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的上课须知
启功谈书法入门的8个诀窍

启功谈书法⼊门的8个诀窍启功先⽣的书法别具⼀格,⾃成⼀家。
他对学习书法有真知灼见,下⽂为启功谈书法⼊门的8个诀窍,读后必有收获。
⼀、选帖⾃作主习书选帖最好“⾃⼰作主”。
选择⼏家范本,放在⼀起对照,选取⾃⼰最喜欢的⼀家⼀派来学来练。
⽐如学楷书,就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秘塔》⾥⾯选。
相反,如果按别⼈指定的范本去学,或只学⾃⼰指导教师的字,就有可能不对⾃⼰的胃⼝和爱好,越学越没兴趣,甚⾄反感。
选帖求精不贪多,要舍得割爱。
⼆、结字最关键汉字书法好看、美、有艺术性,关键是它的间架结构和书写⽤笔。
书法要从结字⼊⼿,书写时,注意⼒要集中在组成这个字的笔画所处的位置上,处理好每⼀笔画的⽅向、⾓度以及笔画之间的距离、疏密关系等等。
构成整个字的各笔画所处的位置、⾓度、距离等对头了,“准”了,就好看。
并⾮由某⼀笔的形状写得⽣动,有变化所决定。
写字要注意整体形象,注意间架中先紧后松(或上紧下松、左紧右松、上⼩下⼤、上窄下宽;左⼩右⼤、左窄右宽)的⽐例关系。
三、执笔如拿筷怎么样拿筷⼦夹菜,就怎么样执笔写字——这是实践印证了的⼀个⾮常简单⽽⼜科学的好经验。
对历代流传下来的执笔法不要盲从,要敢于破除不正确的条条框框。
绝不能⽤⼒死死握住笔管,否则写起字来转折运⾏就很不灵便,笔画必然会死硬僵直,轻重快慢也不好控制,字既不⾃然⼜⽆变化。
书写时注意⼒多⽤在笔画的轨道曲直和笔画之间的⽐例位置上,不要只注意笔画表现的形状变化四、落笔先画圈书写落笔之前,先执笔在空中画个圈,使所要写的字不超出这个圈,就说明你这时执笔的⾼低、提腕还是悬肘等等是符合要求的,⾃然的。
如写⼩楷,即使腕贴在纸上,⼩圈圈也能画得出来;如写⼤字,就要画个合适的⼤圈,腕与肘不悬起来是画不成的。
所以写字时,执笔的⾼低、腕是否该提、肘是否该悬、提悬到什么程度,并⽆固定标准,应该随当时所写字的⼤⼩需要⽽定。
五、影摹是调查初学者可⽤透明纸或薄膜覆盖在范本字帖上进⾏练习。
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上课须知”的教育价值

