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因素对细菌的不利影响

合集下载

微生物设计实验_外部环境因子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微生物设计实验_外部环境因子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此外,本次实验在研究紫外线对大肠杆菌的影响时, 试管壁对紫外灯的反射对结果会有一定影响,在后 续中我们可以针对以下影响因子,研究紫外灯的杀 菌效果:
1 紫外线灯管的选择: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紫外线灯管有两 类,即石英紫 外线灯管和高硼紫外线灯管。石英紫外线灯 管因器透紫率高、辐射强度强、使用寿命长,而被广泛应用。
实验总结分析
以上是我们第三大组的所有成员经过了科学系统的 分配工作后,在严格的实验监督下完成的所有实验 项目,结果显示最后的结果符合我们预期的期望。
实验结果中,ABCD的光密度值逐渐递减,这与培 养液在紫外灯下的照射时间形成了较好的契合,及 照射时间和光密度值呈负相关。据此说明紫外光的 照射不利于大肠杆菌的生长。
实验数据2显示,光密度值显示,F3 F2 F1 F4.光密 度值是大肠杆菌生长液中大肠杆菌生长浓度的间接 反应指标.
结论说杀菌要使其暴露在紫外光下才更有效果
实验展望
1.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经典的实验方法,同时也结合了很多先进的 实验技巧,在用各种消毒措施对大肠杆菌进行处理的的实验中, 我们就采用了高渗,高酸,和高醇度来进行了实验。在日常生 活中, 盐腌和 糖渍等措施来保存食物也是利用了高渗这一原 理,这是在民间早就流传的有效防霉腐方法; 乳酸菌的厌氧发 酵产生大量乳酸,借此达到抑制杂菌和防霉腐的目的;高醇这 一方法,体现于用白酒保存食品等.
紫外线的杀菌原理:紫外线对细胞、病毒等单细胞微生物的照射,可
以破坏其生命中枢DNA的结构,使构成该微生物的蛋白质无法形成,使其立即死亡 或丧失繁殖能力,一般紫外线在1---2秒钟内就可达到灭菌的效果。
基于紫外线杀菌原理的数据分析:
我们试验中处理时间分别为:5min,15min,25min,30min,相互对照,而后面的 3组是实验室采用的杀菌时间。紫外灯外的玻璃灯管是以天然水晶为材料制造,其 透射率可以达到80%以上。另外空气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微量臭氧具有杀菌作用, 可导致微生物的死亡,但本实验中的试管也是封闭的,所以本实验紫外线对微生物 作用的两种方式都受到影响。

8 第五章 第3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8 第五章 第3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外界环境对微生物作用的三种情况



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微生物生长旺盛,代谢 作用加速 外界环境条件不太适宜,微生物生长缓慢,代 谢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外界环境不适宜的情况达到微生物难以忍受的 程度,微生物生命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发 生变异或死亡
2
灭菌、消毒、防腐与无菌
35
X射线 αβγ射线 宇宙射线
100~150 低于100 很短
辐射单位

拉德(rad)吸收电离能量的量度,1rad相当于 每克物料吸收1×10-5J的能量
格雷(戈,Gy)相当于102rad D值: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需的射线剂 量(×104Gy)

36
(一)紫外线



太阳光的杀菌作用 原理:核酸吸收紫外线变性 200~280nm 穿透力弱,用途:空气消毒 器材物体表面消毒 富含脂肪和蛋白质食品 注意防护

最低pH,最高pH 最适pH:微生物最适宜生长繁殖的pH值
菌类 最适pH值范围
细菌 放线菌
酵母 霉菌
7.0~7.6 7.5~8.5
3.8~6.0 4.0~5.8
一般细菌和病毒对氢离子比霉菌和酵母对氢 离子敏感
48
酸性食品与非酸性食品
分类 酸性食品 pH <4.5 易滋长微生物 酵母、霉菌
非酸性食品
21

