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第三章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3.1古拙的几何纹样

作为衬底的几何形纹:几何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在夏代时的青铜器上就

已经出现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到商代早期,特

别是二里岗上层时期几何形纹饰更得到了飞跃

发展。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如弦纹、乳丁纹和

方格纹等在青铜器上多是作为主纹出现,后来

则更多是作为兽面纹的陪衬使用。商代早期的

几何形纹,主要有一下几类:

弦纹:商早期青铜器上

颇为盛行的几何纹之一。为一道或多道凸起的直或横甚至斜的线条。多饰

于铜器颈部、腰部和圈足,有的以“人”字形或“×”形饰于鬲的袋足上,

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作为边框而出现。

圆圈纹:其变化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珠纹以空心的小圆圈呈带状排列,所以又称圈带纹或称连珠纹。有的是以一排或数排

连珠纹作为铜器上的主纹,但多数是施于主体纹饰的上下

作边框性纹饰。

圈点纹在小圆圈中心突出一圆点,多施于主体纹饰

的上下作边框性纹饰。

乳丁纹圆圈内是新作乳突状,多横向或纵

向排列成带状。常见在铜斝腹部施以一、两排

乳丁纹作为主体纹饰,也有在方鼎的四壁两侧

和下部施以成排的乳丁纹。

云雷纹最早出现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它的构图应源于对水的漩涡型流转的模拟。一般将圆转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纹或卷云纹,将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雷纹。实施上两者的区分并不是很严格,有的成半圆半方,有的圆、方兼用。所以,现在多讲两者统称为云雷纹。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已经流行,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横S形、斜角形和目云

形等。

冏纹:装饰特点是在圆形且略微凸起的弧面上,沿边施有四道到八道

不等的旋转状弧线,中央有一圆圈。现有的称为火纹,还有的称为涡纹。

冏纹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期铜斝的腹部,只是图形比较原始,只有圆

形,尚未出现旋转状的弧线,到商代早期,冏纹已较为普遍,在一些斝

的腹部、柱上都施有冏纹。

3.2兽面纹与饕餮纹

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

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

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兽面纹属于一种来

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

不存在的动物。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

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

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

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

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

有首变身等。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

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

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

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

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

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

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

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

望达到的政治效果。兽面纹占有突出的地

位,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

的态度和认识。这也是兽面纹在商周流行的

重要原因。

饕餮纹是指“有首无身”的兽面纹,所以,更多学者改用兽面纹代替饕餮纹,更具有普遍

性和准确性。

饕餮这一形象是青铜图案的具象重组变形的主要体现。饕餮是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形头像。饕餮究竟是一种什么兽,学者们颇有争论。其实,作为一种文化想象产物,它的生物学原型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最终确认的。

3.3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

上古中国,青铜图案和彩陶图

案一道构成两大艺术奇观。如果说

彩陶图案的抽象化显示了中国艺

术心灵的一个方面,那么青铜图案

的逻辑演变,特别是其中的重组变

形,则蕴含着中国艺术心灵的另一

个方面。其中主要体现在饕餮这一形象上。

3.3.1饕餮的文化内涵

饕餮的文化内涵有很多说法,此种说法是我比较认同的:从字形(两字的意符都是“食”)、图形(张开的大口)和文献解释(《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

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来看,

饕餮和吃,狠狠的吃有关。它的狰

狞、威吓、崇高、意义都与吃有关。

吃在上古本就是一个最为厚沉意远

是问题。人民的生存与吃有关,“民以食为天”;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调和有关,“味以行气,气以充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国语·周语上》),所谓味和而心和,而政和。最严肃的道德可以用吃来比喻,孟子说:“饱乎仁义”,“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孟子·告子上》)。最玄远的哲学和艺术也常用吃来表达,所谓“秀色可餐”、“味外之味”、最典型的青铜纹饰与吃相连,无非是重饮食的中国文化在上

古的表现,说明饕餮这一次年各项恰到好处与上古意识形态核心罢了。当然那时“吃”的内涵与理性化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还有种说法为:龙生九子,第五子为饕餮。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

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后来就这样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3.3.2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

