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相关文献

合集下载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

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

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

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

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

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

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

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

《辛亥革命》史料集锦 (1)

《辛亥革命》史料集锦 (1)

《辛亥革命》教学资源资料与注释萍浏醴起义时发布的檄文材料当知本督师只为同胞谋幸福起见,毫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①英雄,以国家为一已之私产者所比。

本督师于将来之建设,不但驱逐虏,不使少数人之异族专其利权,且必破除数千年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致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

——《丙午萍浏醴革命军实录》冯自由:《革命逸史》(下)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937—938页【注释】①草昧:草野,民间。

【解读】萍浏醴起义的檄文中,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口号,宣布破除数千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一个共和民国,将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体现于其中。

这是第一次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旗帜的大起义。

孙中山对萍浏醴起义的评价材料丙午萍醴之役,则同盟会会员自动之义师也。

当萍醴革命军与清军苦战之时,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①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②拼命,每日到机关部请命投军者甚众。

稍有缓却,则多痛哭流泪,以为求死所而不可得,苦莫甚焉。

其雄心义愤,良足嘉尚。

独惜萍乡一举为会员之自动,本部于事前一无所知,故临时无所备。

然而会员之纷纷回国从军者,已相望于道矣。

寻而萍醴之师败,而禹之谟、刘道一,宁调元、胡英〔瑛〕等竟被清吏拿获,或囚或杀者多人。

此为革命同盟会员第一次之流血也。

由此而后,则革命风潮之鼓荡③全国者,更为从前所未有,而同盟会本部之在东,亦不能久为沉默矣。

时清廷亦大起恐慌,屡向日本政府交涉,将予逐出日本境外。

予乃离日本,而与汉民、精卫二人同行而之安南,设机关部于河内,以筹划进行。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8-239页。

【注释】①亟(jí):急切。

②虏:中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贬称,这里指清军。

③鼓荡:鼓动激荡。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评述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评述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述辛亥革命简介本论文旨在评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辛亥革命的起因辛亥革命起因于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内外的种种压力。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内经济落后,民众生活困苦,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同时,思想启蒙思潮的兴起和中国各地的革命组织的兴起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武装起义和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首先在南方湖南、广东等地发起武装起义,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

随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等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工作。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为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格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大门。

此外,辛亥革命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铺平了道路。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张超. (2016). 辛亥革命研究述评[J]. 理论月刊, (1), 117-117.- 贾鹏. (2012). 试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影响[J]. 大众文艺, (6), 180-181.> 注意:以上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请勿引用不可确认的内容。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篇一《浅谈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

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封建民主孙中山成功失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4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

此后,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论文3000字

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论文3000字

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论文3000字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辛亥革命的3000字论文篇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摘要: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对近代中国经济而言,辛亥革命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但没有能带领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经济思想;社会基础时光流转,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就近代中国经济来说,辛亥革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辛亥革命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晚清以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中国自进入封建专制社会以后,重农抑商和政府主导就成为封建时代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

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在经济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政府主导则是专制体制的题中之义。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内忧外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重重。

从1840年到1911年,即我们常说的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例如: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允许私人设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

特别是晚清时期的新政,其主要内容有:倡导振兴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民间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试办银行章程》、《筹办矿物章程》、《铁路总表》、《奖励公司章程》等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法规;对私人业主按照投资额度给予奖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与政府主导的经济传统在政策层面逐渐地为振兴工商、允许并鼓励私人自由发展实业的思想所代替,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逐渐发展。

辛亥革命的影响论文

辛亥革命的影响论文

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完全意义的伟大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人民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造就了作为民主旗帜的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思想战线的斗争,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辛亥革命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清末改革,并由于种种原因,迅速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军阀势力的兴起,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辛亥革命同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孙中山先生思想,政治,宪法,官僚体制,经济,民族,文化,社会一:政治制度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最早提出以民权代替君权的革命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率先揭起批判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批判。

同时,作为革命活动,又以百折不饶的献身精神,对封建专制制度开展了武器的批判。

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封建剥削与压迫,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使中国的政治生活由以落后于时代的封建制逐步迈向资本主义共和制转变,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二:宪法辛亥革命的目标之一是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民主制,为此中国需要一部共和民主宪法以实行民主政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便由此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而诞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并且辛亥革命时期独立的省份中,不少制定了自己的临时宪法,均具有近代国家先发的三大功能:第一:确定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和职权分配,以及各种职权行使的程序与方法;第二:规定人们所享用的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各种权利行使的分际和人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第三:规定一个国家主权的最高归属,以及这些主权行使程序的解释及修订的原则和限制。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资料概述辛亥革命,即辛亥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的时间段内,推翻了中国清朝的封建帝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

背景•清朝的衰落:清朝自康熙统治以来就陷入了衰落的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权腐败,社会不稳定,外国列强入侵,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早期改良运动: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就有了一系列改良运动,试图通过借鉴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来振兴国家。

然而,这些改良运动进展缓慢,改变不了清朝政权的腐败局面。

事件经过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之间,成为了清朝腐败统治的又一次打击。

清朝军队的溃败和对外国列强的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对清朝愈加失望。

2. 辛亥起义辛亥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首先在南京发动武装起义,接着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辛亥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成为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3. 皇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统退位。

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中华民国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影响1.进步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前后,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迅速传播到中国。

许多留学生回国,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知识。

2.新式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新式的学校和教育体系兴起。

不再只有传统的经书教育,人们开始学习现代科学和世界历史。

3.妇女地位的提升:辛亥革命后,妇女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妇女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4.土地改革:辛亥革命后,土地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促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能够改变命运,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渴望。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等重要事件。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史》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历史学术著作,涵盖了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时期。

该书从多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命运和作用。

《辛亥革命史》这是一本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专著。

该书主要研究了辛亥革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特别关注了各种政治派系的斗争和合作关系。

这本书对于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选集》该书是毛泽东著作的精选集,其中涵盖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是一部系统难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党的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史》该书是中国历史学家所撰写的一部专著,全面地阐述了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总之,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和著作,通过对这些文献和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进程,对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同以前的各次革命比起来,是更完全的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新的发展。

这次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回忆辛亥革命的历史,继承和发扬这次革命的光荣传统,吸取它的宝贵的历史教训,在今天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宋庆龄副主席也在序言中说:“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时候,回顾过去,重温这段历史,使我们的心中对辛亥革命的英雄们充满了崇敬。

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和学习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精神,继续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信心百倍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
文献中这样描述清末社会:当时“官乱于上,民变于下,海外党徒,长江会匪,东三省马贼,环伺而起”,革命党人认为能解决中国问题“舍革命而无由”。

从繁华城镇到穷乡僻壤,民变“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其范围之广,频率之快,类别之多,为历史所罕见。

帝国的新政已经陷入到重重危机之中。

该书中,官僚立宪派之间的相互倾轧和两败俱伤;民间立宪派的热心呼吁和身体力行;慈禧太后作为最高统治者屡次表现出来的疲惫与无力……清末十年朝野百相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下层人民对新政的抵触并不能单单理解为抵触变革,更大的原因在于长期造成的官民隔膜、官民对立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观,朝野双方的互不信任、互相猜疑随着新政的推行反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两者又缺乏对话机制,也没有基本的民权救济渠道,在情绪化的民意浪潮中,双方的割裂只能越来越大,立宪派官员们在设计改革方案时的谨小慎微,又反过来促使革命党人赢得了更多的信众。

李刚著:《大清帝国最后十年》,当代中国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