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在医学中的应用:诊断;细菌鉴定;生物制品。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Stationary Phas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Death Phase
Lag Phase
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固体培养基:菌落colony
平板接种
巧
克
杂菌污染
力
平
板
鉴别及选择培养基
EMB琼脂平板上大肠菌 SS琼脂平板上大肠菌为
菌落具有金属光泽
粉红菌落
Control organisms : Escherichia coli : Pink colonies (lactose fermentation) Proteus mirabilis : Colorless colonies ,no spreading Enterococcus sp. : No growth
Control organisms : Escherichia coli : A/A (G) Shigella flexneri : K/A Proteus vugaris : K/A, H2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K/N
Incubate : Aerobic 35° C, 24 hrs Shelf life : 8 weeks Price (Baht) : 5 (return tube)
Lowenstein-Jensen Medium
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

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适用对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学时] 4学时一、实验目的了解常用的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
初步掌握各种培养基接种技术;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认识菌落、菌苔。
二、实验原理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调配在一起,形成的一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用以分离、传代和培养细菌。
按培养基的用途分为基础(普通)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等。
按培养基的物理形状又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种。
三、仪器设备三角烧瓶、天平、试管、平皿、高压消毒灭菌器。
四、相关知识点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在自然界,微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类型多样,加之实验和研究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但是,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中,一般应含有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不同的微生物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能表现出各自特有的培养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鉴别特征之一。
了解它们的培养特征、掌握其生长规律对识别、控制和利用微生物具有重要价值。
五、实验步骤(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1、普通液体培养基(1)将新鲜的精牛肉除去脂肪和筋膜制成肉馅,取500克牛肉馅加l000ml蒸馏水,置4℃冰箱浸泡过夜,使牛肉中的水溶性营养物质充分浸出。
(2)次日将浸泡过夜的牛肉馅加热煮沸30分钟,放凉,使残余的脂肪凝固,然后用纱布和滤纸过滤,最后将滤液补足为原量,此种液体为牛肉浸汁。
(3)取1 000ml牛肉浸汁加蛋白胨10克,氯化钠5克加热溶解,冷至50℃左右时用氢氧化钠调整pH至7.6,再煮沸10分钟(因牛肉浸汁中部分碳水化合物,经加热破坏产酸,影响pH;产生多磷酸盐,培养基不澄清)待冷却后,再调整pH至7.6,然后以滤纸过滤,滤液必须澄清,此种液体称为肉汤培养基。
(4)将肉汤培养基分装于试管或三角烧瓶中,塞好试管和瓶塞,包装好后,用15磅(121℃)蒸气15~30分钟灭菌。
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和接种方法。
3. 观察细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分析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细菌人工培养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为细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使其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繁殖。
培养基通常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营养成分,以满足细菌的生长需求。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乳糖培养基等。
2. 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紫外线消毒灯等。
3. 接种工具:接种环、接种针、镊子等。
4. 实验仪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5. 实验试剂:无菌水、酒精、盐酸、酚红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1)称取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乳糖等原料,按照比例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
(2)调节pH值至中性或微碱性。
(3)加热煮沸,持续30分钟,去除多余的水分。
(4)待培养基冷却至60℃左右,加入酚红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5)分装至无菌培养皿中,每皿10ml。
2. 培养基灭菌将培养皿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灭菌30分钟。
3. 接种(1)无菌操作,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待冷却后,挑取适量细菌至培养皿中。
(2)用接种环均匀涂布于培养基表面。
4. 培养与观察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1)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2)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5.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如培养基成分、温度、pH值等。
五、实验结果1. 菌落形态:实验中发现,不同细菌的菌落形态存在差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大肠杆菌菌落呈粉红色,表面粗糙。