饕餮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显出了一种具象的不定性。这种不敌不过习惯即使艺

术思维的重组变形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又透出了上古艺术思维特有的秘密。李济先生列出了一个饕餮形成的逻辑序列: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痕迹的饕餮头部。现陕西博物馆藏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明显地可以看出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一虎头形成脸的上半部,两条夔龙伸向两边,它们的侧面头构成饕餮的脸庞的两边,一牛头构成饕餮的下颌。由此可以得出,饕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物纹样拼合重组变形而成。饕餮纹饰有一基本的核图案。从具象上讲,其基本格局为:“以鼻梁为中线,俩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躯体或兽尾”。这一基本构图可以是一个完全混一的整体兽形,也可以是由多种兽类所组成的整体兽形。但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图案的核心都是要突出狰狞可怖威吓。从构成旨趣讲,它是要把两种或俩种以上的元素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饕餮的演化变形,可以列出逻辑序列,如李济先生所做的那样,但李济先生自己也说了,这是非现实而仅为想象中的逻辑。从历史上讲,很早的龙山文化食锛

兽面纹、良渚文化玉琮兽面纹,就有了完整混一的类

似饕餮的形象,而商代更存有大量浑然整一的饕餮形

象。但上面举出的西周饕餮却是由四大部分构成。王

有为先生也谈到了饕餮具象的多样性:“饕餮······

最初是相向凤鸟纹,人面纹,翼式羽状高冠人面纹;

而后是翼式羽状高冠牛角兽足纹;然后开始抽象化,

转为兽形的几何图案纹,但到了商代的中、晚期又具

象起来,并定型化。定型初期的饕餮是侧视人立式牛首夔龙相向并置复合纹,侧视状卧式牛首夔龙相向并置复合纹,而后舍去龙身,保留头部;在往后,又开始抽象化,只保留龙目······在这前后,由饕餮派生出几种新的龙纹:牛首夔龙将鼻唇延长或以象鼻为龙鼻反向共目的模式窃曲纹;牛首夔龙舍弃面部除角以外的所有部分,双角相向共目时,即所谓‘花状目雷纹’。”这说明饕餮以浑然整体分化为各组成部分,而是遵循中国思维:一个核心,多种图式。当饕餮以浑然整一的具象出现时,人们也知它为各部分所组成,当以各部分构成整体的具象出现时,也知其在核心上是浑然整体。

饕餮的重组变形包含了浑然整体和部分组合整体两类现象,而这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和谐思想的演化,上古的和谐思想文献可确切考证的一是来自音乐,一是来自饮食,二者皆为礼的一部分,铸有饕餮的青铜也是礼的一部分。“钟鸣鼎食”这一古语也显示出了音乐、饮食与青铜的密切关系,和的思想最典型地表现在五行图式和八卦图式之中。五行是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五行包含着整个宇宙容一切时间和空间在内的万事万物。这万事万物以五行为纲,以相克相生的动态平衡显示出生动蓬勃的和谐图式。八卦是指世界的八种基本物质:乾、坤、震、离、巽、兑、坎、艮。八卦的细分,演为六十四卦,演为宇宙万物;八卦的内涵可归结为阴阳。八卦的和的思想既显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太极图的阴阳互含,也显为先天八卦图的八种基本物质和谐运转,“对立而不相抗”。中国的和的思想要而言之:一、有一个中心,在八卦中是太极,在五行中是土;

二、处理对立关系运用的是“对立而不相抗”的融合、定位、互补原则;三、有一种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宇宙气魄。中华民族由小到大,以一族为主,联合包容他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终于成华夏的世界图式,是与其具有特色店和的思想密不可分的。饕餮的重组变形正是从艺术形式上透出了这种和的思想。饕餮的浑然整一形象暗含着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形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其暗含的是包容和融合的原则,作为构成成分的动物不断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正如五行和八卦可以按很多方式排列,可以化为多种具体指涉一样。

饕餮在发展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在以龙图腾作为神圣标志的华夏,饕餮纹的发展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学者认为,饕餮是龙的一个阶段,或一种来源、一种类型。但为什么最后是龙而不是饕餮成为民族的象征,这是另一个复杂且很有意思的问题。从前文的观点看,龙的形成恰好与饕餮的形成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和艺术法则,即由和的思想为指导的重组变形。

