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与政治参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与政治参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与政治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变的时期,政治权力的更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予了文人墨客许多机会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对政治持有批判和审视的态度。

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造诣,通过诗词文章来表达对时事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评判。

他们善于利用文字的力量,以寓言和隐喻的方式,间接表达对政治权力的质疑。

他们常常以文人的姿态,不直接表达政治观点,而是通过诗词文章中雅致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来表达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对权力不适的态度。

然而,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了政治。

身为文人墨客,他们具备睿智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变化也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一些文人墨客因为家族背景、才华出众或与政治家的交往等原因,涉足到政治斗争中。

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悟性,为政治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人墨客的政治参与与他们的文学创作息息相关。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亲身感受和体验政治权力的游戏规则和现实挑战,以此为素材和灵感,创作了许多有关政治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深入的描写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文人墨客还以自身的行动和习惯来展示对政治的参与。

他们通常过着清贫的生活,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他们崇尚自由的文化氛围,追求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自由。

这种追求与当时政治决策中的机械和僵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词文章表达自己对政治权力的对立态度,他们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拒绝境遇的束缚,与政治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

最后,虽然文人墨客与政治参与呈现出复杂的关系,但他们的参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对政治的见解,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文学作品被后人发掘和学习,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决定了当时的局势,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变革1. 王朝更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权经历了多次更替。

最初的政权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矛盾的激化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所致。

不同的王朝相继崛起和衰落,这些政权更替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影响了社会发展。

2. 农民起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农民起义主要是由于农民的疾苦和剥削所引起的。

这些起义不仅给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得社会秩序失去了稳定。

这些农民起义的爆发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不仅加速了政权的更替,也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传承1. 诗词文化的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化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如曹操、刘备、诸葛亮、陶渊明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文化的繁荣不仅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安定,也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人们通过文化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士人文化的兴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文化兴盛起来。

这一文化的兴盛主要是由于政治变革的影响。

随着政权更替的频繁,士人文化从朝廷逐渐转向地方。

士人们通过文化的传承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士人文化的兴盛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也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发展。

三、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政治变革不仅改变了社会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传承则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表达出来,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革和文化传承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革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尤其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思想家,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时期,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家们积极寻求政治解决方案,以安定局势。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既是儒家,又是佛教徒。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中,最为重要的是南北朝的建立。

南北朝建立的标志是南北朝划分的界限,其主要表现为河南中原与江南地区的南北分界线不断升高,代表性的是江南陶瓷文化的兴起,而江南的南部则成为空心化盆地。

此外,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建立了意义深远的“封疆制度”,其根本思想在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以保障中央政权的稳定性。

这意味着政府进一步分散了权力,各地政府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由此,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中,分权和区域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人物和思想家。

首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在佛教的带动下,宗教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佛教文化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

在此进程中,一些突出的佛教思想家如顺应、天台、净土等,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性得到了完善和推广。

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繁荣,同时,由于经济、政治、环境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南北文化分化、多元性和背离,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界形成一种富于反思和探索的文化生态。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与政治局势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与政治局势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与政治局势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与政治局势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在这个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不稳,文人墨客通过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政治局势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相互影响,又有相互制约。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给了文人墨客充分的发展空间。

政权更迭、战乱频繁,这种政治的不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

文人墨客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时局的愤怒和不满,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思考。

例如王羲之的《自叙帖》,他在这幅作品中写下:“望得时光已不鲜见,世事竞自惋怀,闲度更何年去止,狎适便如厌胶漆。

”这反映了他对时光变迁的迷茫和对社会矛盾的揭示。

其次,文人墨客与政治局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政治动荡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文人的注意,他们会对政治局势做出反应,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出来。

同时,政治局势也会对文人墨客产生一定的影响,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风格。

例如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政治改革的支持和推崇。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别家园茫茫远,临流残草有谁贤。

”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思考和对政治改革的呼唤。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也对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和压力。

政权更迭带来的战乱、社会动荡让很多文人墨客流离失所,无法实现他们的志向。

有些文人甚至因此选择了隐居,抛弃了政治事务,专注于创作。

他们通过修养身心、追求心灵的平静来躲避政治压力。

例如庾信的《世论》中表达了他的隐居心态:“余因好狂,乃事样也;见逐因隔,隔生也。

”这反映出他对政治流变的无奈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与政治局势息息相关。

文人墨客通过对政治局势的关注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对时局的批判。

与此同时,政治局势也对文人墨客的创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既有进步和创新,也有迷茫和隐退。

