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7.《猴王出世》精彩教学片段.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
3.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文章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板书。
2.生字词卡片。
3.习题册和笔。
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入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学习活动1.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让学生静默读课文,尝试理解故事情节。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难点,激发思维。
4.语法学习–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如句型结构、词语搭配等。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阅读后感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可以通过朗读或讨论展示给其他同学。
六、课堂小结在课文教学中,我们通过深入阐述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语法知识,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文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习题册作业,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课文感悟。
八、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上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下次我将更加注重辅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水平。
以上就是本节课《猴王出世》的优质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猴王出世精彩片段

7.猴王出世【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在我国浩瀚如海的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等无一不让人叫绝,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家喜欢吗?生:喜欢。
师:看过《西游记》的同学请告诉大家,它的作者是谁?生:(齐)吴承恩。
师:老师就把《西游记》原著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有些精彩的环节老师甚至看了两遍、三遍。
同学们看过的其实大多是改编版的。
《西游记》还被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动画片、电影、连环画等。
看过其中一种或几种的举手告诉老师。
生:(举手)师:西游记里有很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个人物?生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生2: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有勇有谋,惩恶扬善,嫉恶如仇。
生3: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心地善良,为民除害。
生4: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能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能翻过十万八千里。
生5: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勇敢无畏,积极乐观,神通广大。
……师:看来,同学们不只是喜欢《西游记》,而且对《西游记》还非常熟悉,对西游记中的人物了如指掌。
下面的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游记》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猴王出世》。
师:听到《猴王出世》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生1:猴王是怎么出世的?生2:猴王是在哪里出世的?生3:猴王一生下来就是猴王吗?……师: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通过学习了解刚刚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孙悟空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师: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猴王出世。
师:能不能用洪亮的声音声音再来一次。
生:(声音洪亮)猴王出世。
师:《西游记》是大型的章回小说,全书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写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的出世和取经缘由以及后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而归的故事。
谁知道《猴王出世》节选自其中的哪一回?生:第一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
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你知道他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看老师写课题。
注意“猴”字。
(师先板书“神通广大”,再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了解“注释”的作用。
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
有了注释的帮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
那么,这个注释(1)告诉我们什么?(请学生回答)师小结:《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西游记》,和《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四大古典名著,是用“古白话文”写的。
3、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4、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5、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7猴王出世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石猴的特性以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形成对石猴出世的全面认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4.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在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一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7猴王出世》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境创设的生动性: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石猴出世的画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花果山的美景之中。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课堂效果。
4.及时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勇于面对挑战。
3.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反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4.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石猴的机智、勇敢、顽皮特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石猴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7《猴王出世》优质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7《猴王出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出世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绘石猴出世、学艺、称王的过程,展示了孙悟空聪明、勇敢、机智的个性特点。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并能熟练朗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西游记》这部作品还不够熟悉,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游记》及孙悟空的相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2.难点:文中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以及对孙悟空性格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资料:收集与《西游记》和孙悟空相关的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孙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孙悟空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其性格特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7 猴王出世》教学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7 猴王出世》教学教案1一. 教材分析《7 猴王出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故事。
本文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石猴的聪明、勇敢、机智的特点,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感兴趣,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仍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猴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神话故事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猴的形象特点。
2.难点: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学会欣赏神话故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原文,以便学生阅读。
3.学习卡片:制作学习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石猴出世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石猴是如何出世的吗?石猴成为了谁的猴王?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总结并板书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的协调。
教师点评并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 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达到了古 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书中 讲述孙悟空等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 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表现了惩恶 扬善的古老主题。
我会认
z
bèng jiàn z
mí yuán yé
芝遂迸涧獐猕猿耶
qiè míng qiào kǎi
挈瞑窍楷
juān náo
抬、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
敏捷、勇敢的特点。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
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
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
内
容 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详
解
这几句话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群猴天性活泼、顽
前的约定,让大家拜自己为王。
这石猴是集神、猴、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
课
(1)来历非凡,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
堂
小
结
(2)野性顽皮,活动体现了动物本性;
(3)聪明机智,成王彰显了人格特征。
孙悟空出世——石破天惊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课
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后 拓
跟孙猴子比翻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
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
内 容
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详
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好
解
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 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
