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合集下载

超实用的吡唑醚菌酯复配方案

超实用的吡唑醚菌酯复配方案

超实用的吡唑醚菌酯复配方案今天,给大家推荐几个优秀的杀菌剂配方,对多种病害都具有预防、保护和铲除作用,需要的朋友一定要掌握。

记住这几个药方,能铲除100多种真菌、细菌病害!(1)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吡唑醚菌酯和代森联复配而成的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根治作用,在发病初期使用,亩用本品40~60克,对水30公斤喷雾。

对炭疽病、蔓枯病、霜疫霉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疫病、晚疫病、霜霉病等病害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吡唑醚菌酯·丙森锌:丙森锌和吡唑醚菌酯复配。

渗透性强,内吸性好,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且持效期长。

在发病初期施使用,每亩用本品225-25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对霜霉病、斑点落叶病、早疫病、炭疽病、白粉病、黑星病、锈病、叶斑病等病害都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效果。

(4)吡唑醚菌酯·噻唑锌:吡唑醚菌酯与杀细菌剂噻唑锌复配。

具有渗透性强,内吸性好,粘附性牢固,每亩用本品30~4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对溃疡病、叶枯病、黑星病、软腐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真菌和细菌性病害都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诱导作物产生抗病性,持效期较长,效果好。

(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复配,二者混配后对多种病害具有预防、保护和治疗作用。

粘附力较强,持效期较长,耐雨水冲刷。

每亩用本品40~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对赤霉病、白粉病、根腐病、立枯病、黑星病、叶斑病、纹枯病等病害都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很多朋友重治疗轻预防,这是不行的。

病害防治重在预防,希望大家一定要加强对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乳油、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农药有啥区别

乳油、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农药有啥区别

乳油、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农药有啥区别杀虫剂的乳油效力要显着高于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同一种农药的有效成分以选用乳油为好,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乳油、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农药有啥区别。

叶面喷雾用的杀菌剂,一般以油为介质的剂型对杀菌作用的发挥并无好处,所以宜选择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

叶面喷洒用的除草剂,因杂草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层,含有机溶剂的乳油、浓乳剂、悬浮剂等剂型都可以选用。

施用于水田或土壤中的除草剂,颗粒剂和其它能配制毒土的剂型用得比较多。

作为乳油的替换剂型,悬浮剂的药效虽次于乳油,但显着高于可湿性粉剂,其所含的多种助剂有利于药剂颗粒粘附在生物体表面,从而提高药效。

与乳油相比,浓乳剂和微乳剂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使用比较安全,药效也很好,但制造成本核算略高,价格也略贵。

从施药人员的安全考虑,炎热天气下喷药,以油为介质的乳油易引发
人员中毒,最好选用同类的以水为介质的剂型,如可湿性粉剂、悬乳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

乳油、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农药有啥区别就介绍到这里,相信大家看后对乳油、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农药有啥区别都有所了解,希望小编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都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7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

它们的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

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1)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 和c。

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细胞色素b)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5)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传递抑制作用。

因此有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的专利了。

(6)本类化合物是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的仿生杀菌剂,具有植物健康作用,使用后叶片增绿,增加作物光合作用,延缓衰老,延长作物采收期,从而达到增产效果。

嘧菌酯原药为棕色固体,熔点醚菌酯原药为白色粉吡唑醚菌酯原药为白。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研发及生产工艺难点分析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研发及生产工艺难点分析

目前,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吡唑醚菌酯可以加工成SC、EC、WP 、WDG等剂型,剂型都相对安全环保、高效。

主要有25%、30%、55%等各种含量的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原药熔点低、难加工。

大家知道吡唑醚菌酯原药的熔点非常低,目前从公开的几种晶型来说,温度的跨度范围比较大,在40~60℃之间;各个晶型之间的物理加工性质也不完全一样,这给加工成悬浮剂还是比较困难的。

难点如下:(1)容易絮凝、聚结。

因为离子间极强的作用力,容易发生细微粒子的絮凝和聚结,颗粒长在,形成更大的结合体,最终让这个悬浮剂出现块状物或膏化,失去流动性,商品寿命提前结束。

(2)悬剂粒径增长幅度大,品质迅速恶化,品质迅速恶化。

热贮过程中悬浮剂极易出现奥氏熟化,粒径的迅速长大,使悬浮剂严重膏化、固化;或者热贮之后常温放置,悬浮剂极易出现结块和固化,使悬浮剂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

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比较大或频繁时,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3)热贮熔融,热储之后,粒子慢慢直径变小,分散性会更好,但这不代表是一种优秀的表现。

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悬浮剂中低熔点的吡唑醚菌酯晶体已经熔融,并且被悬浮剂中的助剂所乳化,悬浮剂中的哟唑醚菌酯微粒晶体状态和非晶体状态共存。

