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常考实验——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
学校招聘常用心理学知识

学校招聘常用心理学知识在学校招聘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招聘者更准确地评估应聘者的能力、素质和潜力,从而选拔出最适合学校需求的人才。
以下是一些在学校招聘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
在招聘中,应聘者的外表、仪态、开场白等都可能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招聘者需要意识到这种效应的存在,避免仅凭第一印象就做出草率的判断。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新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
在面试过程中,如果应聘者在结束时表现出色,可能会改变招聘者之前的一些看法。
因此,招聘者要综合考虑整个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最后的部分。
二、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比如,如果应聘者在某一学科的教学能力表现出色,招聘者可能会认为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力也很强。
这种以偏概全的判断容易导致招聘失误。
招聘者应当尽量客观地评价应聘者的各项能力,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忽视个体差异。
例如,认为男性在数学教学方面一定比女性强,或者认为年轻人缺乏教学经验等。
这些刻板印象可能会使招聘者错过真正优秀的人才。
在招聘中,要以个体的实际表现和能力为依据,摒弃刻板的观念。
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招聘者有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偏好和经历投射到应聘者身上,从而影响对其的评价。
例如,如果招聘者自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可能会对应聘者的主动性要求过高。
意识到这种心理倾向,招聘者才能更公正地评估应聘者。
五、心理测评工具心理测评工具如性格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在学校招聘中也被广泛应用。
性格测试可以帮助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判断其是否适合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合作。
职业兴趣测试则可以了解应聘者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程度。
2020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中的有趣效应

2020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中的有趣效应心理学中的有趣效应心理学中的印象形成效应属于社会心理这一章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考试中,也会经常涉及,虽然一般考察形式简单,但也是需要大家理解和记忆的一个知识点。
再加上这一部分也算心理学中比较有趣的一部分知识,所以今天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些考试中可能会考查到的一些效应,希望有助于大家备考,也希望能激起大家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哈。
1.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比如觉得法国人浪漫,见个法国人就觉得人家肯定浪漫,觉得四川人爱吃辣,见个四川人就以为人家肯定爱吃辣等。
这就是对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概括了,而把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无视个体差异了。
其实,我们简单理解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把它看成,以整体推个体了。
2.晕轮效应我们生活中有句俗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种效应,叫晕轮效应,什么是晕轮效应呢?就是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还有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爱屋及乌。
其实也是一种晕轮效应,因为喜欢这个房子,觉得旁边的乌鸦都是好的。
其实对晕轮效应,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下,就是以偏概全了。
3.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这个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是个爱记仇的人,就认为别人也爱记仇,我觉得世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我就觉得别人也这样认为的等。
这里面比较有趣的故事是关于苏轼和佛印的一个“佛心自现”的故事,篇幅比较长,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搜一下,这也是我们考试中可能会出到的一个题目噢。
4.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
教招常见心理学效应汇总

教招常见心理学效应汇总心理学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也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把常见的心理学效应汇总一下。
(一)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二)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三)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四)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五)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六)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七)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八)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九)巴纳姆效应(星座效应)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教师考试常考实验——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

在教师招聘或者教师资格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著名人物的著名实验,本文将对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实验的实验内容、结论、常考点进行梳理,希望对考生理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有一定的帮助。
一、晕轮效应1.实验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
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
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
2.实验启示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
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研究生,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3.考查内容及方式在教师考试中,考查晕轮效应的情况非常常见,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4.考题示例【湖北荆门市考题】老师看学生会出现“好学生什么都好”的认识倾向,这是(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答案】C。
解析:晕轮效应是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做出相似判断。
题干中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好,那么其他方面也肯定很好,属于印象形成的晕轮效应。
故选C。
二、刻板效应1.实验内容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2017东莞教师招聘备考:印象形成的效应

东莞中公教育
2017东莞教师招聘备考:印象形成的效应作为教师考试的高频考点,能否准确把握该知识点关系到考生最后考试的得分情况。
那么怎样来区分这些不同的效应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1)社会刻板效应:也称定型效应。
对于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概括,把所得的特征归属到团体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视个体团体人员的个体差异性。
(用已知部分推全部)
Eg:认为所有的藏族人都能够喝酒;所有的重庆人都能够吃辣;新疆人都能歌善舞;回族人都不吃猪肉
(2)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一样的判断。
(以点盖全)
Eg:一白遮百丑;这个女老师好漂亮,性格肯定好,教学能力肯定强;所喜欢的明星,什么方面都是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等。
(3)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在总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Eg:第一次面试的时候印象很重要,最好要穿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相亲、招聘第一印象好成功的几率就大一些。
(4)近因效应:也叫最近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进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Eg: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对他最深的印象,其实就是离别时的印象。
(5)投射效应:简单一点说,就是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他人身上。
Eg: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吃自助餐的时候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喜欢,就会多加一点。
1。
教师资格备考:印象形成的五大效应

