,山图豫勋,赐爵关中侯。
泰始初,为殿中将军。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镇军将军张永征薛安都于彭城,山图领二千人迎运至武原,为虏骑所追,合战,多所伤杀。
虏围转急,山图结阵死战,然后突围出,虏披靡不能禁。
众称其勇,呼为“武原将”。
豫章贼张凤,聚众康乐山,断江劫抄。
明帝遣山图讨之。
山图至,先羸兵偃众,遣幢主①庞嗣厚遗凤,要出会聚,听以兵自卫。
凤信之,行至望蔡,山图设伏兵于水侧,击斩凤首,众百余人束首降。
元徽三年,迁步兵校尉,加建武将军。
盗发桓温冢,大获宝物。
客窃取以遗山图,山图不受,簿以还官。
太祖辅政,山图密启曰:“沈攸之久有异图,公宜深为之备。
”太祖笑而纳之。
攸之事起,世祖为西讨都督,启山图为军副。
世祖留据盆城,众议以盆城城小难固,不如还都。
山图曰:“今据中流,为四方势援,大众致力,川岳可为城隍小事,不足难也。
”世祖使参军刘皆、陈渊委山图以处分事。
山图断取行旅船板,以造楼橹,立水栅,旬日皆办。
世祖甚嘉之。
攸之既败,世祖谓山图曰:“周公前言,可谓明于见事矣。
”世祖践阼,迁竟陵王镇北司马,以盆城之旧,出入殿省,甚见亲信。
山图于新林立墅舍,晨夜往还。
上谓之曰:“卿罢万人都督,而轻行郊外。
自今往墅,可以仗身自随,以备不虞。
”及疾,上手敕参问,遣医给药。
永明元年,卒,年六十四。
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
(节选自《南齐书·周山图传》)【注】①幢主,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武官。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B.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C.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D.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中侯,一种始自曹魏建安年间的爵位称号,侯是封建时代等级最高的爵位。
高二语文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撒在乡野的草籽张复林麻雀,这些上天随意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它们在乡村热烈而盛大地生长和繁衍。
麦熟季节,麻雀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掠而来。
多的时候,黑压压一片,像一大块浓重的乌云,铺天盖地,布满了天空,大地仿佛被压低了许多。
无数的麻雀同时发出呼呼的啸声,啸声闷雷般滚过长空,犹如千万匹野马在嘶鸣奔突,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
那时,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地和麦地之上的天空都是属于麻雀的,成为麻雀展示和演奏的大舞台。
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大地上仰望,或者聆听,这些天地间神秘的舞者。
农历的五月,麻雀俨然江南乡野的主宰。
田野上,阳光明媚,夏麦金黄,风吹麦浪翻滚。
麻雀扑扇着轻盈的翅膀,牢牢挂在不断倾覆又不断扬起的麦株之上;或者箭矢般弹射出去,麦穗上绿色的麦蚜虫和背部有红色斑点的麦蜘蛛,瞬间成为它们的美食。
一旦填饱肚子,便开始了游戏表演的时候。
它们或排成一个不够规则的方阵,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迈着方步,在地垄间行进;或成群结队飞掠起来,方阵变换成椭圆,有时则是长方的形状,在田野上空做一番优雅的逡巡,盘旋。
以徐徐飞翔的姿势和唧唧有声的热切叫唤,麻雀不断唤起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渴望,成为孩子们快乐乡村生活的最初引领者。
借着密集的麦株掩护,孩子们藏身麦地深处,他们头戴自编的草帽,把自己巧妙伪装起来,悄无声息的向麻雀靠近,愈到跟前愈加小心,前面的竖起食指在嘴角做出噤声的手势,后面的就近趴在地垄上,一个紧挨一个,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痴痴地观望。
有时候,领头的一声唿哨,孩子们呼啦一声,一跃而起,恶作剧地追逐,或者奔跑,惊起的麻雀像硕大的雨点,斜着灰色的身子流星般迅疾从这一垄坠向那一垄。
一阵得意的坏笑之后,孩子们又蹑手蹑脚向麻雀靠近,看看都伸手可及了,聪明的麻雀会立即蹿起,另找一处安全地方坠下,把孩子们引向更远处的另一片麦地。
看看快到麦地尽头,麻雀会腾地展翅飞高,再折身从孩子们头顶飞回来,一面集体啸叫着,就像另一拨不惧挑衅的孩童。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做好每一道练习题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一)我第一次见到波德纳夫是在服兵役的时候。
当时我是中士,他是少尉。
他虽是官,我是兵,但却不归他统管。
在行军中他常和我攀谈,口口声声称我为“先生”,以表示出他并不把我当成一个真正的军人。
“我们需要的是一支充满尚武精神,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杜邦先生。
” 他边说边瞥着我的旧式军服。
他根本不重视修筑工事。
有一天,当我们准备在演兵场挖一条战壕时,他就对我谈起了他的看法。
我们刚一编好组,他就下令休息,自己点燃一支香烟。
“我们所需要的,”他边向我走来边说,“不是一支挖泥掘土的军队,而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我国人口太多,吃饭都成问题,再说将来也不会有战争了,德国皇帝是迷信和平的。
”然后他便吹哨集合回营,因为他要乘 10点 52 分的特别快车到巴黎去休假。
我第二次碰见波德纳夫是在发布战争动员令的第四天,现在他已升为中尉。
他走过来把我拉到一旁:“杜邦先生,您来了,战争总算盼来了,我们早就做好准备工作了,德国人从俄国、英国和我们这里是捞不到什么的,比利时已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不是先知,可我想私下向您透露一句:不出半年,杜邦先生,您就会看到奇迹!”首先令人不解的是,我以中士的身分随团开赴前线了,而他却仍然留在后方。
我第三次遇见他,是在一个村口,我们正在仓惶撤退,他的样子十分狼狈。
我特意装出一副很随便的样子同他说话。
“喂,中尉,该不该转移呢?”“应该转移,”他说,眼睛里流露出惶恐不安的神情,“我们总算和这些匪徒拉开了一段距离。
”他凑到我跟前说:“你知道吗?现在我已是团部运输队队长了。
” 这时突然传来命令“停止撤退,准备反攻。
”我想用话讽刺他一下,可是他早已无影无踪了。
在这次反攻中,我因负伤住了三个月医院,痊愈后被提升为少尉,归队后,在一个战壕里蹲了半个月。
当我们休整的时候,我第四次遇见了波德纳夫。
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

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小题。
托尔斯泰传[法]罗曼罗兰①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只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是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
