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卿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痤疮经验

张士卿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痤疮经验
张士卿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痤疮经验

张士卿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痤疮经验

作者:任耀全, 吴丽萍, 陈延平, Ren Yaoquan, Wu Liping, Chen Yanping

作者单位:任耀全,陈延平,Ren Yaoquan,Chen Yanping(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吴丽萍,Wu Liping(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名:

中医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9,5(5)

参考文献(2条)

1.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 2003

2.喻文球中医外科学 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33888722.html,/Periodical_zyekzz200905003.aspx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2年9月 第36卷第5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痞除荡,行气散结,增强胃肠节律性蠕动;大腹皮下气宽中,四药合用,共同促进肠道排气和通便,保持胃腑通降。 本研究发现,针刺组、针药组、中药组在排气、排便、缓解术后患者腹胀不适症状及缓解术后12h 以后的腹痛情况等方面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P <0.05);而术后24~48h 腹痛缓解情况,针药组疗效 又更优于针刺组与中药组(P <0.05)。因此表明,针药联合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对预防肠粘连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刚文.现代麻痹技术[M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226.[2]张靖.穴位针刺对胃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 杂志,2001,9(10):1116-1119.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组以腹痛、腹胀、不适、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分 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1]。在我国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最为常见,在已确诊的IBS 患者中,D -IBS 约占74.1%[2]。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笔者用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以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治疗,对照组40例用匹维溴胺+培菲康口服治疗,4周为 1疗程,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8%,对照组6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5-0405-02 [收稿日期]2012-02-14 [作者简介]李小兰(1980-),女,甘肃宁县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李小兰1,任光荣2 (1.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消化科,江苏张家港215600;2.苏州市中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215000) 表5 各组术后各时点腹部疼痛比较(n =20) 例(%) 腹部疼痛程度评分 1分2分3分4分针药组5(25)5(25)10(50)0中药组 1(5)10(50)7(35)2(10)术后12h 空白对照组03(15)11(55)6(30)针刺组0△9(45)△11(55)△0△针药组2(10)△11(55)△7(35)△0△中药组 2(10)△6(30)△9(45)△3(15)△术后24h 空白对照组1(5)5(25)10(50)4(20)针刺组5(25)△5(25)△10(50)△0△针药组5(25)△▲14(70)△▲1(5)△▲0△▲中药组 3(15)△8(40)△9(45)△0△术后48h 空白对照组2(10)13(65)5(25)0针刺组9(45)△10(50)△1(5)△0针药组15(75)△*5(25)△*0△*0中药组 9(45)△ 9(45)△ 2(10)△ 与同时间空白对照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针刺组、中药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中药组比较*P <0.05 针刺组2(10)10(50)8(40)0术后6h 空白对照组09(45)9(45)2(10)405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重庆西南医院皮肤科尹锐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 1级(轻度):仅有粉刺;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局部治疗 3.1 局部清洗 用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挤压、搔抓粉刺。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3.2 外用药物治疗 3.2.1 维A酸类药物①0.025%~0.1%维A酸(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微刺激反应,如局部潮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近代中医名家治疗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试总结如下: 1.主方加减 陆德铭教授认为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肺胃积热、血瘀凝滞为发病之标。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痰,其基本方: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女贞子、枸杞子、生首乌、蛇舌草、虎杖、丹参、茶树根、生山楂(原文无剂量)。多依皮疹形态加减:皮疹色红加赤芍、丹皮、连翘,脓疱加银花、半枝莲、蒲公英、野菊花,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桃仁、石见穿、皂角针、海藻、夏枯草、浙贝、全瓜蒌,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加当归、红花、益母草、仙灵脾、肉苁蓉、锁阳,皮脂溢出多加侧柏叶、薏苡仁,发于鼻部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1]。 许连霈教授以清火解毒,佐以消肿散瘀治疗痤疮,其基本方为黄芩、金银花、地丁、桑白皮各15克、黄连、连翘、丹参各10克、甘草6克。结节囊肿明显者加当归、制大黄,聚合性痤疮加黄柏[2]。 范瑞强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宜滋肾泻火,清肺解毒,以自拟消痤方治疗:丹参

