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胶的塑炼工艺

合集下载

炼胶生产工艺规程.doc.

炼胶生产工艺规程.doc.

一、塑炼(一)塑炼工艺生胶因黏度过高或均匀性较差等缘故,往往难于加工。

将生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其获得必要的加工性能,这一加工过程称为塑炼。

1、塑炼的目的及基本原理(1)塑炼目的橡胶加工工艺对生胶可塑度有一定的要求。

不同种类的生胶其原始可塑度不同,不同用途的混炼胶要求其塑炼胶的可塑度不同。

橡胶可塑度与胶料工艺性能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塑炼的目的就是满足混炼工艺性能和制品性能对生胶可塑度的要求。

严格来说,经过充分塑炼的橡胶是一种改性橡胶,在混炼是能与活性填充剂(如碳黑等)和硫化促进剂发生化学反应,对硫化速度和结合凝胶生成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胶经过塑炼后质地均一,对硫化胶力学性能也有所改善。

因此,塑炼是橡胶加工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艺。

(2)塑炼的基本原理A、机械力作用B、氧的作用C、塑解剂的作用D、温度的影响E、胶料停放环境、时间的限制2、塑炼工艺(1)塑炼准备工艺A 、烘胶;天然橡胶烘胶温度一般为50~60℃,时间为24~36小时,冬天为36~72小时。

氯丁橡胶烘胶温度一般为24~40℃,时间为4~6小时。

B、洗胶:切胶前剥除胶外皮或用刷子清除或用水清洗表面砂粒及杂质,一面影响胶料质量。

C、切胶D、破胶:再生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不需破胶。

天然橡胶每卷重量一般不超过25公斤。

胶卷必须注明胶料代号。

(2)开炼机塑炼工艺①开炼机塑炼属于低温塑炼,温度一般在55℃以下,开炼机塑炼关键是降低的温度A、薄通塑炼:将辊距调至1毫米以下,开冷却水使辊筒冷却,将生胶靠大牙轮一端投入,使之通过辊筒间隙,让胶片直接落入胶盘,待辊筒上无堆积胶时,将盘内胶片扭转900重新投入辊隙间,反复8~12次以上,然后切割下片。

生胶下片后要及时冷却,以免降低塑炼效果。

冷却可在隔离剂中进行。

薄通塑炼的特点是冷却效果好(不包辊),不用割刀,对天然胶、合成胶均有效果,尤其是普通丁腈橡胶只有采用薄通法才能获得较好的塑炼效果。

B、包辊塑炼C、爬架子塑炼②影响开炼机塑炼的因素1、辊温辊温越低,塑炼效果越好。

生胶的塑炼工艺

生胶的塑炼工艺

生胶的塑炼工艺摘要:生胶的塑炼原理、目的、要求和影响塑炼的因素及应用。

生胶和混炼胶可塑度的测定通常有三种方法:压缩法、旋转扭力法和压出法。

关键词:塑炼;设备;开炼机;塑炼方法;塑炼工艺一、塑炼的定义1、生胶塑炼的描述:橡胶的弹性给工艺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必须把生胶由弹性状态变为可塑性状态,这个过程称之为塑炼;塑炼的方法有,开炼机低温塑炼,密炼机和螺杆挤出机高温塑炼,添加塑解剂塑炼。

这期间要注意,橡胶的可塑性不宜太大,太大会使橡胶制品的机械强度降低,永久变形增大,耐老化性、耐磨性和弹性降低,因此要防止生胶塑炼过渡,要在满足工艺性能前提的要求下,使之具有最适当的可塑性。

2、定义: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进某些化学试剂等方式,使橡胶由强韧的高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3、塑性(可塑性):橡胶在发生变形后,不能恢复其原来状态,或者说保持其变外形态的性质。

二.塑炼的目的和要求1.塑炼的目的减小弹性,提高可塑性;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提高胶料溶解性和成型粘着性。

2.塑炼胶的质量要求(1)可塑度要适当应满足加工工艺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具有最小的可塑性。

过度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性等,而且会增加动力消耗。

塑炼程度:根据混炼胶工艺性能和制品性能的要求来确定。

如:供胶、浸胶、刮胶、擦胶和制造海绵等用途的胶料,要求的可塑度较大,生胶的塑炼程度要高些。

供模压用的胶料,则要求可塑性宜小。

一般:胶管外层胶可塑度:0.3-0.35;胶管内层胶: 0.25-0.3;胎面胶: 0.22-0.24;胎侧胶: 0.35左右;海绵胶: 0.5-0.6;(2)塑炼均匀三、塑炼的设备及塑炼方法(以介绍开炼机)1、准备工艺(1).烘胶NR烘胶温度一般在50-60℃,时间为24-36h,冬季加热时间为36-72h。

