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

合集下载

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写人记事的散文,亦称为记叙文。

此类散文是记叙文中的两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写真景和真物的记叙文。

写人记事的散文有写人和叙事之分,即一类侧重于写人,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并以此突现主题。

另一类是侧重于记事,并从中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这就是主题。

写人记事的散文,应该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不是脱离生活,虚构的人和事。

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掌握逐篇课文的个性特征,即写作特点,又要将每篇课文的个性特征加以总结,进而归结出其共性特征,这就是文体的共同规律。

可以这样说,只有准确地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规律,方可居高临下地指导每篇此类文章的阅读。

当然也可以反向地操作,即从每一个个别的篇章中,将其共同的特点加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其规律。

一、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散文是学生常读常写的一种记叙文,关键是如何对他们予以理论性的指导,使他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

当然,这种理论性的指导并非抽象、笼统地讲授,而应该结合课文阅读并结合学生的作文,这样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

1、写人记事散文的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这指的是作者真实的情感及真实的感受。

就写人记事散文而言,是对所写之人及所叙之事的真情实感。

(1)真情情,指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它是针对所写之人的感人的品格的抒情,此情因人而发。

其中关键的是,从这个人物的行为中所显露出的品格、思想、精神都必须生动感人,令人心中为之一震。

由于作者所写的人物的行为颇为动人,所以旁观者的情感会油然而生,如果对此无动于衷,反而不正常。

试想,此刻作者的抒情会多么的真实。

以上是写人散文中的情,记事散文中也会存在着作者情感的表达,这是在叙事过程中或者叙事之后,作者针对所叙之事的情感流露。

这种情感的产生是因事而发,即所叙之事本来就能触发人们的情感,这时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必然会很真实。

无论是写人的散文中的抒情,还是记事散文中的抒情,它们都是对所写的人和事的感情升华,即通过抒情来强化人和事的实质,进而强化主题。

第二部分_散文阅读_考点提升练二写人叙事类散文

第二部分_散文阅读_考点提升练二写人叙事类散文
(2)某些本质, 指人在严酷的现实中体现的脆弱、 丑陋、 堕落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害怕死亡、饥饿、困难等;比如失去人的尊严、骨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保管员条件稍稍优越时,不懂得尊重别人,侮辱别人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尊严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2.请说说第⑤段写以色列老太太的作用。 这是宕开一笔,体现了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上,与“我”母亲、父亲、爷爷的形象互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何时何地,在灾难困苦当中,母亲和普通的人们,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丰富了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了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激励、推动作用。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历经苦难困厄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信念),一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保障。 这种精神信念, 又让其作品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写人记事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散文阅读写人记事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碰头食刘心武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

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

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

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

羊倌是个 40 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

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

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

他说羊爱吃碰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

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

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

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

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

写人记事散文八年级(四篇)

写人记事散文八年级(四篇)

写人记事散文八年级(四篇)写人记事散文600字八年级篇1别冻着爸爸的工作繁重,很少在家,回家后也忙着工作。

不知从何时起,我与他不再聊天,怕打扰他工作。

近期,因为疫情的出现,爸爸被公司安排居家工作。

但不知为何,有时我洗完澡穿睡衣时,会发现睡衣下有毛衣和外套,底下还压着张纸条,上面写着“洗完澡穿多点,别冻着”。

有一晚,我躺在床上没有睡着,听到一阵细微的推门声,我眯着眼偷看,是爸爸!他轻轻地脱下拖鞋,生怕走路会惊醒我,他光着脚,屏着呼吸,每踏出一步都会一停顿一下,接着把一张厚毯子盖在我的被子上。

他发现我没睡着,松了口气,说:“睡前记得多盖张被子啊,别冻着。

”然后走出去关上门。

我明白了,是爸爸放的毛衣和外套。

于是,我对他的态度开始逐渐转好。

做题时遇上困难,妈妈肯定不会,没有办法,只好找爸爸求助。

他坐在沙发上,右手放在旁边的桌子上,托着脸,双眼紧闭,鼻子时不时响起鼾声。

我安慰自己说:“没关系,坐着睡对脖子不好。

”接着便戳了戳他的肩膀,他醒了,眼睛缓缓地睁开,用手揉了揉眼,站起来问:“怎么了,儿子?”我手指作业:“我不会。

”他又打了个哈欠,伸了伸腰,拿起一件外套披到我身上,走到书桌前看题。

我坐在书桌前,爸爸站着用笔一步一步和我讲解,我看见他眼睛已经快眯成一条线。

讲完题,他走到阳台门口点了根烟抽了起来,刺骨的寒风从阳台吹来,吹散爸爸的头发,我发现有数根白发混在黑发之中,月光洒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是如此显眼。