25克、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各20克、生地、蒲公英、连翘各15克、知母12克、甘草5克。加减:阴虚内热者表现为粉刺丘疹,以消痤汤为主;瘀热痰结者症见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疤痕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合消痤汤;冲任不调者发病多与月经不调有关,以柴胡疏肝散合消痤汤[3]。 唐汉钧教授对肺脾肾症状兼有、证型交叉者,以自拟经验方治疗: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鹿含草、丹参各15克、枇杷叶、仙灵脾、桑白皮各12克、黄芩、菊花、陈皮、半夏、女贞子、生山楂各9克。加减:肺热偏重加银花、蒲公英、侧柏叶、地骨皮等,胃火盛加黄连、山栀、生石膏、寒水石等,冲任失调加黄精、肉苁蓉、枸杞子、旱莲草等[4]。 2.辩证分型 唐汉钧教授将本病分为:(1)肺经风热者,丘疹色红细小,鼻翼发红、油腻、脱屑,炎症较明显,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侧柏叶、桑白皮、金银花各12克、黄芩、菊花、桑叶各9克、甘草6克。丘疹质硬难消加天冬、浙贝、玄参,面部痒甚加白藓皮、白蒺藜。(2)胃肠湿热者,多见于30岁左右者,丘疹色红较大,或结节、脓疱,伴胃肠功能紊乱,以黄连解毒汤加减:全瓜蒌18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大黄、黄芩、苦参、栀子各9克、黄连、甘草各6克。脓疱较多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3)肝肾阴虚、冲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 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 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2017-12-20 岐黄民间传承『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579 期作者: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许红⊙ 校对/ 刘刚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概述葛根黄芩黄连汤别名葛根芩连汤(《中国医学大辞典》)。处方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9克,黄连9克。功能主治表里两解,清热止利。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备注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药。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摘录《伤寒论》黄芩汤处方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功能主治泄泻或痢疾。身

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用法用量水一斗(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摘录《伤寒论》白头翁汤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备注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摘录《伤寒论》《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

2008年10月第25卷第5期Oct.2008,Vol.25No.5 天津中医药 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崔向微1,张贵君2,李慧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北京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 选择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为载体,按照传统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对其中常见的7个水溶性药效组分进行了测定,旨在为建立符合临床疗效特征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仪器与材料 药效组分对照品: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单铵、甘草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饮片: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购自安国祁新饮片厂),经张贵君教授鉴定依次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CAPCELLPAKC18UG120(250mm×4.6mm,5μm);流动相及检测波长:葛根素:甲醇—水(25∶75),250nm[1];黄芩苷:甲醇—水—磷酸(47∶53∶0.2),280nm[2];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35∶65),346nm[3];甘草酸:甲醇—0.05mol/L醋酸铵—冰醋酸(67∶33∶1),250nm[4];甘草苷:乙腈—0.5%冰醋酸(1∶4),276nm[5]。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24℃);柱压:90 ̄100Bar;理论板数按各对照品峰计算均大于3000。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溶液,其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的浓度分别为0.70、0.16、0.09、0.03、0.042、0.09、0.12g/L。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葛根芩连汤(葛根8g,黄芩3g,黄连3g,炙甘草2g),加10倍量的水,浸泡30min,先煎葛根,水沸后煎煮20min,再和余药共煎至30min,滤过,残渣加10倍量的水,水沸后再煎20min,趁热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冷至常温,加水调整至含中药浓度为0.1kg/L。精密吸取1.0mL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4000r/min)10min,分出上清液,得相对中药浓度10g/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4标准曲线绘制精密吸取各对照品溶液进样不同体积,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A,y),对照品进样量(μL)为横坐标(C,x),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葛根素Y=3116.9X-3926.4,R2=0.9997(n=5);线性范围1.4 ̄7.0μg;黄芩苷Y=592.86X+105.68,R2=0.9995(n=5);线性范围0.32 ̄1.6μg;盐酸小檗碱Y=622.77X-245.2,R2=0.9991(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盐酸巴马汀Y=330.36X-171.91,R2=0.9996(n=5);线性范围0.06 ̄0.3μg;盐酸药根碱Y=205.96X-68.417,R2=0.9996(n=5);线性范围0.084 ̄0.42μg;甘草酸Y=75.218X-41.509,R2=0.9999(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甘草苷Y=205.28X+30.516,R2=0.9993(n=5);线性范围0.12 ̄0.60μg。 2.5精密度实验分别精密吸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分别为0.18%、0.34%、1.04%、1.54%、1.68%、1.35%、0.75%。 2.6稳定性实验分别精密吸取上述7种同一供试 摘要:[目的]分析测定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7种药效组分百分含量分别为:葛根素1.67%,黄芩苷0.36%,小檗碱0.085%,巴马汀0.031%,药根碱0.048%,甘草酸0.126%,甘草苷0.174%。[结论]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可作为其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7种药效组分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08)05-0417-02 作者简介:崔向微(1982-),女,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中药鉴定方法学和组分中药及中药药效组分质量标 准体系研究。 417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 患者张某某,女,39岁。行政办公人员。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颈项强痛不适,伴轻微头晕及后枕部酸胀痛,每因久坐伏案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近半年症状反复发作,并伴有双肩胛部酸胀痛及头晕、头痛症状。3天前患者因受凉而致颈強痛及头晕、头痛症状加重,出汗、恶风、行走发飘感等症状。颈椎CT检查示: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查体:一般情况可,颈项部肌肉较紧张,转动欠灵活,颈3-7椎椎体两侧压痛,尤以颈3-4、4-5椎棘突及棘间隙两侧压痛明显,未引出明显放射痛,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压痛,双侧肩胛岗上、下窝处压痛,双上肢无明显压痛,叩顶试验(+),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中医诊断:项痹(寒客筋脉、脑海失养);一旦得了颈椎病,想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可使用胡蜂醋,胡蜂醋靶向渗透,载药量高,吸收快,是治疗肩周炎外用首选,且胡蜂醋直接作用于病症部位,不会对胃肠道及心血管造成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 予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处方:葛根20克,桂枝10克,白

