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魏晋南北朝精选试题

合集下载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2)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2)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2)一、选择题1.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B.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6.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7.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8.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9.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4.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5.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6.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8.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9.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10.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一、选择题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6.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7.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9.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10.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1)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1)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1)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3.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4.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5.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6.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8.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郦道元B.贾思勰C.祖冲之D.李时珍9.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10.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

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2.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3.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4.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5.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7.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9.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10.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A.南朝B.西晋C.东晋D.汉2.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5.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郦道元B.贾思勰C.祖冲之D.李时珍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8.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A.桂陵之战B.垓下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9.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10.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1.“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

【七年级】七上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习题(新人教含答案)

【七年级】七上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习题(新人教含答案)

【七年级】七上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习题(新人教含答案)七上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习题(新人教含答案)一、多项选择题:1.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a、西汉晚期B.东汉晚期C.三国时期D.西晋2.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主要出土于北魏早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3.顾恺之住在()a.西晋b.东晋c.南朝d.北朝4.以下关于石窟艺术的错误表述是()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b、包括外国艺术特色c.不限于雕刻艺术d、佛教盛行的结果5.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a、敦煌莫高窟飞天B.云冈石窟浮雕c.王羲之的书法d.吴道子的绘画6.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伟大书法家有:()a.钟繇b.王羲之c.王献之d.柳公权7.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① 云冈石窟② 龙门石窟③ 敦煌莫高窟④ 麦积山石窟()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③④8.三国初期,一部电视剧的制作团队在曹植的书房里安排了一个场景。

有四种方法。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错误是:()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② 桌子上有一堆印刷的书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 桌子上有一盘葡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9.以下作品出自诸葛亮一生最远的时代:()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龙门石窟佛像10.顾恺之创作了很多作品,流传下来的有:()①《女史箴图》②《洛神赋图》③《奔马图》④《清明上河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1.吸取过去的精髓,创造一个家庭,其词末显清新,“飘浮如云,十分紧张。

”阅读材料回答:① 人们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哪些材料上?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称?③ 子孙后代如何尊敬这个人?三、活动与探究:1.你知道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吗?你能讲一两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2.看图分析:以下是北魏龙门石窟中的“佛亭”。

它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反映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一、多项选择题:1.b2.d3.b4.a5.c6.b7.b8.c9.d10.a二、材料分析问题:①王羲之②《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书圣”。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3.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5.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7.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8.“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9.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1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1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

但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类别特

问题探究
政治
形势③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3分)(2)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③。

(1分)
经济状况江





(3)图示中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民族关系民



(4)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④ ,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2分)
科技
文化⑤
(5)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⑤;继王羲之之
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唐朝的。

(3分)
1)①吴②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3)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洛阳,因果关系。

(5)《兰亭序》;承上启下;颜真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

图示中①和②处的政权分别是吴和东晋,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南京。

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政权分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因果关系。

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承上启下,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唐朝的颜真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