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②我懂得,托尔斯泰在我的精神永不会磨灭。
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终于在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
托尔斯泰的译本在所有书店中同时发售,而且是争先恐后般的速度与狂热。
1885至1887年间,巴黎印行了《战争与和平》等很多作品。
在几个月中,几星期中,我们发现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的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的作品。
③那时我初入高师。
我和我的同伴们,在意见上是极不相同的。
在我们的小团体中,有讥讽的现实主义思想者,如哲学家乔治杜马,有热烈地追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诗人,如舒亚莱,有古典传统的忠实信徒,有司汤达派与华格耐派,有无神论与神秘主义者,掀起多少辩论,发生多少龃龉;但在几个月之中,爱慕托尔斯泰的情操使我们完全一致了。
各人以各不相同的理由爱他:因为各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而对于我们全体又是人生的一个启示,是开向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的外省,从欧罗巴边陲传来的巨声,唤起同样的同情,有时是意想不到的。
有一次,在我故乡尼佛纳,我听见一个素来不注意艺术、对于什么也不关心的中产者,居然非常激动地谈着《伊凡伊列区之死》。
④我们的著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温暖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和维克多雨果。
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没有影响,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
他的力量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素养,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一种深久的不安乔叶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
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
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
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
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
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
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
我知道。
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
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
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
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
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
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
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
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
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⑥我做不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的内容,具体内容:在考试前做好每一个复习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一)①湘西的凤凰城是一座风情别具的古城,传说...在考试前做好每一个复习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一)①湘西的凤凰城是一座风情别具的古城,传说有一对凤凰从这里拍翅而起,小城便有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名字。
②走进凤凰城,感觉小城的确有着凤凰一样美丽迷人的风采。
山水相依,钟灵毓秀,是小城生动的容颜。
微雨过后的小城,空气格外的清新,远处的山峦上萦绕着一层薄雾,青翠欲滴的山林在薄雾中时隐时现。
田野是绿的,山峦是绿的,沱江的水也是绿的。
③沱江是绕过小城边廊的一条河,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
河上渔舟荡漾,欸乃声声,几只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
河畔,有阿妹在淘米、洗菜、捣衣、照身影,阵阵杵声与姑娘的欢声笑语相应和。
那些由木柱做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做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
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④在凤凰城中,到处能读到历史的沧桑。
沱江中有座石墩搭成的小木桥,古时为一步一墩的"踏岩",是人们从北门进城的必经之路。
北门又称"壁辉门",城门上的城楼依然完好,雄伟壮观。
古城楼两端沿江岸筑有城墙,高近两丈,为紫红色砂石垒成,建成于康熙年间,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一段约有500多米。
古城所有的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铺就,这一块块从山里背来的青石板,纵横交错成小城的血脉,每一条小巷的青石板都被人们的脚板打磨得油光发亮,无疑是小城岁月的见证。
⑤走进临江老街,满眼是陈年的砖墙和古朴的木板门槛。
说是街却没多少店铺,更没有招惹人眼的广告招牌,临街的多数房屋敞开着门扉和窗子,很坦然地任你观览。
几束斜阳投身的光影里,偶尔有挑着山货挎着背篓的人匆匆掠过。
门边窗前,不时就有老妪、孩童好奇的目光,看风景的我分明成为他们陌生的风景。
在小街幽深而神秘的氛围中,唤起人们对一个久远年代纯朴民风的回忆,恍然依稀,我仿佛回复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岁月。
我似乎听到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朦胧中看见"边城"里的爷爷、翠翠、大佬......向这边走来,看见沈从文先生朝他的故居走去。