魏晋南北朝诗词的政治与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诗词的政治与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诗词的政治与社会背景1. 引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多变的时期,涵盖了魏、晋、南朝宋、齐、梁、陈等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和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同时也孕育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诗词与其政治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2. 政治背景2.1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的兴衰,包括曹魏、东吴、西晋等。

•分析政权更迭对于文化环境和诗人成长的影响。

2.2 君主与官僚制度•探讨君主与官僚制度对于当时文人群体思想和创作动机的影响。

•分析审美意识在宫廷文化中的发展和变革。

2.3 政治动荡对创作产生的影响•解析战乱频繁和政局动荡给当时文人创作带来的压力和启发。

•论述这种特殊背景下的诗歌形式演变和创作主题的转换。

3. 社会背景3.1 社会阶级结构与文化精英•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特别是士族的崛起与衰落。

•论述士族文化精英对于当时诗人群体及其作品的影响。

3.2 迁徙与民生困境•探讨战乱频繁导致的人口流动、经济崩溃等社会问题对于诗人创作心态与创作主题的塑造。

•分析灾害与贫困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抒发对社会命运的担忧进行表达。

3.3 文人雅士与山水田园情怀•论述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避世田园生活以及山水之间心境转换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

•描述山水田园情怀在魏晋南北朝诗词中所占据重要位置。

4. 结论•总结魏晋南北朝诗词与其政治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强调政治和社会变革对于文人创作的激发与塑造。

•指出这一时期的诗词对于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以上是关于魏晋南北朝诗词的政治与社会背景的详细内容编写,旨在揭示该时期诗人创作与当时时代特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与政治动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与政治动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与政治动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并存的时代,这段时期也是文人雅士兴盛的时期。

在政治动乱的背景下,众多的文人雅士追求自由与独立,他们借助文学艺术表达自己的心声,记录时代的喜悲哀乐。

一、政治动乱下的脆弱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乱迭起,统治者的权威受到严重的削弱。

这种政治动荡的局势促使了文人雅士的兴起。

他们渴望有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文人雅士的追求与审美观念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对审美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希望通过文学艺术追求人生的真理和意义。

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雅士,诗中写下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性的关怀,寄托了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与厌倦。

三、文人雅士与政治动乱的关系文人雅士在政治动荡的时代里,往往是政治的局外人。

他们独立思考,通过批判与反思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态度。

但是,政治与文化之间并非完全割裂。

一些文人雅士虽然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却也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现实。

王羲之、谢安等人既是文人雅士,又是担任重要职位并对政治有所干预的人物。

四、文人雅士的社交圈与活动方式文人雅士通常与同类结伴而居,形成了独特的社交圈。

他们常常在田园、山水之间,倾诉自己的心声。

一些著名文人雅士,如陶渊明、嵇康等人都是以诗社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和交流的。

这些诗社成为文人雅士互相激励与启迪的地方。

五、文人雅士的思想与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继承了先秦的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们推崇辞章艺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这些价值观。

这些思想与观念通过文艺作品传承下来,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文人雅士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片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天地。

他们追求真理,崇尚自然,通过文学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同时也能够对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观念产生一定启示。

论魏晋士人与政治变局

论魏晋士人与政治变局

论魏晋士人与政治变局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局频繁变动,魏晋士人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既是政治家,又是文人,他们的追求不仅仅限于政治权力,更多的是对自身修养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魏晋士人与政治变局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晋时期的政治变局。

魏晋时期,国家政治中心不断变幻,曹魏、东晋、西晋等王朝相继兴衰。

其中,曹魏是由曹操建立的,东晋是由司马睿建立的,而西晋则是由司马炎建立的。

这些政权的更迭不仅带来了国家统治者的变动,也给士人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魏晋士人在政治变局中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特质和价值观。

他们不仅具有政治抱负,还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曾国藩是魏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舞台上才智过人,卓有成绩。

而同时,他也是一位崇尚生活艺术和修养的文人,他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

他认为,政治家不仅要有理想和抱负,还需要注重个人的修养,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追求在魏晋时期的士人中并不罕见。

魏晋士人对政治变局的回应也有所不同。

有些士人选择投身政治,成为政府官员,积极参与国家事务。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他们也在政治舞台上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而另一部分魏晋士人则选择了远离世俗的生活,追求自己内心的安宁与境界。

