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师说》(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师说》(含解析)

《师说》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子、()弘、师襄、老聃。
()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受庸谀欤郯苌郯蟠嘉贻(二)情境默写1.【2024·江苏镇江·三模】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
2.【2024·陕西榆林·三模】古代圣贤寻访各类大师,博览群书,终成一代贤人,《师说》中表达圣贤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的是“()”,韩愈通过“()”的事例进行佐证。
3.【2024·安徽安庆·三模】在《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以郯子之徒为师,以“(),()”诠释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完整版)《师说》试题及答案

《师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B.句读.(dòu) 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3.选出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或师焉,或否焉D.君子生非异也5.古文“说"是一种()文体A散文 B记叙文 C议论文 D小说6.下列关于韩愈的说法,错误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B.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C.韩愈和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韩愈借《师说》,论述了拜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1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人是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是否 )2本文说理有据,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
(是否)3作者认为,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句读。
(是否)三、填空题1师者, 。
孰能无惑?道之所存,师说一、选择题1(D ) 2(D) 3(D) 4(A) 5(C) 6(C) 7(B)二填空题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三判断题1是 2是 3否。
师说相关考试题及答案

师说相关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______文。
答案:议论2. 《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
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六艺经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书》、《礼》、《乐》、《易》、《春秋》4.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区别在于______。
答案:圣人无常师,而众人师于常5.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______则耻师焉。
答案:士大夫之族二、选择题1.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指的是()。
A. 道德B. 道理C. 学问D. 知识答案:C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A. 老师一定比学生强B. 学生一定比老师强C. 老师和学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D. 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优劣之分答案:C3. 《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表明了()。
A. 老师的存在是为了传授道理B. 道理的存在是为了老师C. 老师和道理是相互依存的D. 道理是老师存在的唯一理由答案:C4.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里的“择师”意味着()。
A. 选择最好的老师B. 选择最贵的老师C. 选择最有名的老师D. 选择最适合的老师答案:D5. 《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表明了()。
A. 学习的道理有先后之分B. 学习的技术有专攻之分C. 学习的道理和技术都有先后和专攻之分D. 学习的道理和技术没有先后和专攻之分答案:C三、简答题1. 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
2. 韩愈在《师说》中是如何论述“师道”的重要性的?答案: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对比古代圣人和当时士大夫的态度,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
师说考试题及答案

师说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师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韩愈D. 白居易答案:C2. “师说”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A. 教育的重要性B.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C. 学习的重要性D. 教师的重要性答案:D3.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的职责是什么?A. 传授知识B. 引导学生C. 培养学生的品德D. 以上都是答案:D4. “师说”中提到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什么意思?A.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B. 老师存在的地方,就是道理存在的地方C. 老师和道理是相互依存的D. 老师和道理是相互独立的答案:A5. “师说”中,韩愈提到了哪些古代圣贤?A. 孔子、孟子B. 老子、庄子C. 墨子、荀子D. 韩非子、孙子答案:A6. “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A. 师生平等B. 师生相互尊重C. 师生相互学习D. 以上都是答案:D7. “师说”中,韩愈提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观点?A. 学习要持之以恒B. 学习要谦虚谨慎C. 学习要广泛涉猎D. 以上都是答案:D8. “师说”中,韩愈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A. 有学问的人B. 有道德的人C. 有经验人D. 以上都是答案:D9. “师说”中,韩愈提到了哪些关于师生关系的例子?A. 孔子和颜回B. 孟子和公孙丑C. 老子和庄子D. 墨子和荀子答案:A10. “师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A. 韩愈对当时教育现状的不满B. 韩愈对当时师生关系的担忧C. 韩愈对当时学术风气的批评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师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答案:韩愈2. “师说”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师3.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4. “师说”中提到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味着______。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下文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强调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指出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6、吾师道也,___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明自己从师的原则是“师道”,而不是考虑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关键在于“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要人们没有疑惑实在太难。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将古代圣人的虚心好学与今人的耻于从师进行对比。
10、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答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解析:指出今人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是故圣益圣,_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愚益愚解析:说明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
1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代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解惑也。
2.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如是而已。
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提倡的师生关系是()。
A. 师生平等B. 师生严格分界C. 师生相互尊重D. 师生相互竞争2.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是()。
A. 只学不问B. 只问不学C. 学而时习之D. 学而不思则罔三、简答题1. 请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韩愈在《师说》中如何阐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四、论述题1. 根据《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古代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五、翻译题1. 将《师说》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授业2. 终不解矣3. 术业有专攻二、选择题1. C2. C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定义“师”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
他认为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他们之间应该根据各自听到的道理的先后和掌握的技艺的专长来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论述题韩愈在《师说》中对古代教育的理解是,教育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学习,强调师生平等,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则应耐心解答,共同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五、翻译题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加深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认识。
师说相关考试题及答案

师说相关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师说”一文中,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A. 传授知识B. 培养德行C. 传授技能D. 培养审美答案:B2. 在“师说”中,韩愈提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里的“道”指的是:A. 道德B. 道路C. 道理D. 道教答案:C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学习者应该:A. 只向书本学习B. 只向老师学习C. 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D. 只向自己学习答案:C4. “师说”中,韩愈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意味着:A. 老师一定比学生优秀B.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优秀C. 老师一定比学生差D. 老师和学生没有可比性答案:B5. “师说”一文中,韩愈提倡的师生关系是:A. 严格的等级关系B. 亲密的朋友关系C. 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D. 单向的权威关系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A. 学习古文B. 学习新知C. 学习礼仪D. 学习经典答案:ABD2. 根据“师说”,以下哪些是韩愈认为的“师”的特点?A. 经验丰富B. 知识渊博C. 年龄较大D. 有教无类答案:ABD3. “师说”中,韩愈认为哪些人可以成为“师”?A. 年长者B. 智者C. 有德者D. 有才者答案:BCD4.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到了哪些方面?A. 学习可以提高个人修养B. 学习可以促进社会进步C. 学习可以增加个人财富D. 学习可以提升国家实力答案:ABD5. 在“师说”中,韩愈提到了哪些学习态度?A. 谦虚好学B. 勤奋刻苦C. 骄傲自满D. 持之以恒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是传授道理、知识和技能的人,不局限于年龄、地位,只要能教导人,都是师。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哪些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答案: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不必比学生优秀,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只要他们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篇经典之作。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孰能无惑其为惑也3、生乎吾前,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__________?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答案: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今之众人,__________,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__________。
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愚益愚6、爱其子,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惑矣。
答案: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7、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或师焉,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
答案:惑之不解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答案: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1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__________,不拘于时,__________。
答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学于余以下对这些理解性默写进行简要分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的结果是“,”。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7.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8.(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9.(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释义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义)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
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相当于“于”,在)吾,吾从而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
吾师(学习,用做动词)道也,夫庸(发语词,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传统)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还,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学于师。
是故(因此,所以)圣(圣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更加、越发)圣,愚(愚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自己)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使……学习)其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了,古今异义)而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遗(丢弃,放弃),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相师。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可,
够得上)羞,官盛(高大)则近谀(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难道,表反问)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师。
孔子师(把……做为老师,名词的意动)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这类),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代散文,古今异义),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
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赠予)之。
二、
1.受
2.不
3.谀 4.齿 5.智 6.攻 7.郯苌聃 8.贻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8.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9.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