3.3.3饕餮吃人的寓意

青铜纹饰中除了由重组变形产生的多姿

多彩的饕餮之外,另一重要现象就是“饕餮

吃人”。司母戊鼎的饕餮大张的口中,有一

人头,不仅饕餮,还有其他兽类也如此。有一兽口中含人头的,有两兽并列,张大巨嘴,两兽嘴之间悬一人头的,还有两兽共含一完整人体的。张光直先生多方引证,认为这不是兽吃人,人或人头乃巫师,他的作用是沟通人间与神界,动物是他沟通人神的助手。但为什么表现沟通人神的纹饰在青铜文化中采用了这种构图?而在此后和此前都没有这种构图?这样提问正哈把我们送进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链中。在原始的图腾文化阶段,人与动物(图腾)是同性质的,原始服饰面具和彩陶,人与动物是合二为一的,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里,人与鱼契合无间,良渚文化的玉琮里,人与怪兽组合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不经过多幅图形的比较、细辨,甚至分不出来。青铜文化接单,人与动物有了区分,人与上帝祖先的区别,在意识上也清晰

起来。仪式(包括卜卦等)对人神的沟通就重要起来。在

这阶段,动物的神秘力量明显地大于人的。这既从饕餮形

象的威吓可怖中透出,也从“饕餮吃人”中透出。从理论

上说,是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动物一道与整个神秘世界沟

通,但其沟通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似也应包括“吃人”

的方式。战国西门豹时期,还有女巫把少女投入河中给河

伯为妻的现象。当然青铜纹饰所具体指涉的现象,现在已

不得而知。但动物具有神秘力量和比人强大是显然的。后

墙体时期即春秋战国,玉器帛画神话典籍中,人兽关系变

为人乘骑在动物身上,《山海经》里面是人乘龙蛇:“西

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青蛇,乘两龙,

名曰夏后开。”(《大荒西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海外北经》)这些是对远古神人的记载,人身上还有兽合一的特征。但他们都乘骑着动物,又显出了新的人兽关系图式,是对古事的新解释。在《离骚》和《远游》里,当屈原自命为有神性能够上天四游时,他也是“驾八龙之婉婉”,这是写当代,人全是人形。晚周帛画有一人乘龙图,战国玉器也有些人乘兽雕塑,如此等等都反映出在后青铜时代的人兽关系

中,动物的力量明显地弱于人的力量。这种关系图式含有两重意义:一、在神灵世界里,动物已为人所征服,这预示了在以后的造神运动中,从玉皇、如来、天兵天将到阎王判官和仙人神人都要采用纯粹的人的形象,各种动物的成仙历程,也是由兽形到人形。二、在人的世界里,因人乘有猛兽,由兽的神性而显出的人的神性。若无兽,人是否有神性难于显现。有兽,人的神性立刻就得到了具体的感性显现。

青铜纹饰的重组变形主潮是对应了中国上古文化制度方面有原始仪式到体现现实理性化的礼法的演化。青铜是厚重的,它的形象靠的是铸,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雕塑精神,构图和秩序之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文化一方面是一个气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礼的世界,青铜材料本身的凝重厚实正好对应了礼的庄严齐一。饕餮形象和猛兽“吃人”也正好暗合了礼的一个重要特征:威严。

3.4饕餮纹附在于青铜器上的形式与规律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俩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躯体或兽尾。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

饕餮纹一般附在器股部等的主要位置,配以雷云纹等的装饰做衬底。有些器的形体比较特别,会采用变形的方式将饕餮纹赋予器体上。也会有以圆雕的形式做耳的装饰用。如虎纹扁足鼎,其口沿外侧饰燕尾纹一周,立耳外侧左右对称装饰龙纹各一条,而上伏一虎,张口、利齿外露,凸目吊睛,双耳耸立,卷尾,虎身饰云雷纹,尾饰鳞纹,腹部上下以连珠纹为界栏装饰兽面纹,扁足为圆雕式变体虎形。此鼎形制高大,为中国已发现的扁足鼎之冠。有鼎足部饰饕餮纹,腹部上下以乳丁纹为界栏,简单的云雷纹为主要装饰纹样。

虽然饕餮纹在战国之后很快就没落了,但它在青铜时期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后来的朝代更迭中,有些朝代继续沿用的饕餮形象做装饰,重现在历史进程中。在陶器中也有所体现。

