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先生教导启功要做好老师的九个方面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

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

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如今,国学经典诵读掀起新一轮高潮。

在诵读声中,国学经典润物细无声般潜入孩子的心灵,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成长。

随着日益高涨的国学热情,《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已经悄然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大亮点。

春晚的舞台上,《少年中国说》《千字文》伴随着传统武术,由孩子口中铿锵有力地诵出,让我们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

【素材解析】教育回归正道:国学经典进课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杭州,有这么一所小学,每个星期,学生们总有一天,要穿着汉服来到学校的“儿童国学馆”,像当年的颜回、曾子一样,在老师的教导下,朗诵着国学经典名句。

每天早中晚,每当空灵的古典音乐响起,校园中也会传来学生诵读国学的朗朗书声,弥漫起国学源远流长的内蕴。

从低年级的《弟子规》到中年级的《论语》,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作为杭州最早推行国学经典教学的小学,已坚持八年传诵国学,让学生从小就积累起深厚的国学底蕴。

这所小学,就是杭州拱墅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拱宸桥小学。

而在全国,像拱宸桥小学这样推行经典诵读教学的学校还有很多,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已经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推广开来……(选自《杭州日报》,作者刘伟)【解析】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承中大浪淘沙的精华,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其中的思想跨越时空的界限,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教育重新承担起了传承文化、进行传统的君子人格教育的责任。

春晚古风:文武双全的正能量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上,赵文卓带领8名全国少儿武术冠军、近百名武校学员演绎武术节目《少年中国》。

在节目中,赵文卓以老师的身份教育学生学习武术,并且在最后朗诵梁启超先生铿锵之作《少年中国说》,呈现出一片古风古韵的文武双全的正能量。

同时,这种教师教育学生的形式,也体现了武术和文学经典在为人师表的教育中的传承。

教师节作文600字记叙文精选202X【5篇】-

教师节作文600字记叙文精选202X【5篇】-

教师节作文600字记叙文精选202X【5篇】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老师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所以在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好好感恩自己的老师,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教师节作文600字记叙文精选202X【5篇】,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节作文600字记叙文【篇一】在这充满期望的时刻,在这收获希望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学期。

告别了炎热的夏天。

在希望的秋天中,我们欢聚一堂,举行开学典礼和教师节大会,这不仅仅是体味成功的欢乐,不仅仅是享受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描绘蓝图,播种理想。

父母之爱,让我们感受到养育的艰辛;朋友之爱,让我们体会到互助的温暖;老师之爱,让我们享受到了不求回报无私关爱的博大。

老师为什么令我们难忘,是因为我们的心田里倾注了老师的爱。

老师为什么令我们感动,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深处凝结了老师的真情。

感谢老师教育了我,祝你们教师节快乐!我自豪,我是__中学的一名学生。

这里有团结务实的领导,有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老师,有精神饱满,好学上进,求实创新的学生。

能融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是我们每一个初一学生的幸运。

这里,美丽的校园在向我们招手,知识的大门向我们敞开。

既然,时代赋于我们光荣的使命,我们就应该做最好的中学生。

我们全体初二同学,已经经历了7年的学习生活,取得了一些成绩,收获了一些希望,但我们决不满足于现状,更不能骄傲。

要知道,“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

”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奋斗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会更加成熟,我们的笑容一定会更灿烂!初二初三的学哥学姐们,你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请不要轻言放弃,相信自己,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扬起理想的风帆,荡起智慧的双桨,在知识的海洋里搏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同学们,让我们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让我们的理想之花,开遍__中学校园内外。

陈垣老校长轶事

陈垣老校长轶事

陈垣老校长轶事文/陈智超纵论北师大老校长陈垣教授的一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他是一位大史学家。

被公认为是世界级学者,上世纪20年代与王国维齐名,30年代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

第二,他是一位大教育家。

从教时间74年,从18岁开始一直到去世,其中担任大学校长长达46年之久,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目前也是绝后的。

第三,他是一位炽热的爱国者。

为什么他在学术、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应该说,爱国主义是基本动力。

一、参加科举陈垣校长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出生在广东新会县棠下镇石头乡,换算成公历就是1880年的11月12日。

6岁前,他一直生活在新会石头乡。

虽然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对他影响甚大。

陈垣出生在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创业者是他的祖父陈海学。

陈垣是家中的长子。

1885年,父亲陈维启带着5岁的陈垣从新会到广州。

一年后,陈垣便进入私塾学习。

当时的私塾,经过启蒙阶段后,就是学习“四书”“五经”。

陈垣12岁的时候,偶然在私塾老师书架上发现张之洞著的《书目答问》。

他后来回忆:“书中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这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1969年,启功等学生看望老师、老校长陈垣32·EDUCATOR33·EDUCATOR么刻本好。

