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吴楚七国
吴楚吴楚之乱,汉景帝前三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

吴楚-吴楚之乱,汉景帝前三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吴楚之乱。
吴楚之乱。
汉景帝前三年。
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
史称吴楚之乱。
或“七国之乱”。
中文名,吴王刘濞。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
既有远因。
也有近因。
高祖十二年。
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
吴王刘濞开铜矿。
铸“半两”钱。
煮海盐。
设官市。
免赋税。
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
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
文帝时。
吴太子入朝。
与皇太子刘启博弈。
因争棋路发生争执。
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
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
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
死长安即葬长安。
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
从此。
刘濞称疾不朝。
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
准许他不用朝请。
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
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
吴王刘濞日益骄横。
反迹也越发明显。
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收归汉廷直接统治。
他给景帝上《削藩策》。
力主“削藩”。
指出:“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
其反亟。
祸小。
不削。
其反迟。
祸大。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
于景帝前三年。
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
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
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
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
以“清君侧。
诛晁错”为名。
遍告各诸侯国。
消息传来。
胶西王刘昂。
胶东王刘雄渠。
菑川王刘贤。
济南王刘辟光。
楚王刘戊。
赵王刘遂等。
也都起兵配合。
以吴。
吴楚楚为首的“七国之乱”。
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
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
并与楚军会合后。
组成吴楚联军。
随即挥戈西向。
杀汉军数万人。
颇见军威。
梁王刘武派兵迎击。
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为太尉。
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
派曲周侯郦寄击赵。
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
并命窦婴为大将军。
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
内心却摇摆不定。
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
袁盎原为吴相。
与刘濞关系甚密。
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
吴楚七国之乱

2.在战略上:七国采取分进合击,从南、东、北3方包围关中的策略,但由于吴楚兵阻梁地,齐地诸王久困齐国,赵王拥兵观望,使这一战略意图终成泡影。而且这一战略意图,忽视了迅速抢占雄据中原,西进关中的门户——洛阳、荥阳,无视这里的武库、敖仓和它们重要的地理位置,顿兵坚城之下,使汉军从容部署,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难怪周亚夫称: 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5.领袖的气质:七国之乱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战场指挥的权利中心,以汉楚为首的部队和以其他五国为首的部队未能形成夹攻之势,而汉朝庭中央随着后期平叛决心以及对以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太尉的部队坚决的执行了见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时汉景帝顶住压力非常坚决的支持了周亚夫的战略。而相比之下无是吴王刘濞还是楚王刘戊都缺乏一个英明君主所必须的决断和放权的思想,刚愎自用的做法导致了七国之乱失败的最终结局。
3.战略执行上:吴王刘濞、楚王刘戊刚愎自用不愿意接纳其他将领的正确的建议,一意孤行,如同二战的希特勒,使得战略无法得到完全的执行。吴王起兵后,其大将军田禄伯建议道: 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 。但吴太子坚决反对,称: 王以反为名,此兵(兵权)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徒自损耳 。于是吴王拒绝了田禄伯分兵迂回入关攻汉的建议。吴青年将领桓将军又提出: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黄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攻取)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但这一避短用长,直袭洛阳的正确建议,也被吴王否决。而相比之下,汉朝军队对周亚夫的战略则予以严格的执行,在牺牲梁国的情况下顶住各方的压力,汉景帝也在这方面充分的信任周亚夫给予了充分的权利,使得七国之乱得以迅速的覆灭。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简史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
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经过远因: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
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七国之乱对西汉政治的影响

晁错在汉文帝时期便步入仕途,而在当时却并没有成为中央权力中枢的参政者,但是文帝发现了他的才能和品行,文帝并没有立即重用他,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景帝刘启,由是如此,晁错便成为了刘启的老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晁错的表现很不错,他认真完成了对太子的教学任务,并且赢得了刘启的敬重,早在刘启登基以前,他就是朝野公认的“太子智囊”。在公元前168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的上谷渔阳和云中,最后虽然汉军意图反击,但结果差强人意,13万汉军只能在边界目送远去的匈奴人,这一切都被晁错看在眼里,一股子年头,也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越演越烈。其实就当是汉朝的实力而言,并非不能敌匈奴,就算野战的缺失不敌,至少依靠长城防守也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这层层大幕下实则掩盖了一个问题,实力强大,但政权臃肿。这里的臃肿指的不是政治机构的腐败,而是那个旧问题,藩王问题,早在上文就说了,汉初诸侯王的实力强大,然而这股力量,中央政权却不能很好很协调的为自己所用,就好比一个很健壮的人,他在和一个比斗的时候,他需要用胳膊去格挡对手的进攻,他的胳膊很健硕,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并没有多少的力量可以很好的控制胳膊,这就是汉初的实力强大,却不能很好利用的问题,面对匈奴的进攻只能消极防御,求和。
又换个角度说,如果寓于一个政权而言,我不禁也发起对晁错的感叹,我不知道当年的他是否臆测了他推行削藩后的一切,他的父亲甚至因他的种种行为感到惧怕,自杀而死,晁错真的不知道么?他为景帝去殉道的时候他思考这些了么?我们后人不得而知,而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改革家都应该值得我们去敬佩,因为不论于公于私,他们都为这个国家抛洒下了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一股热血,一腔豪情,他们不止是国家政法的殉道者,换个角度说,他们也是历史的殉道者。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反映了当时社会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那么七国之乱是哪七国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详情,希望对你有用!七国之乱是哪七国叛乱的诸侯国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那么为什么这六个诸侯国会叛乱呢?七国之乱详情诛晁错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
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已死,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败吴楚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平定七国之乱的是谁

