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版(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
本报告的叙述顺序是按照一个CO2捕获和封存 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一展开。引言一章概括了评估的 总体架构并简要介绍了各种CCS系统。第二章阐明
了技术上和经济上适于捕获的主要CO2源,以便评估 在全球范围内采用CCS的可行性。第三章全面讨论 了CO2捕获的各种技术选择方案,第四章的重点放在 CO2 的运输方法。在随后的三个章节中,对主要封存 选择方案逐一作了阐述:地质封存(第五章)、海洋 封存(第六章)、矿石碳化和工业利用(第七章)。 第八章讨论了CCS的总成本和经济潜力,接着仔细审 查了CCS对温室气体清单和排放核算所产生的意义 (第九章)。
b See: http://www.ipcc.ch/meet/session20/finalreport20.pdf
iv
议。这四次会议分别由挪威政府(2003年7月,奥斯 陆)、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12月,堪培拉)、巴 西 政府(2004年8月,萨尔瓦多)和西班牙政府 (2005年4月,奥维多)友好承办。此外,还与一些 政府召开了许多单独会议、电话会议和沟通工作,这 对顺利完成本报告做出了贡献。
米歇尔·雅罗 世界气象组织 秘书长
在IPCC中历来如此,本报告编写工作成功与否 首先主要取决于全世界许多相关但又不同学科的数百 位专家的认知水平、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我们谨向 所有的主要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撰写人、评审编 辑和评审专家表示谢意。他们为编写本报告倾注了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对他们致力于IPCC的进程表 示由衷的感谢。我们谨向第三工作组的技术支持组 的成员和IPCC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他 们在又一次成功地编写IPCC报告的协调过程中的奉 献精神。我们还感谢各国政府支持其科学家们参与 IPCC的进程并向IPCC信托基金捐款,用于资助发展 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专家的必要的参与。我们谨感 谢挪威、澳大利亚、巴西和西班牙政府分别在其国内 承办了本报告起草工作的会议,尤其感谢加拿大政府 举办了有关此专题的一个研讨会以及承办了第三工作 组第八次会议,以便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对本报告进行 正式审议并予以接受。我们还感谢荷兰政府为第三工 作组的技术支持组提供了资金支持。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本指南在 2005 年进行了两次评审。第一次是专家评审,提出了 6000 多条意见,第二次是政府和专家联 合评审,又提出了 8600 多条意见。评审人所做的努力及其意见为最终报告的质量改进做出了很大贡 献,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表示感谢。此外,评审编辑所做的工作确保了收到的所有意见得到适当的考 虑,因此我们也希望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 技术支持组
在法国印刷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转 2108 -11, Kamiyamaguchi Hayama, Kanagawa 日本,240-0115
传真: (81 46) 855 3808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
译自英文
日本 Hayama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为 IPCC 出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 年。版权所有。 使用本指南时,请引作: IPCC2006,《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编写,编辑:Eggleston H.S., Buendia L., Miwa K., Ngara T. 和 Tanabe K.。 出版者: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
为回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出的邀请ipcc在其第20次会议2003年2月于巴黎上启动996年的指南包括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3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写本指南有赖主要协调作者主要作者和供稿作者全世界有250余名专家供稿的专业技takahiraishi日本和thelmakrug巴西及盛顿美国阿鲁沙坦桑尼见第二次是政府和专家联了一项进程这项进程使其在第21次会议2003年11月于维也纳上就2006年ipcc指南的职权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2达成了一致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参考文献
IPCC
WGI,2001: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and Technical
Summary of the Working Group,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98 Houghton J T
3存在问题
(1)碳循环的问题 碳循环的问题: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问题,无法计算其吸收量。陆气通量、海气通量 误差大;例如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问题(表1)
表1全球碳循环收支表(取自IPCC TAR)单位:+亿吨碳
由表可见:陆一气通量误差范围最大,其次是海一气通量。陆一气通量是由两部分组成:土地 利用产生的碳源与作为余项计算的生态系统碳汇。前者为1.7 PgC/年(0.6~2.5),后者是通 过测箅反推出的,为一1.9 PgC/年(--3.8"-0.3)。这里PgC=GtC(十亿吨)。 (2)人类活动作用(温室气体与硫化物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变化,航空排放与尾迹等)的 检测 最近十多年来在这方面虽有很大进展,但还没有真正从定量上确定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23・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1997年,IPCC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开始编写第三次评估报告。这一报告涉及国际社会对气 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以及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影响和各国政府在21世纪应付 气候变化的长远战略。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核心是综合报告,它主要以通俗的笔法说明与关键政策有关的科 学问题,包括30~35页的决策者摘要(简称“短报告”)和约100页的“长报告”。由于这个报告 高度概括长达3000页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为各国政府及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提供建议,各国均十分重视。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出版了三卷本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TAR)。第一卷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全面评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气候变化。第二卷影响、适 应和脆弱性。第三卷减缓气候变化。这是全世界约1000多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3年工作的结 果,它不但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团体提供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及适应 与减缓对策,而且也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这里重点介 绍该报告的主要结果和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