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悬浮剂极易出现问题,导致使用中效果不是很稳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配方的筛选。

无非从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增熟剂、防腐剂、消泡剂、pH 值的调节和水等组成成分的角度进行筛选。

关于配方的筛选,各企业有不同的说法,群里也有人说进口的好。

个人认为,在产品的稳定性方面,如果大家下力气做好,做稳定,不存在所谓的“国产与进口哪一个好”的问题。

随着大家对吡唑醚菌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也越来越好,总会有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一些产品出现。

首先,吡唑醚菌酯这个产品,因为原药理化性质的问题,原药选择要注意。

目前可能有三种晶型或四种晶型,熔点不一,跨度范围在44~67℃之间。

为了保证悬浮剂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原药选择必须选高熔点的单一晶型,从而保证悬浮剂中的颗粒为单一晶型的形态。

吡唑醚菌酯都有哪些功效?为什么很多农民都喜欢?看完就知道了

吡唑醚菌酯都有哪些功效?为什么很多农民都喜欢?看完就知道了

吡唑醚菌酯都有哪些功效?为什么很多农民都喜欢?看完就知
道了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靶标病菌多、免疫性强,能够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等,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

但是再好的药,如果不会用,那也是浪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吡唑醚菌酯治什么病,吡唑醚菌酯在各作物上的用法用量。

吡唑醚菌酯有3种形态,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悬浮剂比较先进,它的生产工艺较严格,加工成本也高,但状态不太稳定,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出现分层但是相较于乳油和粉剂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吡唑醚菌酯能够防治哪些病害呢?
吡唑醚菌酯能够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

吡唑醚菌酯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吡唑醚菌酯可以用在哪些作物上?
吡唑醚菌酯用在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多种作物上都有效果,按照正常剂量使用,基本不
会有药害。

吡唑醚菌酯在作物上的用量一般是多少呢?
正常情况下,100g吡唑醚菌酯可以打300斤水,一桶水30斤的话,10克~15g是一个比较安全的用量,如果是复配使用的话,一般一桶水30斤,吡唑醚菌酯10g就可以了。

吡唑醚菌酯用对了天下无菌

吡唑醚菌酯用对了天下无菌
吡唑醚菌酯用对了天下无菌!这里告诉你怎么用效果更好
在全球农药杀菌剂单品排名的榜单上,吡唑醚菌酯一直都是榜单中的姣姣者,作为甲氧基丙烯酸类的杀菌剂,自上市以来凭借其广谱的杀菌、卓越的效果、对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对作物的生长促进作用,很快就获得了用户的青睐。为何这么多人都在用它?
一、吡唑醚菌酯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1、粉剂在加工和使用的时候会飘散,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粉剂最大的问题。2、乳油乳油是最早期农药普遍应用的剂型,稳定,制造成本低。3、悬浮剂悬浮剂就比较先进了,悬浮剂工艺比较严格。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类产品在安全性方面占有较大优势,悬浮剂很安全,但是也不建议超浓度使用。
二、吡唑醚菌酯、嘧菌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酯有啥关系?
它们称为杀菌剂中的三兄弟,都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而吡唑醚菌酯则被认为是市场上活性最高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三、为何这么多人都在用它?
1、对果蔬具有多重作用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还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全方位保护果蔬,让病菌无处可逃,另外杀菌、促进作物生长两不误。还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不受限制。2、适用范围广,受欢迎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果树(柑橘、葡萄、火龙果、猕猴桃、百香果、苹果、芒果等等)、蔬菜、草莓、水稻、烟草、茶树、观赏植物、小麦、花生、草坪等各种作物。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叶枯病、锈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3、用量少,大作用(仅针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大部分作物(如果树、蔬菜等),推荐稀释1500~2000倍,假设30斤水一壶水正常单用情况下,用10~15克的药;复配的话,就用10克一壶水。4、复配效果好,最佳拍档能与多种药剂复配,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比如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可提升药效;与叶面肥混用如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但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东西。);与芸苔素混合,增强抗病性,降低抗药性,促进营养转化,调节植物生长(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大家对吡唑醚菌酯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是一个好成分,没错!但它绝不是万能的,买对正确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放对使用地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使用讲解!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使用讲解!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使用讲解!吡唑醚菌酯是新型广谱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对作物病害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目前已用于100多种作物上。

对所有真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吡唑醚菌酯常复配的药剂:1.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唑醚·代森联。

防治病害: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苹果树斑点落叶病、炭疽病、轮纹病、柑橘树疮痂病、马铃薯晚疫病等。

