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女性生理周期的调节机制

女性生理周期的调节机制

女性生理周期的调节机制女性生理周期是指女性在生殖阶段每月一次的月经周期,它是女性生殖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个周期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激素、神经系统、环境和遗传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女性生理周期的调节机制,并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和作用。

一、激素的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的调节主要受到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调控。

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会相互作用,起到平衡和调节的功能。

1. 雌激素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它能够促进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增厚,同时对乳腺、骨骼和心血管等系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段,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刺激子宫内膜增厚准备受精卵着床。

当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时,雌激素水平达到高峰,引发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负反馈机制,抑制了促卵泡激素的分泌。

2. 孕激素孕激素是在排卵后由黄体分泌的,它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维持其在月经周期后半段的稳定状态。

孕激素通过促进血管生长和腺体分泌,为受精卵的着床提供适宜环境,并调节子宫肌肉的收缩,防止流产。

如果受精卵没有着床,黄体功能会逐渐退化,孕激素水平下降,引发新一轮的月经周期。

二、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女性生理周期的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是其中的核心机制。

1. 下丘脑下丘脑是位于脑底部的重要脑区,它通过产生释放因子来调控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

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段,下丘脑释放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激素。

随着卵泡的发育和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下丘脑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GnRH的分泌,从而减少Pituitary关垂体卵泡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 垂体垂体是下丘脑的下方,位于颅底,它是体内激素分泌的重要腺体。

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垂体会分泌不同的激素来调节卵巢和子宫的功能。

在周期的前半段,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促进卵泡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合成。

在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下,垂体逐渐减少促卵泡激素的分泌,并开始分泌黄体生成素来维持黄体的功能。

名词解释月经周期

名词解释月经周期

名词解释月经周期月经周期是指女性月经的周期性现象,也被称作“月经周期”、“女性月经”或“妇女周期”。

这是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女性体内的荷尔蒙会控制和调节月经周期,一般情况下,每个女性的月经周期平均约为28天~32天,每月经历3~5天的行经期,月经周期中会经历两个阶段:经前和经后。

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从基础节律期开始,开始时,黄体荷尔蒙开始上升,促进排卵,当卵子成熟完成排卵时,前卵巢激素的释放开始减少,形成经前和行经期的分界线,由于排卵失败,卵子不能正常受精,而是消失,体内的黄体荷尔蒙减少,导致前卵巢激素的释放减少,形成经后的分界线。

在月经周期中,每个人月经量、行经期长度、月经周期长度等有所差异,一般而言,月经周期长度介于24~35天之间。

月经量也不同,有的人月经量较多,有的人月经量较少,而行经期长度也会有些变动,一般而言,行经期长度介于3~5天之间。

月经周期是生物学上重要的现象,它是月经、排卵、受精等现象的综合表现形式,是卵子成熟、排出、受精、月经等生理过程的总称,是女性的生理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经周期的紊乱会影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甚至影响生殖功能。

女性月经周期的紊乱症状有多种,主要是指失常的月经量、月经周期太长或太短、经血出血时间过长或过短、性欲减退等。

月经周期的改变可能是由营养不良、精神刺激、疾病、激素干涉或服药等原因引起的,有时也可能是先天性的,所以女性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在预防月经周期失常的方面,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锻炼,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营养,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避免过度节食。

月经周期是女性月经发生的节律,是女性生殖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女性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女性身体荷尔蒙的水平,是异常发育期、病理性失调、激素疾病的潜在指标,是评价女性生殖功能的重要依据。

因此,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就诊,及时处理月经周期紊乱的问题,确保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正常的月经周期。

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月经失调,也称月经不调。

妇科常见病。

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

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血液病、高血压病、肝病、内分泌病、流产、宫外孕、葡萄胎、生殖道感染、肿瘤(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均可引起月经失调。

可用药用玫瑰(药用玫瑰源于怀正玫瑰,是一个珍贵的药材品种,也是很好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女性平时常用它来泡水喝,有很多好处。

尤其是月经期间情绪不佳、脸色黯淡,甚至是痛经等症状,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泡水喝来调理月经不调。

基本症状1.经期提前。

月经提前指平时月经周期正常,突然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短于21天,而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但月经量正常。

属于排卵型功血基础体温双相,卵泡期短,仅7~8天,或黄体期短于10天,或体温上升不足0.5℃。

2.经期延迟平时月经规律,月经错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但月经量正常。

有排卵者,基础体温双相,但卵泡期长,高温相偏低;无排卵者,基础体温单相。

3.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正常,但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2周方净。

有炎症者平时小腹疼痛,经期加重,平时白带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稠、有味。

黄体萎缩不全者同时伴有月经量多;子宫内膜修复延长者在正常月经期后,仍有少量持续性阴道出血。

4.月经失调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提前或延迟,周期或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

