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公元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
五卷。
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
末附《外科十法》。
•序•自序•凡例•卷一o医中百误歌o保生四要o治阴虚无上妙方o人参果o医有彻始彻终之理o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o火字解o脉法金针o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o医门八法▪论汗法▪论和法▪论下法▪论消法▪论吐法▪论清法▪论温法▪论补法o伤寒纲领o伤寒主治四字论o经腑论o阴证有三说o论疫o六气相杂须辩论o论中风o中风寒热辨o中风不语辨o中风类中辨证法o杂症主治四字论o入门辨证诀▪色▪鼻▪唇口▪耳▪目▪舌▪身▪胸▪腹▪小腹•卷二o伤寒类伤寒辨o伤寒六经见证法o太阳经证▪桂枝汤方▪麻黄汤方▪加味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头痛▪项脊强▪身痛▪四肢拘急▪发热▪恶寒▪喘▪脉浮▪脉伏o阳明经证▪葛根汤▪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o少阳经证▪小柴胡汤▪耳聋▪胸满▪胁痛▪目眩口苦▪呕吐▪往来寒热▪头汗▪盗汗▪舌苔滑▪脉弦o太阴经证▪大柴胡汤▪腹满痛▪下利▪脉沉实o少阴经证▪小承气汤▪甘桔汤▪口燥咽干而渴▪咽痛▪下利清水▪目不明o厥阴经证▪少腹满▪舌蜷囊缩▪厥逆▪消渴o太阳腑病▪五苓散▪口渴溺赤o阳明腑病▪白虎汤方▪调胃承气汤▪潮热▪谵语▪狂乱▪不得眠▪燥渴▪自汗▪手足心腋下有汗▪便闭▪转矢气o论里中之里o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o论阳明兼证用药法o合病并病o直中三阴诸证▪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理中安蛔散▪腹中冷痛▪呕吐清涎沫▪下利清谷▪但欲寐▪蜷卧▪四肢厥冷▪身痛如被杖▪囊缩▪舌黑而润▪脉沉细无力▪吐蛔o两感o伤寒兼症▪咳嗽▪止嗽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咽痛▪伤寒吐血▪犀角地黄汤▪衄▪便脓血▪蓄血▪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动阴血▪鼻鼾鼻鸣▪不能言及语言难出▪葳蕤汤▪温疟▪身重难转侧▪发黄▪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痉▪加减小续命汤▪三一承气汤▪斑疹▪三黄解毒汤▪犀角大青汤▪结胸痞气▪小陷胸汤▪大陷胸汤▪半夏泻心汤▪白散▪枳实理中丸▪脏结▪振战栗▪筋惕肉▪真武汤▪义手冒心▪惊悸▪小便不利▪遗溺▪呃逆▪扁鹊丁香散▪懊▪栀子豉汤▪郁冒▪导赤散▪奔豚▪身热恶寒身寒恶热▪风温湿温▪风湿相搏▪劳复、食复、女劳复▪人参三白汤▪阴阳易▪狐惑▪雄黄丸方▪阳毒阴毒▪栀子汤▪百合病▪百合知母汤方▪坏病▪羊肉汤方▪热入血室▪阴躁似阳躁▪阳厥似阴厥▪肿▪除中▪气上冲心▪瓜蒂散▪姜附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十枣汤▪人参膏▪当归补血汤▪酸枣仁汤▪小青龙汤▪桂枝甘草汤•卷三o中风门▪口噤、角弓反张▪不语▪遗尿▪搐鼻散▪牛黄丸▪三化汤▪附子理中汤▪三生饮▪大秦艽汤▪神仙解语丹▪二陈汤▪地黄饮子o类中风▪加味逍遥散▪贝母栝蒌散▪加味归脾汤▪六味地黄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苍白二陈汤▪千金消暑丸▪益元散▪木香调气散▪神术散▪独行丸▪苏合丸o伤暑(霍乱、搅肠痧▪四味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清暑益气汤o疫疠▪治疫清凉散o虚劳▪甲字号方▪乙字号方▪丙字号方▪丁字号方▪戊字号方▪己字号方▪庚字号方▪辛字号方▪壬字号方▪癸字号方o咳嗽▪止嗽散▪人参胡桃汤o喘▪加味甘桔汤o吐血▪十灰散o头痛▪清空膏▪加味清震汤▪羌活附子散▪加味升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普济消毒饮▪防风散o心痛▪沉香降气散▪手拈散▪清中汤▪保和汤▪归脾汤▪化虫丸o胸痛o胁痛▪柴胡疏肝散▪推气散▪栝蒌散o胃脘痛o腹痛▪芍药甘草汤▪三黄枳术丸▪木香丸▪诸葛武侯平安散▪四陈汤▪千金牡丹皮散o小腹痛▪橘核丸o身痛o肩背臂膊痛▪茯苓丸▪秦艽天麻汤o腰痛▪独活汤▪泽兰汤▪补阴丸o痹(鹤膝风)▪蠲痹汤▪松枝酒▪虎骨膏丸▪普救万全膏o痿▪五痿汤▪虎潜丸o脚气▪槟榔散o疠风▪苦参汤▪地黄酒▪加味当归膏o噎膈▪启膈散▪调中散▪河间雄黄散o痢疾▪治痢散▪朴黄丸▪开噤散o泄泻▪加味七神丸o疟疾▪加减小柴胡汤▪止疟丹o论水肿鼓胀o水肿▪五皮饮▪金匮肾气丸▪通经丸o鼓胀▪枳术丸▪和中丸▪白术丸▪三黄枳术丸o积聚▪太无神功散▪奔豚丸o疝气▪橘核丸o痰饮▪二陈汤▪滚痰丸▪贝母栝蒌散o呕吐哕、呃逆▪橘皮竹茹汤o三消▪二冬汤▪生地八物汤▪生脉散▪黄汤o热淋▪萆饮▪假苏散▪代抵当丸o小便不通▪滋肾丸▪茯苓升麻汤o大便不通o小便不禁o便血▪清魂散o尿血▪阿胶散•卷四o遗精▪清心丸▪十补丸o赤白浊▪菟丝子丸▪萆厘清饮o黄疸▪加味枳术汤o不能食o不得卧▪安神定志丸o自汗盗汗▪当归六黄汤o癫狂痫▪生铁落饮▪定痫丸▪河车丸o惊悸恐▪朱砂安神丸o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o健忘o嘈杂o咽喉(口舌齿唇)▪喉痹▪缠喉风▪走马喉风▪缠舌喉风▪双单乳蛾▪喉疔▪木舌、重舌、莲花舌▪悬痈▪兜腮痈▪喉疮▪走马牙疳▪牙痈▪喉瘤▪茧唇▪肺绝喉痹▪经闭喉肿▪加味甘桔汤▪解毒雄黄丸▪牛黄清心丸▪冰片散▪紫金丹▪午后年干漱口方▪同气散▪清胃散▪冰黄散▪麝香散o目▪蒺藜汤▪蝉花无比散▪四顺清凉饮▪明目地黄丸▪益气聪明汤▪天然水▪珍珠散o面▪黄柏散o瘰▪消瘰丸o鼻▪川芎茶调散▪白矾散o耳▪红棉散o痔疮▪加减六味丸▪国老散o内痈▪千金牡丹皮散▪忍冬汤o诸虫▪追虫丸o五绝▪自缢▪摧压▪溺水▪魇魅▪服毒▪半仙丸▪黄矾散▪天下第一金疮药o月经不调▪益母胜金丹▪四物汤o室女经闭成损o暴崩下血▪独圣丸o带下o求嗣▪六味合五子丸o转女为男说o诊妇人有孕法o验胎法o食忌o药忌o恶阻o胎动不安▪安胎饮▪佛手散o胎漏▪防风黄芩丸o子悬(子眩▪紫苏饮o胎不长o半产▪当归泽兰汤o子烦▪淡竹叶汤o子痫▪羚羊角散o子鸣o子喑o孕妇内痈▪千金牡丹皮散▪神效栝蒌散o鬼胎(梦与鬼交▪雄黄丸o热病胎损▪黑神散o娠妊小便不通转胞胞损▪滋肾丸o胎水肿满o乳自出o临产将护法▪神验保生无忧散▪加味八珍汤▪华佗顺生丹▪顺生丹▪催生如神散o十产论o交骨不开产门不闭▪加味归芎汤o胞衣不下▪失笑丸▪花蕊石散▪牛膝散o产后将护法▪生化汤▪归姜汤o产后血晕o产后不语▪七珍散o产后发热o产后颠狂▪泽兰汤o心神惊悸