他们渴望摆脱政治的纷扰和权力的困扰,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

对于魏晋士人来说,政治变局并不是他们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也不是他们判断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

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魏晋士人代表,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德行的培养和塑造。

他主张“晚习十年,以省其素”,即晚年再悔悟十年,评估自己的品行和人生轨迹。

这种追求超越了政治权力和世俗的名利,充分彰显了魏晋士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追求。

总之,魏晋士人与政治变局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并且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为后来的各个朝代奠定了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一、政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相当动荡。

短暂的统一王朝后,中国再一次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北方的政权以魏、晋、北齐、北周为代表,南方的政权则以宋、齐、梁、陈为代表。

这个时期的政治尤其为重要,因为它为中国后来所有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政治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在北方,匈奴族后代的魏文帝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匈奴族出身的皇帝。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这种政治方式并没有长期存续,因为隋唐时期出现了更为完善和合理的政治制度。

南方政府则相对较稳定。

宋、齐、梁、陈四朝间,南朝梁代开国皇帝萧衍最为出色。

他开创了梁代文治政治,尊重学问,推崇人才。

梁代的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

这种政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的发展,特别是隋唐盛世的到来。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变革。

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在文学、诗歌领域。

在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名的作家是曹操和诸葛亮。

这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方面,这个时期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也在后世广为流传。

以《陌上桑》为代表的南朝梁代诗歌,以其清新婉丽、柔媚幽深的风格成为了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时,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雏形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除了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艺术和科学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

在哲学领域,佛教被引入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体系。

在艺术方面,北朝时期的雕塑和壁画,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

在科学方面,当时的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计算圆周率等。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王凤霞
摘要: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

魏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时乱时治,分分合合,各种思想观念的汇聚和碰撞,造成了魏晋“文的自觉”。

因而探究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典型的意义。

关键词:魏晋文学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中国文学与政治始终处于既相生相悖又彼此相互交融的关系之中,某一时期的文学必定离不开特定的政治背景。

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命题,中国古代形成了三种基本关系:以“言志”说为代表的诗化关系,以“美刺”说为代表的批评关系和以“文道”论为代表的超越关系。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元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深于热情的时代。

”鲁迅先生称这一时期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成教化,明人伦”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

与“文”的自觉相对应的是“人”的自觉。

虽然魏晋时期儒学仍为官方统治性学说,但其影响力已明显削弱。

与儒家思想的式微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的升温和玄学的盛行,各种思想的汇聚与流行打破了汉朝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大解放了文人的思想,促进了魏晋时期个人的觉醒,这一切都促进了“魏晋风度”的形成。

同时这一时期政治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从黄巾起义前后起,短短不足二百年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革,包括汉末大乱、天下三分、正始党争、晋承魏祚、三国归晋、太康之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晋室偏安、经略中原、南北分治、晋末大乱等等重大历史事件。

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疾病霍乱,导致死亡枕籍,民不聊生。

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

因而研究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典型意义。


汉末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社会动乱,战争惨烈,民生凋敝,官场倾轧,政治非
常黑暗。

魏晋也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

政治的高压造成了“魏晋名士”超绝孤傲,狂放不羁,个性张扬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因之与三代秦汉迥然不同,故而神韵独标,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总的来说,如上文所提到的,以“文道”论为代表的文体论,开启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超越。

所谓“文道”论是指魏晋时期文人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述,在探求文学的意义中使文学摆脱了政治的藩篱,文学不在依附于经学、哲学、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追求。

随着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社会开始普遍重视文学的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对文学理论的探讨接踵而至,蔚为大观,文学地位显著提高。

魏文帝《典论.论文》云“盖文章者,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高到与国家大业同等的地位。

陆机也从对宇宙和人生的高度探讨文学的意义,“观古今之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同时他还提出“诗缘情以绮靡”,“诗缘情”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之前文学领域“言志”一统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原逝》进一步明确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总结完善了“文道”之说。

“文道”论一改汉代的功利主义视野,从宇宙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来理解文学,认为文学的本体是“道”,文学与宇宙大道和生命意义相联系,从而使文学在存在意义上摆脱了对政治的依附,成为了超越政治现实的存在。

