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修身-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与成就答案
陈垣

1901—1902年,“学而优则仕”思想观念的转变
故居内景
革命青年(1905—1923)
革命报人
1905年全国各地纷 纷组织“拒约会”,抗议 美国拒绝废除与清政府签 订的《华工禁例》,陈垣 为广州“拒约会”负责人 之一,参与创办《时事画 报》,经常以“谦益”、 “钱罂”为笔名撰文,宣 传民族主义和民主革命思 想。1911年初,参与创办 并主编《震旦日报》及其 副刊《鸡鸣录》。
学术大师(1917—1936)
陈垣和启功
励耘教诲
1920年华北大旱,陈垣参 与筹办“北京孤儿工读园”。 1921年创办平民中学,不 收学杂费,自任校长,兼教文 史课程。 1922年以后至抗战前,历 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北 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1929年6月任辅仁大学校 长。
学术大师(1917—1936)
援庵史学——不为乾嘉作殿军
1920年,陈垣带领樊守执等人对藏于京师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 作全面清点,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次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 1922年先后撰成《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先生在 研究当中,对历史学科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融会贯通地运用清代乾 嘉考据学,并对乾嘉考据的成就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进而发展了目录 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开创了史源学,代表作如《二十史朔闰 表》、《中西回史日历》和《史讳举例》等。 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还注意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 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 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
伏枥老骥(1949—1971)
政治青春
面对同辈学人的纷纷南下,陈垣坚定地留在了新中国的首都北 京。此后,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人民政府建言献策,先后当选为第 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常委,并率团参加西南地区土改运动。 1959年1月28日,79岁的陈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人 生的政治归宿。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材料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
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
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
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
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
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
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
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
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
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
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
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
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
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
陈垣

宗教史方面
• 宗教史研究 • 人们都称陈垣先生是宗教史专家,这是事实,他几乎 是没有一门宗教不研究。如佛教,回教,摩尼教等。 “古教四考”使陈垣登上史坛,走向世界,也为民国学术 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光彩一笔。共有: • 《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 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 • “古教四考”陆续出版后,好评鹊起。加上稍后问世的 《元西域人华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等论著,这些 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是 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使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推 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校勘学
• • • 陈垣在研究历史文献的时候,非常注重于研究目录校勘和工具书的使用。 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书目的 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熟读了《四库全书提要》与张之洞的《书目答 问》。《四库提要》对清朝搞学问的人来说,确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它对每 本书都作了介绍,对初学者帮助很大,今天也还要好好利用。张之洞《书目 答问》写于光绪元年(1875年),陈先生把这两本书读得很熟、很精,而且 也要学生好好去读。 陈先生辛亥革命后到了北京,曾花很长时间研究《四库全书》 。他写过 两本书。一是《四库书名录》 ,一是《四库撰人录》 。他研究《四库》与别 人不同,别人只是要看什么书到《四库》中去找,他却是研究《四库全书》 收编的书是如何写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由于资料特别丰富,头绪也特别多,单靠脑子记 不行,必须依靠工具书,学会利用工具书。陈先生对这方面很重视,作出不 少成绩。 陈先生发表的重要工具书是《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朔闰表》 。陈 先生这两本工具书解决了中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 历史所不可缺少的。 他为了研究元史,还编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录。这书稿没有印,北京 图书馆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册府元龟》时,一开始就先作有关《册府元龟》 的工具书,然后再动手研究。
《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
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简述陈垣在历史考证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简述陈垣在历史考证学方面的主要贡献陈垣是中国现代历史考证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掌握让他成为中国学者中的翘楚,他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独立思考陈垣从一开始就强调学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学者不应该盲从前人的观点,而是需要自己去研究历史文献,找到其中的蛛丝马迹,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反对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像是把文献堆积起来,机械地做比较和评论,他认为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迷失于琐碎细节中,永远无法得出实际的结论。
2.推崇社会历史学陈垣提出了社会历史学这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历史学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历史、研究历史,它以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依据,通过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去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史和重大事件的战史,而是由各种不同领域的历史构成,人们需要去认识和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历史,才能真正了解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3.对汉唐文献的深入研究陈垣在汉唐文献方面拥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保存,并研究了其中的许多重要内容,他对各种汉唐文献的掌握程度是当时中国学者中最为深入的。
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历史学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其他学者都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4.重视史料形态研究陈垣在历史文献研究方面,非常注重对史料形态的研究。
他认为,史料形态对于史料的产生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也体现了文化和语言的特点。
他在对古代文献进行研究时,总是先研究它们的形态特点,因为通过对史料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隐藏在史料中的信息。
5.倡导历史学与社会实践结合陈垣认为,历史学应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服务。
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历史学应该着重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在社会实践方面发挥实际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学的探究不应该是为了孜孜不倦地挖掘过去,而是为了把握当代和未来,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陈垣在文献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代学 、 目录 、 勘 、 佚 等 方 面 , 有 开 创 校 辑 均
类 三种 简 明 目录 。 引进 国外 图 书馆 管 理先 进 手 段 和技 术 。 大 钊 十 分 注意 了解 欧 美 李 和 日本 图 书 馆 事业 发 展 的情 况 , 中学 习 从 图 书 管 理 工 作 的先 进 手 段 和 技 术 。 他 在
(8o年 ~ 9 1年 )广 东 新 会 人 , 援 庵 ,  ̄8 17 . 字
别 号 援 庵 居 士 , 斋 号 励耘 。他 是 我 国著 书 名 的 历史 学 家 、 育 家 、 教 目录 学 家 , 曾长 期
自己 的 目 录论 著 中 说 明所 著 录 的 书 籍 的
史 料 价 值 及 其 在史 学研 究 中应 如 何 运 用 ,
图 书 馆 工 作 人 员 到 当 时 采 用 西 式 方 法 管
《 国 图 书 馆 员之 训 练 》 《 于 图 书 馆 的 美 、关
研 究 》 文 中 , 绍 和研 究 了国外 各 种 图 等 介
书 馆培 训 机 构 、 书馆 学 校 教 育 的 发 展 和 图
先举 办 一 些 短期 训 练 班 或 开演 讲 会 。
必须 详 细 地 占有 材 料 ,经 过科 学 分 析 , 申
“ 常 翻 翻 目录 书 ,一 来 在 历 史 书 籍 的领 经
域 中 , 以 扩 大视 野 , 来 因 为 书 目熟 , 可 二 用 起 来 得 心 应 手 , 常 方 便 , 可 以较 充 分 非 并
引 出正 确 的 结 论 。 了不漏 掉 任 何 有利 用 为 价值 的 资 料 . 一 方 面 通 过 查 阅 , 出 有 他 找 关 资 料 , 以利 用 ; 一方 面 , 亲 自发掘 加 另 又
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4选修内容

