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坚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肿瘤微环境中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M-MDSCs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微环境中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M-MDSCs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1.20.019·专题综述·肿瘤微环境中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M-MDSCs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①苏琳朱杨壮壮焦肖宁侯怡飞邹纯朴胥孜杭(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01203)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20-2523-08[摘要]肿瘤微环境(TME)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广泛存在于TME中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s)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效应细胞群。

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M-MDSCs)作为MDSCs中除中性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PMN-MDSCs)以外的另一主要亚型,因其具备PMN-MDSCs不具备的广谱免疫抑制活性和高度可塑性,即M-MDSCs在癌症初期被招募至肿瘤部位,对T细胞、NK细胞等发挥直接免疫抑制作用,另可分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炎症性树突状细胞(Inf-DCs)和PMN-MDSCs,从而增加肿瘤治疗难度,故研究者逐渐把目光由数量上占主导的PMN-MDSCs转向占比较少的M-MDSCs。

根据M-MDSCs在TME中募集迅速、分化多样和功能复杂的特点,以其为靶点的免疫疗法可从耗竭数量、干预分化和抑制功能3方面入手,以期增强临床抗肿瘤疗效。

虽然国内外PMN-MDSCs研究颇丰,但聚焦于M-MDSCs的中文综述鲜有报道,本文拟从TME中M-MDSCs特点出发,首次对M-MDSCs免疫抑制作用及其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M-MDSCs;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免疫治疗;中医药Research advancements of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and treatment of monocyte-typ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SU Lin,ZHU-YANG Zhuang-Zhuang,JIAO Xiao-Ning,HOU Yi-Fei,ZOU Chun-Pu,XU Zi-Hang.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of tumors.Myeloid derived immunosup‐pressive cells(MDSCs),which widely existed in TME,were one of main effector cell groups of tumor immune escape.Monocytic-my‐eloid derived immunosuppressive cells(M-MDSCs)were other major subtypes of MDSCs besides neutrophil-lik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PMN-MDSCs),which had broad-spectrum immunosuppressive activity and high plasticity(diversified cell differentia‐tion ability)that PMN-MDSCs did not.M-MDSCs were recruited to tumor site in early stage of cancer,and exert direct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 on T cells and NK cells and so on,which could also differentiate into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inflam‐matory dendritic cells(Inf-DCs)and PMN-MDSCs,increasing difficulty of tumor treatment.Therefore,researchers gradually turned their attention from number-dominant PMN-MDSCs to M-MDSCs.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recruitment,diverse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al complexity in TME,treatment of targeted M-MDSCs could be star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exhausting quantity,in‐terfer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hibiting function,which assisted clinic to achieve better antitumor efficacy.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studies on PMN-MDSCs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there was still a lack of a Chinese review focusing on M-MDSC.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M-MDSCs in TME,this article for the first time,provided an overview of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M-MDSCs.[Key words]M-MDSCs;Tumor microenvironment;Immunosuppressive;Immunity therap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①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4017);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0ZR1458500);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青年学者人才计划(B1-GY21-409-04-37)。

科学认识肿瘤的中西医治疗

科学认识肿瘤的中西医治疗

科学认识肿瘤的中西医治疗科学认识肿瘤的中西医治疗2010-10-08 17:03"中医治疗肿瘤是我国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我国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中并没有取得令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重要成果,无论学术界和民众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都有不少争论和误解:有的否定和贬低,有的则过分夸张,同时对其作用机理也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中医治疗肿瘤的科学原理,实事求是评价其作用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2005年亚太地区中西医结合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孙燕和广州市肿瘤医院教授申维玺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该如何评价,又该如何走下去?记者请他们谈了自己的认识。

西医中医各有局限由于肿瘤的确切病因和发病学机理不明,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手术、放疗、化疗、激光治疗和射频治疗等方法。

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都难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采用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两种模式,两者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有较大差别。

辨证治疗是根据望、闻、问、切得出的证型进行治疗,常用治则有滋阴、益气、补阳、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和化痰祛湿等。

辨证治疗肿瘤是使用中药调节肿瘤病人体内出现的细胞因子网络失平衡状态,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继发性病理生理学变化,纠正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各种异常病理生理过程,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起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效果。

辨证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如手术后可促进病人术后的恢复过程,放疗和化疗过程中使用可起到增效解毒效果。

辨病治疗,主要治则有以毒攻毒、清热解毒、逐瘀散结等。

大致来说,中医以毒攻毒等治则的基本作用机理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相似,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可以杀死、杀伤肿瘤细胞。

进入综合治疗肿瘤时代孙燕等认为,将中医辨证治疗与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具有明显学科优势。

追踪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最新进展

追踪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最新进展

追踪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最新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08-04分享2013年5月8-11日,第12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国际研讨会在德国柏林召开(图)。

该研讨会每2年举办1次,主要关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的研究成果。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MDS领域的专家,大家就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同时,研讨会上公布了诸多MDS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内容覆盖MDS的生物学、诊断及治疗。

肖志坚:MDS发病分子机制、预后和表观遗传学治疗进展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肖志坚■MDS基因突变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血细胞减少,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dysplasia),无效造血(ineffective haematopoiesis)及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高。

MDS主要病理生理本质是:①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②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③无效造血。

临床表现主要是外周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计数减少及由此导致的症状和体征,疾病结局是骨髓衰竭或演变为AML。

MDS的发生和演变是一个多步骤累及多基因的病理过程。

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微阵列技术和全基因组或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了大约25~30种参与MDS发生的基因突变。

在继之前发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转录因子编码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新近发现2大类基因突变,分别涉及表观遗传学调节子编码基因和剪切体复合物蛋白编码基因(表1)。