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羌活12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3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 服3剂后患者复诊,颈项强痛,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余未诉不适,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郭剑华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加狗脊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5剂,每日1剂以善后。 按:《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该方是仲景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所设。本例患者久坐伏案而致颈部劳损,加之受凉而发病。劳损是本,寒凝太阳经脉是标,急则治其标。郭剑华采用桂枝加葛根汤,以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重用葛根,能升阳,生津润燥,缓解经脉的拘急,解除颈项强痛及头晕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加当归、川芎以养血通络镇痛。加羌活以增强祛风散寒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解肌祛风,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郭剑华常以本方加减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感受风寒而急性发作者,每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合葛根芩连汤治疗105例慢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补中益气汤合葛根芩连汤治疗105例慢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用纯中药制剂口服,个别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直肠、乙状结肠的配合灌肠治疗,三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中,有42例痊愈;49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三例当中有一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再次结肠镜检查确诊是结肠癌。总有效率96%。结论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葛根芩连汤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泄泻”、“腹痛”范畴。病位在脾,可涉及肝肾。临床主

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浓血便,或拌里急后重,或腹痛腹泻交替出现。病人消瘦、乏力、纳呆、面白无华。多数病人反复发作,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进行。本病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后期易至洞泄,甚至恶变。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纯中药制剂,因其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的特点,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辩证施治为原则,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08年8月—2011年7月门诊,其中男性71例,女性34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病程在半年至20年。 诊断标准慢性腹泻、腹痛、或腹泻腹痛交替出现,粪便夹有粘液甚至浓血,或纯稀便、或干燥。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生、

溃疡。 排除标准通过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恶性肿瘤、息肉、结肠纤维化、结肠黑变病、巨结肠病等。 2 治疗方法 选用补中益气汤合葛根芩连汤为基础方,结合辩证施治。其中脾虚重的,加入茯苓、白寇仁、薏苡仁;病久及肾的要增加补肾药,加入四神丸、炮附子、淫羊藿等,酌减芩连用量;病久及肝的要疏肝,酌加柴胡疏肝散;溃疡性结肠炎加入三七、白芨、仙鹤草,配合灌肠。 灌肠方:地榆30白芨15苦参10黄柏20败酱草30。伴有溃疡或有浓血便的,加云南白药1克锡类散1克。 方法: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20cm,药液温度以40度为宜,药量以100—200cm为宜。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天一次),结肠镜检查示肠粘膜正常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每天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1级硕士伤寒论论文 论文题目: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姓名:张金超 学号:20110931024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学院:基础医学院 2011年12月8日

