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免疫方面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免疫方面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哈尔滨 医药 2 1 00年第 3 0卷第 3期

5 ・ 9
骨 髓 增生 异 常 综 合 症 免疫 方 面发 病 机制 研 究进 展
左 安 兰
( 津市 第 五 中心 医 院 , 天 天津 3 0 5 ) 0 40
[ 中图分类号 ] R 5 . 5 13
文章 编 码 :0 1 8 3 (0 0 0 0 5 0 10 — 1 1 2 1 )3— 0 9— 3
K 2 S细胞 上表 达其 受 体 X C ) 对 表 达 C 3 L 2 MD 3 R1 , X C 1的脐
索 内皮细胞 , 2 MD K 2 S细 胞也有 细胞毒 作用 。研 究 发现 , MD 患 者血 清及骨髓 上 清液 细胞 因 子水 平较 正常人 紊 乱 , S 造血负性调 节 因子 , 如 2干 扰 素 (F 2 ,、 瘤 坏 死 因子 IN 3) 肿 ( N 2 增多 , T F ) 这可能与 造血 细胞 的过 度凋亡 有关 , 这些 但 细胞因子 的来源 尚不 明确 。已知活化 的效 应 T细胞 可 以合 成和分泌多种效应分子 。徐瑞 容等发现 D 2 A患者 主要是 SR
11 研 究认 为 MD . S中 T细胞出现 了异常活 化 , 机制可 能 其 为 : 造血祖细胞异常表达癌基 因、 ① 融合基 因或 源 自感染 的 未知抗原 直接 刺激 , 活化 C 8+T细胞 发生 非 MHC依赖 性 D
胞 的早期激 活标 志 C 6 D 9表达增 加等 。许芳 等研 究发 现 MD S患者 C 8+T细胞 的 C 3e D D zt 过 度 表 达 , 此 认 为 a链 据 C 8 D +T细 胞 亚 群 异 常 活 化 在 MD S的 过 度 免 疫 抑 制 中 起 主 要作用 。众 多研究结果都 支持 : MD 在 S中 , T细胞 出现异 常 活化亚群 比例变化 , 其介 导 的免疫 反应在 MD S的发病 中 可能起 了重要作 用 , 异常 活化的 T细胞引起 了机体 细胞 免疫 异常 。Moi 与 M t ua等进一步研究 了 K 2 D ra t a sd 2 M S的特性 , 发现 K 2 S细胞可 以通过直 接接触 引起正常骨髓 C 3 2 MD D 4+ 细胞 的凋亡 。另 外 , D 4+细 胞上 表 达细 胞 因子 3 L , C3 C 1 而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首先介绍了干扰素α和羟基脲的治疗机制,然后详细描述了临床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同时观察并总结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最后对患者的生存率进行了分析,指出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临床分析,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干扰素α、羟基脲、JAK2V617F基因突变、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分析、治疗机制、临床试验、不良反应、生存率、治疗应用、展望、进一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组由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的疾病集合,其中一种常见的疾病是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基因突变是造成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往往表现出骨髓异常增殖和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殖。

干扰素α和羟基脲作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药物,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干扰肿瘤细胞增殖等治疗机制。

干扰素α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来达到治疗作用;而羟基脲能够阻断DNA合成和抑制细胞增殖,同时也减少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综合以上信息,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验证以确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具体目标包括评估干扰素α和羟基脲的治疗机制,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提出治疗过程中的建议和展望。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研究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研究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研究程家凤;郑茜茜;王晓培;鲁雪【摘要】目的:加强对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 PNs)的认识,提高其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h阴性M PN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

结果 M PNs发病中位年龄为62.5岁,首发症状不典型、无特异,常见体征以肝脾肿大和血栓形成为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分别是86.7%、73.3%、50.0%,且发现JAK2V617F突变阳性PV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突变阴性者,JAK2V617F突变阳性ET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突变阴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例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治疗后1年复查,6例干扰素治疗者有1例突变基因转阴,7例羟基脲口服者无突变基因转阴,二者联合治疗的有5例,其中有2例突变基因转阴。

所有病例目前死亡2例,存活30例。

并发症主要为血栓形成及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病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结论 JAK2V617F突变基因的检测对M PNs的诊断、分类及预后有直接影响。