5. 月经中期出血(又称经间期出血、排卵性出血)指两次规律正常的月经周期中间出现的出血,是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导致的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出血。

临床表现月经不调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紊乱,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不规则子宫出血。

包括:月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

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月经过少,经量及经期均少;月经频发即月经间隔少于25天;月经周期延长即月经间隔长于35天;不规则出血,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出血全无规律性。

月经生理调节

月经生理调节


月经的调节

参与月经调节的垂体激素主要是FSH和LH, 由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细胞合成和分泌, 直接调节卵巢卵泡的发育和激素的合成和 分泌,又短(负)反馈调节(抑制)GnRH的合成 和分泌。其中FSH较偏重于对卵巢卵泡发育 和雌激素合成的调节,而LH较偏重于对卵 巢孕激素合成、排卵和黄体功能维持的影 响。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PCOS的治疗 调整月经周期——口服避孕药 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 ——各种短效避孕药均可用于高雄激素血症 的治疗,以复方醋酸环丙孕酮(达英-35) 为首选
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症的特点



雌激素依赖性 痛经、月经量多、不孕 进行性,复发性 良性→恶变率低 治疗的关键——降低雌激素



临床表现 围排卵期出血:经期≤7天,血停数天有出 血,量少,持续1-3天 经前出血(黄体期出血):BBT下降前出血, 持续数天不等;BBT下降后出血量增多如月 经,并按时停止。 月经期长(卵泡期出血):BBT下降后出血 >7天
有排卵性功血的治疗
治疗方法 改善卵泡发育药物:克罗米酚等 定期补充孕激素,补充不足的黄体功能, 孕激素撤退。 雌孕周期序贯疗法:倍美力+MPA 短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 治疗持续半年左右
月经生理调节
月经的概念
月经(menstruation)是非妊娠子宫内膜生 理性的周期性剥脱和出血,是卵巢激 素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是女性生殖功 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月经的生理


正常发育的女性,其月经在青春期初潮, 围绝经期终止。青春期和围绝经期的月经 周期可不规律,多为月经稀发(月经周期 >35d),也可月经频发(月经周期<21d)}与卵 巢不排卵或黄体功能缺陷有关。而性成熟 期的月经周期多较规律。 每次出血总量一般不超过80mL。月经血除 含有全血成分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 宫颈粘液、阴道脱落细胞等。

月经周期与激素变化规律

月经周期与激素变化规律
1.雌激素撤退出血:
单一雌激素持久作用
2.雌激素突破出血:
低水平雌激素(E)间断少量出血 高水平雌激素(E)急性突破出血
卵泡期 雌激素
排卵
黄体期
孕激素
月经期
增殖期
分泌期
月经期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排卵性月经失调:较无排卵性功血少
见,多发生于育龄妇女。病人有排卵,但 黄体功能异常,可分为:
1、黄体功能不足: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
(1) 增生期:月经周期第5~14天 (2) 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天 (3) 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天
卵泡期 雌激素
排卵
黄体期
孕激素
月经期
增殖期
分泌期
月经期
第四十九章
月经失调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人的护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定义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
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非由生殖器官或 全身脏器器质性病变引起,简称“ 功血 ”
3)用药期间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止血效果 不理想者应及时通知医师做适当处理。
4)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副反应,重者需对症处理。
四、计划与实施:D、实施
(三)预防感染:
1、指导协助病人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做好会阴护理 2、出血期间禁止盆浴及性生活。 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阴道检查和治疗。 4、严密监测感染征象,如有感染应及时联系医师并
不同表现 1)无排卵型功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
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 2)排卵型功血: 黄体功能不足: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常表现为月经周期规则,但经
期延长,多达9~10日,且经量过多。
二、护理评估:

(医学课件)月经周期生理及其调节PPT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月经周期生理及其调节PPT演示课件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月经周期生理及其调节主要内容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月经周期的调节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其他内分泌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一、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Add your text in here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经期、经量、伴随症状月经血的特征经色、成分、质地月经(menstruation )月经初潮(menarche )及影响因素123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二、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4卵巢的其他分泌功能卵巢的功能1.卵巢的功能☺生殖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内分泌功能产生女性激素2.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及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退化A始基卵泡B窦前卵泡C窦状卵泡D排卵前卵泡E排卵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环戊烷多氢菲环☺含21个碳原子为孕激素,基本结构为孕烷核,如孕酮☺含19个碳原子为雄激素,基本结构为雄烷核,如睾酮☺含18个碳原子为雌激素,基本结构为雌烷核,如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排卵后可以通过△4和△5两种途径合成雌激素☺孕酮通过△4途径合成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甾体激素的代谢主要在肝脏降解以硫酸盐或葡萄糖醛酸盐等结合形式经肾脏排出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两个高峰孕激素一个高峰雄激素排卵前雄激素升高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增生、修复。