“文道”论在理论上把文学与政治处理为超越关系,是文学在理论上摆脱了残酷的政治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魏晋文学与政治毫无关联,相反的,政治原因是这种超越形成的一个直接因素。

汉末以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魏晋人表现出的是潇洒不群飘逸自得,而那个社会的真实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和种种阴暗,因此,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黑暗,政治斗争残酷,大批名士惨遭杀害。

儒家所崇尚的“礼义”种种理想已经土崩瓦解,名士文人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恐惧与无奈。

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都是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和与政治的疏离。


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是只呈现出一种状态,而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迁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过程。

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政治参与
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

建安文人面对汉末的政治与文化浩劫,积极关注时事,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人积极参与政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人生。

曹操在《与杨德祖书》中慷慨陈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表达力建功立业的的或者理想。

除三曹外,还有建安七子、蔡妍等为代表的诗人,这一时期的文学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人在继承了汉末文学生命意识和生命主题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们试图改变现实,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这就形成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诗风。

正始之音:逃避中的思考与悲哀
曹魏王朝末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斗势的斗争异常尖锐。

司马氏杀戮异己,翦除宗室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士,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时代,这一时期被鲁迅先生陈伟“最黑暗”的时期。

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避世自保的态度,政治理想的破灭使他们选择逃避政治,玄学开始盛行,穷究事理的理性精神开始流行。

正始诗人开始逃避政治现实,以哲学的眼光理性地观察现实,把现实中的个人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和历史的思考,作品词旨遥深,寄托深远,表达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悲哀。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他们性情高傲,任性纵情,有意识地远离官场,远离政治,以求明哲保身。

在政治高压下,正始文人唯有逃避方可求得人格独立,只有在隐晦的寄托中表达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忧时忧事的悲哀。

太康诗风:依附政治的文学局限
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状况也明显好转,一些文人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纷纷向统治集团靠拢。

文学表现的范围变得狭
窄,缺少充实,激动人心的内容,作品更注重辞藻的华丽和形式技巧。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这一时期由于文人多依附于权门,这就使他们诗歌表现的范围受到极大的局限。

相比正始时期,任诞之风收敛,个人意识逐渐减弱,文学创作与政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对现实的关注减少,开始注重情采词章。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等众多作家涌现出来,他们多以才华自负,试图通过诗歌辞赋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把创作的技巧放在艺术技巧、文辞藻饰上,形成了追求华丽藻饰,讲求声律对偶的繁缛诗风。

永嘉诗坛:隔阂与疏离
西晋经过太康、元康短暂的繁荣和安定后,发生了八王之乱。

永嘉年间,汉魏以来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自立,建立了十六国统治。

晋室被迫南迁,在江南建立了偏安的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偏安江南,朝中内讧不断,政局长期处于动乱之中,谈玄清议之风盛行,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玄言诗”占据诗坛。

郭璞的游仙诗,孙绰、许洵为代表的玄言诗,以及东晋后期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有意识地与政治保持距离。

虽然也产生了如刘琨《扶风歌》一类慷慨激昂,风格悲壮的诗歌,但没有对当时的诗坛产生太大影响。

政治对文学似乎没有多大关注,文学对政治也没有多大热情,终于造成了文学与政治的隔阂。

玄言诗、游仙诗的盛行和田园诗、山水诗的兴起和陶渊明为代表的一代诗风文风的流行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田园诗、山水诗的流行也反映出东晋后期文学更加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这标志着魏晋时期文学开始更加注重文学本身,体现了文学自觉的进一步发展。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时代、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下都真实地存在,但有隐有显、紧密与疏散等多维表现样态,且任何一种概括都有其语境的具体指涉性和现实针对性。

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伴随着魏晋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事实上,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完全不受政治影响的“纯文学”是不存在的。

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逃不出文学与政治的一般关系和普遍规律的范畴,但因为其特殊的政治形势而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
龚颖仪《诗意地栖居 : 从潘岳「闲居赋」看西晋时期人文不一现象》
李涛刘锋杰《被放大了的误读与想象——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新论》马衡《简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赵曾银董小琴《试论南朝文学与政治——教化的关系》
刘石泉《魏晋伦理的转变与魏晋文学的转型》
罗宏梅,王林《魏晋文学的特征》
宗明华《庄子与魏晋文学中的隐逸思想》
焦垣生,胡友笋《文学与政治关系言说的反思与重述》
卫绍生《魏晋文学与政治的文化观照》
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