2.吡唑醚菌酯·笨醚甲环唑—笨甲·吡唑醚。

防治病害:香蕉叶斑病、葡萄白粉病、西瓜白粉病、黄瓜蔓枯病、苹果树斑点落叶病。

3.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唑醚·锰锌。

防治病害:柑橘树疮痂病、苹果树斑点落叶病。

4.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

防治病害:苹果树斑点落叶病、香蕉叶斑病、褐斑病、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玉米大斑病。

5.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烯酰·吡唑酯。

防治病害:黄瓜、葡萄霜霉病、晚疫病。

6.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唑醚·咪鲜胺。

防治病害:柑橘和苹果炭疽病。

常见使用方法:1.玉米大斑病:25%乳油112.5~187.5克/公顷,喷雾;玉米植物健康作用:25%乳油 112.5~187.5克/公顷,喷雾。

2.茶树炭疽病:25%乳油 125~250 毫克/千克,喷雾。

3.白菜炭疽病:25%乳油 112.5~187.5 克/公顷,喷雾。

4.黄瓜霜霉病:25%乳油75~150克/公顷,喷雾;瓜白粉病:25%乳油75~150克/公顷,喷雾。

5.大豆叶斑病:25%乳油 112.5~150 克/公顷,喷雾;大豆植物健康作用:25%乳油 112.5~150克/公顷,喷雾。

6.西瓜炭疽病:25%乳油56.25~112.5 克/公顷,喷雾;西瓜调节生长:25%乳油 37.5~93.5克/公顷,喷雾。

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来防治病虫害的化学物质,而农药剂型则是指农药的物理、化学形态以及制剂形式。

不同的农药剂型适用于不同的使用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1.悬浮剂(SL):悬浮剂是将农药颗粒悬浮在溶液中形成的剂型,常见的如农药丁乳油。

使用时,需先将制剂倒入适量水中,搅拌均匀后喷洒于作物上。

悬浮剂具有较好的附着性和持久性,能够长时间地附着在作物表面。

2.乳油剂(EC):乳油剂是将农药溶解在油相中形成的剂型,常见的如农药敌敌畏乳油。

使用时,需将制剂稀释后喷洒于作物上。

乳油剂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扩散性,能够快速渗入作物组织并迅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3.水剂(WP):水剂是将农药制成颗粒状悬浮物质,常见的如农药多菌灵水剂。

使用时,需将制剂溶解于适量水中,搅拌均匀后喷洒在植物上。

水剂具有较好的附着性和可见性,可以方便地观察到喷洒的区域和程度。

4.粉剂(WP):粉剂是将农药制成粉末状物质,常见的如农药硫黄粉剂。

使用时,需将适量粉剂溶解于一定量水中,搅拌均匀后喷洒于作物上。

粉剂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附着性,能够更好地附着在作物表面,并通过气体和液体传导方式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5.颗粒剂(WG):颗粒剂是将农药制成颗粒状物质,常见的如农药杀虫宁颗粒剂。

使用时,将适量颗粒剂均匀撒播在种植土壤上,然后轻轻埋入土中。

颗粒剂具有较好的附着性和稳定性,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防治效果。

农药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喷洒、撒播和浸泡等。

喷洒方法是以液态制剂为主,将农药喷洒在植物的叶面、茎干等部位。

喷洒时要注意均匀、全面覆盖植物表面,并且避免喷洒于高温时段。

撒播方法适用于颗粒剂、粉剂等剂型,将农药喷洒或撒播在土壤表面,使其与土壤接触。

浸泡方法适用于水剂等剂型,将农药浸泡在水中,再将作物或种子浸泡在农药溶液中。

浸泡时间应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控制。

总之,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病虫害以及使用要求而选择的。

正确选择和使用农药剂型和方法,能够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更为友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吡唑醚菌酯是目前备受农资行业关注的一款优质杀菌剂,但是再好的药,如果不会用,那就是浪费!那么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如何区别?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吡唑醚菌酯的主要剂型有:乳油、悬乳剂和水分散粒剂等。

吡唑醚菌酯还可以制成液剂、油悬剂、可湿性粉剂、粉剂和膏剂等剂型。

吡唑醚菌酯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总体来说,各有各的不同。

(1)粉剂
在加工和使用的时候会飘散,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粉剂最大的问题。

(2)乳油
原来是用的甲苯、二甲苯,但是国家现在不提倡登记乳油,就开始用微乳剂、水乳剂,或者是用植物油代替,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剂型,但是,有些产品必须得做成乳油。

(3)悬浮剂
悬浮剂就比较先进了,悬浮剂工艺比较严格,加工的成本也很高,但是状态不太稳定,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出现分层。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有啥关系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称为杀菌剂中的三兄弟,它们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
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

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1)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区别:
(1)嘧菌酯
杀菌谱很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

(2)醚菌酯
杀菌谱不如嘧菌酯广,但对白粉病等特效。

(3)吡唑醚菌酯
相对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

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这三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

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