o汗多变痉o产后身痛▪古拜散o产后腰痛▪桃仁汤o恶露不绝▪归芎汤o产后心腹诸痛▪二香散o蓐劳o喘促▪二味参苏饮o鼻黑鼻衄o产后乳疾▪栝蒌散▪香附饼o乳痈乳岩▪神仙太乙膏o妇人隐疾▪九味芦荟丸▪龙胆泻肝汤•卷五o外科十法▪内消法(一▪艾灸法(二)▪神火照法(三▪刀针砭石法(四▪围药法(五▪开口除脓法(六▪收口法(七▪总论服药法(八▪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九▪将息法(十)o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发背(对心发肾俞发搭背手发足发)▪脑疽(对口、偏对口)▪鬓疽(发颐、时毒、大头天行)▪井口疽(胁痈肚痈穿骨痈鱼口臀痈)▪疔疮▪喉痹▪缠喉风▪缠舌喉风▪乳蛾▪舌衄▪悬痈▪腮痈▪喉疮▪走马牙疳(牙痈、牙宣、牙痛)▪喉瘤▪肺绝喉痹▪瘰▪鼻痔(鼻渊)▪耳(百虫入耳)▪眼丹(眼珠忽突)▪白秃疮(落发不生)▪粉刺雀斑▪破伤风▪跌打损伤▪乳痈(乳岩)▪附骨疽(伏兔疽)▪蛇头毒▪脱疽▪疮▪肠痈▪悬痈(脏毒内痔外痔脱肛)▪下疳▪杨梅结毒▪大麻风▪汤泡火烧▪疥疮(天泡疮)▪顽癣▪自刎▪竹木刺入肉▪疯犬咬(毒蛇、蜈蚣咬)▪误服砒毒(野菌毒)▪自缢▪落水▪魇梦不醒▪补遗序昔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医学心悟》喘

《医学心悟》喘
喘是一种病症,明代的虞传在《医学心悟》中对哮和喘做出了明确区分。
《医学心悟》中提到,经文有云:“诸病喘满,皆属于热。
”意思是,大多数喘症都与热有关。
通常情况下,受寒时呼吸微弱且气息缓慢,受热时呼吸急促且粗重。
因此,可以推测喘症与火有关。
然而,外感寒邪、脾肾虚寒等也可能导致喘症,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上火导致的。
如果是因为风寒外袭而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发散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因为直接感受寒邪而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温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热邪传里、大便闭塞而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暑热伤气而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清补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湿痰壅遏而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消导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燥火入肺而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滋润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如果是七情郁结、郁火上冲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疏导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选用加味逍遥散。
如果是肾水虚弱、火向上炎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壮水制火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选用知柏八味丸。
如果是肾经真阳不足、火向上泛导致的喘症,应当使用引火归根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选用桂附八味丸。
如果是因为脾虚而无法滋生肺金而导致的喘症,可以选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进行治疗,此方法可以补土生金。
以上是治疗内伤喘症的方法。
《医学心悟》还提到,外感引起的喘症,大多与肺有关;内伤引起的喘症,无一不与肾有关。
因此,治疗喘症的方法应当从肾经入手,辨别患者是真水不足还是。
医学心悟读后感

医学心悟读后感
《医学心悟》是一本关于医学的心灵之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医学的崇高使命和医者的责任。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故事,展示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思考,引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医学的目的是拯救生命,而非战胜死亡。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医生不能完全掌控生死,但他们可以通过尽力去拯救生命,给予病人温暖和希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堆砌,更是一门艺术和人文的学科。
医生需要具备技术和知识的丰富,更需要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支持。
只有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医生才能真正成为患者的守护者和朋友。
此外,本书还展示了医学的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医院里,医生、护士、技师等各个专业的人员需要紧密合作,共同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和照顾。
医生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
只有合作,才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读完《医学心悟》,我更加敬重和感激医生们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眼前的病人面前,不辞辛苦,不计利益,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的健康和幸福而努力。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激情,给予生命最珍贵的关怀和温暖。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