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上课须知”的教育价值作者:卓恺返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5期让我们先来说一说“上课须知”的来历及其内容。
启功先生(1912—200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和文物鉴定家。
他高中未毕业,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只好以担任临时教馆先生和卖画来熬日子。
1933年,21岁的启功经他祖父的老世交傅增湘介绍,认识了著名史学家、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先生。
当年秋季开学后,陈垣先生帮启功找到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位。
在《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这篇文章中,启功先生动情地说:见到陈老师,他在问了我的情况后,推荐我到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一个班级的“国文”。
在我去任教时,他又详细地问我有没有教过学生,教多大年龄的学生,教什么课,是怎样教的。
于是我把教过私塾的情形向他述说了一番,陈老师点点头后,就郑重其事说了几条“注意事项”。
1935年,有些人说我担任中学教员的资格不够,要把我解聘。
老师获知此事后,就派我到大学教一年级的“国文”。
陈老师总结出来的教学理论,多少年来一直在提醒着我。
现在回想,记忆犹新,综合写在这里。
(1)教中学生与在私塾里教几个小孩有区别,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
师生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
(2)对学生不能偏爱偏恶,不许讥诮、挖苦学生。
(3)对学生应以鼓励夸奖为主。
从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要尽力找一些好处,并加以夸奖。
(4)不能发脾气。
你发一通脾气,尽管有效,若以后有更糟的事情发生,又如何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脾气后无效果,又怎么下台阶?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就是师表,要获得学生的佩服。
(5)教一个课时的内容要把这一课时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要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问题。
(6)批改作文时,不要改太多,改多了你不如替他写一篇。
改多了学生也不会看。
要改作文中重要关键处。
(7)要有教书日记。
把自己和学生的某些缺点都记录下来,包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启功先生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画家,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书法和美术人才。
本文以启功先生的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旨在传承和发扬启功先生的教育艺术。
一、引言启功先生(1912-2005),原名启瑞,字元白,号启功。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启功先生以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和美术领域的杰出人才。
本文将通过对启功先生实践教学的探讨,揭示其教育艺术的精髓。
二、启功先生的教育理念1.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启功先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观察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启功先生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样重要。
他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德艺双馨,全面发展启功先生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提倡德艺双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三、启功先生的教学方法1.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功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爱上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严谨治学,注重示范启功先生治学严谨,注重示范。
他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揣摩,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同时,他还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为学生树立榜样。
3.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功先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他主张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总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自古以来,总是有许许多多赞扬教师的名言。
从《论语·子罕》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到清朝郑燮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再到美国布鲁纳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超越时间、国度的跨度,人们对教师总是抱有最崇高赞扬,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是著名教育学家、古典文献专家、书法家启功教授对师范教育的深思与感悟,并由他亲自题写,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学是指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问、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备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求教师时时刻刻都能成为学校乃至社会的典范。
启功先生还著有著名的《上课须知》:1.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
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以鼓励夸奖为主。
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和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发现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不要发脾气。
你发一次脾气,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又怎样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没新途径,又是怎样下场?你虽年轻但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信任。
5.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
自己研究几个月的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课时间讲的。
6.批改作文时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写一篇。
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7.要有教课日记。
自己和学生的优缺点,都记下来,以备比较。
8.讲评作文时,要举例讲解。
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9.要关注课堂气氛,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
学生打哈欠,或在抄别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
要在学生座位间走走。
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以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
[陈垣,须知,先生]陈垣先生讲述的上课九条须知
![[陈垣,须知,先生]陈垣先生讲述的上课九条须知](https://img.taocdn.com/s3/m/04768b237c1cfad6185fa776.png)
【点评】惭愧惭愧,余每日日记,未尝深记教课,更无记学生优缺点,当以改进!
8.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点评】余读此条,深感愧疚。与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时常在课堂上讲缺点。幸好从不点名,只是谈总体缺点。
9.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讲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不会记。有时不会写的或写错了字,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
2.万不可有住了很多,但是有一条我印象深刻,就是绝不以分数高低记忆自己的学生。此与陈先生此条同理。我在课堂上高调宣布,我喜欢我所有的学生。尽管他们有那么多不足,但是老师要全力以赴去改变这些不足。“讥诮”――尤其涉及尊严与人格,更是不可。倘使在你可控的情况下开开玩笑尚可,绝不能到讥诮的地步。连同被关押的犯人都被尊重,何况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做一篇。多改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点评】余读此条,轰然惊醒。余以为以笔可做沟通,忆及为生之年,倘有师者评语多多,常宝而看之,秘不示人。于文章批改之余,以文字与学生交流可否?
7.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点评】教姿教态向来被重视,先生此条可谓艺术!疏通空气一词可谓妙不可言。教师不可只唱独角戏,其语言、手势、目光皆要与学生互动。另外板书一句,亦觉高!吴非老师言及上课少用课件,少用名家朗读,板书是熏陶是感化,不可轻视。大学旁听中文教授党天才先生讲古代散文史,其板书之美余心甚是羡慕,一笔一划横平竖直,皆是为人师者之表率!
若能杯水如名淡

若能杯水如名淡作者:蔡晓妮来源:《延安文学》 2017年第4期蔡晓妮,女,江苏南京人。
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学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满庭芳》。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启功一、旧砚台坚与净一代学者、书画大师启功先生的书斋名叫“坚净居”,取自他的旧砚台的铭文:“一泉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启功先生取“坚”“净”二字作为自己书斋的名称,并以坚净翁自称,反映出了他内心的追求和道德操守。
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但是他表示并没有受到皇家的恩泽,相反家境并不富裕。
曾祖父叫溥良,靠祖承只得了一个奉国将军的爵位,领取薄酬,连家都养不活。
后来溥良靠科举入仕,家境才有所好转。
启功祖父毓隆同样依靠科举入仕,官至典礼院学士、安徽学政、四川主考等职务。
而到启功父亲恒同这一辈,因为身患肺病,在启功一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死时还不到二十岁,从此家道中落。
十岁时,启功的曾祖父和祖父等五个亲人相继过世,家业难以为继,终告破产。
寡母和终身未嫁的姑姑合力抚养两代单传的启功,可以说启功对自己的母亲和姑姑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曾说他拿到的第一份薪水就买了汪中的《述学》,只因感佩汪中和他经历的相似。
因为家境实在太过贫寒,后在祖父门生的资助下,才勉强读到中学肄业,个中心酸,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
所以他在六十六岁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颇有自嘲之意,看似打油诗,但何尝不是笑中带泪,满腹辛酸呢?小小年纪,启功就出来教家馆、卖画挣钱贴补家用,但他并未放弃学习,在他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这十年中,获得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文人、书画家的指导与提携,包括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畬、傅雪斋、齐白石、傅增湘、陈垣等人。
这些著名文人对启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在做人还是为艺的道路上,都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启功曾在诗中写道:“乔木成丛倚旧墀,庭前又得玉参差。
改柯易叶寻常事,要看青葱雨后枝。
语文教师的“上课须知”