2. 菌落大小:实验中发现,不同细菌的菌落大小存在差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较大,直径可达1-2mm;大肠杆菌菌落较小,直径约为0.5-1mm。
3. 菌落颜色:实验中发现,不同细菌的菌落颜色存在差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大肠杆菌菌落呈粉红色。
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结论及分析

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结论及分析一、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细菌的生长速度和数量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我们观察到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供应下,细菌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以及缺乏营养物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2、不同的细菌菌株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
我们在实验中采集了几种常见的细菌样本,并观察到它们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的速度和数量存在差异。
这表明不同的细菌对于环境条件和营养物需求有所不同。
3、细菌的形态在不同生长阶段可能发生变化。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细菌在菌落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形、分裂和聚集等现象。
这进一步证明了细菌的繁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实验分析: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细菌的人工培养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首先,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对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繁殖是一种快速且效率很高的方式,因此,细菌的培养也常被用于制备和生产许多重要的生物药物和化学物质。
对于不同细菌的生长条件和需求的了解,有助于优化人工培养的过程和提高生产产量。
其次,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也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感染是很多疾病的原因之一,因此,了解细菌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对细菌感染的传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人工培养实验,我们可以研究细菌菌株的特性,包括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抗性等,从而提供更好的防控措施。
最后,细菌的繁殖也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相关。
了解细菌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情况有助于预测和控制其对环境和食品的影响。
人工培养实验可以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来评估和监测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
总之,通过本次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细菌生长特性的理解,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方法。
细菌的人工培养研究将继续推动我们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和应用的发展。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3. 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加深对细菌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细菌人工培养是指利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为细菌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使其在体外进行繁殖。
培养基通常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满足细菌的生长需求。
无菌操作技术是防止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被污染的关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无菌水、无菌棉签、接种环、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等。
2. 仪器: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显微镜、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1)称取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照比例加入无菌水,搅拌均匀。
(2)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中,每皿约10ml。
(3)将培养皿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灭菌15分钟。
2. 细菌接种(1)用无菌棉签蘸取菌液,在无菌操作台上轻轻涂抹在培养皿的培养基表面。
(2)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 细菌生长观察(1)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取出培养皿,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2)记录细菌生长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4. 细菌鉴定(1)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记录细菌的形状、大小、排列等特征。
(2)进行生化实验,如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生长情况经过24小时培养,观察到培养皿表面有明显的细菌生长,菌落呈圆形、白色,边缘整齐。
2. 细菌形态观察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球形,排列成链状。
3. 细菌鉴定结果通过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等生化实验,鉴定该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无菌操作技术的重要性。