种信仰。
医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扛起拯救生命的责任和使命。
医学是一门崇高的事业,而医生则是这个事业的守护者。
中医临床丛书医学心悟

本书还展示了医学的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医院里,医生、护士、技师等各 个专业的人员需要紧密合作,共同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和照顾。这让我意识到 团队合作是实现医疗目标的关键。
《中医临床丛书医学心悟》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医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不仅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的崇高使命和医者的责任。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精彩摘录
《中医临床丛书医学心悟》是一本中医临床实践的经典之作,它汇聚了众多 医学名家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是中医学习者和实践者的宝贵财富。以下是一 些精彩摘录,供大家参考。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乃是医者之道。”这句话表达了医者应有的道德观 念和职业操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的病情和 身体状况,用心去倾听患者的心声,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临床丛书地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中医知识 来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阅读感受
《中医临床丛书医学心悟》是一本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 著作。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本书的作者程国彭先生是一位卓越的医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丰 富经验,将中医的理论知识、诊疗方法以及个人心得融会贯通,为我们呈现了一 部宝贵的医学著作。
在书中,程国彭先生明确提出了辨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这让我对中医的 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对伤寒及内、外、妇、五官疾病的系统论 述,也让我对中医的疾病认识和处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附录:这一章收录了一些与中医临床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为读者提供参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临床丛书医学心悟》不仅介绍了中医临床的理论 知识,还结合了大量的临床实践案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技 能。
[精华]医学心悟
![[精华]医学心悟](https://img.taocdn.com/s3/m/3bd0601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d.png)
医学心悟一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二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三久病必瘀十年前,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五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六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百病挟痰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八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九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十一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十二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医学心悟解读 -回复

医学心悟解读-回复“医学心悟解读”在医学领域中,心悟是指医生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经验和领悟。
这些心悟经常是从分析和观察中得出的,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患者的需求,进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一步一步解读医学心悟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医学心悟的意义在于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经验和领悟,医生可以更加敏感地观察和分析疾病病程,以及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对于患者的治疗,这种心悟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选择治疗手段,避免不必要的误诊和治疗错误。
此外,医学心悟还能够提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当医生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时,会使患者对医生产生更高的信赖感,从而更有可能积极配合治疗。
其次,在日常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学心悟可以帮助医生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通过总结和分析心悟的内容,医生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