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
埋下了伏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

7.猴王出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
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
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
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
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不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猜测。
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作者介绍】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猴王出世【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在我国浩瀚如海的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等无一不让人叫绝,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家喜欢吗?生:喜欢。
师:看过《西游记》的同学请告诉大家,它的作者是谁?生:(齐)吴承恩。
师:老师就把《西游记》原著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有些精彩的环节老师甚至看了两遍、三遍。
同学们看过的其实大多是改编版的。
《西游记》还被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动画片、电影、连环画等。
看过其中一种或几种的举手告诉老师。
生:(举手)师:西游记里有很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个人物?生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生2: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有勇有谋,惩恶扬善,嫉恶如仇。
生3: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心地善良,为民除害。
生4: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能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能翻过十万八千里。
生5: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勇敢无畏,积极乐观,神通广大。
……师:看来,同学们不只是喜欢《西游记》,而且对《西游记》还非常熟悉,对西游记中的人物了如指掌。
下面的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游记》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猴王出世》。
师:听到《猴王出世》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生1:猴王是怎么出世的?生2:猴王是在哪里出世的?生3:猴王一生下来就是猴王吗?……师: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通过学习了解刚刚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孙悟空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师: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猴王出世。
师:能不能用洪亮的声音声音再来一次。
生:(声音洪亮)猴王出世。
师:《西游记》是大型的章回小说,全书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写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的出世和取经缘由以及后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而归的故事。
谁知道《猴王出世》节选自其中的哪一回?生:第一回。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课文下面有注释。
师:从注释上你对《猴王出世》还了解到什么?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懂得看注释学习知识。
不只是这篇课文,课本上的很多课文的下面都有注释,注释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生:预习了。
师:在预习时,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生1:发现了?师:初读课文时我们应该怎样弄懂这样的词语的意思?生:猜一猜。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好的方法的。
生:课文题目下面的阅读提示上有。
师: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们了,你们很会学习。
课文题目下面还有什么阅读提示?生1:默读课文。
生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默读时记住阅读提示里猜猜词语这一方法,注意阅读提示里的两个问题,在关键地方画出记号。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做批注。
)师:同学们都停下来了,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生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生2: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生3: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下自己的感受?生1:神奇。
生2:奇妙。
生3:神乎其神。
生4:不可思议。
生5:非同一般。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生1: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生2: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时候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安家,群猴不再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群猴拜石猴为王。
生3: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猴子们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
可以说,他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毫毛无损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
读完这里,这石猴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它非常勇敢。
生2:它非常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3:它不但非常非常勇敢,而且非常有自信……师:同学们在阅读和交流时候出世的时候,注意过作者用的非常巧妙的一个词语了吗?生:蹦。
师:作者在写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的时候,多次用到了一个什么词语?生:跳。
师:真有趣,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
在作者的笔下石猴和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那么,吴承恩又是用怎样语言把石猴或猴王写下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感受石猴的形象。
师:在这部分课文里,哪一句对石猴的描写特别生动?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是个善于在读书中有所发现的孩子。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活灵活现地石猴。
你们猜,老师眼前的石猴在干什么?生1:在山中自由自在的蹦来跳去。
生2:他在山中采摘香甜的果子,美美地吃果子。
生3:他在山中快活地玩耍嬉戏。
生4:他在山中到处游玩,东走走,西逛逛。
采一朵山花,喝一点涧泉。
……师:这山中正是石猴快乐的老家,自由的天堂,天然的游乐场。
谁能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他的快乐,表现出他的自由。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同学们,从作者描写石猴的语言文字上及写法上你又发现了什么?生:作者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作者吴承恩在描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排比就是其中的一个。
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每个分句都是三个字,前边的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谁能读好这样句子的节奏呢?生1: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2: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3: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4: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5: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只机灵敏捷、猴性顽劣的石猴,仿佛看到了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饮食生活。
老师也感受到了石猴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
继续读,你还有什么发现?生1:“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每个分句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前面的两个字是动物名称,后面的两个字是石猴和动物的关系。
生2:我发现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生3:这些动物是猴子的亲戚朋友……师:四个字一组,一共四组,短短十六个字,却说到八种动物与石猴均是亲戚朋友,语言之精炼达到极致。
谁来再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炼。
生1: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生2: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生3: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生4: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继续读,你会有更有意思的发现?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就像一幅对子。
师:我们一起来对对子。
“夜”对——生:朝。
师:“宿”对——生:游。
师:“石崖”对——生:峰洞。
师:“石崖之下”对——生:峰洞之中。
师:“夜宿石崖之下”对——生:朝游峰洞之中。
师:“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
石猴的野性猴性在这一系列展现其生活的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声表现出石猴的野性和猴性?生1: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2: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3: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4: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大家试着连起来读一读,看你还能读好吗?谁能读读?生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我们把这三组语言综合起来,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长短相应,疏密有致的节奏。
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感受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个句子旁边。
试着用关键的词语记下自己的感受。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自由自在。
生2:快活逍遥。
生3:亲和友善。
生4:顽皮可爱。
生5:活泼可爱。
生6:活灵活现。
……师:这一段作者写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
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在林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小石猴。
课文又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呢?请同学们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关键的地方进行研读探究。
用心感受石猴的特点,用心体会语言的意味,并做好批注。
准备和大家交流。
师:我刚刚看过了,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这一句:“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我感觉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把这种手法用到了猴子的身上,猴子活灵活现。
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中,“纵”,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生: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师:谁再来读读猴子的语言?生1:我进去,我进去。
生2:我进去,我进去。
生3:我进去,我进去。
生4:我进去,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