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金超(20110931024) 摘要:葛根芩连汤来源于《伤寒论》,原方用于治疗桂枝汤证误下,导致表邪入里化热,热邪下迫大肠所致下利不止。本方既能清热止利,又能散表邪而退热,现常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过敏性紫癜、急性脑梗塞、痤疮、黄带的治疗。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过敏性紫癜;急性脑梗塞;痤疮;黄带 葛根芩连汤是经典古方之一,来源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芩连汤的组成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用于治疗桂枝汤证误下,导致表邪入里化热,热邪下迫大肠所致下利不止。葛根辛凉,既可解散肌表之邪,又能升津液、起阴气而止利;黄芩、黄连苦寒,清里热、厚肠胃、坚阴止利;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配,既能清热止利,又能散表邪而退热,为表里双解之利,但以清里热为主要作用。葛根芩连汤药味较少,作用明确,是中医药的经典方剂,也是临床常用的方剂。本文将其近5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肠炎 周仕昌[1]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5g,黄连3g,黄芩6g,金银花10g,木香6g,茯苓10g,马齿苋10g,扁豆衣10g,荷叶10g,法半夏8g,竹茹8g)治疗急性肠炎120例,12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72例,女48例;年龄15~78岁。患者均于夏秋季节发病,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每日腹泻3次以上,伴恶心呕吐,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大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5个/HP,可见红细胞;大便隐血试验阳性。120例患者均有效,其中治愈102例(85.00%),有效18例(15.00%)。龙洁儿等[2]将2006年5月~2008年8月门诊、急诊及住院的急性肠炎湿热型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2组起病6小时~4天,均有饮食不洁病史,以腹泻为主,大便呈水样便或稀烂便,泻下急迫,色黄浊,多则每天20余次,少则每天7~8次,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或脉滑数。治疗组予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处方:葛根、救必应各30g,黄芩、车前草、槟榔各15g,黄连10g,甘草1g,每天1剂顿服,三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思密达每次1包,每天3次,三天为一疗程。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2.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 溃疡性结肠炎 张士军[3]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健脾,疏风清热,予葛根芩连汤、香连丸合桑菊饮加减治疗。处方:葛根20g,黄芩、黄连各15g,甘草6g,木香12g,桑叶12g,菊花、杏仁、连翘、桔梗、芦苇、薄荷、白术各10g。加减:湿重于热者加厚朴、陈皮、苍术燥湿宽中,挟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身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贯众;便血者加仙鹤草、茜草、白及;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证见泻下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以清暑化湿;脘痛甚加延胡索、枳壳、乌药、白芍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对照组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每次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芩连汤是Ⅰ类方。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出在《伤寒论》,这个《伤寒论》上葛根芩连汤本来是用在治疗协热下利。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当然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肠有积滞这些它就可以形成腑实了,而胃肠热郁在气分,阳明涉及胃肠,没有这些明显的积滞,一般地邪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一种协热下利这种类型。但是表邪还在,原来是治疗表邪还在,热邪入里化热造成协热下利。那表证还有一定的寒热,内在又形成协热下利,比如大便热痢,热泻,那肛门灼热,臭秽。由于是里热,所以里