这种反思和改进的过程,有助于医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技能。
此外,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心悟的交流与分享,能够促进医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共同进步。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医学心悟的应用。
首先,医学心悟在诊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医生能够通过经验和观察,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这种准确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误诊。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医学心悟也可以引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医生在通过心悟分析后,可以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的观察和理解,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方式和关怀方式,增强患者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除此之外,医学心悟还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交织影响。
医生通过不断总结和分析心悟,可以启发医学的新思路和新理论,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医学心悟读后感

医学心悟读后感《医学心悟》读后感。
《医学心悟》是一本以医学为主题的读物,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医学知识,向读者传递了许多关于健康、疾病和医疗的心得体会。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医学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
首先,书中作者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深深打动了我。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成为医生的经历,以及在医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故事。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和责任感的职业,医生不仅仅是要治病救人,更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这种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爱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的伟大和医生的责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尊重和感激每一位医生,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其次,书中对健康和生活的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而生活中的许多疾病和痛苦都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避免的。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保持健康的建议,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睡眠等等。
这些建议都是非常实用和有益的,让我更加明白了健康是自己的责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
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决心要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最后,书中对医学伦理和医患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关于医学伦理和医患关系的问题,比如医生应该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处理医疗纠纷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也是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书中的讲述,我更加明白了医生要以患者为中心,要尊重患者的权益和人格,要以诚信和责任对待每一位患者。
同时,患者也应该理解医生的工作和压力,要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共同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这种医患关系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医学领域,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和践行的。
医学心悟白话解

医学心悟白话解《医学心悟》白话解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古老医学知识的大门。
以前那些晦涩难懂的医理,现在变得像大白话一样清楚。
就好比以前看那些文言文的医书,感觉像在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现在有了白话解,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啦,多好呀。
里面讲病症的部分像一本详细的病历本。
它把各种病症描述得可细致啦,就像医生在给病人写病历一样。
比如说感冒,它不仅说症状像头疼、流鼻涕这些,还会讲清楚为啥会这样,就像医生在给你分析病情,你说这是不是让人心里有数多了呢?说到治疗方法,那简直像一个装满法宝的百宝箱。