巴氏消毒法:<100 ℃ 61~65 ℃、30min,72~75 ℃、10~15min 71~75 ℃,15~16s 80~95 ℃,瞬时 适用对象:高温会导致品质下降的食品 牛奶、啤酒、果汁、蜂蜜等
22

高压蒸汽灭菌法 原理:密闭容器中使水受热产生蒸汽,蒸汽压 力越大,蒸汽的温度越高。 121℃, 15~20min,可杀灭绝大多数微生物, 包括有芽孢的细菌。 适用对象:无菌水及耐高热的食品和物品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二节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在自然界必然不断经受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环境适宜时,细菌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生长繁殖;若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细菌的代谢和其他性状发生变异;若环境条件改变剧烈,可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导致死亡。

因此掌握微生物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关系,在医疗实践中,一方面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病理材料中分离培养病原微生物,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以及制备疫苗,来预防某些传染病;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环境对细菌不利因素,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本节重点介绍外界环境对细菌不利因素,提高对消毒灭菌的认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用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s)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

对于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因此,灭菌比消毒的要求高;但在日常生活中,消毒和灭菌这两个术语往往通用。

无菌(Asepsis)物体上或容器内无活菌存在的意思。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例如,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学实验时,须注意无菌操作。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许多药物在低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浓度增高或延长作用时间,则有杀菌作用。

消毒与灭菌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消毒灭菌的对象和目的要求不同,以及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合适方法。

一、物理因素各种物理因素对细菌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热力灭菌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

热力灭菌主要是利用高温使菌体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而使细菌死亡。

但是,更细微的变化已发生于细菌凝固之前。

有人认为DNA单螺旋的断裂可能是主要的致死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因素

生长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条件的改变,可引起微生物形态、生理、生长、繁殖等特征的改变;或者抵抗、适应环境条件的某些改变;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一定极限,则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为了抑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有害作用,人们常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

常用以下术语来表示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细菌芽胞、霉菌孢子等),称为灭菌。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仅能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胞和孢子不一定完全杀死,称为消毒。

用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方法称为防腐或抑菌。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

某些化学药物在低浓度时为防腐剂,在高浓度时则成为消毒剂。

无菌: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采取防止或杜绝一切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

以无菌法操作时称为无菌操作。

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学实验时,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不同的微生物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同一因素不同剂量对微生物的效应也不同,或者起灭菌作用,或者可能只起消毒或防腐作用。

在了解和应用任何一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抑制或致死作用时,还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例如在增高温度的同时加入另一种化学药剂,则可加速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

大肠杆菌在有酚存在的情况下,温度从30℃增至42℃时明显加快死亡;微生物的生理状态也影响理化因子的作用。

营养细胞一般较孢子抗逆性差,幼龄的、代谢活跃的细胞较之老龄的、休眠的细胞易被破坏;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对微生物遭受破坏的效应也有明显的影响。

如在酸或碱中,热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加大,培养基的粘度也影响抗菌因子的穿透能力;有机质的存在也干扰抗微生物化学因子的效应,或者由于有机物与化学药剂结合而使之失效,或者有机质覆盖于细胞表面,阻碍了化学药剂的渗入。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2. 掌握不同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速率和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外界因素对细菌生理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特性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氧气、湿度等。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外界环境条件,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探讨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菌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pH试纸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操作台、pH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实验: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菌种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为以下五组:(1)温度组:分别在30℃、37℃、4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pH值组:分别在pH 4.0、6.0、8.0条件下培养;(3)营养物质组:在添加和未添加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条件下培养;(4)氧气组:分别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培养;(5)湿度组:分别在干燥和湿润条件下培养。

2. 观察与记录:观察不同组别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生长速率、颜色等,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速率逐渐加快,菌落形态逐渐增大。

在45℃条件下,细菌生长最为旺盛。

2. pH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在适宜的pH值条件下,细菌生长良好;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细菌生长。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pH 6.0时生长最佳,大肠杆菌在pH 7.0时生长最佳。