CR烘胶温度一般在24-40℃,时间为4-6h。

烘胶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2).切胶用切胶机将生胶切成小块,每块重量视胶种而异,NR每块10-20kg,CR每块不超过10kg。

生胶的塑炼工艺

生胶的塑炼工艺

生胶的塑炼工艺生胶的塑炼工艺是天然橡胶经过加工后用于制造橡胶制品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生胶塑炼工艺流程。

1. 原料选择:选择优质的天然橡胶作为原料。

原料的质量对生胶的品质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精心选用。

2. 清洗:将原料橡胶进行清洗,去除附着在橡胶表面的杂质和污垢。

清洗可以采用一定的机械或化学方法进行。

3. 粗炼:将清洗后的橡胶进行粗炼,即在炼胶机中进行粗糙搅拌。

这一步的目的是将橡胶颗粒与其他添加剂混合均匀。

4. 搅拌均匀:将粗炼后的橡胶进行搅拌均匀,使添加剂和橡胶充分混合。

添加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如硫化剂、加工助剂等。

5. 精炼:将搅拌均匀的橡胶进行精炼,即在炼胶机中加热和搅拌。

精炼的目的是将橡胶的分子链断裂,使其更易于加工和融合。

6. 出胶:经过精炼后,橡胶成为一种黏性物质,称为胶。

胶可以通过出胶机或挤出机进行连续出胶,得到各种形状的生胶块。

7. 冷却:出胶后的生胶块需要进行冷却,使其逐渐硬化并保持其形状。

冷却可以采用自然冷却或额外的冷却设备来加速。

8. 切割:冷却后的生胶块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切割,得到适合生产不同橡胶制品的块状或片状生胶。

9. 包装和储存:切割后的生胶需进行包装,并存放在适当的条件下,以保持其品质和延长保存期限。

总之,生胶的塑炼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多个步骤将原料橡胶加工成黏性块状的生胶,为后续加工和制造橡胶制品打下基础。

这个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参数和质量,使得生胶具备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质量稳定性。

生胶是从橡胶树的橡胶乳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橡胶,经过塑炼工艺后可以被用于制造各种橡胶制品,如轮胎、橡胶管道、橡胶鞋等。

塑炼工艺的目的是将橡胶的物理性能通过加热、搅拌和添加剂的作用进行改变,以满足不同制品的需求。

下面将继续介绍生胶的塑炼工艺的相关内容。

10. 粒状橡胶材料的处理:某些情况下,橡胶树采集到的橡胶乳可能形成小颗粒的固态橡胶凝胶。

这些颗粒需要经过加工处理,在塑炼过程中能够被均匀地分散到橡胶体中。

生胶塑炼之七:塑炼工艺条件.

生胶塑炼之七:塑炼工艺条件.

3.7 塑 炼 工 艺 条 件
3.7.2 密炼机塑炼工艺条件
a. 温度 b. 时间 c. 化学塑解剂 d. 转子 转速 e. 装胶容量 f. 上顶栓压力
3.7 塑 炼 工 艺 条 件
3.7.2 密炼机塑炼工艺条件
a. 温度
塑炼温度是影响密炼机 塑炼效果好坏的最主要因素, 温度对密炼机塑炼的影响,温 度越高,可塑度越大。
转速, r/min
时间,min
威氏可塑度试验压缩后的试片高度 h1,mm
94℃
121℃
150℃
25
30
4.51
4.00
2.90
50
15
4.09
3.45
2.60
70
10
3.79
3.17
2.50
3.7 塑 炼 工 艺 条 件
转子转速与混炼时间的关系 1一上顶栓压力为0.225MPa; 2—上顶栓压力为0.422MPa 3—上顶栓压力为5.98MPa
3.7 塑 炼 工 艺 条 件 3.7.1 开炼机塑炼工艺条件
a、辊温
低温塑炼时,温度越低塑炼效果越好。
辊温偏高:会使生胶产生热可塑性 而达不到塑炼要求。 辊温偏低:能提高塑炼效果,但动力消耗大,且容易损伤设备。
●天然橡胶一般掌握在45~55℃,合成橡胶一般掌握在30~45℃。
3.7 塑 炼 工 艺 条 件
3.7 塑 炼 工 艺 条 件
b. 时间
与开炼机不同,生胶的可 塑性随在密炼机中塑炼时间的 增长而不断地增大。
3.7 塑 炼 工 艺 条 件
c. 化学塑Biblioteka 剂在密炼机高温塑炼条件下,使用 化学塑解剂比在开炼机中更为有效。 因为高温对化学塑解剂的效能具有促 进作用,从而能进一步缩短塑炼时间, 并能相应降低塑炼温度,使塑炼温度 低于纯胶塑炼温度。