饕餮纹也是灰陶器的常用纹样,白陶器上的饕餮纹尤称精绝。汉魏至东晋陶瓷器流行堆贴铺首,实质也是一种兽面纹,可视作饕餮纹的一种变体。明清两代瓷器上饕餮纹再度流行,以印花、刻花、彩绘、透雕诸般技法加以表现。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_兽面纹浅析

摘要:兽面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很少,对于这部分的纹饰研究进展的非常缓慢。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有收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记载,宋朝时期收藏研究这些青铜器一度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而直至今日,关于商周时期的兽面纹仍笼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列举了部分典型的兽面纹进行浅析,试揭露其狰狞表面下,商周人们崇敬神灵和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关键词:青铜器 兽面纹 人面纹 一、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为何物 远古时代,在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的规律之前,总是觉得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世界的一切,人们以为世间的万物都有神灵鬼怪在主管,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人们必须要极力讨好鬼神,以期获得鬼神的庇佑。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信仰鬼神的习俗。到了商周时期,祭祀鬼神和向鬼神占卜问吉依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祭祀的仪式中为了取悦鬼神,人们使用当时最高档的礼器——青铜器,把最好的食物盛装起来供奉给鬼神享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刻划着一些面目狰狞的纹样。这些纹样就像是在守护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 ——兽面纹浅析 杨书娟 着青铜器内供奉给鬼神的食物似的,不让外人靠近,穷神恶煞的让人生畏。这就是“饕餮”,这个名称是在宋代才有的。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盛行收集古青铜器,将这些纹样冠以“饕餮”一名,取其口大能食之意。《吕氏春秋·先识篇》有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但究竟这些纹样和“饕餮”有什么样的关联并没有人去考证。近代以来,人们认为饕餮纹应当叫作兽面纹。“饕餮”总有一股子的狰狞感,纵观饰有这类纹样的青铜器,其实不难发现,让人感觉到狰狞的青铜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却是活泼可爱的,这可能跟青铜器慢慢的从只作为礼器转向也作为生活用具有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这类纹饰叫做兽面纹则更为恰当。 这些纹饰被叫做兽面纹的另一个原因,源自于这些纹饰要素取材于动物标志,比如:羊角、牛角,虎身、鸟冠等。这些取自动物特征的纹饰组合以粗鼻大眼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兽面纹。 二、从兽面纹的构成要素试析其形成原因——鬼神信仰以及图腾崇拜 按照分布在器物上的部位不同兽面纹又可分为大兽面纹和小兽面纹。大兽面纹分布在器物的腹部等面积较大的部位,小兽面纹则分布在器物的足,提手,盖子,棱角等面积相对较小的部位。大兽面纹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纹样有正面的完整 123-1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产生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

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第三章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3.1古拙的几何纹样 作为衬底的几何形纹:几何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在夏代时的青铜器上就 已经出现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到商代早期,特 别是二里岗上层时期几何形纹饰更得到了飞跃 发展。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如弦纹、乳丁纹和 方格纹等在青铜器上多是作为主纹出现,后来 则更多是作为兽面纹的陪衬使用。商代早期的 几何形纹,主要有一下几类: 弦纹:商早期青铜器上 颇为盛行的几何纹之一。为一道或多道凸起的直或横甚至斜的线条。多饰 于铜器颈部、腰部和圈足,有的以“人”字形或“×”形饰于鬲的袋足上, 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作为边框而出现。 圆圈纹:其变化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珠纹以空心的小圆圈呈带状排列,所以又称圈带纹或称连珠纹。有的是以一排或数排 连珠纹作为铜器上的主纹,但多数是施于主体纹饰的上下 作边框性纹饰。 圈点纹在小圆圈中心突出一圆点,多施于主体纹饰 的上下作边框性纹饰。 乳丁纹圆圈内是新作乳突状,多横向或纵 向排列成带状。常见在铜斝腹部施以一、两排 乳丁纹作为主体纹饰,也有在方鼎的四壁两侧 和下部施以成排的乳丁纹。

