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那你知道儒家文化是如何发展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吧!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
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
《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
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此后,便有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
之后古文经学一代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
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
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有些人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儒学概观儒学起源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
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
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
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
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
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
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
二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为周礼,尊亲为本。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
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
三曰君子之仁。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思想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

题目: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学院:建筑城规学院专业:建筑学班级:建筑122学号:xxxxxxxx学生姓名:xxxx因为不是文科专业,关于新文化运动以及儒家学说,我肯定有许多学术上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就谈一谈我对它的看法和理解。
要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儒家学说的批评,就要清楚批评的原因,我先从儒家学说的起源说起。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作为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每一个建筑都是有其时代性和社会性的。
同样,我觉得学说流派也是一样的。
我从我的角度分析一下儒学的起源与发展。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动荡,人民没办法好好地生活。
孔子看到了这个现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广大人民内心对于安定的生活也有深刻的期盼,于是,儒学就孕育而生了。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
儒学发展阶段

[ 1 ]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策. 中国儒学史[M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一、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儒学作为一种价值文化,其中渗透浓烈的政治文化元素。
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它的命运也和中国政治有极大相关性。
按照与政治的关系,可把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孔孟的儒学,秦汉至明清的经学,民国以来的新儒学。
这四个阶段的儒学有极为不同的特点,有十分明显的历史文化差别。
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分别视为原儒、真儒、后儒(假儒) [1 ] (P234) 、今儒等四种儒文化。
下面对此做一简单说明。
(一)原儒———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儒文化起源研究方面,从孔子本人到现代学者都有许多努力。
但无论是孔子的自述,还是现代人的证据考古、文献考察、文化推论,都不可能在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和孔孟的儒学之间找到一种明确而直接的谱系关系。
就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言,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仍有争议,儒文化起源的探究,可能比这个问题更复杂、更困难。
最乐观的前景也是像数学中的“渐进线”,一直逼近目标直线,但那个目标却在无穷远处。
无穷远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想象,它说明学术的局限性。
这对儒文化起点的研究也适用。
实际上,追寻孔孟之前儒文化的起源,总会陷入辽远的文化幽谷和历史沼泽,就像追寻长江源会进入高原沼泽一样。
儒文化在孔孟时代如涌出的精神喷泉,超越了历史,达到了新的规模。
孔孟对三代及远古的儒文化主要不是继承,而是超越和创新。
当然,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孔孟的理想之道,而非古代文化完整而真实的写照。
比如,古代圣王尧舜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则肯定不全如儒家描述。
针对这个问题,钱穆就认为,周公之前的尧舜禹汤不能用史学方法考证证实。
“纵以孔子之博学好古,在尧舜亦仅能祖述之,在文武而始能宪章之。
”[ 2 ] ( P85) 但孔子所谓宪章文武和称颂周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价值理想的追寻和寄托。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几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着它不同的特点,这里笔者将借着自己学到的浅陋的知识来浅述它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儒学教育的发展是在儒学思想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发展的,儒学教育的发展是儒学思想发展的一部分,而儒学思想的发展又时刻影响着儒学教育的发展。
儒学思想发展及其阶段的特征无不烙印在儒学教育中,故笔者将儒学教育的发展与儒学思想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来概括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儒家教育主要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创立原始儒学,子思、孟子等先后发展了孔子的基本思想,渐成的一个学派。
先秦原始儒学以仁、礼为基本内容、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中心、体现了儒家先贤的人本主义精神,是当时的一门“显学”。
原始儒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由孔子到荀子,历时二百五十年。
该时期的儒学的特点从礼乐文化向法制文化的转移,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心中的理论定位,人本主义高扬。
春秋时期,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
1,春秋时期,主张“仁”“克己复礼”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改造吸
收,使之成为蔚然大宗。
2,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并付诸实行,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代:“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格物致
知”的认识论;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存
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致
良知”“知行合一”。
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
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