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

”第二年,他又读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眼界大开后,他不满足于只学习儒家经典,而是广泛阅读所能看到的书,尤其是史籍。

14岁时,广州发生大疫,学馆解散,陈垣曾回忆道:“因此不用学习科举的八股文,所以有时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三年时间里看了读了不少书,打下初步基础。

”当时有些长辈认为他读四书五经以外的“杂书”是不务正业,父亲陈维启力排众议,支持他买书、读书。

陈垣多年后在家书中深情回忆说:“余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览。

长老许之者夸为能读大书,其非之者则诃为好读杂书,余不顾也。

幸先君子不加督责,且购书无吝,故能纵其所欲。

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作者:王秀明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6期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工作中,我原来比较注重学生写作内容与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与之对应的,我把学生习作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两点,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不会说。

在着力破解这两个难题的过程中,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与感受,那就是作文教学的辩证思维。

记得原北大陈垣校长在教导启功时,告诫他不要把学生的作文做过多的修改,那样不如让孩子重写一篇。

可我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有时对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生,较少地修改作文,不利于其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现实情况也正像陈垣校长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改多了,不少学生真的不看,可不细改又不行,面对这一现象,我在深入思考后,就试着采取让每个学生都把老师改的作文先默读一遍,当认为自己能读好时,便可读给大家听,对一些自己实在不愿意读的也可以让别人代读,读时还可以坐着读,我看重的是实效,而不是形式。

每一个学生读完之后,我让其他学生对别人的作文进行评价,对一些作文写得特别好的学生,我还让他介绍一下自己的写作经验或技巧。

我们每学期都要出一两本作文集,在选择编入文集的作文时,我采用民主评选的方法,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所编辑的《走向明天》和《希望的朝阳》等文集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不少学生在上初中后还保留着这些文集。

在读完老师修改的作文后,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师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对学生的再次修改我总是大加表扬与肯定,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修改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上作文课时,我发现,老师如果经常给学生出示一个现成的优秀范文,学生的兴趣往往越来越低,我想大军事家孙子不是强调“出奇制胜”吗,为何我不试一试呢,于是我时常就向学生呈现自己修改后的下水文的原稿,想以此给学生一个示范与导向作用,我认为一个敢于向学生展示自己不足的教师,不仅要有必要的胸襟,更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当我这样做以后,不但没有导致学生轻视我,与之相反,学生对我更加认可与亲切了。

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启功

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启功

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启功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启功原文地址:古风"href="/s/blog_7e347e4d0100qr9p.ht ml" target="_blank">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启功(二) 古风作者:长林书法【文化桥·大家启功墨迹】附后:历届中国书协领导机构名单第二届书协主席:启功古风" alt="[转载]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路启功(二) 古风"src="/DownloadImg/2012/12/1 020/28822722_1.jpg"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2/1020/28822722_1.jpg">古风" alt="[转载]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路启功(二) 古风"src="/DownloadImg/2012/12/1 020/28822722_2.jpg" width="500"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2/1020/28822722_2.jpg">启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享年93岁。

--------------------------------------------------------------------------------------------------【文化桥·启功墨宝欣赏】古风" alt="[转载]历届中国书协主席作品赏析路启功(二) 古风"src="/DownloadImg/2012/12/1 020/28822722_3.jpg"real_src="/DownloadImg/2012/12/1020/28822722_3.jpg">1.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

这一跪,教师斯文扫了地!

这一跪,教师斯文扫了地!

这一跪,教师斯文扫了地!作者:王晋堂来源:《中国教师》2011年第05期王晋堂,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原北京一中校长。

可能是礼仪复归,现今这“下跪”大有回潮之势。

湖南娄底一中的一位谭姓老师给学生下跪,一下子成为2010年底的网络热点。

在谭老师的课堂上,两位学生下起了五子棋,谭老师施以管教本无错。

而后自我检讨且下跪。

这一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媒体热议:有说教师下跪是教育跪下,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有说教师诚可感人;也有说这不啻是一种冷暴力;有人翻出史料,李叔同大师就曾经给学生下跪;有人摆出教师言行的底线,说这一跪,教师斯文扫了地!上网查查吧。

无独有偶,“下跪”的何止谭老师一人?有几位教师曾经践履过,只是缘由不同而已。

当然下跪的不只是教师,还有校长给学生下跪的。

前有郑州晋唐书画学校的校长在给学生发放《弟子规》时是跪着发的;后有海口市旧州中学校长给学生讲话时说到动情处不由得就跪了下来,而且据说他在不同场合跪下6次之多——都是情不自禁的。