对于不同的患者,这些基因突变可以不同的组合同时存在。

表观遗传学调节子编码基因在MDS和AML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而RNA剪切体复合物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在MDS更常见。

表1 MDS基因突变的频率及功能TET2基因突变广泛存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如MDS(25%)、AML(10%)、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0%~30%)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50%)等。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66?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学术探讨AcademicStudy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黎丽肖建华南华大学病原生物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摘要】:近年来,人们发现肿瘤和感染性休克等疾病患者体内有一群髓系来源的细胞,其形态幼稚,具有分化潜能及免疫抑制功能,通常称其为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is;MDSCs).MDSCs会在肿瘤及感染时增多,同时在淋巴器官及病变部位大量聚集并活化,并通过多条途径下调机体的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MDSCs的定义,分群,扩增机制和抑制功能以及这些细胞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关键词】:髓系来源抑制细胞;肿瘤;炎症【中图分类号】R32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66—3'1978年BullockWE[I]等提出天然免疫系统中存在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体,直至1995年,Schreiber研究组才发现这群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免疫逃逸"有关.2007年,Delano嘲等将这些细胞的研究由肿瘤学扩展到感染免疫领域.这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髓系幼稚细胞,曾被称为"幼稚髓系细胞(immaturemyeloidcells;IMCs)"或"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suppressorcells;MSC)",近两年逐渐统一命名为"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cells:MDSCs)''.MDscs是异质的细胞群,包括髓系祖细胞和未成熟髓样细胞(immaturemye10idcells;IMCs).研究发现,MDSCs通过免疫抑制功能参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减少这些细胞或促进其分化成熟,有望成为炎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及肿瘤的治疗靶点.1MDSCs的起源及分群生理情况下,IMCs由骨髓产生并迅速分化为成熟的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ccetlS;DCs);而在癌症,感染,外伤,骨髓移植等病理情况下,部分IMCs分化障碍,并且发生表型改变,从而转化成为具有不同髓系细胞特征的异质细胞群,~PMDSCs.MDSCs由早期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态混合的髓系细胞组成,包含骨髓祖细胞和幼稚的巨噬细胞,粒细胞$1DCs,他们缺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DCs等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早些的报道显示卜5%的MDSCs可形成髓样细胞群,体内和体外给予适当的细胞因子,约三分之一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巨噬细胞和DCs,提示TMDSCs来源.小鼠MDSCs表达髓系细胞分化抗原Grl和CD1lb.正常小鼠骨髓约有20~30%细胞具有这一表型,但脾细胞中只有2—4%,而淋巴结缺失.而在病理状态下,MDSCs在骨髓可以增加一倍以上,而脾脏可以达~U20%一40%,淋巴结也会大量出现.正常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约0.5%由IMCs构成J,而病理状态下如肿瘤, MDGCs会增加l0倍以上.人类MDSCs表达共同的髓样细胞表面标志CD16*CD33,外周血MDSCs表达CD15,缺乏成熟髓系细胞和淋巴系细胞标志CD3,CDI9,CD57,CD14,Lin(CD3£,CD4,CD8a,CD45R,Gr21,Ter—l19,CD1lb,CD19,CD41)以及MHCII类分子HLA—DR等表面标志.小鼠MDSCs的异质性表现为它们部分表达Gr1的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flOLY6G和L Y6C(编码不同的基因),这两个表位可以应用相应的抗体检测,从而可以将MDSCs分为不同的两个亚群:CDIIbL~6GLY6C~MDSCs粒细胞亚群和CD1lbL Y6G—LY6C~OMDSCs单核细胞亚群.这两群细胞在癌症,感染和自身免疫病可能有不同的功能.DmitryI.Gabrilovichl5等对10种不同的肿瘤模型进行分析,发现MDSCs两个亚群均增多,但MDSCs粒细胞亚群增多较MDSCs单核细胞亚群显着.它们各自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T细胞功能.2MDSCs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生理状态下的MDSCs处于静息状态,缺乏免疫抑制活性;在各种病理状态下,MDSCs聚集于淋巴器官和肿瘤组织中,通过细胞间接触和可溶性细胞因子参与,发挥广泛的免疫抑制活性,可有效抑制T和B以及NK,DC等细胞的功能.但MDSCs对不同细胞的免疫抑制机制也不同.2.1MDSCs对T细胞的抑制效应MDSCs通过多种机制抑制T细胞活性.其通过激活STA T信号传导通路,上调精氨酸酶I(ArgI),一氧化氮合成酶2(iNOS)的表达,从而消耗精氨酸并产生NO及其他代谢产物,发挥抑制T细胞的作用.L一精氨酸是iNOS(产生NO)和ArgI(转换L_精氨酸为尿素和L一鸟氨酸)的底物.ArgI的增加会增强L一精氨酸代谢,这将会耗竭机体微环境中这种非必须氨基酸.缺乏L一精氨酸将减少T细胞受体(T cellreceptor;TCR)CD3'链的表达,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3(cyc1inD3)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yclin- dependentkinase4;CDK4)的表达,从而抑SliT细胞增殖.MDSCs表达的iNOS主要是通过N0来介导其免疫抑制作用.NO~tJ通过不同的机制抑$OJAK3和STA T5以及MHCII类分子的表达来抑GUT细胞功能,并诱导T细胞凋亡.