热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里热迫肺可以气喘。所以这个是表里同病。从《伤寒论》的时候针对病机,表证还在,里热已成,以协热下利为主,是这样的。所以它叫热陷阳明。热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热,表邪没有尽,产生了热泻、热痢。因为仲景时代下利那个利很多和痢疾那个痢不分了。所以这个方过去用是热泻、热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证,表邪入里化热内陷阳明这样产生的。所以发热,它有整体发热,下利。由内热可以造成胸脘烦热,特别口干作渴,喘而汗出。是反映出什么?内热形成以后,内热伤津液,内热迫肺,热迫津液外泄。同时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邪迫津液,协热下利。往往伴随有像肛门灼热这一热象,下利有一种热气臭秽,有这种特点,热证。 针对这个要解表清里相结合。胃肠有热要清里,外有表邪要解表。尽管现在这个方运用,有没有表证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时候表证不明显。这个方君药是葛根,用葛根量比较大,重用葛根。用它两方面,一个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凉性。对内,既能够清内热,解肌透热达外。有一点表邪,葛根还可以散邪。它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较大。黄芩、黄连两个药作臣药,那是清热燥湿,在这种方里是一种清热燥湿。说它厚肠止利,清热燥湿。厚肠胃,止泻痢。经常说到黄连、黄芩的苦寒燥湿,作为湿邪,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中医药辨证治疗痤疮经验

【摘要】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针对痤疮的病因将其分为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分别给予辨证选方用药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清热解毒 痤疮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庖、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面、胸、背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对于痤疮的病因,古代医家多数认为属肺风粉刺范畴,因颜面主要是肺、胃、大肠经所过之处,所以主要是肺、胃、大肠经郁热所致。现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医家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并针对痤疮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学习多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体会,将痤疮分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 1 肺胃积热型 肺胃积热型是痤疮的中医经典分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曰:"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又云:"此由肌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肺主表,外合皮毛,肺经起于中焦,上行过胸,若腠理不密,热邪乘机侵犯肺经,使肺经血热郁滞,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致病;内因则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肺胃积热,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熏于面部,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因此,肺胃积热是其发病的重点。对于肺胃积热型的治疗,戴秀兰[1]认为治宜清肺解毒,药用连翘、金银花、鱼腥草、苦地丁、黄连、生大黄、香附、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穿山甲、木贼、火麻仁、生甘草。王松岩[2]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治疗组服用平痤胶囊(白花蛇舌草、茵陈、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生石膏、知母、黄芩、山楂、牡丹皮、生大黄、甘草等),对照组服用丹参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扈晓成[3]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时,药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凌霄花、升麻、金银花、石膏、生地黄、牡丹皮、栀子、白芷、车前草、生薏苡仁。 2 肝肾阴虚型 孔昭遐[4]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考虑到雄激素增多可能相当于肾中相火偏旺,因此认为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偏旺乃此病之本。病机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上蒸于肺胃而致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瘀滞而发痤疮。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肝火偏旺,郁于表皮而发痤疮。张小梅[5]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治疗痤疮,尤其是女性痤疮时,应以疏肝滋阴,兼以清肺凉血为大法,基本方以柴胡疏肝散和二至丸加减,药物组成为柴胡12 g,郁金12 g,知母12 g,白芍15 g,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牡丹皮12 g,生地15 g,鱼腥草20 g,甘草3 g。据陈信生[6]报道,范瑞强认为治疗本型痤疮宜滋阴泻火、清肺凉血,方用消痤汤,基本方药为知母12 g,女贞子、墨旱莲、鱼腥草各20 g,生地黄、蒲公英、连翘各15 g,丹参25 g,甘草5 g。袁艳娟等[7]以清热泻火法治疗痤疮,自拟清痤灵(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炙枇杷叶、炒黄芩、甘草)治疗本病60例,结果总有效率93.3%。 3 湿热蕴结型 年轻人素体阳热偏盛,若长期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鱼腥辛辣之品,脾失健运,中焦运化失司,酿生湿浊,积久湿郁化热,聚于毛孔,热滞肌肤血络,外壅肌肤而发痤疮;或久居湿热环境,以致湿邪侵入体内,聚而成为痤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则湿,乃生