也有学生下跪的。

一位英语“大师”在大庭广众之下疯狂一把,竟有千把学子跪了一操场,那照片颇有冲击力,使这位“大师”兴奋不已,以至又疯狂了一把。

又见学生为了向学校请愿,几十人跪倒在校园甬道旁。

时间要是倒退到清朝以前,“下跪”乃是子民的常规礼仪,习以为常了——膝盖能够打弯儿,不用来下跪岂不是闲置了它?可是民国以来,为文明礼仪所取代,下跪作揖改为鞠躬握手了。

这样一来,人就站了起来——不用卑躬屈膝,人也有了尊严。

当然,也有留恋旧礼抱守残缺的,正如一个话剧里的台词:“总觉着这鞠躬握手不如下跪作揖过瘾。

”时至21世纪,再动不动就跪下来,看着有点滑稽、有点荒唐了。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毯,泥土地上跪脏了裤线笔直的西裤咋办?单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就会遇到些微尴尬。

何况80后、90后乃至00后思想时髦前卫,让他们时不时或者冷不丁地匍匐于地,有点不可思议。

在媒体上看到钱文忠向季羡林下跪拜年,有人就心生疑窦,生出他是不是另有企图的不恭之猜想。

启功书法欣赏.

启功书法欣赏.

启功书法欣赏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等。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先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无名,一齐臭。

一个中学生,当了副教授。

知识不广博,专业参不透。

大名扬天下,本事还不够。

高度达不到,低了不愿就。

被打成趋左,也被判右派。

脸是有点圆,脸皮不够厚。

妻子已先亡,至今没有后。

丧礼犹如新,我病仍照旧。

今年六十六,却也可算寿。

想那八宝山,离我也不远。

论起我生平,谥字可叫陋。

皮囊本无名,不如与同臭。

启功先生写这样一个墓志铭,可谓是看透人生,颇有道家风骨。

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又将自己说的一文不值。

最后说到,这身体本就是一幅臭皮囊,死又何惜。

(1.确能赏识。

也指真能赏识的人。

《南史·王昙首传》:“知音者希,真赏殆绝。

”金元好问《别周卿弟》诗:“苦心亦有孟东野,真赏谁如高蜀州。

”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玉版》於未进时,拓者甚众,世不为重,有真赏者,已知宝爱,近则杳不可得。

启功: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

启功: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

28启功: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 王连起2005年夏,启功先生逝世,我在纪念先生的文章开篇写道:“启功先生逝世,中国失去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一位并世少有的伟大教育家,一位独步当代甚至不让古人的大书法家,一位可以说完美继承了中国文人画优良传统的画家,一位才思敏捷而又能入古出新的诗人,一位古书画碑帖全能的权威鉴定家;于我,则从此失去了一位悉心指教关心、爱护我的恩师。

”从1978年至先生逝世,我大概是向先生登门请教最勤的人之一。

每看到各色人等向先生求字、求画,无论春秋寒暑,无休无止,我便不由得想起元代诗人方回写赵孟頫的诗:“不合自以艺能累,天下善书今第一……小者士庶携卷轴,大者王侯掷缣帛。

门前踏破铁门限,苦向王孙觅真迹。

”都是旧王孙,都有各方面超人的艺术才能,正缘于此,先生同赵孟頫还有一个非常相似之处,这就是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在赵孟頫行状中说的:“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济济之学。

”所以,我虽然这里谈的是古书画碑帖鉴定,但行文伊始,还是要把先生的学术和教育成就放在前面的。

 最近看到一种分类法,将三位鉴定家老先生各自贴上一个标签:徐邦达先生是技术鉴定,谢稚柳先生是艺术鉴定,启功先生是学术鉴定。

还有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讨论《溪岸图》时的美国的高居翰、方闻和中国的启功,也都各给定了一个什么派,启先生大概是经验派吧。

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需要艺术本身各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一切有助于鉴定的学问。

术业有专攻,专家各有所长,绝不能偏废,也不能以此代彼,用简单的名派称谓来区分,是不准确的。

徐邦达先生解放初至“文革”结束确实搁置了画笔,但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是成名的画家了,其书法笔法变化之丰富,亦为当代少有。

启功先生早年是为了题画才发愤练习书法的,其画名,特别是书名更是无法否定的。

另外,更有人将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称之为“眼学”鉴定,而将依靠科技手段检测的方法称为“科学”鉴定,并将二者对立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垣先生教导启功要做好老师的九个方面:
1、站在讲台上要有教师的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讽学生;
3、以鼓励夸奖为主。

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或者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站在讲台上那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5、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节课的各个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课讲的;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学生写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
7、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8、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堂下个别讲,缺点改好,所有进步的,尽力在课堂上表扬;
9、要疏通课堂的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你讲得多委用力也是白费。

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不会记,在他们的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