橡胶工艺之塑炼(机理及常见的塑炼方式)

橡胶工艺之塑炼(机理及常见的塑炼方式)

橡胶工艺之塑炼(机理及常见的塑炼方式)橡胶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当外力消除后橡胶仍能保持其形变的能力叫做可塑性。

增加橡胶可塑性工艺过程称为塑炼。

橡胶有可塑性才能在混炼时与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合;在压延加工时易于渗入纺织物中;在压出、注压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此外,塑炼还能使橡胶的性质均匀,便于控制生产过程。

但是,过渡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等性能,因此塑炼操作需严加控制。

橡胶可塑度通常以威廉氏可塑度、门尼粘度和德弗硬度等表示。

1、塑炼机理橡胶经塑炼以增加其可塑性,其实质乃是使橡胶分子链断裂,降低大分子长度。

断裂作用既可发生于大分子主链,又可发生于侧链。

由于橡胶在塑炼时,遭受到氧、电、热、机械力和增塑剂等因素的作用,所以塑炼机理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氧和机械力,而且两者相辅相成。

通常可将塑炼区分为低温塑炼和高温塑炼,前者以机械降解作用为主,氧起到稳定游离基的作用;后者以自动氧化降解作用为主,机械作用可强化橡胶与氧的接触。

塑炼时,辊筒对生胶的机械作用力很大,并迫使橡胶分子链断裂,这种断裂大多发生在大分子的中间部分。

塑炼时,分子链愈长愈容易切断。

顺丁胶等之所以难以机械断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生胶中缺乏较高的分子量级分。

当加入高分子量级分后,低温塑炼时就能获得显著的效果。

氧是塑炼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缺氧时,就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生胶塑炼过塑炼时,设备与橡胶之间的摩擦显然使得胶温升高。

热对塑炼效果极为重要,而且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影响也不同。

由于低温塑炼时,主要依靠机械力使分子链断裂,所以在像章区域内(天然胶低于110℃)随温度升高,生胶粘度下降,塑炼时受到的作用力较小,以致塑炼效果反而下降。

相反,高温塑炼时,主要是氧化裂解反应起主导作用,因而塑炼效果在高温区(天然胶高于110℃)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温度对塑炼起着促进作用。

各种橡胶由于特性不同,对应于最低塑炼效果的温度范围也不一样,但温度对塑炼效果影响的曲线形状是相似的。

生胶的塑炼工艺

生胶的塑炼工艺

第十一章生胶的塑炼工艺 (2)§11.1 生胶的塑炼原理 (2)一.塑炼的定义 (2)二.塑炼的目的和要求 (2)三.生胶的增塑方法和原理 (2)§11.2 可塑性的测定方法 (4)一.压缩法 (4)二.旋转扭力法—门尼(Mooney)粘度法 (4)三.压出法 (5)§11.3 塑炼方法及影响因素 (5)一.准备工艺 (5)二.开炼机塑炼工艺 (5)三.密炼机塑炼工艺 (6)四.螺杆塑炼机塑炼工艺 (7)五.塑炼后的补充加工 (8)§11.4 常用橡胶的塑炼特性 (8)一.橡胶塑炼难易的原因 (8)二.几种常用橡胶的塑炼特性 (8)第十二章混炼工艺 (10)§12.1 混炼前的准备 (10)一.原材料与配合剂的质量检验 (10)二.配合剂的补充加工 (10)三.油膏和母炼胶的制造 (10)四.称量配合 (10)§12.2 混炼工艺 (11)一.混炼胶的结构 (11)二.开炼机的混炼工艺 (11)三.密炼机的混炼工艺 (12)四.混炼胶后胶料的补充加工与处理 (14)§12.3 混炼胶的质量检查 (14)一.胶料的快检 (14)二.物理机械性能测定 (14)三.配合剂的分散度检查 (14)四.胶料硫化特性的检查 (15)§12.4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596) (15)第十一章生胶的塑炼工艺§11.1 生胶的塑炼原理一.塑炼的定义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式,使橡胶由强韧的高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塑性(可塑性):橡胶在发生变形后,不能恢复其原来状态,或者说保持其变形状态的性质。