2. 观察到细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繁殖过程,加深了对细菌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微生物实验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形态学检查

编辑ppt
6
细菌的培养基:
(一)培养基的定义:
培养基是人工方法
水
碳源
配制的含有细菌生 长繁殖所需物质的 营养基质。其必须
营养物质 生长
氮源
因子
本身无菌,一般
无机盐
PH调至7.2 ~7.6。
编辑ppt
7
(二)制备原则:
1.调配营养物质:蛋白胨(氮源),牛肉膏,氯 化钠,蒸馏水。
2.调配PH:加入缓冲剂,保持PH稳定。
10
2、按用途分:
(1).基础培养基:含有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要 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为肉汤培养基
(2).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生长因 子(eg:血清等)或微量元素等其他营养物 质或特殊抑制剂。
如血平板:5-10%脱纤维羊/兔血, (60°C左右加入血)。巧克力平板:80°C 左右加入血。
编辑ppt
41
1、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 混浊:大多数 细菌
• 沉淀:多见于 链状排列的细 菌
• 菌膜:多见于 专性需氧菌 菌膜
菌沉淀 均匀浑浊 对照
编辑ppt
42
2、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有鞭毛细菌:在培
养基中沿穿刺线 并向外扩散生长, 穿刺线边缘模糊。
无鞭毛细菌:只沿
穿刺线生长,穿 A、有动力 B、无动力 C、空白对照 刺线边缘清晰。
③损伤细菌的细胞膜,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 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从而发挥防腐、消毒灭菌
作用。
有些化学药品浓度高时能杀灭病原微生物,称 为化学消毒剂;浓度低时能抑制细菌生长,称为
防腐剂。
编辑ppt
50
(2)化学内的所有微生 物,适用于不耐热力灭菌但要进入人体内部的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目的]1.掌握平板划线法、斜面、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等各种接种方法。
2.掌握接种细菌用具、接种细菌的环境要求和无菌操作要领。
3.熟悉常用培养基的原理、种类及其用途。
4.熟悉细菌和二氧化碳培养方法。
5.熟悉常用的厌氧菌培养技术。
6.了解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
[内容](一)、培养基制备技术[材料]1.试剂:牛肉膏、氯化钠、蛋白胨、琼脂粉、抗凝绵羊血、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葡萄糖、乳糖、甘露醇、柠檬酸钠、硫酸镁、磷酸二氢铵、硝酸钾、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铁、硫酸。
亚铁、尿素、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蓝、中性红、酚红、lmol /L NaOH、lmol/L HCl。
2.器材:500ml锥形瓶、500ml量筒、10ml、5ml和lml吸管、精密pH试纸、华氏试管、硅胶塞、天平、高压蒸气器、血清凝固器、脱脂棉、滤纸、漏斗、无菌平皿。
[方法]1.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包括调配成分、溶解、矫正pH、过滤澄清、分装、灭菌、质量检查和保存。
(1)调配成分:按培养基组成准确称取各成份用量,放入锥形瓶或大容量烧瓶中,加一定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混合。
应注意染料、胆盐和指示剂等应在矫正pH后加入。
(2)溶解:将调配好的混合物在沸水浴或流动蒸气灭菌器中,使其完全溶解。
不可将培养基装在铜铁容器中加热,因培养基中含铜量超过0.3mg/L时,细菌不易生长;含铁量超过0.14mg/L时可抑制细菌毒素的产生。
(3)矫正pH:一般将培养基的pH调至7.2~7.6左右。
经高压灭菌后其pH可发生0.1~0.2变动。
若用NaOH矫正,高压灭菌后pH下降0.1~0.2;若用Na2CO3矫正,高压灭菌后pH升高0.1~0.2。
(4)滤过澄清:自配的培养基通常有一些混浊或沉淀,需滤过澄清后方可使用。
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常用滤纸过滤;固体培养基在熔化后趁热以绒布或双层纱布加脱脂棉过滤。
(5)分装:①基础培养基:一般分装于锥形瓶灭菌后备用,以便随时分装倾注平板或配制营养培养基等;②琼脂斜面:通常在熔化后分装于试管,量约为试管高度的1/4~1/3,加塞后灭菌,趁热摆成斜面,斜面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2/3,且保持试管下端1cm柱高;③半固体培养基:分装量为试管量的1/4-1/3,加塞灭菌后趁热直立凝固④琼脂高层培养基:分装量为管长的2/3(接种厌氧菌用),灭菌后趁热直立凝固;⑤琼脂平板无菌分注:先将灭菌琼脂熔化后冷却至50℃左右,以无菌操作倾注于灭菌平皿内(内径90mm的平皿约13~15min),水平旋转平皿,待琼脂凝固后将平皿翻转,置4℃保存备用。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一篇微生物的基本知识第一章细菌第三节细菌的人工培养用人工的方法,提供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可进行细菌的人工培养,从而进行细菌的鉴定和进一步的利用。
细菌的人工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手段。
一、培养基的概念把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的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
培养基的主要用途是促进细菌的生长繁殖,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细菌的纯化、细菌的鉴定、细菌的保存和细菌制品的制造等。
二、培养基的类型由于各种细菌的营养需求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繁多,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用途等可将培养基分为多种类型。
(一)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类1.液体培养基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直接溶解于水,不加凝固剂制成的培养基为液体状态,即为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中营养物质以溶质状态存在其中,利于细菌充分的接触和利用,从而使细菌更好地生长繁殖,故常用于生产和实验室中细菌的扩增培养。
实际操作中,在使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时进行振荡或搅拌,可增加培养基中的通气量,并使营养物质更加均匀,可大大提高培养效果。
2.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的琼脂,使培养基凝固成固体状态。
固体培养基可根据需要制成平板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和高层培养基等。
平板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分离、菌落特征观察、药敏试验以及活菌计数等;斜面培养基常用于菌种保存;高层培养基多用于细菌的某些生化试验。
