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PPT课件
状态

3、下意识(直觉)

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 4、潜意识
平 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 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
心理状态 注意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物质
生理 (N系统)
精神 (意识)
唯物论
认识论Leabharlann S SS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方法论
与第一章、第三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第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 群众决定作用
本体论(唯物论 和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观
揭示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相互转化的 过程及意义
柏拉图
笛斯 卡宾 尔诺

莱 布康 尼德 兹
乔姆斯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能 力
知理 识论 性 因经 素验
非情 知感 识 性 因意 素志

践 个体主体

体 群体主体 基
本 形
人类主体

第二,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 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 合反映;是对事物整 体形象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是对事物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 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梨含有维生素。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表面的、外部的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单纯性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为理性划出界限

康德为科学划出界限:凡是经验世界的事物,都 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凡是超验世界的事物就 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例如科学不研究逻辑学
、美学、道德哲学。

既然休谟已经发现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都是
“联想”,那么科学发现就只能满足于此,对于
超验世界的事情,科学应当保持沉默,因为那对 它来说是“不可知”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相同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实践
主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 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 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 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 统一。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 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 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 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 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旧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 称作相对真理,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真理所反映的对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
上的有限性。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
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
深度上的有限性。
4、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 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
5、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 理性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 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 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 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 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 过程和结果。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 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特点:摹写性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具体性、直接性、生动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编辑ppt
20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二者虽都坚持反映论,但有着性质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部对象。其缺 陷是: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看不到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
编辑ppt
32
2、真理的客观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同于真理的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而真理的标准是 客观世界。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 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多次飞跃的综合, 而且表现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分析。 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之间
的矛盾、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编辑ppt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编辑ppt
35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一是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即在广度上是有 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指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即在 深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总之,承认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也就 是承认了相对真理。
编辑ppt
编辑ppt
21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规定了认识 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把辩证法应用于 反映论,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辨 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问题
认识的反复性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 认识的反复性 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 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 认识 、 再实践 、 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 、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原因 : ① 认识对象的复杂性 ②认识主体的局限性:③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 认识主体的局限性:③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 认识的无限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随着事 认识的无限性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随着事 物的无限发展而不断丰富、 深化 、 发展 。 原因: 物的无限发展而不断丰富 、 深化、 发展。 原因 :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其发展也是具 有无限性,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发展的无限性, 有无限性,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发展的无限性,决 定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定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2)实用主义真理观 (2)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斯说:“ 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斯说:“它是有用的, 因为它是真的” 因为它是真的”,“它是真的,因为它是 有用的” 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胡适说:真理 “是人造出来供人使用的, 正因为它有用处,才叫真理。” 正因为它有用处,才叫真理。”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2、分析与综合 相互依赖。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 相互依赖 。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指 导和目的。 导和目的。 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 。 人一旦在思维中把握了事物的各个部 分的本质规定性, 思维运动就进入综合 。 分的本质规定性 , 思维运动就进入综合。 但综合 又是进一步分析的起点, 分析 - 综合- 分析 , 又是进一步分析的起点 , 分析- 综合 - 分析, 这就 是思维的运动过程。 是思维的运动过程。 互相渗透。对事物的认识,尤其复杂事物的认识, 往往采用的不是单纯分析或综合。而是分析中蕴 含着综合,综合中渗透着分析。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引入认识论, 辩证法运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的认识论。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3、抽象与具体 具体认识过程图式:客观事物— ——感 具体认识过程图式:客观事物 — 实践 —— 感 性 具 体 ( 知 觉表 象 ) — 分 析 —— 思 维抽 象 体( ( 抽象的规定) ( 概念) — 综合 —— 理性具 抽象的规定 ) 概念 ) ——理性具 体(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感性认识的局限
感性认识的局限
谁短谁长?
谁短谁长?
感性认识的局限
谁大谁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所有的花都是香的 玫瑰花是花 玫瑰花是香的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3、
4、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 理论的系统。(毛泽东) 《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 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 (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 二次飞跃。 二次飞跃。 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 改造世界的目的。 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中的非理性问题
兴趣、意志、情感、潜意识等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1、归纳与演绎 (1)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归纳 是演绎的前提,作为演绎前提的一 般原理是归纳的结果,演绎是否正 确往往需要归纳进行证实和补充, 因此可以说,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 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什么,怎 样归纳、归纳的目的是什么,往往 由演绎提供理论根据。 (2)相互转化。归纳的结论成为 。 演绎的前提,演绎的理论又成为归 纳的指导。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人的 实践 活动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形成于实践活动
相互 贯通
都是实践活动的目标
一定实践 条件下的 相对统一 实践基础上 不断发展 的统一
统 一 表 现
相互 促进
实践 标准
真理 和 价值 具体的 历史的 统一
具体的
历史的
五、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 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 观对象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二、
(一)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 真理转化(真理无论在 量上还是质上永恒发展)
三、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1.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2.联系: 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 (1)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相斗争而发展;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最能说明认识的能动性。
人的认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人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抽象的 范畴、概念、符号、数字、公式、图形等 形式来把握认识客体。 (3)主体在大脑中创造出虚拟世界理想客 体。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 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 的。 总之,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观点全 总之, 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 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 动性。 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了人对世界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指出了人对世界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1、基本概念 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 实践活动的 认识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 真理原则: 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 ),追求和服从真理 追求和服从真理。 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 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 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
感性认识的局限
把国际象棋的每一格都放上米,需要 18446744073709551615粒,即使把 国库里所有的米都放完,也还放不满。 它的数量相当于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 生产的全部数量的总和。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一定的物质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 的意志和行动。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需要一系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需要一系 列的中间环节。 列的中间环节。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4、逻辑与历史统一 历史( 历史(1)客观事物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客观事物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2)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 逻辑,是指上述两个方面的历史过程通过逻辑的 方法在概念等思维形式中概括,而在这些逻辑范 畴之间又形成一定的次序、层次、关系等。 所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是说(1 所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是说(1)逻辑进程要 与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2 与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2)逻辑进程 要与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情况: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情况: (1)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1)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都有它适用的时空 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 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 会变成谬误。 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全面的 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片面化, 真理是全面的, (2)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片面化, 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 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 (1)将由片面 非具体、 将由片面、 (1)将由片面、非具体、非历史理解所导致的错 误认识重新与具体实际、 误认识重新与具体实际、历史状况等联系起来加 以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从而重新获得正确的认识。 以全面理解从而重新获得正确的认识。 (2)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乃成功之母。 (2)失败乃成功之母。 (3)谬误可以从反面向人们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 (3)谬误可以从反面向人们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 道路。 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