3. 营养物质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添加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组别,细菌生长旺盛,菌落形态较大;未添加培养基的组别,细菌生长缓慢,菌落形态较小。

4. 氧气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有氧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速率较快;无氧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我们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了温度、pH值和紫外线对细菌的生长和复制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下,细菌的生长和复制速率不同。

当温度较高时,细菌生长和复制速率较快。

在不同的pH值下,细菌的生长也有所不同。

细菌在pH值为7左右的中性条件下生长最好。

经过紫外线照射,细菌的生长也呈明显的受到抑制的趋势,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长,细菌生长能力就越弱。

总的来说,外界因素对细菌的生长和复制有着显著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影响以便更好地控制和使用细菌。

引言: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研究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和复制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和紫外线照射等。

材料与方法:1. 材料:细菌溶液、培养基、三角量杯、试管、移液管、离心机、紫外线灯、温度控制箱、pH计、电子天平等。

2. 方法:(1) 温度对细菌的影响实验:准备好培养基和细菌溶液,分别取5ml细菌液,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分别放置在20℃、30℃和40℃的温度箱中,过程中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离心取样,记录细菌生长情况。

(2) pH值对细菌的影响实验:将细菌溶液分别放入pH为4、5、6、7、8、9的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后,进行培养,观察48小时内细菌的生长情况。

(3) 紫外线对细菌的影响实验: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细菌液,用紫外线灯照射不同时间(0、10、20、30分钟),然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结果:1. 温度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的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到48小时时,只有非常少的细菌复制了。

在30℃的条件下,细菌生长得更快,到48小时时,有很多细菌繁殖了。

在40℃的条件下,细菌的生长呈明显的停滞,只有很少数的细菌繁殖了。

2. pH值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7左右的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最好,在48小时后,培养液中细菌数量大大增加。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目的]1.掌握皮肤消毒方法。

2.掌握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的判读与解释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纸片扩散法的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空气、水中细菌的检查方法。

4.熟悉人体皮肤、咽喉部细菌检查方法。

5.熟悉紫外线灭菌方法。

6.了解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一、细菌的分布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无菌试管,1毫升无菌吸管,无菌平皿。

[方法]1.空气中的细菌检查取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皿盖,暴露于空气中10分钟,然后盖好,在平皿底面注明地点、班组,放入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菌落数,并观察不同的菌落形态。

2.污水和净水中细菌数的检查(1)用无菌试管分别采取自来水和未经净化消毒处理的污水各一管。

取自来水样时,须先将水龙头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再将龙头完全开放,放水5分钟,然后用无菌试管以无菌操作采集水样。

(2)用无菌吸管吸取自来水及经适当稀释的污水各1毫升,分别放入两个无菌平皿内。

(3)将已溶化并冷至约45℃(手握琼脂管感觉热而不烫手)的高层琼脂1支,倾注入平皿内,盖好平皿,立即将皿底贴桌面轻轻摇动,使琼脂与水样均匀混合后(但勿溢出于皿外),静置桌面,待琼脂凝固。

(4)标记,皿底向上置于37℃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结果。

比较自来水及污水内生长的菌落数。

3.皮肤及飞沫中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

方法:(1)皮肤细菌检查取普通琼脂平板一块,用手指轻轻涂抹培养基表面,置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飞沫中的细菌检查取血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皿盖,将培养基面置于口腔前约10厘米处,用力咳嗽数次,约30秒钟,然后盖上皿盖,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高压蒸汽灭菌法(示教)[材料]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炉等构造: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是一双层金属圆桶,外层坚厚,顶端有厚盖,盖边有翅状螺旋,借此紧闭此盖,防止蒸汽外溢。