二.塑炼的目的和要求1.塑炼的目的减小弹性,提高可塑性;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提高胶料溶解性和成型粘着性。

2.塑炼胶的质量要求(1)可塑度要适当应满足加工工艺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具有最小的可塑性。

过度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性等,而且会增加动力消耗。

常见生胶塑炼

常见生胶塑炼

常见生胶的塑炼
a) 投料:开炼机塑炼及混炼时,所有生胶、母胶、并用胶,须在靠炼胶机大齿轮一则加入。

b) 根据各种不同的生胶性能,应采用不同的塑炼方法,具体如下:
1) 天然胶:一段塑炼:以0.5~1mm辊距将生胶破开,薄通落盘,如此重复过机到规定时间或次数。

一般为10~15min,具体视可塑度要求适当增减时间次数,然后打三角包,停放
4~8h冷却,以待二段塑炼或使用。

二段塑炼:将一段塑炼的生胶包辊后,调节辊距到5mm,将生胶连续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地切割倒合三次以上或到规定时间为止,若与一段连续塑炼为5min,单独二段为10~15min,然后下片冷却,停放4h以上,混炼备用。

常规辊温45℃左右,可塑度要求
0.45以上。

注:低硬度(50°以下)胶料生胶(包括其它胶种)塑炼需分二段到三段塑炼,若为二段塑炼,则进行两次一段塑炼;若为三段塑炼,则进行两次一段和一次二段塑炼。

每段之间胶料需停放4h以上冷却,确保生胶可塑度及混炼时配合剂的分散。

2) 丁腈胶:宜采用低温、小辊距、低容量的塑炼方法。

辊距2~3mm,塑炼时间20~30min,操作与天然胶基本相同。

3) 丁苯、丁基胶:混炼前不需塑炼,若特殊需要则薄通几次,丁基胶要注意清洁,严防其它胶混入,影响质量。

4) 顺丁胶:顺丁胶的塑炼对可塑度变化不大,塑炼只为方便操作,可适当过薄通。

5) 氯丁胶:氯丁胶不宜长时间塑炼,宜短时间、低温度塑炼,辊距5~6mm过胶3~4次,小辊距薄通10~15min,5~6mm辊距下片,辊温40~50℃。

c) 塑炼好的生胶,应检验可塑度(衡量胶料操作性能及影响后继工艺质量的标准),合格才能使用。

橡胶塑炼与混炼

橡胶塑炼与混炼

橡胶塑炼与混炼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一生胶的塑炼工艺生胶的塑炼原理一.塑炼的定义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式,使橡胶由强韧的高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塑性(可塑性):橡胶在发生变形后,不能恢复其原来状态,或者说保持其变形状态的性质。

二.塑炼的目的和要求1.塑炼的目的减小弹性,提高可塑性;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提高胶料溶解性和成型粘着性。

2.塑炼胶的质量要求(1)可塑度要适当应满足加工工艺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具有最小的可塑性。

过度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性等,而且会增加动力消耗。

塑炼程度:根据混炼胶工艺性能和制品性能的要求来确定。

如:供胶、浸胶、刮胶、擦胶和制造海绵等用途的胶料,要求的可塑度较大,生胶的塑炼程度要高些。

供模压用的胶料,则要求可塑性宜小。

一般:胶管外层胶可塑度:~;胶管内层胶: ~;胎面胶: ~;胎侧胶左右;海绵胶 ~(2)塑炼均匀三.生胶的增塑方法和原理(一)增塑方法(二)塑炼原理生胶的分子量与可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子量越小,可塑性就越大。

生胶经过机械塑炼后,分子量降低,粘度下降,可塑性增大。

由此可见,生胶在塑炼过程中,可塑性的提高是通过分子量的降低来实现的。

η0—聚合物熔体的最大粘度;A—特性常数;M W—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1.机械塑炼过程机理在低温下:在机械力作用下首先切断橡胶大分子链生成大分子自由基。