云雷纹最早出现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它的构图应源于对水的漩涡型流转的模拟。一般将圆转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纹或卷云纹,将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雷纹。实施上两者的区分并不是很严格,有的成半圆半方,有的圆、方兼用。所以,现在多讲两者统称为云雷纹。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已经流行,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横S形、斜角形和目云 形等。 冏纹:装饰特点是在圆形且略微凸起的弧面上,沿边施有四道到八道 不等的旋转状弧线,中央有一圆圈。现有的称为火纹,还有的称为涡纹。 冏纹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期铜斝的腹部,只是图形比较原始,只有圆 形,尚未出现旋转状的弧线,到商代早期,冏纹已较为普遍,在一些斝 的腹部、柱上都施有冏纹。 3.2兽面纹与饕餮纹 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商周器物纹饰的这种特点与其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祖先神灵有关,也与图腾崇拜有关。 纹饰内容有时同器物用途有很大关系。祭祀场面的肃穆,观念上对神灵的尊崇,必然使得纹饰趋于神秘,令今人看去有怵目惊心之感。) ?春秋战国时,由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纹饰便开始描绘现实生活,如狩猎、宴乐、攻战等,从神秘、威严的气氛中脱离出来。 ?在西汉后期或东汉时,铜器表面往往不用纹饰,称之为素面。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青铜艺术中占有大约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位。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 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 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龙 纹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蟠虺(hu 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

青铜纹饰图文简介

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

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

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 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以雷纹,

青銅器紋飾之一。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大多填有雷紋。盛行于商和西周初。 弦纹 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环带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纹饰构成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垂带状,多数在上下填二环,成“X”形。也有相间以兽纹的。通常组成二方连续纹样。施于铜壶、簋的腹部,作为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个别的有两、三层相重作为器物整个装饰的。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涡纹 最早出现在我国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火纹为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火以圜”。说明火

【鉴赏常识】青铜器传统纹饰

时间:2009-11-27 11: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佚名查看:199次夏商周三代有着“中国青铜时代”的美称。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在此,青铜技艺的完美展示在此。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螭纹)、鸟纹、云雷纹、凤纹、涡纹等青铜纹样。 饕餮纹 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

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夔龙纹 “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凤鸟纹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目录 1.兽面纹与饕餮纹 2.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 ——饕餮的文化内涵 ——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 3.饕餮吃人现象 ——饕餮吃人现象的寓意 4.饕餮纹附在于青铜器上的形式与规律 ——饕餮纹的布局规律 5.对青铜器及其纹饰的认识 ——简单介绍对它的认识和将其运用的想法

第一章兽面纹之饕餮纹 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兽面纹属于一种来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有首变身等。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政治效果。兽面纹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这也是兽面纹在商周流行的重要原因。 饕餮纹是指?有首无身?的兽面纹,所以,更多学者改用兽面纹代替饕餮纹,更具有

青铜器装饰纹样调查报告

青铜器装饰纹样调查报告 这次为期一周的外出考察课去了西安和平遥。考察内容主要以两地的建筑古建、文物器形、装饰纹样以及大院文化为主。在考察期间,我对两地的民俗民风,地区发展也有了一些了解。总的说来,还是收益颇丰吧。由于考察的内容繁多,在此,我只针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这一部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青铜器的纹饰是中国青铜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时,我们已经知道商周到战国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平浮雕、浅浮雕(阳刻、阴刻)、高浮雕、透雕、圆雕等。早在夏朝,器物纹样还处于萌芽阶段,直到商初,青铜器纹样才有了发展。商初到商中期这一时期,器物纹样长期处于发展阶段,纹样古朴,此时纹样有饕餮纹、夔纹、兽面纹、牛面纹、蝉纹、象纹、龙纹、鸟纹、乳丁纹等,并出现人面问、虎纹。商末到西周是器物纹样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富有神秘感,多为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蝉纹、凤鸟纹、象纹、鹿纹、乳丁纹、龙纹等。饕餮纹变为牛羊纹,商末周初以来还出现多种凤鸟纹。到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纹样逐渐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期以秩序见长,战国时期则以活泼取胜。春秋战国时期多蟠螭纹、龙纹、蟠虺纹、生活纹等。此外常见的还有云雷纹、目雷纹、勾连纹等几何纹样。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从艺术风格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题材多样,手法独特,结构严谨,纹饰造型夸张、凝练。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物纹样,由单纯粗犷趋于成熟精工,由神秘奇特转向平实奔放,由严峻肃穆变为生动活跃。