第5篇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5篇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重金属极其盐类
是杀菌剂和防腐剂,作用最强的是Hg,Ag,Cu,作用机 理:使蛋白质变性,使酶失活。(与E的-SH结合。)
0·02-0·2%Hgcl2(升汞)溶液对大多数细菌有致死作用。 0·1-1% AgNO3 可消毒皮肤,1%浓度新生儿点眼预防眼炎 CuSO4对真菌、藻类有强杀伤力,波尔多(CuSO4+碳)防植物病害 另外还有砷,铋、锑的化合物是治疗梅毒的特效药。
微生物的形态、化学组成及新陈代谢等与一定的 外界化学因素密切相关。
各种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有的可 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的阻碍微生物新陈代谢的 某些环节而呈现抑菌作用,有的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 凝固面呈现杀菌作用。就是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其 浓度、作用时的温度、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及作用对象 的不同,或呈现抑菌作用,或呈现杀菌作用。
菌体内盐离子浓度升高。
各种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不一样。
多数微生物不耐干燥,常用干法保存草料和食 品类。
当牧草水分降至12-16%,可较长时间保存;
谷物类水分在14%以下,低于30℃可长保存; 若升温置30℃或湿度大于17%,或即使低于 10℃ ,但湿度高于19%,即会生霉。
二、 渗透压:
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
(二)化学物质的浓度
一般认为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愈大,其对微生物 的毒害作用愈强。但这不等于浓度加倍,杀菌力 也随之增加一倍。如0.5%的石炭酸只能做防腐剂, 而浓度增加到2—5%时,则呈现杀菌作用。消毒 剂浓度的增加是有限度的,超越此限度时,并不 一定能提高消毒效力,有时一些消毒剂的杀菌效 力反而下降,如无水酒精不如70%酒精的杀菌作 用强。
用冷冻法保存食品(肉品、乳品、蛋品及其他食品等),可 经久不坏。但在冰冻前即被某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因 病原微生物在冰冻的条件下能继续存活,故此种受污染 的冰冻食品更有传播疾病的危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8:外界因素对细菌的不利影响【目的要求】1.认识常用的消毒灭菌器和滤菌器。

2. 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3. 初步掌握药敏试验纸片琼脂扩散法的操作。

【实验材料】1. 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烤箱、滤菌器等。

2. 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M-H(水解酪蛋白琼脂)培养基、抗生素药敏纸片、常用化学消毒剂等。

3. 菌种枯草芽胞杆菌、大肠埃希菌肉汤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6h或18~24h培养物等。

4. 其他紫外灯、黑纸片、无菌镊子、水浴箱、温度计、无菌棉签、酒精灯、接种环等。

【实验内容与方法】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其中有些又是病原微生物,从预防感染出发,医务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所用的物品和工作环境进行消毒灭菌,确保医疗与科研正常进行。

消毒灭菌主要是通过理化因素使微生物的主要代谢发生障碍,或菌体蛋白质变性凝固,或破坏其遗传物质,导致微生物死亡。

这里主要介绍物理因素杀灭微生物的几种方法,以及相关器材的使用。

(一)常用消毒灭菌器和滤菌器的介绍(示教)1. 高压蒸气灭菌器是目前医院常用的灭菌器,高压蒸气灭菌法是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灭菌方法。

(1)种类:高压蒸气灭菌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灭菌效果最好的灭菌器具,其种类有手提式、直立式、横卧式等。

它们的构造及灭菌原理基本相同。

(2)构造及原理:高压蒸汽灭菌器是一个密闭的耐高温和耐高压的双层金属圆筒,两层之间盛水。

外壁坚厚,其上方或前方有金属厚盖,盖有螺栓,借以紧闭盖门,使蒸汽不能外溢。

高压蒸汽灭菌器上还装有排气阀、安全阀、压力表及温度计。

加热后,灭菌器内蒸汽压力升高,温度也随之升高,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3)用法与注意事项: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需加一定容量的水于灭菌器内,放入待灭菌物品后,盖好器盖并将螺旋拧紧加热,待压力升至34.47kPa时,打开排气阀,排除器内冷空气,再关闭排气阀。