教师资格备考:印象形成的五大效应印象形成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在现实生活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印象形成的概念内容和最主要的几个效应。
印象是指我们对他人的特性,诸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印象形成则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并且明确其内涵意义,使自己获得明确的认知和确定方向的过程。
印象形成的效应主要五种: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投射效应,那么下面我们依次的讲解一下。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
进而认为群体中的人都具有该特征,而无视群体中出现的个体的差异。
其实,社会刻板印象就把群体的特征等同于个体的特征,也就是群体中的人我们大家都一样,比如:认为法国人都很浪漫,德国人都很严谨,这其实呢,就是将个别法国人与德国人的特征划归到全体法国人和德国人身上了。
再换句话说,是以一群人推及一个人。
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备某种特征时,会对其他的特征行为作出相类似的判断,也就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举个例子,一个人,当你认为他具备善良的特征时,便会认为他做什么事情都是善良的,仿佛总是被善良的光环笼罩着,所做的一切都是善良的。
首因效应: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这个效应的关键点就是先入为主,或者是第一次相遇的影响。
近因效应: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换句话说呢,就是最后的印象最深。
比如,毕业时分的分别,大家都会记住舍友和伙伴彼此之间美好的回忆,而忘却之前出现的小矛盾。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纳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换句话所也就是以己度人,以自己之心,揣他人之腹,而忘却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之处。
2020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你不熟悉的心理学效应

2020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你不熟悉的心理学效应心理学中有很多效应,例如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都是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了,但心理学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效应,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一般也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他的心理学效应吧!一、霍桑效应这是一种实验者效应,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被观察从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例】当学生自己上自习课时,学习不认真,而当有老师看自习时就会很认真,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
二、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又称星座效应。
三、詹森效应平时表现非常好,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
【例】东北话“关键时候掉链子”。
四、南风效应南风效应非常像我们常说的“人情味”,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也称温暖法则。
五、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在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增加,反而使其效果降低。
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例】有一群小孩子每天都喜欢来一个爷爷家门口玩秋千,爷爷觉得很吵就想了个办法,以后这群小孩来玩,爷爷每天都会给他们糖吃,长此以往突然有一天爷爷不给糖了,孩子就不再来玩秋千了。
这就是之前的喜欢秋千的内在动机转变成了喜欢吃糖的外在动机。
就是我们说的德西效应。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心理学效应,希望以后再见到这些名字的时候,同学们不要被名字吓到,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题】张红同学是一名舞蹈特长生,舞姿优美、表现出色,可是在参加全省舞蹈比赛时,由于父母和老师的期待给自己造成巨大压力,从而比赛结果不令人满意。
这体现了以下哪一心理学效应( )。
A.巴西效应B.巴纳姆效应C.詹森效应D.南风效应【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描述是张红平时表现非常好,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体现的是詹森效应,故本题选择C选项。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辨别印象形成效应的小技巧

辨别印象形成效应的小技巧印象形成效应常见的为五种,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虽然所占分值并不高,但是出题频率相对较高,并且考察非常灵活,需要大家重点去记忆关键信息,具体分析如下:首因效应:又称为最初效应,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如:参加面试、或者相亲时,我们会倾向于隆重的打扮自己,力求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为接下来的交往打好基础。
近因效应:也叫作最近效应,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如: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做相似的判断。
例如: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白遮百丑,诸如此类,都是放大一个特征来影响其他特征的。
社会刻板效应:又称为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队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无视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
例如:东北人都会唱二人转;四川人都能吃辣。
投射效应:指的是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例如:疑邻盗斧;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
在以上五种效应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分技巧是:首因效应大多发生在与陌生人之间,而近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熟人身上。
而社会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通常是同学们比较难区分的点,社会刻板印象体现的是对总体特征的以偏概全,例如老师认为数学学得好的学生,物理学得也好;而晕轮效应是对于个体特征的以偏概全,例如小明的数学好,老师认为他各科成绩都好。
【习题巩固】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纪律和品德等方面表现得也很好,这种现象属于( )。
A.刻板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晕轮效应。
题干中说认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也好,属于对于个体特征的以偏概全,通过一个特征,来对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师招聘或者教师资格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著名人物的著名实验,本文将对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实验的实验内容、结论、常考点进行梳理,希望对考生理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有一定的帮助。
一、晕轮效应
1.实验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
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
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
2.实验启示
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
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研究生,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3.考查内容及方式
在教师考试中,考查晕轮效应的情况非常常见,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4.考题示例
【湖北荆门市考题】老师看学生会出现“好学生什么都好”的认识倾向,这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答案】C。
解析:晕轮效应是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做出相似判断。
题干中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好,那么其他方面也肯定很好,属于印象形成的晕轮效应。
故选C。
二、刻板效应
1.实验内容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2.实验启示
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
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
3.考查内容及方式
针对此实验的考查主要围绕刻板效应,所谓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4.考题示例
【哈尔滨双城区考题】教师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揣读学生,说明教师受到了( )的影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