⑥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位于城南中营街,是那种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看上去很古老。
院中有用石板铺成的小天井,天井四周为瓦木结构的古屋,有正屋、前屋各三间,厢房四间。
屋子不大,却优雅怡神,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正是这种古朴雅致的环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沈从文先生的书房,临窗是一张大书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成的。
⑦凤凰城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古寺、古塔、古阁、古城墙和古吊脚楼,有奇山、奇石、奇水、奇泉和奇洞。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小城也是奇人辈出的地方,有鸦片战争中抗英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有文坛泰斗沈从文,有著名画家黄永玉......那份人杰地灵的荣耀成了小城源远而神圣的文化风景。
⑧古城凤凰,装点你的美丽风景,不仅是这里的青山绿水,不仅是那独特的风情,更是那方土地上的坚韧、勤劳和纯朴的人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8月16日)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第一段写古城凤凰的传说,既为古城增添了奇异的色彩,又暗示了古城人杰地灵,为写下文的山水凤凰、人文凤凰作铺垫。
B.本文不重在写景,但写景笔墨不少,其目的在于以景衬情。
作者写沱江和谐淡雅的意境,突出了凤凰人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作者说"走进临江老街,满眼是陈年的砖墙和古朴的木板门槛。
说是街却没多少店铺,更没有招惹人眼的广告招牌,临街的多数房屋敞开着门扉和窗子",以凤凰城之古朴衬托凤凰人之纯朴。
C.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位于城南中营街,是那种典型的南方四合院,象征着沈从文的淳朴。
院中有用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象征着沈从文的坚毅。
D.作者说"田野是绿的,山峦是绿的,沱江的水也是绿的",连用一个"绿"字,看似不经意,实则独具匠心,一则写出凤凰城空气清新,二则写出凤凰城生机勃勃,三则暗示凤凰城与世隔绝,未被工业文明污染。
E.作者写凤凰城,不是每一处都平均用力的,有的地方详细,有的地方简略,详略有致,凸显了作者的裁剪功夫。
比如写沱江,则浓墨重彩,写河水之清澈,写河面渔舟和鱼鹰,写河畔声影相随。
而写古寺、古塔、古阁、古城以及奇石、奇泉和奇洞则一笔带过,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F.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指沈从文的《边城》正是凤凰古城生活的反映,沈从文对故乡的眷恋正是他创作的动机,这一句为下文写沈从文故居以及《边城》创作背景作铺垫。
8.第4段中"血脉"和"打磨"的意思是什么?试分别解释作者这样用词的妙处。
(6分)9.试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分析作者对凤凰古城的描写。
(5分)10.结合文本,你认为环境与人是怎样的关系?(8分)答案:7.C.E8."血脉"指道路,形象地描绘出了道路纵横交错的状态(1分),指明了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对于凤凰古城而言至关重要;(2分)"打磨"指日复一日的踩踏,写出了小城岁月的悠长;(1分)将无意识的踩踏说成有意识的打磨,强调了人对环境的作用不可小觑。
(2分)9.作者先从整体上写凤凰古城美丽迷人的风采,(1分)接着从五个点上写,写沱江,突出淡雅和谐的意境;写城墙,突出历史的沧桑;写临江老街,突出民风淳朴;写沈从文故居,突出故居对沈从文的影响;写凤凰城历史渊源,突出它人杰地灵。
(3分)最后又从整体上概括凤凰古城的古老美丽。
(1分)10.环境塑造人,(2分)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故居度过了他的少年,正是这种古朴雅致的环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成了著名的《边城》,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2分)人可以改造或改变环境,(2分)鸦片战争中抗英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文坛泰斗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那份人杰地灵的荣耀成了小城源远而神圣的文化风景,如果没有那些伟人、名人,古城凤凰也许湮没无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环境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在环境塑造人的同时,人也在改造着环境。
(2分)(二)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 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
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被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14.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指。
(2分)15.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16.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17.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
(4分)答案:14. 作者向往的美好世界15.D 16.D17.答案示例:作者从老人"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和"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文中写到老人"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及"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这些是老人对待自己的职业尽心尽职和默默坚守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中又写到老人不要他人的钱、泡茶给路人解渴等,都是老人"忠实"于自己本性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