待蒸汽压力升至所需压力(一般为103.43kPa)时,持续15~20min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灭菌完毕,停止加热,缓缓排气,待其压力下降至零时,开盖取物。

灭菌时必须加足量的水;盛物桶内的物品勿置过挤;冷空气必须排尽;切不可突然打开排气阀门排气减压,以免因压力骤然下降而使器内液体外冲。

(4)用途:高压蒸汽灭菌可用于耐高温、高压及不怕潮湿的物品,如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纱布、敷料、手术器械、玻璃器材、隔离衣等的灭菌。

2. 干烤箱为干热灭菌器,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完成的。

(1)构造:干烤箱是中间夹着石棉的双层金属制成的方形或长方形箱,箱底装有热源,箱内有数层金属架,并附有温度计和自动温度调节器等装置。

(2)用法:将需要灭菌的物品包装后放入箱内,闭门加热。

温度升到160~170 ℃,维持2h,可达到灭菌目的。

灭菌后停止加热,待温度下降至40℃以下方可开门取物,否则其内物品(如玻璃器皿等)会因温度骤然下降而爆裂。

(3)用途:干热灭菌主要用于要求干燥的、耐高温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材、凡士林、液体石蜡、药粉等的灭菌。

注意事项:(1)温度不可超过180℃以免烧焦棉塞及包装纸。

(2)灭菌后须待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时方可打开箱门,否则冷空气骤进而使玻璃器皿破裂。

(3)干烤灭菌主要应用于玻璃、陶瓷制品、凡士林、液体石蜡等的灭菌。

3. 滤菌器是一种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中细菌除去达到无菌目的的仪器。

常用于不耐热的培养基、血清、溶液及药品的除菌或分离细菌外毒素及病毒等。

常用的滤菌器有两种:①蔡氏滤菌器:为金属滤菌器。

以石棉为滤板,每次用后换一石棉滤板。

石棉滤板按孔径大小分为K号和EK号两种。

前者可供滤清用,后者能阻止细菌通过。

②玻璃滤菌器:由用玻璃粉制成,用时比较方便,但孔径易堵塞。

孔径大小由0.15~250μm不等,一般分为G1~G6,G5和G6号均可阻止细菌通过。

滤菌器使用法:将清洁的滤液、滤瓶等分别用纸包装后,15磅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

以无菌操作将滤器与滤瓶装妥,并使滤瓶的侧管与抽气机的抽气橡皮管相连(或中间装压力计及缓冲空瓶)。

倒入被滤液体,开动抽气机,使滤瓶中压力减少,滤液流入瓶中的试管内。

滤毕,关闭抽气机,先将抽气橡皮管从滤瓶侧管处拔下,再启开橡皮塞,迅速以无菌操作方法取出瓶中滤液,移放于无菌玻璃器内。

若滤瓶中原装有试管者,则将该盛有滤液的试管取出即可。

(二)煮沸杀菌试验(操作)1. 取六支肉汤培养基,编为1、2、3、4、5、6号,1、2、3三管接种大肠埃希菌(无芽胞菌),4、5、6三管接种枯草芽胞杆菌(有芽胞菌)。

2. 将1、4两管同时放入100℃水浴内煮沸5min,取出置37℃温箱培养18~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3. 将2、5两管同时放入100℃水浴内煮沸1h, 取出置37℃温箱培养18~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3、6两管不加热作对照,置37℃温箱培养18~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结果:3、6两对照管有细菌生长;1、2、5管无细菌生长;4号管有细菌生长。