在各种青铜器中,商周时期系以动物纹居多,其中又以饕餮纹为主,一般而言,商代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额上两个大角以外卷型和曲折形居多,目侧耳小而圆润,两侧利爪小,短。此外,从纹饰的构图于布局看,早、中商时期的花纹为单层,无地纹,即有主纹。且往往见器表的中间留白,即不是通身饰满花纹。晚商开始出现地纹,乃至出现了三层花纹,即主纹(鼓出的粗纹)、地纹(衬托主纹的纹饰)、细纹(在主纹上雕刻的阴道花纹)三层。故胎多厚。刻纹多深,主纹多凹,多呈对称,对称中间有一个重点,或以饕餮纹为之,或以器物的扉棱为之。西周早期的铜器纹饰仍以饕餮纹、龟纹、夔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多种动物纹居多,几何纹次之。至晚期,动物纹退居作陪衬地位,而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纹饰罕见用三层纹饰,亦不见以云雷纹为地纹衬托主纹。此间的纹饰也渐趋简单朴实,构图也少见对称,中点的章法,同时纹面与器面平,罕见凸出的粗纹,这是西周铜器纹饰显著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铜器的纹饰,系以粗大的蟠螭纹、细小的蟠虺纹、绳纹、贝纹、鸟兽纹居多,且多为袋状。此间纹饰纤巧细密,富于变化。 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这里主要介绍动物纹和几何纹。 动物纹中出现最早,印象最深的当属饕餮纹。 饕餮纹,指大眼圆睁、咧着大嘴,獠牙外露,额上有一对立耳或犄角,两目间以扉棱或器物棱角为鼻,两侧还有一对利爪的面目狰狞的传说中的吃凶兽。有的以牛首、羊首变形。有的兽面两侧装饰有对称的蜿蜒躯体。饕餮纹多施加在器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

——家具造型设计作业之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 班级:艺术一班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年4月

目录 1.兽面纹与饕餮纹 2.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 ——饕餮的文化内涵 ——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 3.饕餮吃人现象 ——饕餮吃人现象的寓意 4.饕餮纹附在于青铜器上的形式与规律 ——饕餮纹的布局规律 5.对青铜器及其纹饰的认识 ——简单介绍对它的认识和将其运用的想法

第一章兽面纹之饕餮纹 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兽面纹属于一种来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有首变身等。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政治效果。兽面纹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这也是兽面纹在商周流行的重要原因。 饕餮纹是指“有首无身”的兽面纹,所以,更多学者改用兽面纹代替饕餮纹,更具有

青铜器的分类与青铜器的纹样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与礼制礼器 1. 它们是商、周 时期的青铜炊 煮器兼盛食器, 用于主食和肉 也是祭祀中 牺首鼎 ◎炊煮器/春秋晚期1982年安徽怀宁杨家牌 出土高38厘米口径21厘米/怀宁县文物管 理所藏● 首。此鼎造型若牺背驮鼎 而生动。鼎后部有尾 虽承圆鼎形制 更富生气 小动物 ● 春秋中至晚期偏早 带为群舒等民族所居 颇有民族特色 最初应由鼎演变 始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 器用。其形似鼎, 而 加熱。多用来煮唇边加厚 腹袋状 状空足。口沿上端立环形耳 至腹有鋬 形角兽面纹 皆饰连珠纹。袋状腹 纹 条纹粗犷 匀而薄。在商代前期 器最为精致。

蒸食器。全器分为上下两个 是甑鬲结 食器。多为圆形、 少数为方形。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商代早期开始 但并不广泛。到 青铜甗为数渐多。 又出现方甗。西周 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 春秋早期以 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甗主要是供日用, 与鼎、簋、盘、 使 伯甗 ◎炊煮器/西周早期1976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 西周墓葬出土通高39厘米,耳高6.2厘米,口径26 厘米,腹深22.5厘米,重5.1千克1976年陕西省宝 鸡市竹园沟西周墓葬出土 这 连体 口 部分裆 底有铜箅 壁环接 字镂孔及提钮。甑 腹 棱为中心 三组饕餮纹 部有乳状圆涡纹。 鬲 餮面 形尖角 状甚狰狞。甗底烟 炱极厚 用的遗痕。腹内壁 有铭文一行四字 “ 彝 这 的“白” , 就是“ 伯” , 是西周早期 国的一代国君。 2.食器