当MDSC中iNOS和ArgI共表达且都被活化时,除了上述的抑制途径之外,还能产生其他的活性氧族(ROS,主要是H0,),活性氮族(RNS)以及这两者结合形成的过亚硝酸盐(ONO0一)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Y oun等的数据证明MDSCs的两个亚群的细胞利用不同的机制抑制T细胞功能.MDSCs粒细胞亚群主要通过ROS发挥抑制作用,它表达高水平的ROS和很少的N0;而MDSCs单核细胞亚群主要是通过产生N0,精氨酸酶和硝基酪氨酸途径来抑制免疫反应,其高水平表达N0和很少的ROS.他们利用ROS抑制剂过氧化氢酶阻ihMDSCs粒细胞亚群的免疫抑制活性,通过诱导NOS抑制剂LMMA抑制MDSCs单核细胞亚群活性,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图2:L一精氨酸代谢的抑制效应L一精氨酸通过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CA T一2B)进/~DSCs,主要通过诱导iNOS和ARGI代谢,尽管其他的亚型的作用还不能排除.依赖这些酶之间的平衡,消耗胞外的L一精氨酸,释放NO,接着提高活性氧和氮如;过氧化物学术探讨AcademicStudy中国民族民Jh-I医药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nmcy?67? (0,),过氧亚硝酸(ONO0一)和过氧化氢(H0)的水平.活化的T细胞在MDSCs限制的环境停止增殖,最终通过凋亡途径死亡,其中包括GCN2~H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的激活,CD3'链的缺失,各种不同蛋白的酪氨酸硝化和S一半胱氨酸亚硝基化,IL一2R信号通路地干扰.2.2MDSCs对其他细胞抑制效应有研究表明,MDSCs可以抑StJB细胞活化,增殖,抑制其分化为浆细胞及分泌IgG,并抑SqCXCLI2和CXCL13对B细胞向次级淋巴器官的趋化.不过总体上MDSCs对B淋巴细胞作用研究较少,文献报道也较少,这可能是其将来的进展点之一.MDSCs对NK细胞的具体作用尚有争议,文献报道之间也有矛盾.HequanLiL】报道:MDSCs可以抑SliNK细胞增殖,通过阻止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表达,部分抑SU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溶解作用以及抑制NK分泌IFN—Y.CunrenLiu研究证明MDSCs还能通过膜结合型TGF—B介导,下调NKG2D的表达而抑StiNK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然而,也有研究表明MDSCs通过抑St]T细胞活性,表达Rae一1,NKG2D配体,导致NI(细胞活化.这些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是缘于MDSCs亚群功能的差别以及MDSCs的异质性.MDSCs还能抑S~DCs成熟,活化和抗原提呈功能.它抑NDCs分化和功能的机制是由可溶性因子诸如胞间接触释放的PGE一2诱导产生的.它还通过下调DCs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和HLA—DR以及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影响抗原提呈从而干扰适应性免疫应答.3MDSCs与感染虽然MDGCs最初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其与肿瘤之间的关系,但MDSCs在细菌和寄生虫感染,急,慢性炎症,外伤等病理条件也调节免疫应答.感染作为诱导MDSCs生成的重要因素,不仅增加了MDSCs的数目,而且改变了MDSCs的分化方向以及MDSCs粒细胞亚群和MDSCs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在感染早期,MDSCs主要来源于正常骨髓造血产生的幼稚细胞;随后,感染机体的细菌,病毒通过Toll样受体(Tol卜likereceptor,TLR)信号传导通路启动骨髓应激造血,生成新的MDSCs.不同的TLR介导的髓系应激造血所生成的细胞形态幼稚,MDSCs粒细胞亚群和MDSCs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也不同,如Pam3(TLR2配体)介导的MDSCs单核细胞亚群高于MDSCs粒细胞亚群,而LPS(TLR4配体)则得到相反结果.因此,即使感染诱导的MDSCs也因感染诱因及时间段的不同,其MDSCs粒细胞亚群和MDSCs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明确MDSCs粒细胞亚群~NMDSCs单核细胞亚群的功能差异,将有助于我们在感染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细胞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MatthewJ.Delano"等研究发现,在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脓毒症中MDSCs数目在脾脏,淋巴结以及骨髓中持续增多.他们从脓毒症小鼠体内获得MDSCs,体外培养MDSCs产生高水平的IL—lO,这反映了MDSCs可能通过升高IL一10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他们还观察到脓毒症时MDSCsO~抑S~CD8T细胞产生IFN—Y,直接抑制抗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反应,证明MDSCs在体内可以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 AnaliaV.Ezernitchi等发现,在慢性炎症时MDSCs通过增加其在外周血,脾和淋巴结的数量,下调T淋巴细胞TCR'链的水平以及诱导T细胞功能障碍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他们利用反复加热灭活的细菌P.ginigivalis皮下注射诱导慢性炎症小鼠模型.结果发现,在模型小鼠的脾T淋巴细胞上,TCR'链表达明显减少,外周血次之,对淋巴结TCR'链没有影响.大量MDSCs的增加,同时抑制了T细胞功能.有趣的是,这种抑制的作用时间有限并可逆转,8—12天后,脾T细胞TCR'链表达水平开始逐渐恢复直至正常.V aleriyaP.Makarenkova等研究发现,患者在严重的外伤或大型外科手术(外伤性应激)后频繁的发生败血症与MDSCs引起的T细胞功能障碍有关.他们利用C57BL/6小鼠创建了外伤性应激模型,发现外伤6h~72h内,大量MDSCs聚集在脾白髓生发中心周围T细胞区域.这些细胞在体外明显抑SUCD3/28介导的T细胞增殖和TCR'链的表达以及IL一2的产生,因此增加了外伤性应激小鼠的易感性,因此他们提出补充精氨酸来恢复外科患者T细胞数量和功能,希望以此减少术后的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事实上,应用完全氟氏佐剂结合结核分枝杆菌预处理小鼠后,可以观察到全身MDSCs粒细胞亚群和单核亚群扩增.此外,严重的克鲁斯锥虫感染,可诱导T细胞活化和IFN—y分泌增加,也导致MDSCs数量的增加.大量研究表明,在弓形虫病,败血症,利斯特菌急性感染,利什曼原虫属慢性感染,蠕虫感染,念珠菌属或紫单胞菌齿龈的感染MDSCs也同样增加.4结语尽管目前对mDSCs作用机制的认识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明确MDSCs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炎症免疫失衡,移植排斥反应和感染性休克等,我们可以利用MDSCs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而逆转MDSCs的免疫抑制作用将有助于打破肿瘤免疫耐受,控制感染,利用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又能改善移植排斥反应,这些都是极具前景的免疫治疗方法.