该怎么做 自然 由不得它 ,我的地盘我做主” “ 。这样看来 , 悬挂 是迫在眉睫的 。
班学生与在私塾里教几个小孩不 同 , 一个人 站在讲台上要有
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帮助。教学过程中加强直观演示 , 动
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的实践活动等。
五、 脑” 内化 动“ 感悟
手操作 , 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鲜 明的表象 , 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 在教学《 轴对称 图 形》 充分提供给每个孩子动手的机会。 中, 先引导学生观察 轴对称 图形特点 , 激发他们提出猜想 , 让学生依据 自己的 喜好 自主选择材料 ,创造性地完成 ,再通过动手折叠 、 剪 贴、 描绘等方法去进行验证 ,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 , 学生的好奇心 、 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了, 要我学 ” 变“ 为 “ 我要学”动手 、 , , 动脑 大胆探索, 自始至终兴趣高涨 , 最大
总在台上坐着 , 学生总在 台下听着 , 了套子 。 成
知” 又发 现 , 后 都是些可有可无 的话 , 这些常识完 全应 该根植
在心 。不 是有句俏皮 话说 “ 人可 以没有知识 , 不能没 有常 但 识” 吗。看来 “ 须知” 不该存在。无怪没有一所学校将 “ 上课须 知” 写或 印刷悬挂 于墙上 。对 于专业语 文教师而言 ,上课 抄 “
“ 人有两宗宝 ,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 ,才能有创 造。” 课堂要“ 留白”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 让学生变得安静而深刻 、 言之有序 。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 的潜能及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学过程切实作为学生发展 、 创造的过程 。 力行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 决不替代 ; 凡是 学生能独立发现的, 决不暗示。发展学生 的思维方式 和思
师大校训以身示范

师大校训以身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广为熟知的校训,由国学大师启功于1997年挥笔写就。
校训简约义达。
赵仁珪教授至今仍记得:起初,学校曾邀请校内很多专家学者共提方案,启功自己也拟出不同训词,但最后敲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显得平易通畅且深刻含蕴。
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做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此训一出,全校师生莫不首肯心应,并敦请启功赐墨勒碑。
启功欣然奉命,指出“校训之撰,当属学校。
校训碑正面右首当署‘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落款则书‘启功敬书’。
”这一个“敬”字足以说明,在校训面前,他只把自己当成学校的普通一员。
之后学校有关部门又多次请他阐释所题校训的意义,启功每次都以“学习校训,理解如此”的口吻来写,从不把校训当成自己的创造而专有。
这正是北师大人文精神的显现:崇德笃行,敦尚气节,首在担当。
1902年,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重开,管学大臣张百熙强调:“办理学堂,首重师范”。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又于1908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他们承载着振兴教育、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1915年,学校提出“诚实、勇敢、勤勉、亲爱”的校训,要求学生勤奋攻读,品行端正,为人表率。
此后,学校校训几经改动,有“以身作则”“成德达材,建国基石”等,但以爱国、勤奋、为人师表为内核的办学精神始终如一。
国运衰微的年代,师范教育首重培养国民精神,是国民教育的基础。
身为“教育本源”的北京师范大学,强调“治学修身、兼济天下”,从这里走出的国之栋梁,道德与学问并重,理想与实践统一,堪为如晦时代文化知识的传薪播火者。
京师大学堂师范科第二届毕业生符定一,辛亥革命后回湘弘文励教,办校兴学,成为毛泽东的导师;国语运动先驱黎锦熙,普及白话,注音汉字,推动民众文化扫盲;教育系毕业生张岱年,立足中哲,融会东西,践行文化综合创新。
他们矗立起启民救国的典范,影响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为民族精神的绵延发展注入了人文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功先生的上课须知
我想向大家极力推荐一篇《上课须知》。
那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拟写的。
文中的精辟之见,既有他恩师传授给他的,更多的则是他自己一生教学经验的总结。
这份《上课须知》共有九条:
一、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
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
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
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又怎样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后无效,又怎样下场?你还年轻,但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节课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
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做一篇。
改多了他们也不看。
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
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
缺点尽力在课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课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
学生打哈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
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
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
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
有不会写的或写错的地方,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觉兴趣,不怕来问了。
启功先生拟写的九条《上课须知》,大致可分三个方面,那就是:思想感情,教学方法以及反思途径。
这九条,条条充满着可贵的责任心,把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哪怕是一个细节也要倾心关注。
你看,对学生的缺点,应在堂下个别谈,而对学生的进步,则应在堂上公开谈。
考虑得那么周到,把尊重学生真正落到实处。
你再看,板书之后,还得回过头去仔细看看效果如何,板书要让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每位学生看得清清楚楚。
当然,如发现笔误,那就得立即改正,以免误人子弟。
我们看到,他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
这个“样子”,换一种说法,那就是“教师的形象”。
教师每天上讲台上课,每天在众多的学生面前“亮相”,你的形象十分重要,它会决定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这种形象,不光是外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你的品德,你的气质,你的风度,你的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