治疗主要以控制骨髓过度增殖,使血细胞稳定在安全范围,预防和治疗血栓,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08【总页数】3页(P1089-1091)【关键词】肿瘤;增殖性;骨髓;JAK2V617F【作者】程家凤;郑茜茜;王晓培;鲁雪【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 232001;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 232001;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232001;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 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骨髓增殖肿瘤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骨髓内一系或多系髓细胞过度增殖,导致外周血中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易出现多部位血栓或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可能。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111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 副本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111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 副本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119-骨髓增殖性肿瘤
症状管理现状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详见:医搜题
(一)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MPN发病机制包括()
A、MPL突变
B、JAK2基因突变
C、C-CBL融合基因
D、以上均是[正确答案]
2、JAK2基因由()个高度保守的同源结构域组成
A、7[正确答案]
B、3
C、5
D、6
3、Bcr-abl融合基因的编码的()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以调控细胞生长,参与细胞持续增殖信号传导或抑制凋亡,从而使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
A、TP10
B、P210[正确答案]
C、K200
D、J10
4、socs3的主要作用是()
A、适度负调细胞因子信号[正确答案]
B、介导促红细胞生成素
C、促血小板生成素
D、调节并促进细胞增殖
5、JAK2外显子()突变由Scott等于2007年在对JAK2/V617F阴性的PV和PMF 患者研究中所报道。

20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疗法的治疗进展(全文)

20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疗法的治疗进展(全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疗法的治疗进展(全文)免疫疗法已彻底改变晚期癌症的治疗模式,尤其是实体瘤和淋巴瘤。

在特定疾病亚群中,免疫疗法仍能使传统化疗失败的患者达到长期缓解。

然而,在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内的髓系恶性肿瘤中,免疫疗法的治疗作用尚未明晰。

由于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

-HSCT)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MDS治愈策略,这也说明增强肿瘤免疫是MDS治疗探索的方向之一。

但MDS复杂的异质性也给免疫治疗方案的探索带来了挑战。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JaCqUeIineS.Garcia教授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和靶向固有免疫通路小分子抑制剂三个方面,介绍了MDS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细胞能通过免疫抑制受体负性调节T细胞,进而逃避免疫监视。

尽管众多的早期试验已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LPD-Ll和CTLA-4抑制剂在MDS患者中是安全的,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在未接受移植的MDS患者中,疗效是有限的。

故在免疫原性仍存在问题的MDS 中,其他靶点最终被证明更有效。

靶向TIM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IM3是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负性检查点,在白血病干细胞(LSC)和原始细胞中异常表达,而在正常造血干细胞中不表达,故TIM3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高亲和力IgG4型抗TIM3抗体Sabatolimab与TIM3结合,导致LSC和原始细胞被吞噬杀伤。

Sabatolimab联合DNA甲基转移酶(DNMT)抑制剂的Ib期临床试验证实了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较小免疫毒性以及能达到持久缓解。

毒性事件主要为血细胞减少和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便秘和恶心。

该试验结果显示,总缓解率(ORR)适中,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20%以及伴血液学改善(HI)的骨髓CR率为12%,缓解持续时间(DOR)较长(17.1个月;95%置信区间[CI],6.7-未达到[NR]);伴TP53突变的MDS 亚组也有很好的疗效,CR率为29%,伴HI的骨髓CR率为14%,中位DOR 为21.5个月。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策略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策略

g n sso eti y e fMP e ei fc r n tp so N. T e dso ey h sge t rmoe h e eo me to AK slcieihbtr a h ic v r a r al p o td te d v lp n fJ 2一ee t n ii s y v o
C S E h i e ft n h le g s U S S t er b ne sa d c al n e . i
[ yw rs Mylpoirtenol m;J K V 1F agtdte p Ke od ] e rleai epa o f v s A 2 67 ;T re r y e ha
frte t ame t f o h r t n N.T i rve smmaie h ttso AK n ii r agtdt ea yo N a dds e o MP h s e iw u r s es u f z t a J 2 ihbt si tree rp fMP n i- o n h
的细胞可向终末分化成熟 ,多不伴发育异常。通常 意义上的经典 M D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o . P Pl y cte i vr, V) yhma ea P 、特 发性 血小 板 增 多症 ( se— E sn
tltrm oyhma T) i ho bcte i,E 、特 发 性 骨 髓 纤 维 化 a
肿瘤 本 质 。
lo S T al H C )有 可 能治 愈 I 。 — MF 。。对 于高 危 I MF患 者 ,考 虑实 施 aoH C l — S T是合 理 的。对 I l MF患者 的 药 物治 疗 通 常 针 对 贫 血 或 脾 肿 大 ,羟 基 脲 是 控 制 I MF患 者脾 大 、 白细胞 增 多 、血 小板 增多 的 首选 药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及TET2基因突变分析及意义的开题报告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及TET2基因突变分析及意义的开题报告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及TET2基因突变分析及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由骨髓中恶性克隆性造血细胞增生所致的血液病,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骨髓内恶性克隆性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功能异常。