根据bDSCs作用的方式进行靶向治疗,如促进MDSCs的分化,抑制~妇)SCs扩增,阻止MDSCs的功能以及清除RDSCs等,则需更深层次的对】liDscs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WardE.Bu1lock,E1aineM.Carlson,eta1.Theevolutionof immunosuppressivecel1populationsinexperiⅢenta1myc0bacterial infection.J.Immunol,1978,120:1709—1716.[2]LisaP.Seung,DonaldA.Rowley,eta1.SynergybetweenT—ce11 immunityandinhibitionofparacrinestimulationcausestumorreject/on.Proc.Nat1.Aead.Sci.U.S.A,1995,92:8254—6258.[3]MatthewJ.De1ano,eta1.MyD88一dependentexpansionofanin,natureGR—I+CDIlb+populationinducesTcel1suppressionandTh2 polarizationinsepsis.J.Exp.Hed,2007,204:1463—147.[4]DmitryI.Gabrilovich,eta1.TheTerminologyIssueforMyeloid- DeriveSuppressorCells.AmericanAssociationforCancerResearch, 2007,67:425—426.[5JSrinivasNagaraj,DmitryIGabri1ovich,eta1Myelold—derived suppressorcel1sasregulatorsoftheimmunesystem.Nature,2009,9:162—174.[6]AugustoC.Ochoa,ArnoldH.Zea,eta1.Arginase,prostaglandins, and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11sinrenalee1Icareinoma.CIin. CancerRes,2007,l3:721—726.[7]IlariaMarigo,LuigiDolcetti,eta1.Tumor—inducedtolerance andimmunesuppressionbymye1oidderivedsuppressotce11s. ImmunologicalReviews,2008,222:162—179.[8]CraigMurdoch,MunittaMuthana,eta1.Thero1eofmyeloid cellsinthepromotionoftumourangiogenesis.Nat.cancer,2008.8:618-631.[9]PauloC.Rodriguez,eta1.ArginaseI—Producing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Cel1sinRenalCel1CarcinomaAreaSubpopu1ation0f ActivatedGranulocvtes.CancerRes,2009,69:1553—1560.[10]MaciejMMarkiewski,RobertADeAngelis,eta1.Modulationof theantitumorimmuneresponsebycomplement.Nat.Immunol,2008,9: 1225-1235.[11jVincenzoBronte,PaolaZanovelio,eta1.Regulationofimmune responses.byL—argininemetabolism.Nat.Imm,2005,5:641—654. [12jJe—InY oun,eta1.Subsetsof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 intumor—bearingmice.J.Immunol,2008,181:5791—5802.[I3]AntonioSica,VincenzoBront,eta1.AItered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andimmunedysfunctionintumordevelopment.J.Clin.Invest,2007,117:1155—1166.【14]SarahG1ennie,eta1.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11s indueedivisiollarrestanergyofactivatedTcells.Blood,2005,105:2821—2827.[15]HequanLi,eta1.Cancer—expandedmyeloidderivedsuppressor cellsinduceanergy0fNKcel1sthrotghmembrane—boundTGF-B1.J.Immunol,2009,182:240—249.[16]CunrenLiu,eta1.Expansionofspleenmyeloidsuppressorcel1srepressesNKcel1eytotoxicityintumor—bearinghost.Blood,2007,109:4336—4342.[17]NormanNausch,eta1.Mononuclear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11sexpressRAE一1andactivatenaturalki11ercel1s.Blood,2008.ll2:4080—4089.[18]Xiao—XiaJiang,eta1.Humanmesenchymalstemcel1sinhibit68?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nmcy学术探讨AcademicStudy护理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贯穿专业价值帕丽给娜伊宁卫生校,新疆伊宁835000【关键词】:护理专业;专业价值;教学【中国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68—1_专业价值是指专业团体所认同的特质j,是护生必备的职业素养(美国的护理教育标准是:普通基础,专业价值观,核心能力,核心知识,角色发展).健康模式的转变对护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职业素养,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不断学习完善和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实施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专业价值便于在护理专业课贯穿护理专业课教学中便于贯穿专业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应用.护理专业课讲授具体疾病护理,可以视为"某病病人的护理".通过讲解护理评估时既可了解认识该疾病患者病人的价值观和嗜好(有效沟通是认识了解患者价值观的关键的第一步).2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2.1在教学目标中陈述:教学目标使教学对象(学生)通过教师教学行为(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所以专业价值的形成和培养不但在教学目标中描述,而且应使用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来陈述.