3.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通常为0.3%~0.5%)的琼脂,凝固后培养基呈半固体状态。
多用于细菌运动性观察,即细菌的动力试验,也用于菌种的保存。
(二)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分类1.基础培养基尽管不同细菌的营养需求不同,但大多数细菌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是相同的。
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可供大多数细菌人工培养用。
常用的是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及蛋白胨水等。
2.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腹水、酵母浸膏及生长因子等,用于培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常用的营养培养基有鲜血琼脂培养基、血清琼脂培养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制备培养基
接种
培养
本
知
识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3. 细菌培养基的种类
根据营养组成和用途可分为
基
基础、增菌、选择、鉴别、厌氧
鉴别培养基
本 知
识
根据物理状态分为
液体、固体、半固体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3. 细菌培养基的种类
液体培养基
基
本
知
识
普通平板
血平板
半固体培养基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白 质
基 本
的
原
分
硫化氢试验
理
解
其
尿素酶试验
他
试
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二)实验材料
1.菌种
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
实
2.微量生化反应管
验 材
料
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
蛋白胨水(靛基质)、硫化氢。
3.试剂 吲哚试剂
(三)实验操作内容
1. 糖发酵试验
(1)原理
糖\醇类
细菌产生的酶 酸(HCOOH) 脱氢酶
糖 发
酵
(培养基含葡萄糖、
试
乳糖、麦芽糖、甘 露醇或蔗糖等一种
大肠埃希菌: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验
糖类,并加酸碱指 示剂,如溴甲酚紫)
致病性肠道细菌:大多数不分解乳糖
(三)实验操作内容
1. 糖发酵试验
(2)方法
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
糖
接种针穿刺接种
发
酵
5种糖生化反应管
试 验
37℃培养18~24h
观察结果
(三)实验操作内容
基 本 知 识
烛缸二氧化碳培养法
厌氧袋
(二)细菌人工培养操作
1. 操作内容
操作内容
目的
操
作
平板分区划线
分离细菌
内 容
斜面纯培养
增菌及菌种保存
半固体培养
观察动力和菌种保存
(二)细菌人工培养操作
2. 材料
工具:接种环、接种针
实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验 材
培养基:
料
普通平板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不同的细菌
知 ▪ 含有不同的分解代谢的酶
识 ▪ 具有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 点 ▪ 对同一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及其产物有所不同
基 本 原 理
利用生化方法检测代谢产物以判断细菌的分解代谢 特征,从而达到鉴定细菌的目的。
称: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法
常见的生化反应
对
VP试验
糖
的
甲基红试验
对 蛋
吲哚试验
发 酵
单糖发酵试验
(二)细菌人工培养操作
4. 实验方法及结果
• 平板分区划线法
实 验
方
法
及
结
果
分区划线
结果
(二)细菌人工培养操作
4. 实验方法及结果
• 斜面纯培养
实 验
方
法
及
结
果
(二)细菌人工培养操作 4. 实验方法及结果 • 半固体培养
穿刺接种
实 验 方 法 及 结 果
结果
细菌的生化反应
(一)生化反应基本原理
(二)细菌人工培养操作 2. 材料
实 验 材 料
普通平板培养基 (2-3%琼脂)
斜面培养基 (2-3%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0.2-0.5%琼脂)
(二)细菌人工培养操作
3. 操作流程
领取菌种及培养基
操
分别进行平板、斜面及半固体培养基接种, 然后贴上标签。
作 流 程
37度恒温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1. 糖发酵试验
(3)结果判断——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与气体产生情况
糖
溴甲酚紫
发
酵
紫色
中性或碱性
试 验
黄色
酸性
对照 +
+
-
有细菌生长培养基呈混浊,可能出现3种结果。
(三)实验操作内容
2. 靛基质(吲哚)试验
(1)原理
靛 基
质
色氨酸
色氨酸酶
吲哚试剂
( 吲
哚
培养基中加入
)
色氨酸
试
验
(三)实验操作内容
2. 靛基质(吲哚)试验 (2)结果判断 ——观察培养基与吲哚试剂 交界处颜色变化
4. 培养基的制备
调配成分
溶解
灭菌
质量检查 和保存
分装
矫正pH
基
本
知
过滤澄清
识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5. 细菌培养方法
需氧培养法
基
本
知
二氧化碳培养法
识
厌氧培养法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5. 细菌培养方法
需氧培养法
基
本
知
二氧化碳培养法
识
厌氧培养法
电热恒温培养箱
二氧化碳培养箱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5. 细菌培养方法
病原生物工培养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1. 细菌人工培养的目的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基
鉴定细菌,指导临床用药。
本 知
细菌学研究
识
用于细菌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和耐药性等研究。
生物制品的制备
疫苗、抗毒素等的制备。
(一)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知识 2. 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步骤
靛 基 质 ( 吲 哚 ) 试 验
阳性 (+)
阴性 (-)
(三)实验操作内容
3. 硫化氢试验
(1)原理
硫
含硫氨基酸
酶
+铁离子
化 氢
或+铅离子
试
培养基中加入含
验
硫氨基酸、铅离
子、铁离子
(三)实验操作内容 3. 硫化氢试验 (2)结果判断
硫 化 氢 试 验
+
分组
两人一组
操作内容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生化反应
分
菌种 金葡菌、大肠杆菌各一支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各一支
组 与
材
1块普通平板/人
料 分
培养基
1支斜面培养基/人
7种生化反应管/人
配
1支半固体培养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