青铜簋出现在商 代早期,但数量 较少,商晚期逐 渐增加。商周时 期,簋是重要的 礼器。特别是在 西周时代,它和 列鼎制度一样, 在祭祀和宴飨时 以偶数组合与奇 数的列鼎配合使 ◎食器/西周高14.1厘米;口径18.5厘米; 腹径19.8厘米西 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 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 亦 可盛水或冰。 盂大约发明于 最 早的盂为陶制 出 , 盛行于西周中 至春秋中 , 为青铜鉴所取 代。汉代的盂 则变为另一种 多小而浅 质地也多有 并从食器 成为一 如水 【甲】 【乙】 环带纹盂 ◎食器/西周晚期1958年元月陕西省扶风县齐家 村东南青铜器窖藏出土 甲:通高40.5厘米,口径55.8厘米,腹深31.5厘米,两器形制、纹饰相同 差别较大。圆形敞口 足。口沿下有两对器耳 出器口 衔环耳。颈部及圈足饰窃曲纹 饰环带纹。 这 然 见的形式 量壮硕 中较为罕见。花纹装饰也极具特色流 雕般高出器表 人以沉稳、高贵的感觉。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研究 ————饕餮纹饕餮纹作为装饰纹样,从古至今别广泛的应用着。饕餮,这一狰狞怪异,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形象,在我国商代曾为青铜器纹饰之首,且历史很久。 汉语字典上饕餮是这样解释的:饕餮: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2.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3.贪吃之人。关于饕餮的记载在我国神话传说和文献中有很多,究竟饕餮是什么,总结古今学者说法有如下几种:1.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凶兽《吕氏春秋》中记载“:周鼎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饕餮因为贪吃,祸及自身,所以被刻在周鼎上,做为对后人的警告。同时对于饕餮的形象,这里描述是“有首无身”,至于饕餮为何会只有头部而没有身体呢?没有详细记载。从文中描述,饕餮的形象和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十分相似,都是只有头部,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贪婪无度、贪食凶猛。2.饕餮是一种半人半兽的组合怪物饕餮纹,又叫兽面纹,兽面纹是古人将兽面和人形结合起来,以虎、牛、羊等动物形象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变形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饕餮的形象形成纹饰。 饕餮纹的构图方式 饕餮纹饰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图案,从具象上讲,其基本格局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做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和兽尾(马承源。中国青铜器)核心图案的饕餮纹面部轮廓很清晰,兽身则简化,仅见两只兽爪。另一种形状是有两条侧面的夔纹组成的,这种饕餮纹的兽体身子较长,向两旁张开,有的饕餮纹还与鸟纹相连,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个鸟首。饕餮纹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有的饕餮纹兽体各部位是练成一体的,也有的饕餮纹的构成是成分解状态的。 总之,这些构图形式都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兽形,并且图案的核心都是要突出狰狞,恐怖和威吓。 饕餮纹的不同样式:

夏商周青铜器造型及纹饰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影响 一、人类艺术的启蒙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猛兽,刻画半人半兽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时青铜器纹饰饕餮面常常构成全部纹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怖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自己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我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夏代。 夏代青铜器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仅就青铜爵而言,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没有见到动物形纹饰,但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内部已经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此不能排除此时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二、人类智慧的精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人与动物的搏斗逐渐减少,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装饰上,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逐渐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超自然的魔力,被现实中的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代替。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由蛮荒时代跨入文明的时代门槛。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冶炼技术的步成熟,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商朝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所以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运用青铜这一材料,在青铜器纹饰中大量采用饕餮纹、夔龙纹以及凤纹、云雷纹等纹饰。这些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青铜器上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头时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