如常用"准许,理解,宽容,包容,接纳,尊重,保护,引导,澄清".如中专版"妇产科护理学",中"第三章;第一节一影响分娩的因素",在教学目标针对态度目标(专业价值),教师贯于陈述:"具有博大的爱心,陪伴产妇顺利分娩"句子结构,内容都没有错误.但"爱心,耐心,关心"是通过专业行为诠释出来的,因此在专业价值观目标陈述时使用,无法测量和评价.2.2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规范陈述后,不能停留在书面上,应结合正在讲解的疾病,见习的病例,模拟实践等教学中有效贯穿和体现,陈述准确不仅可以便于贯穿,而且提高教学效果.同上例如:分娩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产妇因阵阵宫缩而疼痛,表出呻吟,甚至叫喊,这时如果你不能"准许,包容,接纳病人"而采取另外一种态度."有医生,护士在,喊什么,吵死了"病人更加紧张恐惧.在这种情况下,既是产力,产道,胎儿三个因素正常,同样会影响到产妇的正常分娩.这样既贯穿了专业价值,又把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正常分娩与产力,产道,胎儿同等地位(平行)讲解清楚了,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2.3与病人价值观存在差异:个人价值观形成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因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差异,贯穿时强调与交谈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的问题,以体现理解对他人文化信念,观点的专业价值观.2.4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观决策:护士在护理一些特殊病人时,如某吸毒者因毒瘾发作,无法得到注射毒品而自残小指.面对这样的病人,护士看到他疼痛难忍,的确很同情.注射止痛针,不是一针两针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引起毒瘾,虽然一再强调已戒毒,但又不相信病人.这说明了护士的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这种情况常在特殊病人,如艾滋病病人,精神病病人护理时遇到,贯穿时应融入,以体现公正和没有歧视护理的专业价值观. 3小结,护理专业教师应具备贯穿专业价值的教学能力贯穿专业价值于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具备《护理伦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我校护理专业课教师大多是来自高等医学院的医疗专业毕业生,在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设置《护理伦理学》,所以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贯穿于教学的能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的来弥补和提高.总之,素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赋予老师的重任,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 关键在教师,如果所有老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护理人才.参考文献[1]从亚丽,主编.护理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4--85.[2]护理新理论,新观点,学习资料.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举办.作者简介:帕丽(1965一),哈萨克族,新疆伊宁人,学士,高级讲师,现供职于伊宁卫生校. 给娜(1963一),维吾尔族,新疆伊宁人,学士,高级讲师,现供职于伊宁卫生校. differentiationandfunctioilofmonocyte-derireddendriticce11s.Blood,2005,105:412o_4126.[i9]SuzanneOstrand—Rosenberg,eta1.ImmuneSurvei1lance:A BalanceBetweenPro-andAnti-tumorImmunity.CurrOpinGenetDev,2008,18:11-18.[20]Suzanne0strand—Rosenberg,PratimaSinha,eta1.Mye1oid—DerivedSuppressorCel1s:LinkingInflammationandCancer.The JournalofImmunology,2009,182:4499—4506.[21]SteffenMassberg,eta1.Immunosurvei1lancebyhematopoietic progenitorcelistraffickingthroughblood,lymph,andperipheraltissues.Cel1,20o7,131:994—1008.[22]AnaliaV.Ezernitchi,etai.TCRDown—ReguIationunder ChronicInflammationIsMediatedbyMye1oidSuppressorCe11sDifferential1YDistributedbetweenV ariOUSLymphaticOrgans. Journalofimmunology,2006,177:4763—4772.[23]ValeriyaP.Kakarenkova,eta1.CDIib+/Gr—l+myeloidsuppressorce11scauseTce11dysfunctionaftertraumaticstress.J.Immunol.2006,176:2085—2094.[24]OscarGofii,eta1.ImmunosuppressionduringacuteTrypanosoma cruziinfection:involvementofLy6G(Grl+)CDIlb+immataremyeloid suppressorcel1s.Int.Imunol,2002,14:1125—1134.[25]Mathieu—Beno~tV oisin,eta1.BothexpansionofregulatoryGRI+CDIlb+myeloidcelisandanergyofTlymphocytesparticipateinhyporesponsivenessofthelungassOciatedimmunesystemduring acutetoxoplasmosis.Infect.Immun,2004,72:5487—5492.[26]CordSunderk6tter,eta1.Subpopulationsofmouseb1ood monocytesdifferinmaturationstageandinflammatoryresponse.J.Immunol,2004,172:4410-4417.[27]LeaBrys,eta1.Reactiveoxygenspeciesand12/15—1ipoxygeaase contributetotheantipro1iferativecapacityofalternatively activatedmyeloidee1ise1ieitedduringhelminthinfection.J.Immuno1,2005,174:6095—6104.。