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

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2016-2-17内容介绍•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IAMs)•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类别•DICE/RICE•MERGE•FUND•PAGE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主要的模型框架主要有最优化模型,CGE 模型和模拟模型等三类•最优化模型按其目标函数可以分为福利最大化模型和成本最小化模型•模拟模型通过外生的排放参数决定了未来每个时期可用于生产的碳排放量评估在未来各种可能的排放情景下的社会成本•CGE模型以微观经济主体的优化行为为基础,以宏观与微观变量之间的连接关系为纽带,以经济系统整体为分析对象描述多个市场及其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估计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最优化模型•最优化模型按其目标函数可以分为福利最大化模型和成本最小化模型。

福利最大化模型的原理比较简单,即生产带来消费,同时带来排放;排放引起气候变化,而产生损失, 降低消费。

福利最大化模型是通过选择每个时期的减排量, 最大化整个时间内贴现的社会福利。

这些模型中,消费的边际效用都是正的,但随着社会变得富有而递减,DICE,RICE,FUND等模型都是福利最大化模型。

成本最小化模型是寻找成本一效率最高的气候政策的模型.有些成本最小化模型明确地包含气候模块,而有些模型只是选择排放代表气候模块——GET-LFL模型便是成本最小化模型。

模拟模型•模拟模型是基于对未来碳排放和气候条件的预测的模型模拟模型通过外生的排放参数决定了未来每个时期可用于生产的碳排放量,可以评估在未来各种可能的排放情景下的社会成本CGE模型(略)•CGE模型被用于分析气候政策的影响, 关注的焦点包括减排的经济成本和为实现某一减排目标所必需的碳税水平——碳税收入不同的使用方式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减排政策对不同阶层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减排政策对公众健康和常规污染物控制的共生效益与减排政策灵活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成本等。

IPCC第五次报告

IPCC第五次报告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主席帕乔里。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和托马斯·斯托克●第五次报告第一次报告是2011年5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由三个工作组报告和一个综合报告组成,其完成时间表分别为: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原因】(将于2013年9月完成)、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价】(将于2014年3月完成)、第三工作组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对策】(将于2014年4月完成)和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完成)。

该报告由来自全世界831名作者参加撰写,其中中国作者44名。

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布后,时隔两年,催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5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后的两年,《京都议定书》诞生;2003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发布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后,全球社会对气候变化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巴利路线图通过。

此次,第五次发布后,2015年又将达成一个2020年之后的气候变化协议,又是一次关键性的时点。

●主要报告内容就是过去的气候(降雨、温度)以及主要影响(海平面、空气成分等)过去是怎么变化的。

以及今后的变化状况。

每次报告都给出三个情景的变化情况。

此次的主要报告是:过去130年全球升温0。

85度。

过去110年上升0.19m。

报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

据预计,应对气候变化较为脆弱的南亚地区将成为气温上升最快的区域,2046年至2965年,最高升温部分将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南部的地区,升温幅度为2~3℃,而2081年到2100年,这些地区的预计温度会上升3~5℃。