青铜器纹饰研究

青铜器纹饰研究 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可能最吸引人的当属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尤其是各种大型的青铜器,不论是从价值还是“体重”上,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而看青铜器,除了器型、铭文这些之外,青铜器的纹饰相信也是很多朋友感兴趣的。这些玄妙的花纹,到底都表达了些什么呢? 青铜器的纹饰发展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在商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大多是神话、幻想中的动物,具有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到了西周晚期这种风格为之一变,青铜器纹饰逐渐被抽象的几何图案代替,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开始变得自由奔赴、清新飘逸。这些变化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不同艺术风格的爱好与追求,也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宗教观念、思想文化与审美情趣。 青铜器的纹饰根据其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这里为大家做简要介绍,并阐释其内涵。 一、动物类纹饰 动物类纹饰即有现实生活中可见到的动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动物。 (一)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代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形象地说,就是一个怪兽的正脸图案。饕餮纹主要作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由目、眉、角、鼻、耳、躯干、尾、腿、足等几部分组成。

饕餮纹正面 像我们平时在博物馆看见的青铜器上最多的图案就是饕餮纹,一般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两只大眼睛,但凡我们可以看见“大眼睛”的纹饰,一般认为是饕餮纹就不会错。

商晚期安阳青铜饕餮纹方尊 饕餮是一种贪吃的恶兽,把它装饰在青铜器上,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神力的崇拜,用饕餮这种能够让人害怕的纹饰,营造一种神秘肃穆的氛围,这样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能够巩固王权与地位。

几种变形的饕餮纹 (二)龙纹 大家熟知“龙”的纹饰在清宫剧中是作为皇帝的象征的,龙纹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商周时期开始作为青铜器的一种纹饰,但龙纹作为青铜器的主体图案还是在西周中晚期以后了。

青铜器之饕餮纹

浅谈饕餮纹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这种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饕餮纹为一种图案化的兽,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由宋人起名的,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饕餮纹基本上都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饕餮纹的装饰特点主要有一下几点: 1.均采用对称手法,并根据起舞的不同种类和用途,运用不同风格来进行装饰。 2.装饰分为复杂工整型个简单工整型,表现形式既有写实手法也有谢意手法,写实写意互相结合。 3.使用云雷纹来进行装饰。 4.纹饰精美厚重,体量感强。 5.随着饕餮纹的变迁狰狞之感在简单工整型饕餮纹中逐步减弱,部分类型的饕餮纹饰已经萌芽出温婉和朴素自然的韵味。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尤其是鼎、簋上。“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在饕餮纹深沉凸出的怪异形象、细密曲折的纹饰线条、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中,充盈着模糊幽远的情感、意念和追求,饱含着野蛮的、残暴的威慑力,散发着原始、天真、拙朴的美感。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都突出了一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它们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神秘中,积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青铜器吧,像这个,什么?你说这金光闪闪不是青铜器?我们平常看见和认知的青铜器都是 类似于这种,非常古朴,颜色为青灰色,锈迹斑斑的铜器。其实呢,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而且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 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我们一说到青铜器就会想到“鼎”,古代“鼎”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大家都知道其实青铜器很多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如上图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为商代后期作品,然而鼎最开始的一个作用是...煮肉食,对,它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所以我们立国的重器其实就是“锅”吗?这真是一个吃货民族深深的执念。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

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便是青铜器纹饰的由来。商朝早期的青铜器上面主体已是兽面纹,兽目圆大为象征,纹饰多平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的动物纹都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的地纹。像下面的这些 1976年出土的饕餮纹盉,现藏与河南省博物馆。此盉封顶,上面饰乳钉两枚,有鸡心形管流,俯视成一长鼻首面,颈上饰饕餮纹带,线条流畅,三袋足,器形饱满 1974年河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饕餮纹卣,现藏与河北省博物馆,它提梁呈索形,有链与卣盖环纽相连。小口细颈,颈饰三道弦纹。肩上饰夔纹带,上加联珠纹,下有两道弦纹。腹膨出,饰饕餮纹,夹以联珠纹。底圈足,有镂孔。 图为湖北省馆藏的夔纹钺,扁平长内,钺本有两条长形穿,身中央有大圆孔。近本处及两侧均饰夔纹带。不过,这里我们一定要说到青铜器文化里璀璨的一朵奇葩,它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古蜀古文化的重要代表,古代的巴蜀,蜀国在成都平原地带,巴文化则大致是现在的重庆地带。在三星堆出土人像、面具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稀奇特, 很多出土青铜头像或面具双目突出呈圆柱状,长度甚至可以达到16.5厘米。像这个典型的青铜纵目面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眼睛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很远~ 纵目,大耳,被人们称之

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器的发展 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重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