平定七国之乱的是谁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将领是周亚夫。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
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
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
”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
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
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
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
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
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
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
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
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
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
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
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
可惜一代名将最后却饿死狱中。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
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汉景帝对吴楚七国叛乱的平定,让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现实

汉景帝对吴楚七国叛乱的平定,让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现实在西汉初年,有两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分别是吕氏作乱和吴楚七国叛乱事件。
吕氏作乱事件,是权力交接过程中的一场政变,它的平息解决,成功的扼制住了西汉王朝中第一次外戚干政对未来政治的重大影响。
吴楚七国之乱事件,它是汉景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因中央皇权与地方诸侯权力而引发的国内动荡,它的成功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对中央集权所造成的潜在威胁,让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现实。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濞为首吴楚七国,针对景帝强力削藩的动作,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对抗中央。
不料,起兵仅三个月,就被平息,结果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齐王将闾四人分别自杀,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四人兵败被诛,主要诸侯封国被削藩取缔。
一是,诸侯国形成的原因。
当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让分封制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秦的郡县制没得到巩固,二世即亡了。
陈胜吴广起义让天下再次大乱,项羽在灭秦后没有继承秦制,而是大封诸侯为王,全面恢复了分封制。
迫于形势的汉高祖刘邦,为了拉拢各方势力,通过分封异姓诸侯王的方式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集团认为,秦朝的短命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于是他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剿灭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并将他们的封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兄弟和子侄。
刘邦死后,因为吕后分封吕氏子弟为王,引起了刘氏诸王和拥刘大臣的不满。
吕后死后,在刘氏诸王及拥刘大臣的政变下,吕氏族人全部被诛,刘邦的儿子刘恒因为娘舅家的实力比较弱,侥幸的继位为汉文帝。
汉文帝依然默认了各诸侯国的存在。
二是,汉文帝时就已经开始实施削藩计划。
在文帝朝时,在贾谊、晁错等人的建议谋划下,朝廷就已经有计划的开始实施削藩的有关政策,在削弱诸侯国权力上,主要采用贾谊的方法,在采用拉拢安抚方法的同时,将大诸侯国变成小诸侯国,从而削弱它们的实力。
再加上一些重要诸侯王如齐王刘襄、城阳王刘章的英年早逝,淮南厉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的造反自杀,使得刘恒能够将部分诸侯国赐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 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 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名称 时间 地点 参与方
七国之乱 前154年 西汉帝国东南部 西汉中央政府与吴楚等七国
结果
中央军队胜利,叛乱被平定
伤亡情况 斩首10多万级
主要指挥官 周亚夫、刘濞
影响
● 汉文帝时, 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 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 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 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 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 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 觐。吴王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弈棋事件
●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兄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 叛乱之时,汉高祖亲征平叛。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 布的军队。英布逃亡被杀。当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 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 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 在汉惠帝、吕太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吴地豫章郡产铜,这 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 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 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 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 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 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 汉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 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 汉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 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 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 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刘肥 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 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 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 而死。
平定叛乱
●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 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 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 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形势图
汉景帝刘启
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 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 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 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 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 个月内被平定。
●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 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 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 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 持。
●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 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 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 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 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 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 也不肯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 王刘遂自杀。
●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 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 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 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 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 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 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 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经过
● 诛杀晁错 ●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
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 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 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 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 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 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 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 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 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 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 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 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 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 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 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 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 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 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击败吴楚
●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 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 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 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 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 汉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非刘姓不王“的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 对于受封为王的汉高祖诸子,控制很严。齐王刘肥是汉高祖长子,地位尊 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后,诸 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 其兄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 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 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 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 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 文帝。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朝廷的安抚下只好退兵。
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
●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 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 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 遣。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 障碍。
● 汉文帝以汉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 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朱虚 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 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 刘章不久死去。
起因
●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 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 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 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 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 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 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