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IPCC最新发布:变暖趋势毋庸置疑2013年09月27日17:14中国天气网微博我有话说中国天气网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7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6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摘要内容。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组建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组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介绍1 IPCC产生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成立于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

IPCC的产生是源于以下原因:(1)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显著的影响;(2)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有关气候变化更多的认识,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需要采取措施减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3)社会公众、民间团体、政府组织和科学界等均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但在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适应和减缓措施等还存在争议;(4)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的多边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地区甚至全球的冲突;(5)成立一个基于科学的跨政府机构,协调全球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行动成为迫切需求。

2 IPCC的组织结构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WMO所有成员国开放,每个政府都拥有一名负责协调本国与IPCC有关活动的联络员。

有关的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参与IPCC的工作。

(1)IPCC全会IPCC大约每年召开一次由政府代表参加的委员会全会,就它的结构、原则、程序和工作计划作出决定,专门委员会决定是否编写新的报告、报告的范围和大纲,并接受各种报告,IPCC主席和主席团由专门委员会选举产生。

(2)IPCC主席团IPCC主席团成员通常是为编写一份IPCC评估报告(通常是5-6年)而选出,主席团成员应当是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所有区域都应有代表参加IPCC主席团。

主席团由IPCC主持,并由三个IPCC工作组联合主席、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主席团联合主席、IPCC副主席、各个工作组副主席组成。

目前的IPCC主席团有31名成员。

我国的秦大河院士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重要性 (3)二、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4)2.1 全球气温变化概况 (5)2.2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5)2.3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三、气候风险管理 (8)3.1 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 (9)3.2 气候风险减缓措施 (10)3.3 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11)四、气候资源利用与机遇挖掘 (12)4.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3)4.2 能源效率提升 (15)4.3 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应用 (16)五、气候适应与健康发展 (17)5.1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8)5.2 农业气候适应技术 (19)5.3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21)六、气候繁荣未来展望 (22)6.1 气候经济转型与创新 (23)6.2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24)6.3 公众参与与社会行动 (25)七、结论与建议 (27)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8)7.2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档将对气候风险进行盘点,分析其中的机遇,并展望健康繁荣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进行梳理,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风险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的进展。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带来的机遇,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创新、绿色建筑的推广等。

这些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的中暑、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

宁南山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宁南山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表明,近百年来,我国大陆区域平均增温0.9~1.5℃,且目前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阶段[1];年降水量未见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分布差异特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2]。

气候变化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等,进而对种植制度及作物布局造成影响[3]。

作物发育期变化对气候变化最敏感且最易于观测,发育期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状态,也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一定时间的累加效应,能够表达出气候变化和作物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4-6]。

油料作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7-12],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农业种植区,气候变化会导致油料作物的生育期发生变化。

胡麻是宁夏南部山区传统优质油料作物,该地区是全国6个胡麻主产区之一[13]。

在长期定位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宁夏南部山区(宁南山区)气候变化对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该地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本文胡麻发育期观测记录来源于固原农业气象观测站,时段为1990—2020年,共28年(1992年和2000年因发生了严重干旱,观测地段胡麻被翻种而无数据,2013年中断1年)。

胡麻观测地段为旱地,无灌溉,观测品种为宁亚系列,耕作措施与大田相同,发育期的观测方法遵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宁夏气象档案馆,资料序列为1971—2020年。

应用DPS19.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气象因子与胡麻发育期相关统计。

2结果与分析2.1近50年胡麻生长季气温和降水量概况固原旱地胡麻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段为4月上旬至8月上旬,统计分析1971—2020年该时段的气温和降水量情况及变化趋势。

由图1(a)可知,固原胡麻生长季时段的平均气温为15.3℃,最低值为13.6℃,最高值为17.1℃。

总体来看,胡麻生长季气温为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47℃/10a,增温明显且目前处在高位震荡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