(三)紫外线杀菌试验(操作)紫外线中波长为200~300nm者具有杀菌能力,其中265~266nm的杀菌作用最强。

日光中含有一部分紫外线,而医学上使用的常以人工紫外线灯产生。

常用的是水银灯,灯管由石英制成,管内充满压强为2mmHg的氩和几滴水银。

封入两端的电极是螺旋形的钨丝,其表面涂碱土族元素的氧化物。

当电极被烧热时,钨丝上氧化物就放出大量电子。

因而交流电流,故两端灯丝交互成为阴极,使用时按上电键,先将钨丝烧红,这时在钨丝附近形成很多电子。

经2~3秒钟后,打开电键,截断电路(有的水银灯装有起动器(Star),以替代电键的开关),此时由于扼流圈的存在,发生脉冲高电压;同时在管内的氩气开始辉光放电,使管略发热,水银蒸汽压变为0.lmmHg时,即在其蒸汽内产生电弧,而这种电弧里含有大量的紫外线。

[原理] 其杀菌作用主要是因为DNA吸收了紫外线引起胸腺嘧啶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了DNA的复制,轻则发生突变,重则导致死亡。

紫外线杀菌力强而稳定,但穿透力弱,不能透过普通玻璃和有色纸张,因此,只适用于直接照射的物体表面消毒或空气消毒。

[使用方法] 将涂有细菌的平皿放置在距紫外线60~100cm处,直接受紫外线照射30min后,37℃孵育24h后观察生长情况。

1. 用无菌接种环取大肠埃希菌肉汤培养物,密集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

2. 用无菌镊子把经灭菌的黑色纸片贴于平板表面中央部分。

3. 打开皿盖的2/3,置于紫外灯下距离约20~30cm处照射30min。

4. 除去纸片,盖好平皿盖,置37℃温箱培养18~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结果:纸片及平皿盖遮盖处有细菌生长,未遮盖处无细菌生长。

(四)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纸片琼脂扩散法(亦称K-B法)(操作)【材料】普通琼脂平板、葡萄球菌培养液、大肠杆菌培养液、灭菌棉签、灭菌滤纸片、琼脂平板、尖头镊子、青、氯霉素纸片。

【方法】1. 取M-H琼脂平板一个,用蜡笔在平皿底部标出贴药敏纸片的位置。

各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中心距平板边缘距离应大于15mm。

2.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6h的大肠杆菌或葡萄球菌培养物(菌液),在管内壁旋转挤去多余菌液,均匀涂布在M-H培养基表面,反复涂布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角度,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

3. 待稍干后,用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按标记位置贴于培养基表面。

4. 将贴上纸片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

结果: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在药敏纸片的周围形成抑菌环,抑菌环直径标准判断因抗生素及细菌种类不同而异,根据抑菌环直径的大小,结合药物的性质,报告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一般以敏感、中度敏感、耐药来判定药敏实验结果。

判定标准:实验条件不同判定标准可有所不同。

一般抑菌环直径在15mm以上者为高度敏感,10~15mm为中度敏感,10mm以下为低度敏感,无抑菌环者为耐药。

附:抑菌环解释标准及相应的最低抑菌浓度环丙沙星 5 ≤1516-20 ≥21诺氟沙星10 ≤1213-16 ≥17利福平 5 ≤1617-19 ≥20万古霉素30 ≤910-11 ≥12【附录】药物纸片的制备:取普通滤纸用打洞机打成直径6mm的圆形纸片,浸于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中,每枚纸片的药物含量:青霉素1u,其它抗生素10μg,磺胺100μg。

(五)皮肤消毒试验(操作)【材料】无菌棉签、镊子、2%碘酒、75%酒精、普通琼脂平板【方法】1.将普通琼脂平板底部用记号笔分成二等分,分别注明“消毒前”与“消毒后”。

2.将一手指,在注明“消毒前”的平板表面,轻轻地来回涂抹;然后将此手指用2%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干后,再在注明“消毒后“的平板表面轻轻涂抹。

将琼脂平板置37℃孵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实验报告】1. 列出常用消毒灭菌器和滤菌器的种类,说明其使用方法、用途及注意事项。

2.记录并分析煮沸杀菌试验的实验结果。

3.记录并分析紫外线杀菌试验的实验结果。

4. 记录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及结果,分析其实际意义。

5. 记录皮肤消毒试验的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