040慢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040慢性肠炎经方案例 夏某,女,52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肠炎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大便溏泻1日3~4次且胶结不爽,肛门灼热,轻微腹痛,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弱。辨为大肠湿热,气虚不固证,治当清热燥湿,健脾益气,给予葛根芩连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葛根24g,黄连10g,黄芩10g,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24g,炙甘草 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大便溏泻日仅1次,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基本成形,肛门灼热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正常,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大便溏泻、肛门灼热辨为热,再根据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因苔黄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大肠湿热,气虚不固证。方以葛根芩连汤清热燥湿止泻;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止泻,加山药益气固涩止泻。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歌诀】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合成方, 大肠热利或兼表,清热止利功最好。 【学用导读】葛根芩连汤既能治疗细菌性痢疾,又能治疗急性肠胃炎,用方关键是审证求机。再则,运用葛根芩连汤务必认清葛根于方中的治疗作用。 【中医辨证】大肠热利证:腹痛,下利,或便脓血,利下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喜饮冷水,或汗出,或气喘,或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葛根芩连汤,以主治大肠热利证为基础方,以主治太阳温病证与大肠热利证(发热,恶寒,汗出或无汗,腹痛,下利臭秽,肛门灼热,头痛,或咽痛,舌红,苔黄,脉浮数)为临床扩大应用。

葛根芩连丸汤的自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葛根芩连丸汤的自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夏季是人类疾病的高发季节,并且这些疾病也往往很具有夏季的特点。一来气温和湿度迅速上升,病毒细菌也随之活跃起来,食物极易腐败变质。所以人们如果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及个人卫生等就很容易中发生湿热、腹泻、发热等等。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中药中葛根性凉,味甘、辛,能解表退热、升阳止泻;黄芩、黄连味苦,性寒,能清热祛湿、祛燥止泻;甘草甘缓和中,四者同服,可以清热止泻。对于湿热所致的腹泻和痢疾引起的身体发热、口渴咽干、心烦胸闷、腹胀腹痛等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今天来看看葛根芩连汤(丸)的自制方法,在酷热的夏天肯定用的上。 所需原料:取葛根15克,甘草6克,黄芩和黄连各9克。 操作方法:1.往砂锅内加入500毫升水,然后将葛根、炙甘草、黄芩和黄连放入,浸泡30分钟, 2.用大火进行煮沸后。 3.改小火煎煮15分钟即可。服用时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使用注意】若下利而不发热,苔白脉迟,证属虚寒或寒湿者,则不宜使用此方 我们日常生活中,安全、合理用药的问题一直被忽略,不论从对症治疗、剂量、服用方法上都存在较大问题,另外说说中成药葛根芩连丸的服用方法,希望通过此经验大家能增加用药常识,合理服用此药。 服用葛根芩连丸注意事项; 1.服用此药期间,饮食宜清淡,禁食生硬、油腻、难消化食物。 2.患肠炎者需注意,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去医院就诊。

3.一定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腹泻都可以用此药,脾胃虚寒腹泻者不适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小儿一次1克,一日3次;或遵医嘱。 6.按量或遵医嘱服药3天后,症状没有任何缓解,应去医院就医。 7.对此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葛根芩连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葛根芩连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服用前最好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本指南是在2008年出版的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 痤疮的病理生理学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加,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 I L)-1、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发生密切相关。微粉刺及粉刺的形成为具有厌氧生长特性的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创造了良好的局部环境。目前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通过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及直接诱导参与了痤炎症的发生发展。痤疮早期炎症可能是Toll样受体( TLR)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所致,诱导促炎症因子尤其是I L-l释放;随着疾病发展,获得性免疫反应放大了炎症过程,进一步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及中性粒细胞聚集;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直接诱发或加重炎症。在疾病后期,毛囊壁断裂,毛囊中的脂质、毛发等物质进入真皮,进一步加重了炎症反应。 2 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按照皮损数目进行分级的国际改良分类法,还是按照强调皮损性质的痤疮分级法对痤疮进行分级,其治疗方案选择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临床使用简单方便,本指南主要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和4级:轻度(I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炎性丘疹;中度(Ⅲ级):脓疱;重度(Ⅳ级):结节、囊肿。 3 患者教育 3.1 健康教育 ①饮食: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辛辣甜腻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②日常生活:避免熬夜、长期接触电脑、曝晒等,注意面部皮肤清洁、保湿和减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畅; ③心理辅导:痤疮患者,特别是重度痤疮患者较易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对这类患者还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辅导。 3.2 局部清洁应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