(机械力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氧作为自由基接受体,起着阻断自由基的作用。

)在高温下:机械力切断橡胶大分子生成自由基的几率减少。

橡胶大分子在机械力的活化作用下,氧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

(机械力起到应力活化作用,氧作为自由基引发体,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

)链终止:橡胶氢过氧化物不稳定,分解生成较小的大分子,连锁反应终止。

2.影响塑炼的因素:(1)机械力的作用根据理论分析,机械力对橡胶分子的断链作用,可表示为:式中ρ—分子链断链的几率;K1、K2—常数;E—分子链的化学键能;F0—作用于分子链上的力;δ—分子链断链时伸长长度;F0δ—分子链断链时消耗的机械功;低温塑炼要求尽可能地降低辊温和胶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胶的塑炼工艺第一节概述橡胶的最宝贵的性质就是高弹性。

但是,这种高弹性又给橡胶的加工和成型制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所以要对橡胶进行加工制造,就必须设法使生胶的高弹性去掉或减小,使之由原来的强韧的高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而富有可塑性的状态,完成这一转变的工艺加工过程就是生胶的塑炼工艺,简称为塑炼。

经塑炼后的生胶原有的高弹性已大大减小,其熔体或溶液的粘度降低,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等都有所降低。

但与此相反,其胶料的可塑性和加工流动性大为改善,胶料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提高,成型时的粘着性增大。

总之,塑炼后的生胶工艺加工性能改善,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却受到了损害。

因此,生胶的塑炼加工主要目的是获得必要的可塑性和流动性,以满足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模压、注射、胶浆和发泡胶料制造等各种加工过程的工艺性能要求。

然而,生胶的塑炼程度或可塑度大小并不是任意确定的,朔炼胶的可塑度大小必须以满足后序加工过程的加工性能要求为标准,胶料的可塑度过大和过小,以及可塑度的不均匀,都会影响加工操作和产品质量。

若胶料的可塑度过低,混炼时配合剂不易混入,混炼时间会加长,压出半成品表面不光滑,压出和压延半成品收缩率增大,压延胶布半成品容易掉皮,成型时胶料的粘着性差,硫化时不易流动充模,容易造成产品缺胶等。

如果胶料的可塑度过高,混炼时配合剂也不易分散均匀,压出半成品挺性不好,压延时胶料易粘辊筒和垫布,硫化时皎料流失胶边较多,特别是硫化脂成品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会受到严重损害。

所以,胶料的塑炼程度主要根据胶料的加工过程要求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要求来决定。

一般说来,涂胶、浸胶、刮胶、压延擦胶和制造发泡制品的胶料,其可塑度要求都比较高,而对物理机械性能要求较高,半成品挺性好及模压硫化的胶料,其可塑度要求较低。

压出胶料的可塑度要求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混炼工艺一般要求塑炼胶的门尼粘度在60左右;压延纺织物擦胶工艺要求胶料的门尼粘度在40左右,对于生胶的初始可塑度已能满足加工性能要求的生胶,一般不需再行塑炼加:正,可以直接进行混炼。

例如,近年来,大多数合成橡胶和某些品种的天然生胶,如软丁苯橡胶、软了腈橡胶及恒粘和低粘标准天然橡胶,因在生胶制造过程中均控制了聚合度或门尼粘度,使其初始可塑度在混炼加工的可塑度要求范围之内,因而不必进行塑炼便可直接混炼。

至于混炼胶的可塑度大小则可以在混炼过程中加以适当控制。

如果对塑炼胶的可塑度要求较高时,也可以进行适当塑炼。

总的来说,随着恒粘和低粘标准天然生胶品种的出现及合成橡胶的大量应用,生胶塑炼加工的任务已经大为减少。

只是由于天然生胶的主要品种烟片胶和绉片胶以及某些品种的合成橡胶因初始门尼粘度较高,还必须经过塑炼。

因此,本章叙述的塑炼工艺主要以天然生胶的塑炼为基础。

第二节塑炼方法一、生胶的增塑方法增加生胶可塑性的方法依其塑化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物理增塑法利用低分子增塑剂加入生胶中增加生胶的可塑性的方法,称物理增塑法。

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低分子物质对橡胶的物理溶胀作用来减小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九从而降低了胶料的粘度,提高其可塑性和流动性。

但这种方法不能单独用来塑炼生胶,只能作为生胶塑炼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增塑方法,用于提高塑化效果。