每种病症对应不同的治法,就像开宝箱找对应的宝贝来解决问题。
要是有个肚子疼的毛病,按照里面说的法子去治,就像拿着对症的钥匙开对了锁,病痛说不定很快就好了呢,厉害吧。
药物介绍在这白话解里像一个个生动的小标签。
它把每味药的功效、性味啥的讲得明明白白。
就像去超市买东西,每个商品都有个清楚的标签告诉你它是干啥用的。
拿人参来说,它讲得清楚人参能补气啥的,就像给人参贴了个明白的标签,让人一看就懂呀。
医案部分像一部部精彩的小故事。
里面记载的医案,医生怎么看病、怎么用药,就像讲故事一样。
有个病人病得很重,医生通过细心诊断、用药,最后把病人治好啦,这过程像一场精彩的战斗,医生是英雄,把病魔打败了,听着可带劲啦。
养生的内容像一位贴心的健康小管家。
它告诉我们平时怎么吃、怎么睡、怎么运动对身体好。
就像小管家在旁边时刻提醒着你,比如说要早睡早起,这就像小管家在喊你:“嘿,别熬夜啦,早睡身体好呢。
”你能不听吗?中医理论在白话解里像一幅清晰的地图。
那些阴阳五行啥的理论,原本让人头大,现在变得像地图上的路线一样清晰。
你顺着这“地图”走,就能明白中医是怎么看待人体和疾病的啦,就像按照地图能找到目的地一样简单呢。
诊断方法像是侦探的破案工具。
望、闻、问、切这些,每一项都讲得清清楚楚。
就像侦探破案要找线索一样,医生通过这些诊断方法来找出病因。
要是病人脸色不好,医生通过望诊就能发现点啥,这像侦探发现了蛛丝马迹呢,很重要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悟一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二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三久病必瘀十年前,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五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六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百病挟痰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八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九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十一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十二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十三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十四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十五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十六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十七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寿世青编》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3.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折肱漫录》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老老恒言》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同上)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9.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0.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1.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12.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13.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14.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15.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16.二阳之病发心脾.17.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18.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19.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20.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21.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22.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23.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24.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25.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26.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27.血不利则病水28.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29.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30.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31.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32.六淫之速,莫过风、火。
(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十八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