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语用习得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梳理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二语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等三方面重要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汉语作为二语的语用习得研究服务。
标签: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综述一、引言语用习得及语用能力发展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以来,语用能力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二语习得研究的极大关注。
关于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从关注汉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礼貌问题到发现会话含义、预设、话语标记语等语用特征对学习者语用发展的重要意义;从重视学习者单一的言语行为实施到综合分析其语用意识、语用理解、话语产出的整体语用能力;从静态地分析学习者的语用知识到动态地考察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言行为、关注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用能力。
这些在不同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下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开展汉语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下文具体梳理和总结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的界定及构成要素Thomas(1983)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前者指理解和运用具体语言形式对应的话语功能以达成施为用意的能力;后者指根据交际的身份、地位权势、社会距离等社交因素而在具体场景理解和产出得体话语的能力。
Bachman(1990:84-98)同样对语用能力进行了界定与分类,他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
施为能力指“交际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结合特定语境传递和理解施为用意的能力”,社交语言能力指“交际者对具体语言使用语境特征所决定的语用规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
李民、肖雁(2012)认为,通过比较,Bachman(1990)讨论的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分别对应Thomas (1983)提出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对外汉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对外汉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外语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一,其中汉语教育也逐渐成为国际间的重要语言交流方式。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外汉语教育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汉语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育现状1. 汉语热潮近年来,汉语教育在国际上持续火爆,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
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并把它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来学习。
在很多国家,汉语成为第二外语选择,人们开始认识到学习汉语在全球化时代非常有用。
2. 教学方式和质量不一目前对外汉语教育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类型、不同水平的中文学校和教学方式。
虽然有的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但也有的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 历史文化和语义的翻译问题人们常常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如存在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以及语义的差异,这些都会给对外汉语教育带来一些困难。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育领域,翻译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对外汉语教育发展1.发展具有国际标准的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是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应加强对外汉语教育国际标准的制定,制定出具体行业标准,以及一批优秀的中文教学材料。
2. 加强文化和历史的教学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对外汉语教育中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教学。
只有真正掌握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的掌握汉语。
3. 推广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应探索出新型的对外汉语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中,这样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中国。
四、结论对外汉语教育应该发展为一个既涵盖了语言学习又涵盖了文化交流的学科领域。
不仅是学习汉语语言知识,还应该是一种去了解和感知中国文化的方式。
只有这样,对外汉语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并且推动中华文化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二、学科地位
1. 学术界和政府的认可
1978年: 吕必松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1982年: 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3年: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王力题词“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 1984年:朱德熙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在 国 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 1989年:朱德熙重申“现在强调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专门的学科, 要有一定的素养和训练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一点越 来越得到大家的理解。
按洲别统计: 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41,689名,占全 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 欧洲为26,339名,占13.47%; 美洲为19,673名,占10.06%; 非洲为5,915名,占3.03%; 大洋洲为1,733名,占1.07%。 其中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 2,178名,同比增长58.28%,成为增幅最大的地区。
(4)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热”带来了“汉语热”。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大发展。据统计,从 1950年至2006年底,我国已累计接受各类来华留学 人员1047010人。其中2006年全年共有来自184个 国家和地区的162695名来华留学生,比上年同期增 加了21608名,涨幅达到了15.3%。
2.产生、发展史: (1) 初创阶段:(1950~1961年)(共3315人)
1951年 :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正式开课 1952年:“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成立 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196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诞生 1953-1957年:广西桂林开办对越南学生的“中国语文专修学 校” 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

从2 O 世纪 8 0年 代初 期 至 今 , 二 语 习 得 理论 的演变 发展 可 以 以每 1 O年一 个 分 野 的跨 度 进 行
法, 这 其 中包 括 会 话 分 析 、 人种志、 微 观研 究 法 以 及 上述 几种 方法 的组 合 。形式 语 言学 派 的二语研 究 者也 扩充 了他 们 的实 验 方 法 , 如 使 用 前 沿 的 心