近年来,深入研究MPN的遗传学变异对疾病的发病、进展和治疗具有重要进展,因此,准确确认这些基因突变对MPN病程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表明, MPN患者往往存在JAK2和TET2基因的突变,而JAK2V617F 突变是结节性硬化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共性突变;而TET2突变与骨髓纤维化及多发性骨髓瘤有关。

此外,近来研究还显示了这些位点的突变和患者的临床类型、治疗反应和生存率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修饰水平。

因此,对JAK2和TET2基因的分析对于MPN的诊断、治疗和临床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拟收集50例MPN患者的病例,对其中的JAK2和TET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等方面的相关性。

具体研究方案如下:(1)样本采集:从50位患有MPN的患者中采集骨髓、外周血、白细胞和DNA 样本,并提取其DNA。

(2)基因突变分析:通过PCR扩增和Sanger测序,对JAK2和TET2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

(3)基因突变统计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等方面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新的治疗策略。

三、研究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预计通过对JAK2和TET2基因的突变分析,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等方面的相关性,以期为深入研究MPN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研究结果也将为MPN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启示,从而提高其预后和生存率。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干扰素α和羟基脲被广泛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但其对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对这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在当前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对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组合治疗对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新的治疗方案。

通过该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该疾病的选择,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通过本研究,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该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和方向。

通过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该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的希望和福音。

1.3 研究意义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极大影响。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导致异常增殖和分化,加重患者病情。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是当前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常用的药物,但其单独使用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药物抗性和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LR突变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低,而血
万方数据
自堕堑:鲞旦疸!Q!!生!旦箜丝鲞箜!塑!业!!堂!!堡!鲢嗵!鱼!!!坐P!!里!!』!!Y垫!!!!些!兰!塑!:!
・409・
小板计数较高。
1.1.3
罕见,但见于19名的有MPN转化的白血病[io]。IKZFl
突变可能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
NFl和NRAS基因是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 成分。MAPK信号转导途径是JAK2的下游主要目标基 因之一。最近的研究显示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基因 如NFl和NRAS在MPN患者中较常见。NRAS基因突变 导致其蛋白活性增强,从而影响JABSTAT信号通路8。
U2AFl基因突变
NFI是RAS途径的负调控基因,NFI突变导致其失 活,减少对RAS途径的抑制。 1.2转录因子突变
1.3
1。3.1
MPL基因突变
MPL编码的蛋白是一种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的受体[州。MPL基因突变见于3%~5%的ET和8%
~1
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
TET2基因突变
0名的PMF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位于1 0号外显
TET2基因突变编码的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可将
甲基胞嘧啶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从而调控DNA甲 基化状态’s1。TET2基因突变见于16%的PV、5名的ET 及1 7%的PMF患者。
JAK2基因突变包括V61 7F突变和l 2号外显子 突变。V61 7F突变点位于JAK2基因第1 4号外显子 上,l 849位的乌嘌呤点突变为胸腺嘧啶,使得JAK2 第61 7位的缬氨酸错义编码为苯丙氨酸,该突变见于 90%以上的PV和50%左右的ET和PMF患者[1I。突变
以及免疫调节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这条信号通路主
JAK2基因突变,都表现出JAK.STAT靶基因信号表达
性白血病。近年来,随着JAK2基因突变的发现,MPN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的上调。提示JAK.STAT途径在MPN发病中具有核心
作用。
1.1.1
1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i.i
JAK2基因突变
IAK—STAT信号通路相关突变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drugs have been developed accordingly.
【Key words】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JAK2 gene;Gene mutation;Therapy
bcr.abl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鱼鱼疸:燮里壅垫!i笙!旦笙丝鲞箜!塑!型婴生堕堡!!!里堕鱼生!竺P!!坐!!也垃!!!!!!!!:丝!塑!:!
・专论・
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与发病机制的 研究进展
黄达永王昭
【摘要】her—abl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包括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随着JAK2基因突变的 发现,研究者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新基因突变,使得对MPN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针对这些发病机制 的新型药物也不断出现。
SRSF2基因突变
SRSF2基因编码富含丝氨酸/精氨酸剪接因子 2,参与组成mRNA剪接体,剪接体组分突变影响前体 mRNA的剪接,影响细胞分化。SRSF2突变见于2.6%~