深远影响。
4,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黄宗羲(抨击
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等进步
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
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上:反对理学的
唯心主义。
继承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和谐发展。
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古代哲学学术的纵横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学术的纵横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学术的纵横发展一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理学、宋明理学再到现代新儒家学派,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历程博大精深,极富价值和意义。
一、先秦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涵盖了战国时期的所有思想家和学派。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学术最为活跃、繁荣、多元、发散的阶段。
当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等多个学派都涌现出来,并且各有千秋,互相驳斥,相互借鉴。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乐”;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修身养性”;墨家强调普遍的人爱和怀有公义之心;名家强调“名实之辩”和说服术;法家则注重法治和行政手段;纵横家则强调权谋和计谋。
这个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理念开创了传统国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学术和哲学发展开创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唐宋理学唐宋理学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唐代陆羽、韩愈、李翱等诸子,宋朝程颢、程颐、周敦颐等人相继创立了新的哲学思想。
唐宋理学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修身为立身之本,倡导“性理并修、知行合一”等观念。
唐宋时期儒学追求圣人和万民的大和谐,同时在国家政治层面也大力推进封建礼教文化的建立。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潮对后来明清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唐宋理学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派。
宋明时期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代表,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立体”是祖宗规定的义务,“提高人的道德规范”是大学问。
自然科学、现代医学、人文学科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科举制度推动了人才的选拔,同时也推进了学术和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现代新儒家学派现代新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学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国际化、趋向普及化的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05: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自二十世纪末,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中心已逐渐由港台转向大陆。
1978年至八十年代末,这个阶段大陆的儒学研究,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外,学者们还运用多种观点和方法对儒学进行再探讨和再评价,对儒学的价值判断由基本否定逐渐趋于肯定。
经过1980年代文化热之后,经港台新儒学“反哺”和十多年酝酿准备,大陆新儒学已渐成气候,一些中青年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现代新儒学的价值,进入现代新儒学的阵营。
九十年代初至今,充分肯定儒学的态度已成为主流,自觉标举新儒学旗帜的代表人物有蒋庆、康晓光、盛洪、陈明等。
另外,一些不公然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但其思想信仰已大部分认同现代新儒家学说的也很多,如武汉大学的郭齐勇,北京的陈来等。
他们的思想学术活动在海内外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者们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儒学的现代价值以及对儒学的现代阐释。
最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儒学的时代课题已经提上日程,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儒学创新的设想和方案。
2004年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文化事件有:4月陈明在天津南开大学作题为《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思想版图上的位置与意义》的演讲,鼓吹“文化保守主义”,对该校历史系刘泽华教授的某些观点表示了异议,因而与刘泽华的学生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引发了刘门弟子与“原道”派的一场争论;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学会组编、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一套12册,并由此引发了持续数月的读经之争;7月蒋庆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等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题会讲于贵阳阳明精舍,又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9月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0余位文化名人签署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引发了一场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的思想论争,有人讥其为1935年“本位文化宣言”的翻版;11月24日康晓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题为《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的保守主义思考》的演讲,除继续宣传“立儒教为国教”的观点外,还明确提出了“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的主张;12月号称“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旗舰”的《原道》辑刊,以《共同的传统——“新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视域中的儒学》为题举办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并将其舆论阵地扩展到“原道”文丛、“原道”译丛和“儒学联合论坛”网站。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三代新儒家多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以熊十力、牟宗三及其弟子一系为主,力倡儒家心性之学的复兴。
现代新儒家第四阶段的发展,即大陆新儒学的出现虽然与港台、海外新儒学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但却是在更广泛的意义复兴儒学传统,他们普遍反对熊、牟一系新儒家仅将儒学局限于心性之学,由“内圣”开出“外王”来接纳西方的民
主与科学的做法。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儒化中国”的理论、方针、原则和策略,认为儒学应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全面复兴。
比起港台新儒学大陆新儒家显得更有创造性,也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现实针对性,实已成为当今中国保守主义的中心话语,成为一面政治和文化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