宫颈: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分泌活动,并可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

第四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一、定义:由于卵巢功能减退或消失所致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 称之。 二、病因:不明。多与卵巢功能减退→排卵↓→EH↓→对垂体 和下丘脑的反馈作用(正、负反馈)↓→症候群(内分泌失调、 代谢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表现:
(一)生殖泌尿系统: 1.月经紊乱:周期、量、自觉症状。 2.生殖器萎缩:阴道、子宫萎缩;盆腔肌松弛。 3.泌尿系症状:尿失禁、尿路感染。 4.第二性征:退化、萎缩。 (二)心血管系统:潮红、阵汗、心悸、血压↑。 (三)精神神经症状:过敏、易怒、记忆力↓,失眠。 (四)代谢障碍: 1.胆固醇、水代谢障碍→A硬化、冠心病、肥胖、高血压, 水肿; 2.骨代谢紊乱→骨质疏松。 (五)皮肤:松弛、弹力↓,色素沉着。
1.病史:(1)原发性闭经:生长发育史、有关疾病史。 (2)继发性闭经:婚姻及生育史(产后出血史),疾病史. 2.检查:(1)发育、智力、营养。 (2)第二性征。 (3)妇查:注意子宫、卵巢。 3.辅助检查: (1)卵巢功能检查:排卵、内分泌(性H)。 如:基础体温、阴道细胞涂片、宫颈粘液结晶,诊刮, B超监侧。 (2)垂体功能检查:适用于垂体功能低落者(FSH↓、LH↓)。 如:FSH、LH、PRC,蝶鞍照片(垂体肿瘤),磁共振成象。 (3)子宫及子宫内膜状态及功能检查: 如:诊刮(大小)+活检、造影,宫腔镜、腹腔镜、B超。
四、治疗:对因治疗。
(一)一般治疗:心态、营养、体质。 (二)病因治疗:对因,器质性病变。 如:TB、宫腔粘连、肿瘤。 (三)激素替代疗法: 1.E.PH替代疗法: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功能衰竭。 2.促性H疗法:垂体功能不全。 HMG(绝经期促性腺H)75mg,肌注,QD×5-7天 卵泡≥18mm HCG1000-5000u,肌注,QD×2-3次。 3.克罗米芬:下丘脑功能不足,要求生育。 4.LH-RH脉冲式微量注射法:下丘脑LH-RH不足者。 5.溴隐婷应用:闭经溢乳综合征。 从2.5mg/日→7.5mg/日(不能 >10mg/日),连用3-6个月。 多于停药后4W停止泌乳,6-24W恢复月经。 6.其他:甲状腺素0.03,Bid×21天。(适用甲低者)。

生理期原理

生理期原理

生理期原理
生理期,又称月经期,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个重要周期,通常每个月发生一次。

生理期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和激素的调节。

在生理期内,女性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子宫内膜的脱落和排出、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排卵等过程。

这些变化是由一系列激素的分泌和调节所控制的。

生理期的开始是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这导致了子
宫内膜的脱落。

在生理期前,卵巢会释放雌激素和孕激素来促进子宫内膜的增生和厚化,为受精卵的着床做准备。

但是如果没有受精卵着床,卵巢就会停止分泌这些激素,导致子宫内膜的脱落和排出,这就是生理期的开始。

生理期的过程中,卵巢会开始发育新的卵泡,同时子宫内膜也会开始再生。


一过程是由卵巢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所调节的。

卵泡刺激素会促进卵泡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而黄体生成素则会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和增生。

如果卵泡被受精,就会产生孕激素来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如果没有受精,就会停止孕激素的分泌,子宫内膜就会再次脱落,这就是生理期的结束。

生理期的原理也涉及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

下丘脑会释放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来刺激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会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这一轴的调节是生理期的重要原理之一。

总的来说,生理期的原理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和激素的调节所控制的。

了解生理期的原理有助于女性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也有助于科学地应对生理期带来的不适,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月经来潮: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地Gn—B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

这些垂休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

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

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最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剧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

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

排出的卵子如末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

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旧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
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

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般在13—15岁,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
自月经来潮的第—天算起,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5—35天,平均28大。

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
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d到7—8d不等,多数在3—6d间。

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行人用放射性59fec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有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
为暗红色,血虽过多时为鲜红。

瓜内含有蜕变的内膜碎片、富颈教液、阴道上皮细胞、细雨及白细胞等。

经血·般木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

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

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他凝血因子的话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

个别的有头捅、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

╭──☆☆☆☆☆☆【长沙妇科医院妇科检查就诊指南】☆☆☆☆☆☆──╮本文来自:/(点击或粘贴进入新窗口即可)长沙妇科医院哪里好?★【推荐长沙179妇科医院】地址:长沙市雨花区城南东路╰──☆☆☆☆☆☆【长沙妇科医院妇科检查就诊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