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儒学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迭相专政,政治日趋腐败。
面对这种社会政治现实,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一些人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
他们站在外戚、朝官一边反对当政的宦官。
宦官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残酷迫害反对派。
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不过问政治,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东汉末年,曹操掌权,即以法治天下。
他在用人上提出唯才是举,曾下令:“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遇未而无知者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这种只问才能不问德行的思想,是直接与东汉以来儒家的名教相对抗的。
曹操杀了对他存大功的荀彧、崔琰、毛玠等人,也使一些人心惊胆战。
东汉末年以来的政治形势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上他们从过问政治、砥砺名教和积极的现世态度,转变为不问政治、逃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思想上他们接受了消沉的、对事不作反抗的,但又含有思想解放的老、庄思想。
以老、庄、易为内容的玄学思想,开始抬头。
魏普时期洛阳的玄风及其东渡汉末三国,由儒学到玄学的转化中,马融、郭泰、何晏和王弼四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马融,东汉中后期人,是一名儒。
邓骘仰其名,召为舍人,马融不就,客居凉州武都汉阳。
遇羌人暴动,边境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马融后悔未应邓骘之召,对他的朋友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飓尺之羞,灭无资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后汉书·马融传》)。
遂往应邓骘之召,也就是这位大儒,为了保全生命,为大将军外戚梁冀诬害名臣李固,并作大将军《西第颂》。
政治上堕落的人,生活上无不堕落。
马融就是“居守眼器,多有侈饬,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汉书·马融传》)。
他以老庄哲学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和灵魂的安慰。
他为《老子》作注,竭力捏合儒家和老庄。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学的发展历程(2)儒学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①创立:春秋时由孔子创立;(2分)②发展:战国时期,由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通过教育和思想体系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与形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思考逐渐增多。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爱”、“礼制”、“中庸”等核心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兴盛与发展阶段(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儒学思想仍然存留于人们的心中。
汉武帝时期,儒学重新得到重视,经学被列为官方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学家开始编纂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
3. 儒学的正统与异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了多种流派和学派,形成了正统与异端的对立。
其中,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成为儒学的正统,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论的探讨;而以王弼为代表的道教影响下的王学则偏重于个人修养和自然观察。
这种正统与异端的对立,使得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唐宋明清时期)唐宋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朱熹的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派,强调理论的研究和经典的解读。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学派,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
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儒学开始出现了一些变革和创新。
5. 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回升。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儒学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儒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批评,如“封建思想”、“僵化教条”等。
现代儒学学者通过对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和理论的创新,试图使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道德伦理、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涵盖了22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与发展。
尤其是在思想领域,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与观念,创造出了众多的思想经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一、思想状况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是在上一个时期的汉朝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奉为官方思想,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在汉朝时期,官员多以武功和家世为重,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才能、学识成为了衡量官员的重要标准。
因此,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他们也开始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二、哲学思想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此期间,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在内的各种思想流派纷纷出现,并对传统儒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成为了一个新的哲学思想流派。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道家和佛教。
道家强调道教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可通过道而得到疗愈和解脱。
佛教则强调生命的苦难、无常和空寂,而通过禅修等方式来达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解脱。
这两种思想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文学艺术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兴起,是在物质经济和政治上虽然动荡不安,但对文化思想的需求却仍然保持着高涨。
在此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强烈的鼓励和支持,大批文学家、诗人、画家等开始涌现,他们以文学、诗歌、小说、传说和演说等方式,记录和传播了人民的思想、情感、理想和创造,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文海》、《景德传灯录》等经典,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人们对美、善、真等价值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的儒家理论,却比较滞后。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位儒学大家。
除了在无神论方面有所发展外,在哲学本体论上,却无多大进展。
范缜虽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质用观,具有体用论的意义,但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
比之先秦两汉的哲学,并没有前进多少。
比之佛道的本体论,落后了一大截。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被打破独尊地位,处于衰落之中,但是儒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
正因为这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学术地位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
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
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
儒家的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被并称为三玄。
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