理语 言 学 和神 经 语 言 学 方 法 ( 如 Ma r i n i s 2 0 0 3 E ,
划分 。2 0世 纪 8 0年 代初 至 9 0年代 初 , UG框 架
下 的二语 习 得主要 研 究 3方面 的问题 : ( 1 ) 二语 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1 —1 0
领 域 和方法 不 断拓 展 。鉴 于二语 习得 研究 目前 经
历 的重 大演 变 , 本 文 以 二语 习得 的基 本 理 论 框 架 为 脉络 , 追 踪汉 语 作 为 第 二语 言 习得 研 究 在 过 去
性 而 非普遍 性 的语 言变 异 , 将个 体 和 团体 的习 得 特 征 等 同看 待 。许 多二 语 习得 的理论 和模 式在 构 建 时都 将社 会 环境 因素 考 虑 在 内 , 将 学 习 者 看作
[ 摘 要 ] 文章对 国内汉语作 为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 在语音 、 词汇 、 语法等 语言领 域近 1 O年 的发展
和现状 进行追踪评述 , 指出 国内二语 习得在学 习者 内部 因素 、 外部 因素 、 汉语 中介语 系统 等三方 面存在
的不 足和可深入研究的方 向, 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在研究 方法 上进 行调整和创新 , 研究 领域 对社会环境变 量 应有 所侧重并在继续引介 国外最新 理论 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构建 。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共8页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一、引言长期以来,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声调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
许多外国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之后仍然有“洋腔洋调”,声调虽然被认为是难点,但这一难点在教学中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文章以美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为例,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回顾,并阐述笔者的看法。
二、“洋腔洋调”(一)何谓“洋腔洋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存在语音的标准化问题。
“很多汉语水平已经在中级,甚至高级的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发音仍旧不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洋腔洋调’”(孙菲菲,2012)。
尤其是在语流中,声调就会完全改变,“照搬母语语调,形成各种各样大量的中介音,最后组合起来”(林珍华,2011),成为“洋腔洋调”。
(二)“洋腔洋调”产生的原因研究认为,母语的负迁移和声调偏误是产生“洋腔洋调”的主要原因(李丹青,2011;孙菲菲,2012;桂明超,2000),根本原因是声调的偏误(李丹青,2011;孙菲菲,2012)。
孙菲菲认为这些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年龄。
学习者多是成年人,“他们的口腔肌肉早已失去了弹性,发音习惯的定形也使他们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
”这一原因被提及的较少,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
外国儿童学习汉语时,语音方面也存在“洋腔洋调”。
英语、俄语、韩语等语言,是不存在声调的,其他有声调的语言,如泰语等,由于其声调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学生虽然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声调差异,但仍然会产生偏误。
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而非自然环境中,更多的是学得而非习得,因此发音不标准是难免的。
三、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声调偏误(一)偏误类型以美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声调偏误类型有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
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些偏误类型主要是基于沈晓楠和王韫佳的实验所总结的。
1.去声和阴平相混沈晓楠(1989)以8个美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一篇课文作为调查的实验材料,通过实验确定声调掌握的难度顺序。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热点分析

50“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热点分析吴林 钟桂林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借助Citespace 等软件,利用知网数据库计量可视化分析技术,对2010-2018年分别收录于Web of Science 上共计1550篇二语习得文献,以及知网数据库内主题为“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共544篇研究文献展开对比分析与研究,探究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演变路径和特征。
关键词:汉语;二语习得;一带一路;Citespace 引言自1960年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
在这50多年间,二语习得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创新。
比如: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从以教师媒介为主转变为以人机互动与网络媒介为主(李海霞,2018)。
近几年,国内“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汉语走向世界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由于我国与沿线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双方须掌握基本的沟通语言来进行合作,因此,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3,同时辅以知网数据库可视化计量分析技术。
对2010-2018年分别收录于Web of Science 上共计1550篇二语习得文献,以及知网数据库内主题为“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共544篇研究文献展开对比分析与研究,将国际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与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研究结果1.1二语习得研究热点1.1.1国际二语习得研究热点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搜索主题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后得到的1550篇研究文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得出共有97个研究方向,截取排列前10 的研究方向,分别是: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文献、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教育教学研究、儿科、听觉语言语言学、科学技术其他主题。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绪论篇第1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部分 基础篇第3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部分 习得篇第5章 语言习得理论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部分 教学篇第7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部分 结语篇第10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部分 绪论篇第1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1.1 复习笔记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分:(1)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人还会学习和使用第三语言、第四语言,因为学习这些语言的规律与学习第二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统称为第二语言。
(3)双语或多语现象双语或多语现象是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的现象。
2.母语和外语按国家的界限区分:(1)母语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2)外语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区分:(1)本族语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