2.化学增塑法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生胶大分子链的化学破坏作用来减小生胶的弹性和粘度,提高其可塑性和流动性,这种方法叫化学增塑法。

从生胶塑化机理看,化学增塑是比较有效的增塑方法,但与物理增塑法一样,也不能单独用来塑化生胶,只能作为其他机械塑化方法中的一种辅助增塑法使用。

3.机械增塑法利用机械的高剪切力作用使橡胶大分子链破坏降解而获得可塑性的方法叫机械增塑法或机械塑炼法。

这是目前生胶塑炼加工中使用最广泛而又行之有效的增塑方法,可以单独用于生胶塑炼加工,也可以与物理增塑法及化学增塑法配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机械塑炼效果和生产效率。

机械塑炼法依据设备类型不同又分为三种,即开炼机塑炼法、密炼机塑炼法和螺杆式塑炼机塑炼法。

这都是生胶塑炼加工中最常用的塑炼方法。

由于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差别,在具体应用上又各有特点,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

另外,依据塑炼工艺条件的不同,机械塑炼方法又分为低温机械塑炼法和高温机械塑炼法。

密炼机塑炼法和螺杆塑炼机塑炼法的塑炼温度都在100℃以上,称为高温机械塑炼法;开炼机塑炼温度在100℃以下,故属于低温机械塑炼法。

第三节机械塑炼工艺生胶在塑炼加工前需经一些准备加工,然后才能进行塑炼,塑炼后的胶料还要经过压片、冷却、停放和质量检查,质量合格后方能供下一步加工使用。

一、准备工艺生胶塑炼前的准备加工包括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过程。

(一)烘胶天然生胶经过长时间运输和贮存之后,常温下的粘度很高,容易硬化和产生结晶,尤其在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常会因结晶而硬化,使生胶难于切割和加工。

因此,应先进行加热软化,这就是烘胶。

烘胶的作用就是使硬度减小,结晶熔化,以便于进行切割和塑炼加工,同时还能使水分挥发掉。

烘胶一般在专用的烘胶房中进行。

烘胶房的下面和周边设有蒸汽加热器,生胶在烘房内按一定规则和顺序堆放在存放架上,但不得与加热器接触。

天然生胶室内的温度保持在50~60℃:,加热时间依季节气候和地区的温度差异而不同。

在夏季高温季节,烘胶时间较短,一般为24—36h;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加热时间一般为48~72h。

氯丁橡胶的烘胶温度要低些,一般为24~40℃,时间为4~6h。

烘胶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烘胶必须达到胶块内外温均匀,否则影响塑炼质量和效率。

(二)切胶和选胶烟片胶的包装方式都是ll0kg左右的大胶包。

为便于使用,必须首先切成小块。

生胶经加温后自烘胶房取出,在切胶前应先剥除胶包的外包皮或刷洗除去表面的砂粒其他杂物,然后才能进行切割。

切胶用单刃立式切胶机或多刃立式及卧式切胶机,具体依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而定。

生胶切割后,须经外观检查,并注明胶种。

若胶包中有不符等级品种质量规定的生,或有杂质、霉烂等现象,应加以挑选和分级处理,以便按质量等级适当选用。

(三)破胶用开炼机进行塑炼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质量及设备安全,在塑炼前有的还要切好的胶块用破胶机进行破胶。

破胶时辊温在45C以下,辊距保持在2—3mm,让胶料逼辊距几次即可,一般2~3次:破胶操作应注意避免被弹出的胶块打伤。

二、开炼机塑炼工艺开炼机塑炼是应用最早的机械塑炼方法,至今还在使用。

与其他机械塑炼方法相比,炼机塑炼法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操作危险性大,所以不适于现代化规模生产。

但由于开炼机塑炼温度低,塑炼胶可塑度均匀,胶料的耐老化性能和耐疲劳性较好,动态下生热性较小,机台容易清洗,变换胶种灵活,另外设备投资较节省,所以适塑炼胶质量要求高,胶料品种变化多和生产批量较小的加工。

(一)开炼机塑炼工艺方法开炼机塑炼的操作方法主要有包辊塑炼法、薄通塑炼法和化学增塑塑炼法。

1.包辊塑炼法胶料通过辊距后,胶片包在前辊筒表面上,随着辊筒一起转动重新回到辊距的上方并再一次进入辊距,这样反复通过辊距受到捏炼,直至达到规定的可塑度要求为止,然后下片、冷却。