原发和继发)和3%的PV患者’9、。
1.2.2
IKZFI基因突变
最近的研究发现,IKZFl基因缺失在MPN中比较
7.0名的PMF患者,有突变的患者易转化为白血病。
from hematopoietic stem polycythemia
cell clonal
diseases,bcr—abl—negative chronic
neoplasms(MPN)include
vera(PV),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and
new
myelofibrosis(PMF),With
1.1.5
DNMT3A基因编码DNA甲基转移酶,催化DNA的 CpG双核苷酸甲基化。DNMT3A基因突变会抑制DNA 的甲基化。DNMT3A基因突变见于约1 0%的MPN患 者。有DNMT3A基因突变的患者易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1.3.3
IDHl/2基因突变
LNK(又名SH283)基因突变
IDHl/2基因编码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2,催化 异柠檬酸转化为d一戊酮二酸。突变的IDHl/2催化
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酪氨酸
激酶JAK和转录因子STAT。JAK是一类非跨膜型的酪 氨酸激酶。STAT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上发挥了关
键性的作用。目前已发现STAT家族的6个成员,即 STATI~STAT6。JAK—STAT信号通路的传递过程如下:
导致JAK2的激酶活性增强,在没有细胞因子的时候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Zhao,Emait:zhaowww263@yahoo.com
【Abstract】
myeloproliferative
primary
As originated
显示CALR基因突变可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但具
DOI:10.3760/cma.j.issn.1009—9921.2015.07.007
作者单位: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 通信作者:王昭,Email:zhaowww263@yahoo.【nm
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㈧。与JAK2突变相比,具有
异常活化E
1.1.6
6l。
SOCS家族蛋白基因突变
1.4组蛋白修饰和剪接体相关基因突变
1.4.1
SOCS家族蛋白基因突变见于少数没有JAK突变
ASXLI基因突变
的患者,但是有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向白血病转化的 风险高。SOCS家族蛋白通过与JAK或上游细胞因子 的结合负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这些基因突变在
MPN中比较少见,但有研究发现MPN患者中SOCS家 族蛋白基因过度甲基化或基因缺失,说明这些基因也 是MPN的重要基因[7I。
1.1.7
ASXLI基因编码一种染色质修饰蛋白,可以与组 蛋白H1.2结合,抑制染色质的转录。ASXLI突变导 致MPN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ASXLI突变见于

3%~23%的PMF、5%~25%的PV及5%~1 0%的
产生2一羟戊二酸(2.HG),导致0【.戊酮二酸降低和 2.HG的聚积,进而降低TET2的活性引起发病。 IDHl/2基因突变见于1.9%的PV、0.8%的ET及 4.2%的PMF患者。
LNK调节蛋白是JAK.STAT信号通路的一个调节 因子,TPO激活后,LNK牢牢结合JAK2,抑制下游STAT
激活,从而对JAK.STAT信号通路产生负反馈调节。 LNK基因突变后,负调控消失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
的酪氨酸磷酸化作用而活化。激酶JAK催化结合在受
体上的STAT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活化的STAT蛋白
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 克隆性疾病,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过度增殖。PV和ET
可以进展为骨髓纤维化(MF),三者都可以转化为急
以二聚体的形式进入细胞核内与靶基因结合,调控基 因的转录。最新的研究显示,MPN患者无论是否伴有
V61
7F突变的细
患者,阿司匹林的疗效不确切。羟基脲:高危ET的首
选治疗药物。阿那格雷: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巨核 细胞细胞周期后期(有丝分裂后)分化成熟,使血小 板生成减少。由于不影响DNA、RNA的合成及巨核细胞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基因;基因突变;治疗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Department Huang Dayong,Wang Zhao. 100050,China
ofHematology,Beijing
仍然处于活化状态。JAK2 12号外显子的突变见于 5%左右的PV患者。2]。
1.1.2
CALR基因突变
细胞因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分子的二聚
化,使得与受体耦联的JAK激酶相互接近并通过交互
CALR基因突变分别见于48.9%~82.0%和43%~ 88%的没有OAK2
V61
7F突变的ET和PMF患者。研究
万方数据
鱼鱼疸:丛里壅垫!!笙!旦箜丝鲞笠!塑j业婴尘堕生!!坠竺堕鱼坠翌P!!坐!!!!立丝!!!!丛丝!坠:1
2治疗研究进展
2.1
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试验性药物治疗。
Pv的治疗 阿司匹林:对于红细胞比容>0.45的患者都建议
具体的治疗药物如下,(1)免疫调节药物:沙利 度胺、来那度胺都可以用于治疗HF,但不是所有的免
E丁患者。
1.4.2
SF381基因突变
NFI和NRAS基因突变
SF381基因编码U2小核核糖核蛋白的核心部 分,参与mRNA前体的剪接加工而形成成熟的mRNA。 SF381突变导致剪接异常和目标基因的表达下降,从
而导致疾病的发生。SF381突变见于4.0%一6.5;j;的 PMF和3%的ET患者。
1.4.3
the discovery of JAK2 mutations,many
muta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of MPN has been gradually uncovered.Novel gene mutation,the pathogene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