抽着烟,他突然对我说:“天冷,多穿衣服,别冻着!”想着爸爸自己把外套让给我,自己只穿毛衣,强忍睡意和寒意帮我关心我。

眼泪灌满眼睛,我对着爸爸说:“你也别冻着!”他笑了笑,说:“好,儿子。

”一句“别冻着”,不仅是一句关心,更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简洁但深沉的爱。

甘心承得千般苦,父爱言少情至深。

写人记事散文600字八年级篇2吃下那碗粥早上醒来,听着厨房里面乒乒乓乓的声音,我就知道是外婆是在为我做早饭;听到客厅里的脚步声,我就知道外婆已经做完早饭了。

人教版高三语文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

人教版高三语文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二)2.《小狗包弟》(1)识记字音舔舐(tiǎn shì)作揖(zuò yī)叱(chì)骂解剖(jiě pōu)堕(duò)入吠(fèi)叫忏悔(chàn huǐ)(2)多音字注音缝(fèng)隙缝(féng)纫处(chǔ)境处处(chù)爪(zhǎo)牙爪子(zhuǎ zi)乘(chéng)凉千乘(shèng)之国(3)相近字注音摄(shè)像蹑(niè)手蹑脚慑服(shè)揪(jiū)心愀(qiǎo)然啁啾(zhōu jiū)绿草如茵(yīn)荫庇(yìn bì)封妻荫(yìn)子(4)近义词辨析辛酸:指辣和酸,比喻痛苦和悲伤,如“一部辛酸史”“饱尝辛酸”。

心酸:因悲痛而内心酸楚,如“心酸落泪”“好不心酸”。

(6)成语(熟语)积累A.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B.摇头摆尾:形容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识记字音戊戌(wùxū)叱咤(chì zhà)莅(lì)校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酣畅(hān chàng)蓟(jì)北涕泗(tì sì)步履(lǚ)谦逊(xùn)(2)多音字注音强:强(qiáng)弩之末强(qiǎng)迫症倔强(jiàng)禁:情不自禁(jīn)禁(jìn)令差:差劲(chà)出差(chāi)参差(cēn cī)差(chā)强人意屏:屏息(bǐng)屏(bīng)营屏(píng)风解:解(jiě)颐押解(jiè)浑身解(xiè)数角:掎角(jiǎo)之势名角(jué)角(jué)逐(3)形近字辨析戊:读(wù),注意字形——内中空空,注意字义——天干第五位,如“戊戌”。

高考写人叙事散文3篇

高考写人叙事散文3篇

高考写人叙事散文3篇高考写人叙事散文一南方夏季昼夜温差明显,正午时分骄阳晒热的土地在日落之后很快冷却。

夜色如水,星星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不动声色地瞅着夜幕下这个被黑暗包围的小镇。

灯影零碎。

我外婆一生都在这个镇中度过,镇很小,小得所有的消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

旧街上几座摇摇坠坠的房屋一半被拆除,剩余的几座横斜地相互依持着竖在青石板上,原来那般风光的大门犹在,大门上的朱漆却已褪色,墙面上各式的标语被涂写又被抹去,斑驳陆离,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风光,却有着抹不去的发霉的暗黄。

那时的小镇还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

晚饭过后,空旷的平地上有时会搭起一个戏台。

戏台很简陋,几根木头搭在一起固定好,木板上有虫子蛀过的痕迹。

这时是外婆最高兴的时候,她会早早地搬出自己家的小板凳,在前面挑选一个好位置,然后安安静静地等待戏文的开始。

外婆和我描述过唱戏的情景,唱戏人的脸上搽了一层白白的粉,她们有着漂亮的脸蛋。

眼尾的弧线被描画得很柔和。

妆容精致,衣裳夺目。

眼波流转间,万物顿失色彩。

四周有昏黄的灯光照射着,软软的调子从她们口中唱出,一拍一拍地打在了外婆的心上。

听得她忘了神,直到人影散尽,才默默地搬起凳子,转身进屋。

我知道外婆是喜欢戏曲的。

她会在电视机里播放越剧时轻声地哼上几句。

外婆唱歌很好听,没有一丝老年人苍老的沙哑。

《碧玉簪》,《柳毅传书》。

圆滑的曲调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和那个年代有关的故事。

外婆喜欢唱戏,但她从来没有登台唱过戏。

那时的人们,白天忙于耕作,晚上则聚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

唱戏是一种偶尔的娱乐活动。

唱戏的人每天辗转各处,在月夜下表演一台台戏。

我猜想,他们也许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养家糊口罢了。

外婆知道自己不可能以唱戏为生,但她喜欢唱,她总是在空闲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咿咿呀呀地唱“东风沉醉黄藤酒,往事如烟不可追”。