这就是一次完成的包辊塑炼法,又叫一段塑炼法。

一段塑炼法的塑炼操作和胶料的停放管理比较简单方便,但塑炼时间长,效率低,最终能获得的可塑度也较低,不适用于塑炼胶可塑度要求较高的生咬塑炼。

分段塑炼法是先将胶料包辊塑炼一定时间,通常10~15min,然后下片、冷却和停放4一8h,再将停放后的胶料重新放到炼胶机上进行第二次包辊塑炼一定时间,并下片、冷却和停放。

这样反复塑炼数次,直至达到要求的可塑度为止。

通常分两段塑炼法和三段塑炼法即可。

具体依可塑度要求而定。

分段塑炼法胶料管理比较麻烦,所需胶料停放面积较大,但塑炼温度较低,塑炼效果较好,能达到任意的可塑度要求,适用于可塑度要求较高的生胶塑炼。

2.薄通塑炼法薄通塑炼的辊距在imm以下,胶料通过辊距后不包辊而直接落在接料盘上,等胶料全都通过辊距后,再将胶料返回到辊距上方重新通过辊距,这样反复数次,直至达到要求的可塑度为止。

具体依可塑度要求而定。

胶料的可塑度要求越高,需要通过辊距的次数也就越多。

薄通塑炼法胶料散热快,冷却效果较好,机械塑炼效果大,塑炼胶可塑度均匀,质量高,能达到任意的塑炼程度,是开炼机塑炼中最普遍采用的和行之有效的塑炼方法。

适用于各种生胶的塑炼加工,也可采用分段方法。

3.化学增塑塑炼法开炼机塑炼时,可采用化学塑解剂增加机械塑炼效果,提高塑炼生产效率并节约能耗。

适用的化学塑解剂类型为游离基接受体型及混合型化学塑解剂,如国产的化学塑解剂SJ—103及进口的RenacitV等,化学塑解剂应以母胶形式使用,并应适当提高开炼机的辊温。

(二)开炼机塑炼的影响因素影响开炼机塑炼的因素主要有容量、辊距、辊速与速比、辊温、塑炼时间、化学塑解剂等。

1.容量容量就是一次炼胶的胶料容积。

塑炼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设备规格与生胶种类,容量过大,辊距上方的积存胶数量过多,不仅使散热困难,胶温升高,降低塑炼效果,而且使单位时间内胶料通过辊距的次数减少,生产效率下降,同时还会加大操作的劳动强度;容量过小也会降低塑炼的生产效率。

合理的容量应根据以下经验公式计算:Q=K·D·L式中Q—塑炼容量,L;K—经验系数,一般取值范围为0.0065~0.0085,L/cm2;D——前辊简直径,cm;L——辊筒工作部分长度,cm。

合成胶塑炼时生热量多,升温快,应适当减小容量,如丁腈橡胶塑炼容量一般比天然橡胶低20%~25%。

2.辊距辊速和速比一定时,辊距越小,机械塑炼效果越大,同时因胶片减薄,冷却效果改善又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塑炼效果。

例如,天然生胶开炼机塑炼时的辊距从4mm减至0.5mm时,胶料的门尼粘度在同样薄通次数内迅速降低。

由此可见,采用薄通塑炼法是比较合理的。

这种方法对合成橡胶塑炼也很有效。

例如难以塑炼的丁腈橡胶等只有采用薄通塑炼法才能获得较好的塑炼效果。

3.辊速和速比辊距一定,提高开炼机辊筒的转速或速比都会增大胶料的机械剪切作用,从而提高机械塑炼效果,因此,开炼机塑炼时的速比较大,一般在1.15~1.27范围内。

但速比过大又会使生胶升温过快,反过来又会降低机械的塑炼效果,并加大塑炼过程的能耗;速比过小也会降低机械塑炼效果和生产效率。

4.辊温开炼机塑炼温度用辊筒的表面温度表示。

辊温低,塑炼效果好。

实验证明,塑炼胶的可塑度与辊温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由于胶料塑炼时的摩擦生热会使辊温升高而降低机械塑炼效果,所以在塑炼过程中必须不断向辊筒内腔通入冷却水冷却辊筒,使辊温保持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

但若辊温过低又容易造成设备超负荷而受到损害天然橡胶通常控制前辊温度在45~55℃,后辊温度在40~50℃为宜,采用分段塑炼法和薄通塑炼法有利于辊温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