专题14 选修内容2022年高考真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
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
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
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
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
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
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
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
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
举措: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
“国家的国宝”陈垣: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的污点

[键入文字]“国家的国宝”陈垣: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的污点11 月12 日,亚运会开幕当天,也是中国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诞辰130 周年纪念日。
11 月21 日,国内数十位在陈垣研究、史学研究方面卓有实绩的专家学者齐集中山大学,追忆研讨这位广东籍学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的学术贡献。
陈垣先生的长子陈乐素、嫡孙陈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新会陈氏祖孙三代均在史学领域内蔚为大家,是20 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智超先生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羊城晚报:陈垣先生有一个重要观点,即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这句话是他在什么环境下讲的?他做过哪些努力?陈智超:这话他不止讲过一次,并不是一句即兴或者偶尔的话。
最早应该是1921 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会议上。
他当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陈老师(援庵)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
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羊城晚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过这个观点。
陈智超:1929 年,陈垣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兼任过一段时间历史系主任。
他的学生柴德赓回忆说:援庵老师深以中国史学不发达为憾,常说日本史学家寄一本新著作来,无异一炮打到我的书桌上。
1931 年9 月14 日,胡适在日记里提到:陈垣问我,汉学正统这时候在西京,还是在巴黎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两个人就相对叹息,希望在十年之后,把汉学中心夺回到北京。
羊城晚报: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这样想法的不止陈垣先生一位。
陈智超:对,包括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诸位先生,都深以为憾,并且有紧迫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学·修身: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与成就考试时间:30分钟
1.历史编纂学思想包括()。
多选 A 类例思想 B 重视命题和谋篇
C 强调史简洁明了
D 重视著书体例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C D
2.陈垣先生认为写论文时收集材料应占()的时间。
单选 A 30% B 50%
C 70%
D 80%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B
3.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的研究范围是()。
单选 A 先秦到隋唐 B 鸦片
战争以后 C 先秦以前 D 宋至明清您的答案:正确答案:D
4.陈垣先生的宗教史研究特点之一是开拓了新的史料范围。
()判断正
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5.陈垣先生把史学看成是国家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判断
正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6.“古教四考”和“宗教三书”中用了很多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如:方志。
()判断正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7.在历史主义的宗教史观众,陈垣先生提出了()。
多选 A 吾国民族不
一 B 信仰各殊,故争虽微 C 牵涉民族,则足以动摇国本 D 谋国者岂可不顾虑及此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C D
8.陈垣先生以实事的历史考证开辟了文化史研究的风气。
()判断正确
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9.陈垣先生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
单选 A 讲经世致用之学 B 服
膺钱大昕 C 坚守北京 D 学习毛泽东思想您的答案:正确答案:B
10.陈垣先生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
多选 A 历史主义的宗教史观
B 立本兼容的民族文化史观
C 多民族统一的民族观念
D 史科学思想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