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时期有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繁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魏晋南北朝隋唐虽是儒家文化处于低谷衰落的一个时期,但不代表具体在民族思想方面也毫无建树。
相反,这一时期由于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且经常处于群雄割据、汉族与少数民族所建政权鼎立并存的状态,因此,注定了儒家民族思想在这一时期有着巨大的飞跃与提升,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与研究。
一、江统及其《徙戎论》江统,字应元,西晋末年人,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
时,匈奴、鲜卑、氐、羌等族不断内迁,并在归附的名义下,大批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杂居。
由于文化习俗及民族利益诉求的差异,人居内地的少数民族时常与汉族政权发生冲突,如: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公元296年夏,其弟郝度元又起兵反晋;同年八月,氐族首领齐万年又率领氐、羌人民,进围泾阳,并威慑关中。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使得儒学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然而,尽管如此,儒学在这一时期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承。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在经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经学家们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其中,郑玄和王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经学研究成果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致力于推广儒学教育,提倡“教化天下”的理念,努力提高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他们还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力求使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在政治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尽管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但儒学的价值观和理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贯彻和实施。
例如,当时的政治家们普遍注重道德教化,力求通过道德教化来稳定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儒学家们在经学、教育和政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新特点
自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以后,儒学成为当时的官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得以被举荐进入仕途的法宝。
但是随着王朝的更替,权力的转移,统治阶级构成在变化,东汉政府不得不依靠大地主和地方豪强势力来支持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河北袁绍一门四世三公,世家大族开始逐渐通过手中已经掌握的权力来控制国家人才的选举,举孝廉的标准也在逐渐的变化,门第的高低成为了主要的标准,这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打下了基础。
但是随着儒学与政治直接挂钩,导致了人们读书就是为了步入仕途,然而许多权力的拥有者则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垄断仕途之路。
国家政府的组成人员非富及贵,广大的读书人,对仕途的迷茫,对学习儒家经典失去了信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世,远离当时混乱的社会。
魏晋时期的读书人注重内在的精神寄托,豪放不加掩饰的为人品格与思辨学风,还给史学带来了:“言则玄远冷隽,行则高简魂奇”的风尚。
魏晋名士经历了曹魏代汉,刘氏宗室遭殃,司马氏篡魏,曹姓皇室被诛,刘裕夺晋,司马宗亲覆灭,原先朕即国家,富有四海的天子成为了阶下之囚,刀头之鬼。
他们尚且不保,何况臣下。
政局险恶,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成性,名士成批的被杀,加深了内部分裂,富贵利禄又有何用,生死难卜。
魏晋名士面对福祸无常,安危难测的人生磨难发现生之不易,死之可期。
便由两汉时的对外在功名操守的追求转入对内在实体和人生真谛。
由此魏晋玄学变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学的发展变产生了很多新的特点。
第一、两汉经学虽然受到玄学的冲击但是仍然有较大发展。
魏晋时期的儒学玄学化倾向终于导致了经学的沉沦。
然而这样说也并不意味儒家经学在魏晋时期毫无成就。
事实上,在今存《十三经注疏》中,除了汉代学者的七部经注、唐代学者的1部经注外,其余五部均为魏晋学者所作。
如王弼的《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春秋觳梁传集解》、郭璞的《尔雅注》、韩康伯的《系辞注》,以及梅赜所献孔安国所传《古文尚书》等,都颇负盛名,在经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魏晋时期的经学研究除《春秋》学之外,最为热门的是《易》学,王弼,何晏等人的《易》学成就由于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且已严重玄学化。
第二、政府选官制度的变迁对儒学的冲击。
两汉的五经博士,举孝廉到曹操的唯才是举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的确立,这一变化对儒学在民间的认可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今文经学与谶纬神学的结合,儒家学说趋于神秘化和迂腐繁琐,使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渐开始动摇。
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体现的不仅是选拔官吏的标准,实际上也是对儒家忠孝名节思想的否定,使儒学进一步陷入困境。
因此,儒学在这样的社会大动荡,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调整价值趋向,以关怀时代解决社会动荡。
魏晋政治统治者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已不再使用经术取士,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做官的必须是门阀士族。
因此,这时在学术上继续罗嗦西汉儒生始终没有讲请楚的今古文,在政治上已实在没有多少意义。
魏晋时期的儒家变的偏重义理,不固守汉代师法家法,博采众说,志立新异。
儒家通过援佛道入儒,来缓和儒学所受到的打击。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东汉末年曾被张角、张鲁利用来组织农民起义,特别是北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使道教更加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从而使道教由一种民间自发的宗教演变成规范和制度化的宗教。
以王弼为首的义理派提出了“援道入儒”,援道入儒的目的是要以道家简洁明白的概念
改造儒学,从而使儒学重新成为一种有用的学说。
他们巧妙地绕开汉儒的烦琐解释,借助于道家的思想,意欲直承早期儒家的真精神,重建儒学的新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援道入儒并不是要把儒学彻底打倒和摒弃,而只是对汉代烦琐经解的一种反动。
第三、魏晋时期南学和北学形成,并且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逐渐发展成为南学和北学。
南学大体上继承了魏晋学风,重文辞,不重经术,兼采众说,随意发挥。
受佛教影响,把讲经记录编为讲疏,讲义。
有玄学化的倾向,对唐朝学者影响大。
代表人物有皇侃等。
北学则继承东汉学风,朴实而保守,重考据训诂,墨守师法家法成规,拒斥老庄之玄虚,崇尚儒道。
代表人物有徐遵明、熊安生等。
第四、南朝末期儒道释三教三教合流趋势明显。
南朝的梁、陈时期,由于梁武帝公开宣布儒、释、道三教并行,三教合流的趋势更为明显,当然也为此后隋唐时代儒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南朝时期,儒学除在梁武带的扶持下有过短暂的辉煌外,基本上都因政治环境的恶劣而萎靡不振。
政治环境对于学术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干戈未息、政治动荡不安的年代,不可能指望学术的真正繁荣。
而且从南朝政治、学术的总体形势看,由于儒、道、释三家的不断争夺与冲突,为政治对文化的选择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朝着三教合流、三教兼宗的趋势发展。
总之,南朝儒学在面对佛道三教的挑战时,并没有一味退却,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独霸地位虽然有所改变,但佛道三教并没有能力取儒学而代之,三教冲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裂痕渐渐地弥合,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吸收逐步加强,相互排拒越来越少,于是为后来的三教合流提供了可能。
纵观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新特点:第一,它不是独尊,而是与佛道并存,并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重生自己,最终磨合为三教合流,为隋唐儒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它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作保证;第三,它的理论受玄学及汉末私学的影响;第四:经学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也有较大的发展;第五,不稳定的国家政权和动荡的社会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估量,导致儒学在曲折中前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