重视诊断提高肺癌病人的生存期——访著名影像学家肖湘生教授

重视诊断提高肺癌病人的生存期——访著名影像学家肖湘生教授
病的年龄范 围也不 断扩 大 , 患病人群呈现 循环而 不是肺循环 , 最早采 用支气管动脉 术 即使能手 术的病人 手 术以后不少还
将治疗显效率 从5 .% 一 1 9 要复 发、转移 。因为肿 瘤是 一种全身性的 年青化的趋势 。 然而 门诊 发现 的肺癌患者 栓塞治疗 肺癌 , 只有 2 % 左右能进行手 术治疗 。前不久 . 6 .% 提高到 8 %:并制定 了一 套预 防 疾病 绝不是~开 刀就 万事 大吉的 。不能 0 15 g1 在上海成立 了一个 ” 中国人 民解放 军肺癌 并发症 的有效措施 严重并发症发 生率 从 手术 的病人做 化疗 、放疗效果也不理想 。 诊治研究 中心 由我国 著名影像学 家 肖 2 - .% 降低到零 。1 % 81 0多年来他 为数千 湘生教授 出任该 中心 主任 , 是全 国 目前 个肺癌患 者解除 了痛苦 。 这
其对早期腺癌或肺泡癌 的诊 断价 值 首次 么造成肺癌预后 差的原 因是什 幺呢?
阐明了胸膜凹陷征 的病理机 制和分型 提
近4 % 。因为没有正确诊断 就没有有效 O
肖湘 生 : 肺癌病人预 后很 差的原 因是 的治疗 ,以致总体 医疗质量不可能 很高。
此 外 这个观念还体现 在决策机构 的
出的最优 方案;首次提出小叶 间隔增 生是 记者 :我 国肺癌 发病率 的居 高不 下 , 的 什 么都排在 附属的地位 。其结果是导
肺癌分 叶 的主要 因素 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m以下小肺癌 多 与近年来我 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 关。 而如 致我 国的诊断水平相 对落后 。 全国平均误
无分 叶;最早 明确了空泡征 的病理基础及 此之 高的死亡率正 如您所说是预后 差, 那 诊率 接近3 % 其 中恶性肿 瘤的误诊率接 O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进展20120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进展20120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新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肖志坚1.基因突变与MDS发生继前两年通过单亲二倍体(UPD)分析发现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如DNA甲基化调节子编码基因TET2、DNMT3A、IDH1和IDH2,以及影响组氨酸功能的一些蛋白编码基因EZH2、ASXL1和UTX,在MDS患者存在不同比例突变,今年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和外显子测序等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发现是剪切体(spliceosome)复合物中一些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SF3B1基因突变。

SF3B1基因MDS患者突变率为28.1%(150/533例),MDS/MPN患者的检出率为19.3%(16/83例),对MDS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发现RARS、RCMD-RS 和RARS-T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79%(83/105例)、57.7%(30/50例)和66.7%(12/18例),突变主要集中在该基因的第12至第15外显子,主要突变类型的K700E(占所有突变类型的57.7%)。

另一基因SRSF2突变主要见于CMML患者(突变率为47.2%,77/163例,CMML-1和CMML-2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46.7%,49/105例和48.3%,28/58例)。

这些发现同时在几个不同研究组的研究结果中得到了印证,为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15%)MDS和CMML 患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提供了新的思路。

究竟上述基因突变的发现有何临床指导意义呢?这一问题也随着研究病例的积累有了一些初步结果。

有两个研究发现伴SF3B1基因突变患者预后好,但也有另一研究发现无差别。

EZH2基因突变是较低危(IPSS预后分组低危和中危1)患者的预后差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IDH1基因突变是MDS患者无白血病生存期显著缩短。

DNMT3A、ASXL1和TET2突变预示去甲基化药物疗效更佳,ASXL1移码突变是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DS患者疗效差的独立预后因素。

肖志坚骨髓增生异样综合征的精准诊断

肖志坚骨髓增生异样综合征的精准诊断

骨髓增生异样综合征的精准诊断肖志坚骨髓增生异样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mdrome, 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是血细胞减少,要紧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样(dysplasia),无效造血,和演变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高。

自1982年FAB协作组第一次概念MDS的诊断与分型标准,在过去的三十连年里,几经补充修改,日趋完善。

最近几年,随着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术骨髓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和第2代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等新的诊断技术在临床的推行应用,MDS的诊断已进入一个精细化时期。

一个高度怀疑MDS患者,在病史询问时以下几点应引发高度重视:①由于实体肿瘤患者的生存已有显著提高,远期并发症的医治相关性MDS/AML也愈且多见,医治药物及其累计量和放射医治的累计量和剂量率等,都应有详尽的记录;②若是患者此前有血制品输注史,则应记录输血的频率和累计总量;③若是患者有长期血常规检查,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一个超级有助于MDS诊断的指标,MDS患者MCV有一个不断增大的转变进程,此进程伴随着血红蛋白的慢慢下降。

关于那些骨髓原始细胞<5%的MDS患者的诊断,需除外那些可有血细胞计数减少且伴有血细胞发育异样的其他血液和非血液系统疾病,以下几种疾病尤应引发注意:①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T-LGL可归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中性粒细胞减少,乃至血小板减少,与MDS的RCUD应进行辨别诊断,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包括TCR Vβ分析)及TCR基因重排不难做出辨别;②HIV感染,专门是艾滋病晚期患者,可有血细胞减少和血细胞发育异样形态学改变,HIV病毒检测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有助于HIV感染和艾滋病的诊断;③先本性红系发育异样性贫血(CDA),对儿童和青青年MDS的辨别诊断更为重要。