我想象着外婆穿着一身繁华,摆一个身段,挥着水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编织着一场属于自己的梦境。

梦境中有着五彩斑斓的妆彩,梦境中的她可以尽情地在戏曲的世界里畅游。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2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含解析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2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含解析

第2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

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②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

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

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③形势越来越紧。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

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这情景实在可怕。

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④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写人记事的散文(9篇)

写人记事的散文(9篇)

写人记事的散文(9篇)今天是星期四,我照以往的惯例,坐在椅子上"赶"作业。

因为,我可不想断了"三天回家没作业"的记录。

可是,我正庆幸只有一张报纸时,朱老师从天而降一道"圣旨":让我们互改作文。

我不敢违抗圣旨。

只好选了一个"小妹妹",教她添加好词句。

本以为女生至少比男生好应付,但一看见她的作文,我觉得其他都挺好,就是题材不新颖。

没办法,只好让她辛苦点,重写一篇了。

开头加中间的一半都是"听写",但之后我正在做报纸,就让她自由发挥吧!写好之后,没想到还真心不错,便又给她加了几句。

改好之后,我在看看,其他人都在"沙沙沙"地写呢!哎呀。

忘了,自己的作文都还没改,光顾着得意了。

只好去找了我的"死党"——郑郑,他可是我们班作文数一数二的人。

俗话说得好:"郑郑在手,作文不愁!”嘻嘻。

通过专家的指导,我的作文也改好了,同时,我也把作业给做好了。

现在离成功只有最后一步了:交给老师。

我把我的和我改的作文交给了朱老师,等的时候我紧张的手心冒出了汗,生怕会不过要重写。

但最后结局皆大欢喜:都过啦。

最后我也实在忍不住,要夸自己一句:"果真是名师出高徒啊!"PS:重点是名师两个字。

大家一定知道钓鱼吧?大家眼中的钓鱼就凭着一根鱼竿、一个小钩子和一些鱼饵就可以满载而归了吧?其实,你们都想错了!能钓上鱼可是要花十二分精力呢!不过,我们家却有一个“神钓手”。

说是“神钓手”,其实也没有“战绩累累”。

这个“神钓手”就是—我老爸!我爸爸每一次回外婆家,总是喜欢去外婆家的鱼塘里钓鱼。

有一次,当我老爸扛着鱼竿,吹着小曲儿,精神焕发地走在去钓鱼的路上。

我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跟着老爸,去看他钓鱼。

到了鱼塘边,鸦雀无声。

偶尔会有鱼塘边鸭子那枯燥、低沉的叫声。

只见爸爸不慌不忙,先在鱼竿上挂一个钩子,然后把鱼饵的袋子打开,拿一小坨鱼饵揉成小团子,放在鱼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桃花源记汪曾祺汽车开进桃花源,我在车中一眼就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

十一月的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桃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

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

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

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

是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的。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我去吃擂茶。

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我当然很高兴。

茶叶、老姜、芝麻、米,加上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

桃源人都爱喝擂茶。

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

据说擂茶的来历与诸葛亮有关,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们得了瘟疫,一位民间老婆婆用擂茶治好了士兵们的病。

但这一说法也是无可稽考的。

喝完擂茶后,我们上午去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

桃花观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

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取自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

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

观内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

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

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

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

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

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不像”。

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

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们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我们便下山。

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有人说是明时所筑,似可信。

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士兵所砍尽。

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修砍一次,不然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

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

我摸了摸,竹子似乎有点棱。

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的方竹不同——那是真正四四方方的。

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打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伏在那里。

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

就在旧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刻制新的石碑。

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

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

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

我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夫?”——“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我写几个字。

我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

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

桃花源虽无真正的方竹,但种的竹子都可看。

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

桃花源中的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

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

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修竹姗姗节子长,山中高树已经霜。

经霜竹树皆无语,小鸟啾啾为底忙?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

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

芭蕉叶响知来雨,已觉清流涨小溪。

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而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1.“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分别提到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请分析作者说这两句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八段引用了作者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叶倾城我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初到北京,一切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

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到一大堆金发外国人,又一会儿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

”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

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

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

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

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

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又矫健。

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

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

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

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

”“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

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那是一个喂食动物?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

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都快“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巧克力,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

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

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

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

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声。

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了。

”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

我问朋友:“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

”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

刹那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座城市,而马属于乡村。

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

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吧,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有删改) 5.就文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一句话,回答问题。

(1)“兄弟”在全文中的具体对象指哪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受苦受难”在文中包含哪些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对马车进城现象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