“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中性粒细胞系或巨核细胞系中细胞发育异样的比例≥10%”是MDS的确信诊断标准之一,WHO MDS诊断标准(2008)对血细胞发育异样的形态学特点进行了具体描述,但已有研究证明由于不同的形态学分析者对原始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巨幼样变把握的标准不同,诊断一致率不足8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不能获得足够核分裂像时,FISH检测(应至少包括5q3 1、CEP7、
7q31、CEP8、20q、CEPY和p53等探针)是常规核型分析的必要 补充。 3.由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是MDS患者采用 EPO治疗的主要疗效预测指标。因此,应将血清EPO水平测定 作为怀疑MDS患者的必做项目。 4.如有指征和(或)条件还应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采用 Ras、fms、SF381、TET2、ASXLl、DNMT3A、EZI-12等基因突变检测 寻找单克隆造血的证据;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寻找粒细 胞和单核细胞发育异常的证据;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培养;如考 虑造血干细胞移植,则行HLA配型;如考虑接受免疫抑制剂治 疗,则检测HLA—DRl5;用流式细胞术筛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白尿(PNH)克隆和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疾病。 5.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是MDS的基本特征,但不少 疾患也可出现程度不等的类似改变,如营养缺乏性疾患(缺乏 维生素B。叶酸、维生素B6等)、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 血(CDA)、骨髓增殖性疾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一些其他溶血性疾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治 疗好转期,某些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瘤、某些感染(结核病、人类 免疫缺陷性病毒感染等)、某些结缔组织病、苯、铅中毒等等。 MDS的诊断需能排除这些疾患。 预后风险危度分组是制定MDS患者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 之一。本共识采用了1997年提出的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 (IPSS)和2011年修订的基于WHO分型标准提出的WPSS积 分系统(WPSS-2011),IPSS仅适合初诊患者的预后判断,WPSS 为一动态系统,适合于患者任~时点的预后判断。近年对这两 个系统中细胞遗传学预后分组进行了修订。3 o:(1)非常好:del (1lq),一Y;(2)好:正常,der(1;7),del(5q),del(12p),del(20q), 伴del(5q)的两种异常;(3)中等:7q-,+8,i(17q),+19,任何其 他单独异常或2个独立的克隆;(4)差:.7,inv(3)/t(3q)/del(3q, 包含-7/7q.的两种异常),3种异常;(5)非常差:3种以上异常。 2012年提出了修订的IPSS(IPSS—R)H。(表1):原始细胞按 ≤2%、2%~5%、5%~10%和10%≤30%进行划分;染色体核 型预后分组采用前述5组分法;细化了血细胞减少的分组;将 年龄、一般状况、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和B:.微球蛋白等临 床和实验室参数作为暂定预后因素。IPSS.R预后危度分组分 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5组,其中位生存期分别 为6.8、4.3、2.3、1.5和0.9年,发生AML转化的中位时间分别 为未达到、未达到、15.7、4.8和2.6年。我们对610例原发性 MD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IPSS—R和WPSS一2011 不同预后分组之间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未发表资料)。 表1 IPSS-R预后积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Some key point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PN in China肖志坚作者单位: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治疗经典的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发现MPN一个共同的致病基因JAK2V617F突变到第1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FDA批准用于IPSS中危-2和高危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治疗,改变了MPN的诊治策略。

我国,血液学界对MPN 的关注度还不是太高,笔者认为现阶段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诊断1.基因检测在MPN诊断中地位2005年发现约95%的PV,约60%的ET和PMF患者有JAK2V617F突变,随后又证实约2%的JAK2V617F突变(-)PV患者有JAK2 第12外显子异常(突变,缺失或插入),约8%的ET 和PMF患者有MPL W515L,W515K,W515A和W515N突变。

2013年12月2个研究组同时报道在无JAK2和MPL突变[JAK2/MPL(-)]的ET和PMF患者发现有CALR基因突变。

现今研究已证实,约97%-99%的PV患者有JAK2V617F或JAK2第12外显子突变,约80%-90%的ET和PMF 患者有JAK2V617F、MPL或CARL基因突变。

基础研究揭示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为MPN 的起始事件(driver gene)。

最近,美国梅奥诊所一研究组报道了PV、ET和PMF患者的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

PV 患者中44%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8%),ASXL1 (11%),SH2B3 (5%),SF3B1 (3%),SETBP1,IDH2,DNMT3A,CEBPA,CSF3R,SUZ12,SRSF2,ZRSR2,TP53,CBL,NRAS,RUNX1,KIT,PTPN11 和FLT3等基因的突变检出率≤2%。

ET患者中46%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3%),ASXL1 (11%),DNMT3A (6%),SF3B1 (5%),CEBPA (4%),Tp53、SH2B3、EZH2和CSF3R 突变检出率≤2%。

PMF 患者中83%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ASXL1 (36%),TET2 (18%),SRSF2 (17%),U2AF1 (17%),ZRSR2 (11%),SF3B1 (10%),DNMT3A (9%),CEBPA (9%),p53(7%),CBL (5%),IDH1/2 (5%)。

因此,约90% MPN患者至少存在有一个基因突变,可为患者诊断提课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53008);协和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供克隆性标志。

随着MPN基因突变谱系的解析,MPN的诊断也从以前的临床病理诊断过度到半分子诊断,现今,基因突变分析已成为MPN的主要诊断条件之一(表1)。

表1 MPN诊断的基因检测推荐2.ET与PMF纤维化前期的鉴别诊断(MF-0或MF-1)。

已有研究证实以前诊断的部分ET患者实为PMF纤维化前期(prefibrotic)由于PMF纤维化前期的总体生存期显著差与ET患者,因此,有必要把这部分患者识别出来给予更积极的治疗。

二者的鉴别主要是依靠骨髓活检病理组织学形态分析,“真正”ET患者的巨核细胞体积大至巨大,细胞核高度分叶(鹿角状),纤维化前期PMF患者的巨核细胞体积小至巨大,成簇分布,细胞核低分叶呈云朵状(表2)。

表2 ET与PMF骨髓纤维化前期的骨髓病理鉴别要点3.隐匿性PV关于PV的研究,近年提出了隐匿性PV(masked PV, mPV)这一新概念。

WHO(2008)PV诊断标准中红细胞增多的判断指标采用血红蛋白值(男性Hb>185g/L,女性Hb>165g/L)。

最近,一国际多中性研究,397例按WHO(2008)标准主要标准中的“JAK2V617F阳性或其他功能相似的突变如JAK2第12外显子突变”和次要标准中“骨髓骨髓活检示按患者年龄来说为高度增生,三系生长(全髓造血)以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增生为主”患者,其中140(35%)的患者男性Hb<185g/L(范围16.0-18.4 g/L)或女性Hb<165g/L(范围15.0-16.4 g/L),这些患者作者称之为隐匿性PV(masked PV, mPV)。

据此,有作者建议将PV的诊断标准修订为:主要标准:①Hb>165g/L(男性)、>160g/L(女性),或HCT>49%(男性)、>48%(女性)。

②骨髓骨髓活检示三系增生伴多形性巨核细胞。

③有JAK2突变。

次要标准:血清EPO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水平。

PV的诊断需符合3条主要标准或和第1、2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二、治疗1. 体质性症状的评估皮肤瘙痒、体重下降、性功能障碍、腹部不适、骨痛、发热等体质性症状(constitutional symptoms)是MPN患者最常见主诉, 疾病相关体质性症状导致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是疾病的主要后果之一。

2007年一项针对405例PV患者的调查显示,尽管这些患者接受了羟基脲、静脉放血等标准治疗,但患者的体质性症状发生率依然较高,主要有乏力(85%)、皮肤瘙痒(65%)、盗汗(49%)、骨痛(43%)、发热(13%)和体重下降(10),说明常规治疗药物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体质性症状。

依据MPN的常见症状,2011年美国、意大利和瑞典国际合作组制定了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评估表(MPN-SAF),2012年Emanuel等在MPN-SAF的基础上制定了MPN-SAF总症状评分(MPN-SAF-TSS)(现已简称MPN-10)(表3)。

MPN-10用仅用一个数值表示,比MPN-SAF更加直观,使MPN症状评估更加方便、精确,更加适用于临床应用,尤其是动态随访,已是现今国际公认的MPN症状评估量表。

最近,我们使用MPN-10对628例MPN患者(其中PV 171例、ET 269例、PMF 188例)进行了患者症状发生频率和符合进行了调查。

PV患者中50%以上存在疲劳(76.0%)、皮肤瘙痒(59.6%)和活动力不佳(50.9%), 40~50%的患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49.4%)、早饱感(45.9%)、盗汗(45.0%)和骨痛(40.0%),30-40%的患者存在腹部不适(39.6%)和体重下降(35.1%),发热(19.9%)发生率最低,在所有症状中疲劳的负荷最高(3.46 ±2.97分),发热(0.67±1.64)最低。

ET患者中50%以上存在疲劳(76.2%)、注意力不集中(54.9%)和早饱感(50.2%),40~50%的患者存在活动力不佳(49.4%)、皮肤瘙痒(47.2%)、腹部不适(44.8%)、骨痛(42.5%)和盗汗(41.3%),体重下降占35.7%,发热(18.4%)发生率最低,与PV患者一样,疲劳负荷最高(3.47±2.99分),发热最低(0.44±1.19)。

PMF患者中除发热(27.4%)低于50%,其余各条目的发生率均高于50%,而疲劳的症状负荷(4.74±3.04分)和发生率(89.9%)均最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应该常规在患者就诊时和不同疗效评价时点应常规采用MPN-10对患者的症状负荷进行评估。

3. 芦可替尼治疗MPN的新进展2010年首次报道芦可替尼(Ruxolitinib)对骨髓纤维化患者有效。

2个大系列的Ⅲ期临床试验COMFORT-1和COMFORT-2进一步肯定了芦可替尼在缩脾和改善骨髓纤维化相关症状的疗效,而且证实芦可替尼与现有常规骨髓纤维化治疗药物相比,其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

中国(63例)、韩国、日本和台湾的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基本与COMFORT-1和COMFORT-2相似。

2011年11月FDA批准第1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用于IPSS中危-2和高危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治疗。

最近报道了COMFORT-2最新的5年最终结果。

芦可替尼组中26.7%(39/146)患者和从BAT(可获得的最佳治疗组)组交叉至芦可替尼组中24.4%(11/45)患者完成了5年的芦可替尼治疗。

芦可替尼组(146例)中53%的患者脾脏体积缩小超过35%,中位治疗反应持续时间3.2年。

JAK2V617F突变的患者中,3年JAK2突变负荷下降>20%者约占1/3。

15.8%患者骨髓纤维化程度得到不同程度改善,32.2%患者纤维化程度稳定。

芦可替尼组较BAT组死亡率下降33%,5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56%和44%。

进一步证明了芦可替尼组较BAT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OS。

一项国际、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依赖静脉放血治疗伴有脾脏肿大的PV患者随机接受芦可替尼(110例,起始剂量10mg,Bid)或标准治疗(112例, 医师根据情况选用羟基脲、干扰素、阿拉格雷、来那度胺、沙利度胺或不予任何治疗),32周时芦可替尼和标准治疗组患者的HCT控制率(<45%)分别为60%和20%,脾脏容积减少35%的比例分别为38%和1%,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分别为24%和9%,症状下降50%的比例分别为49%和5%。

据此结果,2014年12月芦可替尼被FDA批准用于羟基脲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PV患者治疗。

新近更新的该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初期分析时71% 红细胞压积未达标的患者和44%没有达到预期缩脾效果的患者在随后的芦可替尼治疗中获得了预期疗效。

骨髓纤维化(包括PMF、post-PV MF和post-ET MF)患者治疗在以下情况应首选芦可替尼:①症状性脾脏肿大;②影响生活质量的骨髓纤维化相关症状;③骨髓纤维化导致的肝脏肿大和门脉高压。

推荐的起始剂量依患者血小板计数:>200×109/L患者为20mg, Bid;100×109/L~200×109/L为15mg,Bid;50×109/L~100×109/L为5mg,Bid。

PV患者治疗推荐起始剂量为10mg,Bid。

在开始治疗的前4周不要进行剂量调整,每次剂量调整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周,最大用量不要超过25mg,Bid。

芦可替尼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3/4级的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极少导致治疗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